徐剑: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东方哈达》

嘉宾:著名作家 徐剑
时间:2006年6月9日
简介:他曾经在第一次进藏之前一夜未眠,担心自己从此再也不能活着回来。他后来又8次入藏,被西藏神秘的民族文化所吸引,从此再也不能割舍下;为了采访青藏铁路的建设工程,他从采访工作决策者到普通工人近300名,因为高原反应落下了病。他后来却借此写出了一部60万字的报告文学《东方哈达——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为全世界展示了一幅人类挑战自然的宏大的全景图。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著名作家徐剑: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东方哈达》

活动描述

  • 他曾经在第一次进藏之前一夜未眠,担心自己从此再也不能活着回来。他后来又8次入藏,被西藏神秘的民族文化所吸引,从此再也不能割舍下;为了采访青藏铁路的建设工程,他从采访工作决策者到普通工人近300名,因为高原反应落下了病。他后来却借此写出了一部60万字的报告文学《东方哈达——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为全世界展示了一幅人类挑战自然的宏大的全景图。我们嘉宾就是这部书的作者著名作家徐剑。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访谈的直播现场。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这位嘉宾曾经在第一次进藏之前一夜未眠,担心自己从此再也不能活着回来。

    他后来又8次入藏,被西藏神秘的民族文化所吸引,从此再也不能割舍下;为了采访青藏铁路的建设工程,他从采访工作决策者到普通工人近300名,因为高原反应落下了病。他后来却借此写出了一部60万字的报告文学《东方哈达——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为全世界展示了一幅人类挑战自然的宏大的全景图。

    今天,走进我们嘉宾访谈的就是这部书的作者,著名作家徐剑。

    2006-06-09 14:26:06

  • 中国网:

    徐老师您好。

    2006-06-09 14:28:44

  • 徐剑:

    您好。

    2006-06-09 14:29:26

  • 中国网:

    我们听说在您第一次去西藏之前,有很深的一种恐惧感,是这样的吗?

    2006-06-09 14:29:42

  • 徐剑:

    是。各位网友好!第一次来中国访谈作客,感到非常高兴,今天主持人给我提了几个问题,我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

    是的,我第一次进藏是1990年7月19号,就是从今天的青藏铁路零公里南山口上山的。当时有什么感觉呢?因为我们当时要两天走过,当天晚上到那曲,在那里住宿,全程是1200多公里。那天晚上我一直没有睡着,好象有点风萧萧、昆仑寒的感觉,怕得脑水肿和肺水肿,有的人为此可能会丧失生命。作为我来讲,就有很重的恐惧感。

    2006-06-09 14:30:02

  • 徐剑:

    确实后来还多少有有点应验,我到了羊角雍湖,解开衣服,风一吹,后来到了江孜,非常好的地方,就有了感冒了,后来我到日喀则的时候,烧了三天三夜,一个藏族医生和护士陪着我打了好多天的针,最后好了。所以,我第一次到西藏的感受是,如果你心里面有恐惧的话,可能这一关是很难过的。

    2006-06-09 14:31:15

  • 徐剑:

    后来一次一次进去,就熟悉西藏了,尤其昆仑山、唐古拉山、可可西里,它的美丽会给你带来强烈的震撼。但是,你第一次和它接触,如果不经意,它有可能会给你来一个下马威。所以,我第一次就有这个感觉。我到了格尔木的时候就非要用安眠药,从命运视角的角度来讲,好象是一块克星之地,其实它海拔并不高,但是我就是睡不着。

    2006-06-09 14:31:55

  • 中国网:

    最近还有这种感觉吗?

    2006-06-09 14:33:02

  • 徐剑:

    最近没有了,2002年5月就开始接受这个任务。中国作家协会派作家写四大工程,一个是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我从八十年代就对西藏有非常痴迷的感情,对西藏有很深的研究,我承担了这个任务。

    90年上山,跟着原来西藏自治区的老人上去,第二次走了青藏路回来的时候,我跟他讲,其实这次进西藏已经是第四次了,再回来跟他讲的时候,因为过去有很多西藏的感触和经验,但是这一次是第二次上青藏公路。

    2006-06-09 14:33:18

  • 徐剑:

    我回来以后说,所有的恐惧感全无了,他说为什么?我说用夸张文学的说法,我这次上山以后看了青藏铁路沿线的卫生、医疗保障条件,可以讲到奢侈的程度,沿线1200多公里,大概在180—200公里之间就有高压氧舱站,三级医疗站点布满了沿线,基本上每个工程指挥部,筑路工人住的地方,晚上睡觉可以吸着氧一直睡到天亮,在全世界只有中国做到。

    2006-06-09 14:36:38

  • 徐剑:

    再一个,高原病或者患了脑水肿、肺水肿,进了高压氧舱就好了,人文关怀在青藏是最大的体现。

    2006-06-09 14:36:49

  • 中国网:

    徐老师,您曾经说这本书让您足足等了20年,是这样吗?

    2006-06-09 14:38:42

  • 徐剑:

    是这样的。就我对西藏的了解,就我对西藏的感兴趣,应该是从1985年开始的,原来西藏自治区党委的第一书记阴法唐调到我们这儿任职,老人家没到的时候,全国各地就有好多大学生写信到西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要求进藏工作,很多人觉得阴法唐这三个字比较传奇,甚至有点神秘,当时有的信就写着阴法唐大师收,他做过十年的地委书记,一生很传奇。

    2006-06-09 14:39:00

  • 徐剑:

    我作为一个汉族的作家,在很年轻的时候进入西藏,我们所有的青藏情节不外乎才旦卓玛的《北京的金山上》,还有电影《农奴》,对西藏的宗教、风俗非常好奇,就问阴书记,他给我讲了很多故事。后来不满足于老人的讲,就找大量的西藏书来读,才有了后来的进藏,反复进去了8次,包括青藏铁路的采访。整个20年,写了这60万字的书。

    2006-06-09 14:41:10

  • 中国网:

    西藏有什么样的魅力吸引您八次进藏?

    2006-06-09 14:42:12

  • 徐剑:

    好多记者问过我这个问题,我觉得特别有意思,青藏高原就像如意高原或者叫如意高地,甚至是一块命运的福地,我说过,如果你是一个很忧伤的人,当你走到青藏高原的时候,看到可可西里的空阔无边,看到西藏的清澈蓝天,看到神山圣湖的幽静,看到经幡在神山飘荡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忧伤会被这种神景替代。

    2006-06-09 14:42:31

  • 徐剑:

    如果你走到天路上,看到朝圣的香客,三步一磕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向自己心中的偶像的净地走过去的话,你会发现他非常执着;假如你是非常狂傲的人,上了唐沽拉山,就会发现人生很渺小,就会把自己沉静下来。

    2006-06-09 14:44:01

  • 中国网:

    所以说,大家都说西藏是净化心灵的圣地。

    2006-06-09 14:45:25

  • 徐剑:

    是的,我每次回来以后,觉得北京这座城市陌生了,当你在西藏看万家灯火觉得很吸引你,但是在这时候看到万家灯火的时候就会觉得很陌生,怎么好象不是你的故乡呢?好象我精神的故乡已经留在了西藏,留在了那片非常纯净的土地上。

    2006-06-09 14:45:51

  • 中国网:

    我们看到国外媒体曾经在青藏铁路修建之前,说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您在对青藏铁路进行修建的采访以前,是怎么看待青藏铁路的?

    2006-06-09 14:46:29

  • 徐剑:

    我记得英国一个大冒险家曾经说过,说中国的进藏铁路是无法跨越昆仑的,它有三大难题,不但是中国的难题,也应该是人类的难题。

    2006-06-09 14:46:50

  • 徐剑:

    第一,你要修这条铁路,就要在海拔4000多米以上的地方,这是生命的禁地,是人不能生存的地方,施工队伍,数万人的筑路大军,要在海拔那么高的地方住下来,还要在那里劳动、筑路,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高原病这个难关,身体的体力和自然的挑战,有很多生命的极限,我们的身体是不是能跨越?这是一个难关,是西方预言家、冒险家们,他们有很多人进去都把自己的生命扔在那里。

    2006-06-09 14:47:33

  • 徐剑:

    第二,冻土的问题,在1100多公里的青藏铁路的沿线,有550多公里的冻土,比如说秘鲁的冻土、西伯利亚的冻土,他们解决得并不是很成功。而我们要建设一条世界一流的高原铁路,病害率要在10%以下,这是很大的难题。

    2006-06-09 14:48:08

  • 徐剑:

    第三,它的生态,青藏铁路周围的生态是亿万年来形成的植被,可以说一根草、一个红柳丛像眼睫毛一样的珍贵,保护不好,就会包括恶性循环。

    2006-06-09 14:48:39

  • 徐剑:

    这三大难题就是一种障碍,作为中国的领导人,从孙中山开始,就在做中国进藏铁路的大梦,他当时有两大梦想,一个是青藏铁路,一个是三峡工程。当然,他的梦想在我们党的第三代领导人的手中都变成现实了。再一个,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像毛主席,他当年也曾经说过,把进藏铁路修过喜马拉雅去。邓主席在北戴河海边见阴法唐书记的时候也说还是走青藏铁路好。就是几代中央领导人的梦想,

    2006-06-09 14:49:04

  • 徐剑:

    一个民族的梦想,只有到了新世纪的零点,到了我们的国力发展的点上的时候,才可以实现。西方预言家预言,中国的进藏铁路不可能跨越昆仑,这个预言已经破灭了,就像哈达,已经挂到了昆仑山、唐古拉山。

    2006-06-09 14:50:20

  • 中国网:

    您刚才谈到了很多修建青藏铁路的困难,其实我们刚开始也想到了高原病、冻土这样的困难,藏羚羊迁徙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很多国外的记者也比较关注这个问题,认为这是一个生态保护的重点,能不能给我们谈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2006-06-09 14:51:01

  • 徐剑:

    青藏铁路有三大难题,有两大亮点。第一大亮点,环保意识,人类共有的家园。为什么说这是人类意识的表现呢?青藏铁路沿线的植被,一草一木,木就是红柳丛,我上青藏铁路几次采访,感觉到青藏铁路指挥部沿线对环境的保护是非常用心、精心的。

    比如说为了保护好植被,路基沿线都有专门的运输线路,有小旗帜标志好,从指挥长到一般的项目经理对这个问题都非常重视。

    2006-06-09 14:51:41

  • 徐剑:

    一个是刘登科中铁三局的指挥长,在修北麓河那一带,有一天发现草皮上轧了两个车辙,就把第七项目部经理找来了,说到底是谁干的?谁也不吭气,把项目部经理和书记每个人罚三千。

    还有一个卢部长检查路基情况,山包都在4800—4900米,走起来很艰难,就把车开到了他检查工作的点位上,要把他截下来,卢部长当时勃然大怒,骂司机,你给我开下去,我不坐你的车,司机搞得也非常尴尬。

    2006-06-09 14:52:34

  • 徐剑:

    在环保问题上,是人类意识的集中体现。比如说路经错那湖的时候,植了草坪,建了围墙,绕道避开纳木错,为此多花了十多亿。还有路经丹凤草原,非常美丽。你刚才说的藏羚羊,是全世界最关心的稀有物种,入选五个福娃之一,它从北往南迁徙,从东往西都要经过青藏铁路。藏羚羊怀仔以后,就要穿过可可西里,怀仔之后奶水比较丰富,比较胀,有不舒服的感觉,在草地上打滚,把奶水挤出来,天上的飞鸟就下来吃他的乳汁,飞鸟的粪培育了草,又是藏羚羊很好的饲料。

    2006-06-09 14:53:34

  • 徐剑:

    我们中铁12局2002年6月2号,地区经理的书记,有一天到了项目部的工地,看到星星点点像流动式的云彩过来了,都是白屁股的母藏羚羊,他就赶紧跟指挥长报告,后来找到观察站一个叫扎西问情况的,停工一周,不惜一天损失几百万,让藏羚羊过去。几次都是,最后一次是2005年10月份再过。其实那时候铁路的路基都铺好了,有时候运货的火车呼啸而过,藏羚羊还是很悠然地在它的家园生活,我们坐车看到两边不到200米的地方就看到有藏羚羊在吃草。

    2006-06-09 14:54:58

  • 中国网:

    藏羚羊一般迁徙是什么时候?

    2006-06-09 14:57:16

  • 徐剑:

    其实我觉得什么时间都可以看得到,一般最多是6月份,母藏羚羊的屁股都是白毛,像云彩一样,我10月份去的时候就少一点。

    2006-06-09 14:57:36

  • 中国网:

    我们知道川藏公路修建的时候也是非常艰难的,我们也知道有很多筑路工人将自己的生命献在了这条路上,青藏铁路的修建和川藏公路当时建设的条件相比有什么不同?

    2006-06-09 14:57:53

  • 徐剑:

    简直不能同日而语,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新中国建国之初,我们的国力没有这么强大,当时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也不能像今天这样。那时候的领导人也好,现在的领导人也好,都是有一种人文关怀,但是那时候办不了。

    我走了两次川藏公路,从拉萨、昌都都走过,我在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看过一篇文章,给我强烈的震撼,就是“一公里倒下一个英魂”铺到了拉萨,2200川藏公路,共有2200多人牺牲。

    2006-06-09 14:58:34

  • 徐剑:

    后来我采访18军的老兵,他们说据我看到的数据是一公里一个半,当年98年阴法唐老人从昌都出来过金沙江,交待我买个花圈,我说到西藏那个地方,尤其是在德格县有没有花圈,我赶紧找人找,确实没有,他们的风俗习惯和内地不一样,我问他要花圈做什么?他说我要去看一个人,我说看谁?他说你不用管。

    2006-06-09 14:59:28

  • 徐剑:

    第二天我们就从德格出来,大概40多公里的地方,车就停下来了,他要看当时的一个筑路英雄,叫张树福,他就是当时在修川藏公路时牺牲的一个烈士,车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地方,抡大锤可以抡很多次,他就是川藏公路的代表,埋葬在那儿,所有的军车到哪儿都是都鸣笛,我们那天采了很多杜鹃花送给他。18军筑路的时候牺牲了很多人,晚上睡觉,第二天早上就没有醒来。

    2006-06-09 15:01:22

  • 徐剑:

    刚才我谈的青藏铁路的第二个亮点,人类意识的第二个亮点,就是人文关怀的东西,这次青藏铁路高原病是零死亡,这是一个奇迹。只有我们国力增强了,我们兜里真金白银多了,可以办很多人文关怀的事情,比如说液态高压氧舱上百万,就是为了保证人的生命健康,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本体,这个亮点在青藏铁路是最大的体现。

    2006-06-09 15:01:59

  • 中国网:

    我们看到在您的书中涌现出很多称之为“英雄”的平凡人,在您的印象中,因为您在书中列举了太多,给您印象很深的是哪位?

    2006-06-09 15:02:54

  • 徐剑:

    指挥长也好,专家也好,媒体对他们会聚焦很多的,领导也好,部长也好,都会有很多的媒体、很多的镜头都会对准他们。其实,我最牵挂的却是弱势的、平民的、普通的筑路工人。我想讲一个故事,中铁一局王福宏一家,他是中铁一局的,被他们称为昆仑山下的五朵雪莲之一,受过锦涛的接见。

    2006-06-09 15:03:13

  • 徐剑:

    我采访他是2004年中秋节,当时我催他们快点吃,因为吃完以后要谈,见他们的时候,四朵雪莲花来了,坐在屋里,月圆万家都圆,赶紧给小孩打电话,一说他们都哭了,现在打是我在昆仑山哭,小孩在咸阳城哭,我们中午都打了,月亮还没有出来,太阳还挂在昆仑山顶上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打过电话了。

    2006-06-09 15:04:13

  • 徐剑:

    其实最让我感动得是,王福红的家庭,是个老筑路工人的家庭,爸爸修过青藏铁路的一期,西宁到格尔木段,他们家有个工作的故事非常感人,当时爸爸退休以后,有一个招工的指标,就给二哥王福营,说这个指标给你了,他说不要,我去当兵,当兵回来可以分工作,他就到了喀什昆仑山5300米的地方,当了某通讯站的通讯兵。

    就把招工指标给了他弟弟王福礼。爸爸说你赶紧把这个表填了,将来有个正式工作,可以娶媳妇过日子了,他说我不要,给姐姐王福红吧。这次上山,王福红是卖小杂货,兄妹三人,还有兄弟两人的媳妇,一家六口,上了五个人,都是为青藏铁路建设,为国家做贡献,为修这条路做贡献。

    2006-06-09 15:04:49

  • 徐剑:

    咱们实惠一点讲,小家有小家的难处,修青藏铁路工资高一点,为孩子将来上学攒一笔钱,或者将来买房子,都要攒住房的钱,他们家就上去了。第一年到冬修下来的时候,老太太走的时候说孩子都由我带着,你们都上去了,王福红就发现妈妈脖子上系了一条围巾,冬天还系,睡觉也系。

    有一天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医生说你妈妈可能得了淋巴肿瘤,当时把母亲的围巾一打开,已经肿得很厉害,老人家一直吃止疼片。她跟她的哥哥说我们两家出钱给妈妈治病,妈妈说,我不治,说我活一天就赚回一天,活一天就可以帮你们把孩子带好,他们说弟弟的媳妇没有工作,我们两个凑钱给妈妈看病。

    2006-06-09 15:06:06

  • 徐剑:

    后来他们挣的钱也给妈妈治病用完了,但是他们觉得无悔,他们跟我讲,钱算什么,我有了修青藏铁路的经历,我的孩子将来长大了,他们有机会坐青藏铁路的车,路经可可西里的时候就可以说,这个铁路是我妈妈开着吊车拉上去的,是我爸爸带着人一米一米修建的。

    2006-06-09 15:07:33

  • 徐剑:

    所以,这本书写完了,很多人问我,最牵挂的是什么?我说我最牵挂的是他们一家。很多媒体,央视、凤凰卫视很多媒体都想采访他们,但是找不着了,所以我想借助今天的网络讲讲这个故事。

    2006-06-09 15:08:07

  • 中国网:

    这个故事真是平凡中见伟大,这也是您书中选择很多平凡人的形象来塑造的原因是吗?

    2006-06-09 15:08:19

  • 徐剑:

    是的。就像我们的父母辈一样,他们真的是芸芸众生,他们都是默默无闻的人,他们身上那种质朴、宽厚、仁爱是最能打动我们作家的,所以我写得最动情、写得我潸然泪下的恰恰是这些最普通的人。

    2006-06-09 15:08:42

  • 网友:世界脊梁:

    青藏铁路给人感觉是一条男人铺设出来的铁路,但是您书中却有很多不同性格的女人,她们给这条铁路带来了很多优美的情怀,能不能请您谈一谈?

    2006-06-09 15:09:09

  • 徐剑:

    我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男人就不要谈了,青藏铁路确实是很多男人修的,但是青藏铁路上去了很多的女人,横空出世满昆仑,长城也好,昆仑也好,这些坚毅的名字应该是属于男人的,男人理应在青藏铁路上顶天立地。

    2006-06-09 15:09:47

  • 徐剑:

    我特别想讲两个女人,一个是文成公主,在最鼎盛的时候,由长安走向了拉萨,他把大唐帝国的科技、文化、行政体制乃至宗教等很多东西带进去了,促进了两个民族的交流、沟通,促进了土拨王朝的兴盛。

    2006-06-09 15:10:42

  • 徐剑:

    在王朝崩溃的时候,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一声枪响,就发生了哗变,有一个管带陈渠珍说过一个男儿不是死在疆场就是回到故乡,他当时是同盟会的会员,说你就做我们义军的首领,他说我要回家了,我为国尽忠已经到了西藏,这回要回到家乡,他有一个藏族妻子叫西原,150个人跟他走,当时边疆大臣把部队从金沙江堵了,就过不去了,只有走青藏铁路沿线,十六七岁的一个喇嘛说我当时走过,40天,他说好啊,我们准备150匹马和牦牛,带着吃的和粮食,最后150个官兵,走得最后剩下了7个。

    2006-06-09 15:11:00

  • 徐剑:

    到了湟源,总兵给了他们一些银子,他们继续走。西原到了长安城以后,得了天花,最后死在长安城,埋在了大雁塔下。我写到这里是凌晨4点钟的时候,那150名清军的官兵经历了生死之劫,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特别不好受,很多读者读到这里的时候,给我打电话说你改了,中国人喜欢大团圆的结局,让他回去,就在美丽的凤凰一渡长生多好啊,但是事实上不能这样。

    2006-06-09 15:13:21

  • 中国网:

    说到这里,我们想问您一个问题,现在很多作家协报告文学的时候都很注重新闻性、纪实性,而忽略了文学性,您是怎么做到两者兼顾呢?

    2006-06-09 15:13:52

  • 徐剑:

    如果我作为一个作家进入一个领域,我要写这方面的东西,我觉得这个写作是一个终结的写作,只要我写了,不管后面谁来写,我就有一个高度在那里,你可能很难跨越。所以,我写纪实题材的,像我写《水患中国》等,别人就很难跨越。

    比如说青藏铁路这种题材,有很多平面媒体、立体媒体轮番轰炸过了,说你还能写出文学来吗?我说有,文学的聚焦点是对准人的情感事件,所以我的书中对准了很多的人、很多的女人。文学是第一位的,有了可读性,有了对情感的撞击力,才会有好的内容。

    2006-06-09 15:14:24

  • 网友:沙鸥:

    徐老师您好,现在我们公司的同事都在看您的直播,我看过《东方哈达——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我说要的是这本书写的不仅仅是青藏的宏伟,更能引发对神山圣湖的神往。

    2006-06-09 15:15:56

  • 徐剑:

    谢谢。

    2006-06-09 15:17:35

  • 网友:清吟醉舞:

    请问徐作家,您的整部《东方哈达——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都是在歌颂青藏铁路的施工者,您有没有觉得一条铁路的建设,一部伟大工程的背后也多多少少对青藏高原的环境构成了威胁和破坏?

    2006-06-09 15:17:50

  • 徐剑:

    我有很深切的感受,在建设的过程中,说实话,朱镕基总理在格尔木剪彩的时候,专门谈到要重视青藏铁路的生态问题,应该说从铁道部、从青藏铁路指挥部的筑路者和指挥者,对这个问题确实非常重视,我刚才讲了,包括小旗帜、包括碾压草都要重罚。包括青藏铁路几百亿中,拿出十几亿搞环保,这是人的意识最重要的表现。

    2006-06-09 15:18:17

  • 徐剑:

    我们不要从文人的视角来看,包括有些外国人,包括一些文人,好象总是想把西藏永远留在当年那个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里,宽宽的牧场、一片牛羊,这里的牛羊、这里的女人都是我这个农奴主的,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它是一种用强势文明的视角希望保持原始和落后。有的文化人可能想让这片高原永远保持宁静,这可能是我们心里美好的愿望,包括我也是这样。

    2006-06-09 15:18:45

  • 徐剑:

    但是,一个民族总是要进步,总是要跨越,在跨越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定的代价,但是我们如何以一种文化的眼光、人类的眼光尽量把这种代价缩小,缩小到最小的阵痛。比如说再讲一个例子,我们的老书记阴法唐,他当年在做江孜地委书记的时候,把西藏最大的帕拉庄园保留下来了,从五十年代一直到现在还在,成为我们解剖那个社会的化石。

    就是你作为执政者、作为那块土地的父母官,在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未来意识、有没有环保意识,我觉得这次青藏铁路还是解决得比较好的,这种威胁也好,这种破坏也好,应该说是很小的。

    2006-06-09 15:19:37

  • 中国网:

    这么大的工程,是在一个很正常的范围之内?

    2006-06-09 15:21:42

  • 徐剑:

    对。比如说它是一个循环,假如植被被破坏了,冻土的温度就被破坏了,到夏天就会造成热融,冬天就会造成冰冻,就会把路基顶翻。所以,采用了很多技术,保护了植被,把温度控制在一定的程度。

    2006-06-09 15:21:54

  • 网友:收获在7月:

    青藏铁路在环保方面带了一个好头,您认为是否可以在全国铁路建设,甚至各行各业工程建设中,把青藏铁路的环保工程传递开来呢?

    2006-06-09 15:22:25

  • 徐剑:

    我觉得环保意识不但是属于青藏铁路的,也是属于中国和人类的,我们在青藏铁路收获了环保,我们在青藏铁路上人类意识和世界接轨,为什么我们不把这些利用到其他方面,不要掠夺式的开发,把我们子孙后代的饭都抢吃了。

    2006-06-09 15:23:08

  • 徐剑:

    随着一个国家的富有,必然要保护环境,你的生存环境,住着都不舒服了,再有钱能花到哪里?所以,随着我们自己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我们民族文化层次的提高,我觉得这些问题都是在很好的解决之中,都是在进步的。

    2006-06-09 15:23:40

  • 中国网:

    您为什么会想到给这条最坚硬的铁路起了这么柔美的名字“东方哈达”?

    2006-06-09 15:24:06

  • 徐剑:

    其实我最开始起的是叫“铁流昆仑”,因为我是个军人,觉得最坚硬的铁路用“铁流昆仑”来写还是不满意,后来我想“襟连山河”,还是不满意,到了2005年10月份,我到沿途找了指挥长,对书稿征求意见,我有一个朋友,我跟他说没有好书名,他说给你起个名字叫“连接黎明”,我说很好,太阳升起的阶段。

    后来到了书稿的设计阶段,他说这个名字没有诗意,有点文人的感觉,你再想想,我当时就即兴说叫“地球哈达”,他说还不如叫“东方哈达”呢,我说好,就叫这个了。等书出来以后,看写上“哈达”,有铁路穿过,真觉得好。

    2006-06-09 15:24:26

  • 徐剑:

    后来,很多人说你这个书写得好,有中国人的智慧,非常有感情,我后来想想,是啊,最坚硬的铁路,我赐予他柔美的名字,是中华民族赠给西藏人民的哈达,也可以说是西藏人民回赠给中华民族的哈达,它挂在昆仑山上,挂在唐沽拉山上。

    2006-06-09 15:25:29

  • 中国网: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节目就结束了,非常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也非常感谢徐老师能作客我们的访谈。

    2006-06-09 15:26:01

  • 徐剑:

    谢谢大家,再见!

    2006-06-09 15:26:31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rtsp://video.china.com.cn/2005VIP.CHAT/vip20060609.rm

图片大图:

  • 解放军二炮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东方哈达》作者徐剑

    他曾经在第一次进藏之前一夜未眠,担心自己从此再也不能活着回来。他后来又8次入藏,被西藏神秘的民族文化所吸引,从此再也不能割舍下;为了采访青藏铁路的建设工程,他从采访工作决策者到普通工人近300名,因为高原反应落下了病。他后来却借此写出了一部60万字的报告文学《东方哈达——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为全世界展示了一幅人类挑战自然的宏大的全景图。我们嘉宾就是这部书的作者著名作家徐剑。

  • 嘉宾签名留言

    他曾经在第一次进藏之前一夜未眠,担心自己从此再也不能活着回来。他后来又8次入藏,被西藏神秘的民族文化所吸引,从此再也不能割舍下;为了采访青藏铁路的建设工程,他从采访工作决策者到普通工人近300名,因为高原反应落下了病。他后来却借此写出了一部60万字的报告文学《东方哈达——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为全世界展示了一幅人类挑战自然的宏大的全景图。我们嘉宾就是这部书的作者著名作家徐剑。

  • 徐剑为大家讲述他在西藏的经历

    他曾经在第一次进藏之前一夜未眠,担心自己从此再也不能活着回来。他后来又8次入藏,被西藏神秘的民族文化所吸引,从此再也不能割舍下;为了采访青藏铁路的建设工程,他从采访工作决策者到普通工人近300名,因为高原反应落下了病。他后来却借此写出了一部60万字的报告文学《东方哈达——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为全世界展示了一幅人类挑战自然的宏大的全景图。我们嘉宾就是这部书的作者著名作家徐剑。

  • 中国访谈主持人

    他曾经在第一次进藏之前一夜未眠,担心自己从此再也不能活着回来。他后来又8次入藏,被西藏神秘的民族文化所吸引,从此再也不能割舍下;为了采访青藏铁路的建设工程,他从采访工作决策者到普通工人近300名,因为高原反应落下了病。他后来却借此写出了一部60万字的报告文学《东方哈达——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为全世界展示了一幅人类挑战自然的宏大的全景图。我们嘉宾就是这部书的作者著名作家徐剑。

  • 访谈现场

    他曾经在第一次进藏之前一夜未眠,担心自己从此再也不能活着回来。他后来又8次入藏,被西藏神秘的民族文化所吸引,从此再也不能割舍下;为了采访青藏铁路的建设工程,他从采访工作决策者到普通工人近300名,因为高原反应落下了病。他后来却借此写出了一部60万字的报告文学《东方哈达——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为全世界展示了一幅人类挑战自然的宏大的全景图。我们嘉宾就是这部书的作者著名作家徐剑。

  • 现场工作人员

    他曾经在第一次进藏之前一夜未眠,担心自己从此再也不能活着回来。他后来又8次入藏,被西藏神秘的民族文化所吸引,从此再也不能割舍下;为了采访青藏铁路的建设工程,他从采访工作决策者到普通工人近300名,因为高原反应落下了病。他后来却借此写出了一部60万字的报告文学《东方哈达——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为全世界展示了一幅人类挑战自然的宏大的全景图。我们嘉宾就是这部书的作者著名作家徐剑。

  • 大家都说西藏是净化心灵的圣地

    他曾经在第一次进藏之前一夜未眠,担心自己从此再也不能活着回来。他后来又8次入藏,被西藏神秘的民族文化所吸引,从此再也不能割舍下;为了采访青藏铁路的建设工程,他从采访工作决策者到普通工人近300名,因为高原反应落下了病。他后来却借此写出了一部60万字的报告文学《东方哈达——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为全世界展示了一幅人类挑战自然的宏大的全景图。我们嘉宾就是这部书的作者著名作家徐剑。

  • 一个民族的梦想,只有到了新世纪的零点,到了我们的国力发展的点上的时候,才可以实现

    他曾经在第一次进藏之前一夜未眠,担心自己从此再也不能活着回来。他后来又8次入藏,被西藏神秘的民族文化所吸引,从此再也不能割舍下;为了采访青藏铁路的建设工程,他从采访工作决策者到普通工人近300名,因为高原反应落下了病。他后来却借此写出了一部60万字的报告文学《东方哈达——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为全世界展示了一幅人类挑战自然的宏大的全景图。我们嘉宾就是这部书的作者著名作家徐剑。

  • 环保问题,是人类意识的集中体现

    他曾经在第一次进藏之前一夜未眠,担心自己从此再也不能活着回来。他后来又8次入藏,被西藏神秘的民族文化所吸引,从此再也不能割舍下;为了采访青藏铁路的建设工程,他从采访工作决策者到普通工人近300名,因为高原反应落下了病。他后来却借此写出了一部60万字的报告文学《东方哈达——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为全世界展示了一幅人类挑战自然的宏大的全景图。我们嘉宾就是这部书的作者著名作家徐剑。

  • 《东方哈达——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

    他曾经在第一次进藏之前一夜未眠,担心自己从此再也不能活着回来。他后来又8次入藏,被西藏神秘的民族文化所吸引,从此再也不能割舍下;为了采访青藏铁路的建设工程,他从采访工作决策者到普通工人近300名,因为高原反应落下了病。他后来却借此写出了一部60万字的报告文学《东方哈达——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为全世界展示了一幅人类挑战自然的宏大的全景图。我们嘉宾就是这部书的作者著名作家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