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用爱消除文化隔阂

  嘉宾:著名文化学者、作家 余秋雨
  时间:2006年9月5日
  简介:在中国外文局举办的“跨文化传播论坛”上,有一位学者的演讲在与会代表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今天我们把他请到了中国网中国访谈的直播现场,他就是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作家余秋雨先生。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著名文化学者、作家余秋雨:用爱消除文化隔阂

活动描述

  • 在中国外文局举办的“跨文化传播论坛”上,有一位学者的演讲在与会代表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今天我们把他请到了中国网中国访谈的直播现场,他就是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作家余秋雨先生。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国访谈的直播现场。

    前几天,在中国外文局举办的“跨文化传播论坛”上,有一位学者的演讲在与会代表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今天我们把他请到了中国网中国访谈的直播现场,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作家余秋雨先生。

    2006-09-05 16:01:51

  • 中国网:

    您好!

    2006-09-05 16:02:45

  • 余秋雨:

    你好!

    2006-09-05 16:03:01

  • 中国网:

    我们知道,今年以来,您在利用凤凰卫视这一平台,帮助海内外的观众重新认识中华文化,请问这个“重新”,是不是指过去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认识不足,还是认识上有差异?

    2006-09-05 16:03:30

  • 余秋雨:

    我们生活在中华文化当中,生活在中间并不证明我们已经认识它。比如我们每个人都在吃饭、呼吸,其实我们不一定了解我们的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是一样的道理。生活在北京的居民也不会很明确的知道北京的历史、北京的建筑风格,北京现在遇到的麻烦,都不见得会了解。

    2006-09-05 16:04:21

  • 余秋雨:

    尽管我们生活在中华文化中,对中华文化的历史和本质、走向,要有一个不断的经历认识的过程,特别是现在面临着新世纪的社会转型,前几个世纪的认识一定和我们今天的认识不一样,我们有新的认识。我相信这样一个优秀的文明,每个朝代都在重新的认识,我们现在一定要明白我们要重新认识。不要认为祖辈认识的结果拿过来认为是我们认识的文化的结果,一定要明白。

    2006-09-05 16:07:58

  • 余秋雨:

    我们对我们的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一定要重新的认识,我们的文化也一样。所以我在那次演讲中提出来了一个词“自觉”。我们在中华文化中也不见得获得了对中华文化的自觉。鲁迅先生曾经讲过“中国的文学早就存在,但是到了汉代才获得了中国文学的自觉”是一样的道理,就是自觉不容易,我们现在要获得新时代的文化的自觉。

    2006-09-05 16:08:13

  • 余秋雨:

    我今年在凤凰卫视的《秋雨时分》的栏目中,努力把我的重新认识教给海内外的观众,引起大家的讨论和思考,让更多的人演讲、发言,我们集体构成一个对中华文化的重新认识。

    2006-09-05 16:09:23

  • 中国网:

    谢谢余老师。我们知道,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文化体制上的改革,改革的过程中有困惑也有欣喜,你对这方面如何理解?体制因素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主要障碍吗?

    2006-09-05 16:09:51

  • 余秋雨:

    文化体制改革,比较麻烦的是对于文化流行的方式留下了很多的机构、很多的剧团,怎么办?这是一个大问题。在这个体制改革之外,其实有一批新的文化创造的群体,它是原来体制之外的,改革不改革和他们无关,他们就出来了,就存在了。所以文化体制改革一方面要解决已经有的院团机构的生存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要为新的文化创造者开辟空间,把空间开辟出来之后就可能创造出新的文化,他们有可能成为重点。

    2006-09-05 16:11:33

  • 余秋雨:

    我们设想一下,就像一个工人俱乐部,里面的剧场不断的改变,其实最精彩的演出很可能就在剧场的外面,在剧场的广场上安排很大的空间让人们娱乐、游戏。所以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我对这个“改革”到底改成什么样兴趣不大,我兴趣大的是让这个“改革”留出巨大的空间,给二十一世纪的创新文化一个基础。

    2006-09-05 16:12:06

  • 余秋雨:

    创新文化不可能在体制改革过程中改革出来的,好多文化成果从来不是改体制中出来的。很多的文化都是自发的存在,个体性的存在,我们的体制不要限制它、不要剥夺它、不要宽泛它,这才是体制改革非常重要的目标。我们不要老是在原来的体制上怎样让它有出路,把一个剧团分为三个剧团,这种体制改来改去,可能有,但是不重要。

    2006-09-05 16:13:07

  • 中国网:

    您刚才说文化发展需要一种比较自由的环境,您觉得体制是文化发展的阻碍吗?

    2006-09-05 16:13:29

  • 余秋雨:

    不,我觉得优秀的体制会容纳自主创新的空间,不优秀的体制会排除自主创新的空间,体制也有优秀和不优秀。所以我们现在要求的体制不要在原来的锅里面折腾,我们要多容纳锅外的东西。有人想,原来的文化体制是一个锅,这个锅煮焦了,我们用勺子炒一炒。或者是锅里的水少了再放点水,这也是改革。

    2006-09-05 16:13:51

  • 余秋雨:

    创新的思维是要在锅外有很多的天地,现在新的体制就是这样,不能完全在锅里,要在锅外也有思维。这一点我希望从事文体改革工作的朋友要这样想这个问题,你们不要把中国文化的未来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原先体制、机构里面的事情。

    2006-09-05 16:14:03

  • 余秋雨:

    我举一个小例子,大家知道中国各个城市都出现了以洛夫特为代表的创意的产业,可能是一个大工厂,大工厂的旧厂房,一些现代的年轻的艺术家进来了,他们在里面创意,做出很多的事情。无论从人员、体制、房子、地产,都和原来的文艺体制毫无关系,但是它有可能成为中国现代创新文化的一个前沿阵地。它的生命力、许许多多的东西都可能超过原来的。这就是文体改革。

    2006-09-05 16:14:28

  • 余秋雨:

    我这次参加中央台的“青年歌手大奖赛”,我们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出现了大量的原生态的歌手,他们都不是歌手,也没有编制。回去之后也不进入任何一个团,他们和文艺团体没有任何的关系。但是当他们的歌声出现的时候,全国的观众都认可了他们,给他们掌声。

    2006-09-05 16:15:01

  • 余秋雨: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原来的体制中演唱有很多的观众,但是新时代的文化是在这个体制之外,会冒出很多新的人、新的唱法、新的群体、新的艺术,我们期待的是这样的文化空间和文化景象。

    2006-09-05 16:15:28

  • 中国网:

    罗素说:“中国的主要问题是文化问题,如果文化问题能解决,我能接受他们的任何经济模式和政治模式。”今天的中国,“文化问题”还是问题的焦点吗?

    2006-09-05 16:15:42

  • 余秋雨:

    文化问题确实很重要,罗素所说的文化是大概念,不是我们今天说的写诗、唱歌,他的文化按照我的说法是精神价值,如果精神价值能够解决,维护住中国优秀的精神价值,能够很好的有精神价值面对世界的话,你的任何经济问题、政治问题都可以解释。

    2006-09-05 16:16:00

  • 余秋雨:

    如果你能达到这个目标的话都无所谓。这一点还是中国的根本的问题,幸好中国很多的朋友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很多做经济工作的企业家现在都考虑文化了。

    2006-09-05 16:16:30

  • 余秋雨:

    很多的市长也都在想这个城市怎样能够成为文化市,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我觉得他们的考虑可能和罗素考虑的文化不一样,他们可能很具体的有一些用某一种装扮型的,总的说来,他们已经思考到了文化的重要性了。这一点是符合罗素所说的基本原则,也是现在我对中国的发展的一种希望。在文化上有没有可能再定一点明确的目标,用文化引领其他不良的现象。

    2006-09-05 16:16:55

  • 中国网:

    您以前说过文化要担当道义的,请说说您的理解?

    2006-09-05 16:17:28

  • 余秋雨:

    文化道义有两个部分,有的文化不能称为道义,有的是装饰性的,有一些文化是了解一些知识,可能了解一点审美知识,这和道义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但是它的核心,整体文化的核心应该是精神价值。文化要提醒企业家、提醒各个领域的人,也提醒各个官员,你们忙忙碌碌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安全,这些幸福和安全都是文化概念,这就是道义。

    2006-09-05 16:17:47

  • 余秋雨:

    为了你的幸福、也为了别人的幸福,一定不能抛开别人的幸福,一定要建立基本的人道原则,一定要救护弱势群体,一定要保护环境,终结关切的很多概念都是文化问题。

    2006-09-05 16:18:31

  • 余秋雨:

    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其实未必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按照经济规则来做,不见得落实群体,也不见得关注环境的文化,只有文化引导。为什么政治人们会关心到这些问题,因为人类的问题树立在他们面前,所以文化是大道理。我们现在谈论文化的人往往是放弃了文化的道义层面,加了很多的是装饰性的吟诗作文。

    2006-09-05 16:18:52

  • 余秋雨:

    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其实未必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按照经济规则来做,不见得落实群体,也不见得关注环境的文化,只有文化引导。为什么人们会关心到这些问题,因为人类的问题树立在他们面前,所以文化是大道理。我们现在谈论文化的人往往是放弃了文化的道义层面,加了很多的是装饰性的吟诗作文。这样的话缺少了一种道义感,当文化缺少了道义感的时候,我想它一定能够成为一种爱因斯坦所说的问题了,文化是一种力量,但这种力量很可能会成为正面的,也很可能成为负面的,我们不希望成为负面的,所以不断的讲道义。

    2006-09-05 16:25:25

  • 余秋雨:

    我现在还是看到生活中有一些慈善的行为,感人的故事,我都很感动,我觉得这是文化人应该做的事情。文化不仅要关心多少年前历史发生的战争,而完全不关注自己书房窗外有多少弱势群体需要你的帮助。

    2006-09-05 16:25:40

  • 余秋雨:

    我觉得中国的文化离开道义的时间太久了,好象文化从来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其实窗外事正是文化人比较关注的内容,这是一个实现道义的大堤。如果文化不关注道义,文化失传之后就有可能成为人类生活中的负面的情况。

    2006-09-05 16:25:58

  • 中国网:

    那您个人是怎样担当文化道义的?

    2006-09-05 16:26:09

  • 余秋雨:

    我个人的观点是让我的读者和观众,通过我的努力使文化自觉,我年纪不小的时候还到伊拉克、巴基斯坦等这样最恐怖的地方走,这是一个道义。第二个道义是在社会上你不断的要讲,在我们的文化中,现在最缺的什么?最缺的是善良的精神,爱的精神,要不断的呼唤。尽管人家觉得你的呼唤没有什么意义,现在大家都想自己的孩子考第一,我还是要不断的呼唤,善比恶更重要,最根本的界限还是善恶,我们呼唤的是善良和关爱。

    2006-09-05 16:26:23

  • 余秋雨:

    第三,只要看到生活中有不好的事情,你努力的要说话,不能躲在背后,所以前不久我看到深圳有一个已经过世的演员叫丛飞,他用自己的努力救助了很多人,他救助了一个流浪者,使这个流浪者成为一个作家、杂志的主编。这样的事情我非常的感动。

    2006-09-05 16:27:00

  • 余秋雨:

    前不久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一个学生用自己的家教、用自己的努力的资金帮助自己家乡考上了大学却没有钱读书的人,她成立了一个基金会,这个基金会促动了其他农村来的北大的学生,他们也纷纷加入了这个善良的举动,这个事情都使我感动。看上去你没有谈唐诗宋诗,我觉得这是文化的核心部位,如果缺少这个精神,就完全不够了。所以这方面我不断的呼唤。

    2006-09-05 16:27:23

  • 余秋雨:

    我在媒体上看到,有一个女孩子在街上走的时候,看到另外一个女孩晕倒在街上,她用人工呼吸的方法把这个素昧平生的女孩救活了,居然有文化人说这个女孩是不是当街卖秀,这个我很气愤,明明是非常好的事情,怎么在这些人的嘴里变成坏事了呢?她要救一个人,首先是要把这个生命救过来,怎么会作秀,一些中国文化人的脑子完全搞坏了。

    2006-09-05 16:27:38

  • 余秋雨:

    作秀成了一个最坏的词,比见死不救还要坏,中国很多年轻的网民,或者是有一些年老的打造文化虚假形象的人经常做这样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的年轻人搞糊涂了,很多很佩服那个女孩子的人也在怀疑,她是不是真的作秀。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要站出来,我们知道这样的事以后要为善良的事情呼唤,要为善良投石块和污泥的不好的潮流做教育。这是我在文化道义方面做的几件事情。

    2006-09-05 16:28:05

  • 中国网: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包括了文化的复兴,在你看来什么是文化的复兴,是要重塑我们的文化吗?

    2006-09-05 16:28:25

  • 余秋雨:

    文化复兴是中国人非常美好的愿望,而且这个美好的愿望,我觉得有可能实现。因为中华文化曾经在过去一些年代里真的很辉煌。我们中华民族,凭这几点就可以说明,在遥远的2500年之前,在世界所谓的复兴时代,中国优秀的智者没有缺席,当希腊的哲学家、当印度的释迦摩尼、当波斯的一些哲人都在思考的时候,中国的现行者也在思考,当世界上进入了辉煌的帝国时代的时候,和罗马帝国并列的是中国的秦汉帝国,我们真的是很了不起的。

    2006-09-05 16:28:40

  • 余秋雨:

    当罗马帝国和其他的文明衰落之后我们还活着,在他们之后还出现唐代这样文明的时代。中华文明确实有一段时间辉煌,后来有一段衰落,特别是后来走向保守之后文化衰落了,思维就保守了,思维保守以后,国门就封闭了。我们的经济发展也衰落,结果就受到列强的欺负。我们就走向了激进主义,要改变中国的状态,在文化上接触也不多,因为当时兵荒马乱。

    2006-09-05 16:29:14

  • 余秋雨:

    现在中国又进入到文化大发展时期,如果文化不复兴,光是经济复兴的话,就一个腿长一个腿短,从这个意义上,经济要发展,文化必须跟上去,我们的经济已经复苏了,接下来就是文化的复兴了,加在一起,文化复兴和经济复兴和其他的政治文明,就引起了文化的复兴。虽然很艰难,但是是可以期盼的,我对中华文明的前途抱很乐观的态度。

    2006-09-05 16:35:40

  • 余秋雨:

    我在20年前就和朋友争论,他们说要到外国去,中国没有希望了,中国文明没有希望了。我当时就很乐观,按照我的年龄,当时在上海我的英文很好,出去的条件也很好。有人问我,你的条件这么好为什么还留在国内。

    2006-09-05 16:35:56

  • 余秋雨:

    我说“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地方人数最多,承受了几百年的贫困和屈辱,现在有可能走向富裕和强大,这个地方再远也要敢过去看看,哪怕在非洲和南美洲,承受了无数的屈辱和灾难,现在有可能强大,我要看看。何况这个地方发生在我的祖国,我怎么舍得离开”,这句话可见是我对中华文明的复兴抱有希望。那个时候希望没有这么大,现在就更乐观了。现在大量的经济数字说明我当年的想法是对的。大家觉得经济很快,文化复苏的时候我对中国抱有很大的希望。

    2006-09-05 16:36:13

  • 中国网:

    文化复兴是不是重塑中国文化了?

    2006-09-05 16:37:18

  • 余秋雨:

    带有重塑的意义,但是重塑的原料和中华文化有重塑的部分。不是整个框架拿来变成今天的文化,这有问题。因为2500年前的我们优秀的智者,他们讲的再好也没有和别的文明产生对话,我们现在21世纪中华文化主要的促进是必须时时刻刻和别的文明产生对话,这样的话拿他们的语汇系统完成新时期的文明对话很难。

    2006-09-05 16:37:38

  • 余秋雨:

    我不完全指翻译的问题,因为思路和构架都不太一样,人家没有对话的可能,我们也没有对话的可能。如果要在全球时代一个伟大文明的现代的成员要建立一种新的构架。

    2006-09-05 16:38:05

  • 中国网:

    我们谈了半天的文化,现在有人说文化的定义已经有一百多种了,余先生的说法是哪一种?

    2006-09-05 16:38:19

  • 余秋雨:

    我觉得现在已经不止100多种了,我当时的统计是189种,是很多年以前了。189种不是任何人都能定义的,这些定义都是世界上很多聪明的人认为是站得住的定义,可见,了不起!有英国的学者泰勒开始给文化定义之后,形成的时间比较长,一百多年的浪潮。

    2006-09-05 16:38:34

  • 余秋雨:

    如果这个定义太长,有可能造成思想混乱,用最简单的话说,我心中的文化,一般意义上讲是指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这是我从学术上讲的思想的问题,至于对文化的整体概念,我讲的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2006-09-05 16:38:53

  • 网友:湖 :

    请问您认为中国历史上对外文化交流最活跃的是哪个时期,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中国近代和现代的百余年进程中,中国的文化在哪些方面有改进?

    2006-09-05 16:39:11

  • 余秋雨:

    毫不犹豫的是唐代。以前是印度的佛教传入也不错,但是这个交流还是不能单向,到了唐代,文化交流就非常的繁华了,我们可以举大量的例子,我在《文化苦旅》曾经讲过,有些唐代的诗人居然是波斯人,走丝绸之路跟祖先来到了唐代之后,成为了诗人。还有唐代科举考试可以允许外国人考,就可以在中国做官,中外文化交流没有障碍,中国的文化馆长当年也不是中国人,经过科举考试就可以。

    2006-09-05 16:40:00

  • 余秋雨:

    在丝绸之路上活跃着很多的中亚的人,甚至活跃着很多欧洲人,很多中国人也慢慢的朝那儿走过去,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文化交流,有的是唐诗的文化交流,有的是物质文化,比如说丝绸、陶瓷,这都是文化。我认认真真看过丝绸之路在国外的地方,伊朗有一个叫伊斯法罕争议很大,是不是核工厂所在地。我到那儿去看的时候,是古代的时候丝绸之路,中国很多商人到那儿就回来了,卖给阿拉伯人。这个交流很好。特别是和日本的交流。

    2006-09-05 16:40:20

  • 余秋雨:

    去年下半年我到东京参加联合国的2005年的世界闻名论坛,我去的时候看到他们展出的在西安发现的日本钱塘时候的一个碑,唐朝的皇帝还给他写墓碑,当时是非常重视的一件事情。对外国友人的来到,特别是唐代很好的学文化,成为中国朝廷都非常重视的事情。带到日本之后,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历史学家都知道的。

    2006-09-05 16:41:01

  • 余秋雨:

    当时有几个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一个是鲁迅讲过的,“气魄很大,拿来主义”,当时不是很严格的分,你是哪儿的人,我是哪儿的人,大家交朋友,大家在文化上交流,在物质上交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另外,把我们的首都长安当做一个其他文明并存共乐的乐土,需要一个中心,除了刚才讲的宽大的心态之外,还需要一个交流中心。当时的长安毫无疑问是一个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心,至少是东亚文化的交流中心。

    2006-09-05 16:41:19

  • 余秋雨:

    另外,还需要有一些代表人物,这些代表人物我们都知道,有很多的比如波斯人,日本人,而且这些人和中国当时很多的代表人物结成非常密切的关系,比如李白写了一个《悼昭衡》,听说他在一次航海中船翻了,死了,其实没有死。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以人为本,是以文化产品为本,这是不够的,一定要以人为本,而且一定要有魅力的,有影响力的个人为本,印度人英文比较好,所以翻译过去,必须很灵活,这个人或者这批人,那么的有魅力,那么的能够引起文化的共同接收。

    2006-09-05 16:41:40

  • 余秋雨:

    这样的人我们可能在今后需要培养,过去也曾经有过,比如我刚才讲到的,像李白和昭衡的关系,后来在欧洲出现利玛窦这样的人,徐光启这样的人,再到后来比如我们近代也出现了胡适之、林语堂,他们能用英文写一些优秀的著作为外国人写作,同时他们就非常深的中华文明,他们告诉外国人,中国是什么。

    2006-09-05 16:42:28

  • 余秋雨:

    但是这些人有他们的学生,有他们的崇拜者,有他们的读者,由于这些人的存在,所以中华文化有了人和纽带。当然、胡适之、林语堂先生遇到了兵荒马乱的年代,他们的文化活动没有很好的做下去。在新的时期,人和纽带式的人物非常的重要。

    2006-09-05 16:43:01

  • 余秋雨:

    第二个问题,中国文化在百余年当中有一些改进,但是步子不是很大,所以我们现在的任务很重,一个是我们在改进的过程中,认识了我们自己的某一种弱点,也了解了欧洲文明的长处,这是一大改进。因为我们原来保守的时候,把外国文明都当做蛮夷,把中国的文化看得至高无上。以后这个文化就慢慢明白了,但是有一点偏激,有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点过分,这是可以理解的。

    2006-09-05 16:43:14

  • 余秋雨:

    我们也不要对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犯的过分的某一些毛病过分的批判,他们已经过分了,我们再过分就不合适了。他们面对当时的情况做过分的事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们生活在现在,不批判我们我们也过来了,因为知道当时他的原因何在,中国当时实在太弱了,晚清政府势态太腐败了。

    2006-09-05 16:44:02

  • 余秋雨:

    他们要冲破这些有权有势的势力的时候,不能把自己的声音过于的响亮,不能把自己的观点提的太尖锐,因为他们的对手太强大了,他们认为国家已经不行了,这是可以理解的。

    2006-09-05 16:44:19

  • 余秋雨:

    终于我们慢慢的明白了,我们要用平静的方式面对我们的传统和西方传统,这是近代以来带来的某种思维的平衡化。第二个贡献我觉得我们在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歌曲大奖赛的点评当中,我有一个非常深的观点,比如说我觉得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在一点上贡献很大。

    2006-09-05 16:44:36

  • 余秋雨:

    19世纪一开始发现,20世纪初兵荒马乱的中国凭着甲骨文考古出了商代,所以这个时候对中国的历史的起点有更深入的认识,这是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的一大贡献。对西方世界有了比较明细的认识,对中国的古代史也有了深入的研究,我们要给他一个很好的定位。

    2006-09-05 16:45:14

  • 中国网:

    谢谢余老师的解释。这位网友提到了对外传播文化方面的问题,我们在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时候在技巧和方式上要做哪些改变?需要采取国际化的包装手法吗?

    2006-09-05 16:45:37

  • 余秋雨:

    我们确实需要最好的手段,在开始的时候应该借助于国外具备的传播成熟的力量,国外的很多传播方式和传播力量,他们其实多数是商业行为,他们不见得是一种意识形态,我们不要完全看成是和我们对立的东西,他们完全可以是传播中华文明的工具,他们更有效。他们知道传播对象是谁,他们知道用什么方法运作,一定要寻找到他们的力量。我们以为外国人看到我们的书、我们拍的电视剧、电影,我们的演出以为外国人自然会喜欢,其实不是的。我们一定要寻找他们的力量,这也是文化传播中非常重要的手段。

    2006-09-05 16:48:13

  • 余秋雨:

    如果一个国外的艺术家到中国的县演出的话,离开他们的演出公司,我们也是两眼一抹黑,中国人不要这么幻想,我们的剧种到了国外,不经过人家的包装就很轰动。其实不是的,上一次一位中国人到我们这儿说,我们发现,我们这儿出去的很多自认为很好的演出,按照他们的操作方法,看的都是中国人,有时候某个省地方的剧种看的就是他们省的人,回来说的时候才说在纽约引起轰动。

    2006-09-05 16:48:37

  • 余秋雨:

    我们一定要用他们的手段、他们的网络完成我们的事情。这是我们的原则。所以这次我们在论坛的时候,都明确了这个事情。在方法上不要一厢情愿,不要自己包办到底,这是一个技巧上的问题。

    2006-09-05 16:49:00

  • 余秋雨:

    第二点我必须要说明的,我们现在在文化交流上遇到的问题,我觉得首先不是技术问题,是观念问题,技术问题迟早要解决,有外国人,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回来,今后总会解决。但是观念方面有很多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解决交流之道而不是交流之术。中国古代有道和术的区分,要在道上动脑筋,不要在术上动脑筋。

    2006-09-05 16:49:17

  • 中国网:

    您觉得现在影响我们对外传播的因素是什么?

    2006-09-05 16:49:35

  • 余秋雨:

    我们往往是单向输出,我们不太理解交流这个概念,我们过去叫宣传,带有一种我把我完整的东西灌输给你,你接不接受与我无关,其实人家未必接受。如果你接受的话带有某一种强制性,这一点带有国内的宣传的毛病,这里联系到我所说的道的问题,理念的问题。一个是我们要明白我们的文化如果要被国外所充分的了解和爱好的话,我们首先要寻找到文化当中具有人类共同价值的部分。

    2006-09-05 16:49:56

  • 余秋雨:

    必须记住,人类一定有很多共同的价值,我们所说的以人性、人道为基础的基本原则,我们过去叫世界大道,或者天下公理,孟子说的“人和禽兽的区别所在”,或者是康德说的“人类的第一命运”,最根本的原则,我们首先要找到这些。然后我们才可能和交流的接受者产生一个心灵沟通的平台,我们首先不能从民族主义的立场,应该从人类的立场看待这个问题。

    2006-09-05 16:50:20

  • 余秋雨:

    第二个观念,差异已经存在了,我们军事差异、政治差异,在文化差异上一定要抱喜欢的态度,而不是抱担忧的态度,对于文化差异我们一定要高兴。我们看到差异很突破,我们一定超越差异,这是不对的。差异让它存在,而且证明差异是美好的。南非的主教徒督讲过,让我们为差异而快乐。这就是一个好的见解。如果没有差异,我们把我们的东西灌输给他,希望让他跟我一样,这个世界就太难看了。

    2006-09-05 16:52:16

  • 余秋雨:

    千万不要我们一厢情愿,应该知道世界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的文化美丽,他们的文化也美丽,我们的美丽和他们的美丽加在一起,才能组成人类文化的径体。不要把我们的强加给他们,对我们不公平,对他们也不公平,而且是无效的。

    2006-09-05 16:55:06

  • 余秋雨:

    第三个观念,我们经常觉得人家不接受我们的概念,翻译起来都很困难,翻译出去了,人家觉得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东西,你们有什么特殊性没有,这个太奇怪了,所以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我们觉得很美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来,我们中国人觉得很高兴,外国人觉得这是很普通的问题。这是我们的概念性的东西。有没有可能不要玩古典的概念,不要玩儿现代的概念,更多的从感性出发,这是我们文化交流上的理念,能不能接受的是感性,而不是概念。

    2006-09-05 16:55:21

  • 余秋雨:

    我记得有一天德国的大师歌德匆匆忙忙叫自己的秘书:“艾科满,我发现一个奇迹,我读到中国人的小说,我发现中国人的心理状态,他们的感情和我们一样。”歌德在这个之前已经看过好多中国的很多书了,当时的传教士翻译的,当时都是概念,不是感性的。当他读了小说之后,发现中国人的想象力和他们一样,他觉得很惊讶。后来我们知道,是中国的一本三流小说,叫《风月好逑传》,他觉得文学有可能走上世界闻名。

    2006-09-05 16:56:06

  • 余秋雨:

    所以我觉得感性在这个提法上非常重要,中国的文化交流上,不管是教授还是学者,还是官员太喜欢概念,太喜欢成语,太喜欢形容词,太喜欢古典的概念和现代的概念,这是我们传播低效的非常重要的原因,能不能抓住很多感性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

    2006-09-05 16:56:40

  • 余秋雨:

    前不久我在电视台看到加拿大有一批华裔的学者,他们把日本人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这件事写上了加拿大的教科书,这是一件重大的好事,恢复历史正面很好。但是这些华人在谈自己感受的时候说了两个原则,他们说,我们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不要用华人的立场,不然使世界各国的读者看的时候,觉得是不是两个民族的人各自讲各自的话,所以他们的主题是按照人类的普遍原则。

    2006-09-05 16:57:22

  • 余秋雨:

    我们要明白残暴是什么?按照这样的原则,大家的眼睛都一亮。中国的传播原来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或者是大数字,多少万人,这些数字是真实的。但是对于新一代的西方人来说,在屠杀当中死了几十万人是没有太大影响的印象,因为在人类的历史中,死几十万人是正常的,有一些部队杀几十万人也是正常的。

    2006-09-05 16:58:06

  • 余秋雨:

    当他们这一次写了这次的内容之外,还写了一个9岁的小女孩的回忆,这是很震撼的。想到了自己的9岁,想到了自己9岁的女儿,他在全家杀光了之后的经历,所以他说是感性中国,而不是数字和形容词,更不是概念。这是我们在对外交流上遇到比较大的问题。

    2006-09-05 16:58:39

  • 余秋雨:

    这三方面的理念,使我强烈的感觉到我们需要改变过来了,这对方法也很重要。

    2006-09-05 16:58:51

  • 网友:比尔盖茨 :

    你对社会上近期兴起的国学热是怎么样的,有人穿汉服,有人办全日制的国学私塾,您觉得怎样让年轻人在外面的冲击下更多的学习中国的传统?

    2006-09-05 16:59:55

  • 余秋雨:

    我对传统文化表示巨大热情的学人表示尊重,但是我的选择不一样,我对中华文化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是不一样的,我要按照现代的理性重新的思考我们的传统文化,从里面寻找到最有生命力的部位,让世界认知,让我们的后代认知。有生命的部位可以不要太多,真理是简单的,优秀的东西总是人们愿意接受的。

    2006-09-05 17:00:57

  • 余秋雨:

    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事情,整个“秋雨时分”也想做这样的人,告诉中华文明优秀的地方在哪里,我们要思考和分析,而且这个分析做出来要和其他的对比分析。在比较过程中,也能发现我们永恒的毛病在哪里,这样的话就成为我们思考的时代。

    2006-09-05 17:01:19

  • 余秋雨:

    我不知道这个热、那个热,具体的情况我不太了解。对传统文化热起来总是好事,过去对中华文化大家都是以批判为主,实用为主。可批判的太多,可是不实用。中华文化牵扯到中国文明的根本,有人表示热情是很好的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防止一点,有可能过分。我们很多过分的做法是第一给参与者带来作为现代社会人的某种不方便。

    2006-09-05 17:01:33

  • 余秋雨:

    年轻的人读了很多的东西之后,如果他的时间有限,对于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的东西都比较陌生,以后找工作怎么办。我听到一些朋友说,怪我这个人太庸俗。我必须要想到学生以后找什么工作,教出来的人是不是有做老师的资格,他的表述的能力如何,这都是有问题的。

    2006-09-05 17:01:54

  • 余秋雨:

    如果他没有能够学到其他充分的知识,有可能产生这个弊病,所以这个问题我需要提醒注意。其次,还是要让大家学会思考和爱心,我曾经多次讲过,中国历史上的青年,1300年期间为了考科举,为了做状元或者举人,这样的行为,1300年都在背,有的人终生在背,但是事实证明,对他们人格结构的优化没有带来非常大的正面效果。

    2006-09-05 17:02:35

  • 余秋雨:

    这已经被无数的事实证明了的,所以那个时候中国的男青年还没有太多的其他的选择,背了也没有正面的效果。现在已经有效果的时候,那个背的产生效果的时候,我还是替这些人有一些疑虑,所以希望在这个问题上走到更理性的层面上。更能符合当代社会的需要,更能符合年轻人以后对社会欢迎的需要。

    2006-09-05 17:03:28

  • 中国网:

    我们刚才看到这位网友也提到外来文化的问题,现在有人认为正如美国文化渗透亚洲一样,日本动漫和韩国影视等大众文化也是文化殖民?是这样吗?

    2006-09-05 17:06:39

  • 余秋雨:

    希望大家看到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拿来主义”。我们吃了一只羊是不会变成一只羊的,不是我们对文化的侵害,是我们对它的吸收和取舍。鲁迅先生说,健康的肠胃,健康的人不会用这么简单的方式,看了外国的电影就被他们占领了。实际他们只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我们可以消化,也可以不消化,消化不了就可以吐掉了。不要在这个问题上太尖锐,我多次举我个人的例子,这种外来文化对我们危害不严重。

    2006-09-05 17:07:01

  • 余秋雨:

    余秋雨心中有逻辑结构,今天坐在这儿那么有逻辑的给大家讲话,这种逻辑结构是谁建立的?是几何、代数,这是西方的文化。造就了我和我的同学一代人的思维逻辑,我的专业美学,我的美学是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他们给我的。这一点也没有影响我成为一个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2006-09-05 17:07:47

  • 余秋雨:

    我的心底里还有很多非常重要的人物,比如司马迁、屈原、孔子、孟子、苏东坡和李白,这些人在我的心中遇到我心中的苏格拉底,遇到我心中的欧几里德,遇到我心中的康德和黑格尔的时候,苏东坡和李白认为康德、黑格尔侵犯了我们,没有这种感觉。就像鲁迅说的,一起消化了之后,在你的身体中组合成了非常和谐的生命结构。

    2006-09-05 17:08:17

  • 余秋雨:

    我们的经济体制也选了国际的规范,但是一点没有冲击,中国经济就被西方占领了,不是的,我们学了他们的结构之后,有很多的人和理念和产品,并没有影响中国经济的强大。今天的中国文化不能说纯粹背唐宋诗词,不完全是这样的。任何一个文明的伟大,是鲁迅的拿来主义所说的,必须要以全人类的优秀文明充实自己,作为自己对世界对话的技术。

    2006-09-05 17:08:53

  • 余秋雨:

    我们只有充分的吸收阳光、空气,我们才能呼吸空气,每天抬头仰望太阳。我们不能说只用这块阳光,我们只用这些空气,如果在文化上用这样的观念划分,这是错误的。

    在这儿,我想给我们的网友用一句歌德的话来归纳,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考。“人类靠着聪明才智划出了很多的界限,最后用爱把这些界限全部冲掉”。有了爱心以后,这些界限就不太重要了,大家完全可以互相交流。

    2006-09-05 17:09:15

  • 余秋雨: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当英国人、法国人从战壕里,从防空洞里出来,衣衫褴褛的,家人没有找到就在一些破烂的音乐厅里面听音乐,他们听的是贝多芬,他们完全没有考虑到贝多芬就是德国人,因为人类有一些文化属于全人类,他们是在平抚我们心灵的过程中不分界限,我多次在中央台讲到,最好的文化没有国界,艺术家有国界,希望大家能够注意,不要在文化的问题上、在艺术的问题上有过多的人为的界限。

    2006-09-05 17:09:33

  • 余秋雨:

    只要想想自己的身体知识结构,文明的冲突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尖锐,你身上有可能和谐的,结合中西方文化的话,小小的你都可以构成和谐,大大的中国为什么不能成为中华文化的和谐,大大的地球为什么不能成为多种文化的和谐呢?

    2006-09-05 17:11:07

  • 中国网:

    非常感谢余老师作客中国访谈,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访谈到此结束,非常感谢余老师解答各位网友的问题,也非常感谢各位网友的参与。

    2006-09-06 08:31:13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rtsp://video.china.com.cn/2005VIP.CHAT/vip20060905.rm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 著名作家余秋雨做客中国访谈

    在中国外文局举办的“跨文化传播论坛”上,有一位学者的演讲在与会代表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今天我们把他请到了中国网中国访谈的直播现场,他就是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作家余秋雨先生。

  • 嘉宾签名留言

    在中国外文局举办的“跨文化传播论坛”上,有一位学者的演讲在与会代表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今天我们把他请到了中国网中国访谈的直播现场,他就是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作家余秋雨先生。

  • 中国访谈主持人汪洋

    在中国外文局举办的“跨文化传播论坛”上,有一位学者的演讲在与会代表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今天我们把他请到了中国网中国访谈的直播现场,他就是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作家余秋雨先生。

  • 著名作家余秋雨与网友在线聊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等话题

    在中国外文局举办的“跨文化传播论坛”上,有一位学者的演讲在与会代表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今天我们把他请到了中国网中国访谈的直播现场,他就是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作家余秋雨先生。

  • 现场工作人员

    在中国外文局举办的“跨文化传播论坛”上,有一位学者的演讲在与会代表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今天我们把他请到了中国网中国访谈的直播现场,他就是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作家余秋雨先生。

  • 我觉得中国的文化离开道义的时间太久了

    在中国外文局举办的“跨文化传播论坛”上,有一位学者的演讲在与会代表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今天我们把他请到了中国网中国访谈的直播现场,他就是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作家余秋雨先生。

  • 文化复兴是中国人非常美好的愿望,而且这个美好的愿望,我觉得会实现

    在中国外文局举办的“跨文化传播论坛”上,有一位学者的演讲在与会代表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今天我们把他请到了中国网中国访谈的直播现场,他就是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作家余秋雨先生。

  • 要以平静的方式面对东西方文化传统

    在中国外文局举办的“跨文化传播论坛”上,有一位学者的演讲在与会代表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今天我们把他请到了中国网中国访谈的直播现场,他就是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作家余秋雨先生。

  • 访谈现场

    在中国外文局举办的“跨文化传播论坛”上,有一位学者的演讲在与会代表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今天我们把他请到了中国网中国访谈的直播现场,他就是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作家余秋雨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