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房地产拐点

   嘉宾:全国人大代表、建业集团董事长 胡葆森
   时间:3月9日15:00
   简介: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在众多的建议中,民生、民意成为了核心,而“房子”作为最民生的元素之一,从来都是“两会”的关键词。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胡葆森:解析房地产“拐点”

活动描述

  • 嘉宾:全国人大代表、建业集团董事长 胡葆森
            时间:3月9日15:00
            简介: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在众多的建议中,民生、民意成为了核心,而“房子”作为最民生的元素之一,从来都是“两会”的关键词。

文字内容:

  • 中国网主持人: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网,这里是正在直播的“中国访谈,世界对话”。在今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特别关注民生问题,衣、食、住、行都是和我们老百姓关系非常密切的大事,我们经常说,安居才能够乐业。今天我们为大家邀请到的这位嘉宾将就房地产的热点问题谈一谈他的看法。

    为您介绍全国人大代表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先生。胡董您好,欢迎来到我们访谈做客。

    2008-03-09 15:01:28

  • 胡葆森:

    您好。

    2008-03-09 15:03:14

  • 中国网主持人:

    胡董,我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要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坚定不移地推动住房的改革和建设,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我们想听听您对总理报告的一些看法,和您作为房地产行业代表的一些感受?

    2008-03-09 15:03:29

  • 胡葆森:

    这次来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感到非常高兴。在3月5号上午,我和大家一起怀着非常喜悦和激动的心情,听取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所做的政府报告。我们作为地产界的工作人士,非常高兴看到政府工作报告越来越注重民生,光住房建设的篇幅就占了一大段,比过去历年都要多,这也是全国人民,我们房地产行业非常关注的,看完这个报告之后也是非常高兴的。

    总理关于今年中央财政支出又安排一笔资金68亿,比去年多了17亿,用来增加廉租房住宅体系建设保障资金。关于加强如何对房地产市场的管理,如何促进这个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提出“三项原则,四项措施”,我们看完之后非常振奋。

    2008-03-09 15:04:40

  • 中国网主持人:

    我们非常关心您在今年的“两会”上有什么样的建议?

    2008-03-09 15:07:04

  • 胡葆森:

    我看完政府工作报告,觉得安排68亿资金太少了,当然总理也要求地方政府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这钱不能光靠中央政府来拿。当然,各地方政府从去年、前年开始加大对廉租房,包括经济使用房、限价房,包括面对中低收入者住房的供应,增加这方面的供应量。我自己感觉,还是希望中央像解决其他问题,比如像医药药品保障的问题、教育的问题、社保资金的问题那样,投入上千亿,住房问题还要加大投入。如果说谈什么愿望和建议的话,我建议在今后中央财政支出里面加大对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或者是中低阶层收入的中低价位的房子的投入和支持。

    2008-03-09 15:07:25

  • 中国网主持人:

    我们注意到你提出了“关于加快县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建议”,您提出这个建议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2008-03-09 15:09:09

  • 胡葆森:

    我的企业在河南发展,我的战略也恰好和其他企业的战略不一样,我是从省会城市一直往小城市做,用了6年的时间从省会城市进入了河南的18个地级城市,现在已经进入了三个县级城市,下一步可能会进入更多的县级城市。

    大家知道河南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有108个县。我们企业在战略推进过程当中发现,县级企业如果不能和国家经济发展同步的话,无论实现中原崛起也好,还是实现民族复兴,都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因为大量的人口,大量的事情都是在县级人民政府和县级市场层面上,所以我提出各级政府应该重视县级城市建设问题。

    2008-03-09 15:09:31

  • 胡葆森:

    比如讲,县级城市作为城区规模,它的规模究竟是多大?当然全国地区不同,情况不一样。就河南而言,现在大多是县级城市城区人口规模一般在六、七万到十万左右,大概有60%、70%是县的规模,显然不是一个理想的规模。但是未来10年-15年,乃至20年以后,县级城市的城区规模究竟应该多大,是20万还是15万,现在这个题还没有破。如果这个题不破的话,可以想想城市的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这些问题就不知道上多大规模了,所以我希望加大在这方面的研究,尽快破这个题,让大家知道未来的县级城区的城市建设应该怎么样搞,理想规模是什么,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我提出这个方面的问题,经济学家讲,包括我们企业也有参与,更重要的是政府要组织各部门的力量破这个题。

    2008-03-09 15:11:36

  • 中国网主持人:

    如果您的想法得以实现,它在房地产行业会有怎样的影响?

    2008-03-09 15:12:59

  • 胡葆森:

    是这样的,现在很多地产商还没有进入县级城市,我们的战略是从省、市、县,最终走向乡镇,这个坎儿是迈不过去的,我提出这个也是我们的战略发展的需要。当然这个问题政府也应该更多地关注。全国有2000多个县,这个问题不破,县级城市的城市化发展会遇到瓶颈性的理论问题。

    2008-03-09 15:13:41

  • 中国网主持人:

    其他的代表或者是您的同行认同您的观点吗?

    2008-03-09 15:14:47

  • 胡葆森:

    我这次作为一个建议提出来,希望得到各级政府包括同行的关注。

    2008-03-09 15:15:02

  • 中国网主持人:

    我们还注意到您在两会中提出“关于恢复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的建议”,为什么会有这个建议?

    2008-03-09 15:15:18

  • 胡葆森:

    这也算是替我们行业思考一个问题。大家知道随着房地产行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越来越强。2003年国务院18号文件第一次把国家住宅产业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提法提出来,特别是1998年以后,福利分房制度停止,货币分房制度开始实行,中国的房地产业从98年到现在将近10年的时间得到的蓬勃快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占的比例越来越搞,加上建筑业有10%的GDP的份额,是和房地产也是有关系的。

    2008-03-09 15:16:50

  • 胡葆森:

    这样对人才的需求规模是越来越大,层次要求越来越高。遗憾的是从80年代后期,在有一些大学里面开始设置房地产专业,设置几年之后,我印象大概是在2005年之后,教育部在各个教育学科的名录里面和专业的设置上,取消了房地产专业学科,把这个专业打散了,一部分又打回工民建,或者是工程管理这个系(专业)里面,有一部分又划到工商管理。但是我们知道房地产是一个大行业,现在每年产值达到2万多亿。这样大的行业,中国有将近7万家房地产企业,每家大概有几十万从业人员,这样的大行业,对人才迫切的需求,大学里面却没有房地产专业,这是跟不上形势的。这次也建议恢复这个专业,当然这个建议还是要得到教育部甚至是国务院的研究和批准。

    2008-03-09 15:17:58

  • 胡葆森:

    这是一个跨学科专业,不但涉及工程管理,涉及工民建的设计,涉及管网技术性的专业,同时还有营销、市场学、工商管理等等学科,从财务管理到电脑,到人力资源的关系,房地产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大行业,所以要设立这样一个专业,专业里面又分成很多科目,我想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在建议里面写得更加详细一下,国外像欧洲、美国,这个专业还是非常热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的需要,需要培养越来越多的人才,不但是财务、房地产审算、工程管理、项目管理、营销、房地产总经理人才、项目管理的人才,现在没有这个学科,都打散到其他专业里面去,这不能适应行业发展趋势的需要。所以这次提了这个建议。

    2008-03-09 15:19:10

  • 中国网主持人:

    您刚才介绍这是一个综合的学科,要教的非常多,学生要学的东西又特别多。什么样的人才是您理想中的这个专业的人才?

    2008-03-09 15:20:39

  • 胡葆森:

    这里面有很多专业人才。有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还有项目综合型的人才,我觉得这个学科里面涉及多个专业,所以大学里面不但有房地产系,甚至还要有房地产学院,不动产学院,甚至还有这样的大学。只有具备这样的学科,这样的专业才能发展成系,甚至一个学院,甚至大学。

    2008-03-09 15:21:25

  • 中国网主持人:

    如果设置这个专业,您觉得什么样的大学能够承担这个重任?

    2008-03-09 15:22:40

  • 胡葆森:

    当然很多大学都可以承担。

    2008-03-09 15:22:55

  • 中国网主持人:

    您会有一个标准吗?

    2008-03-09 15:23:09

  • 胡葆森:

    这个方面没有很严格的标准,很多综合性大学都有这种力量,而且原来有些大学这种学科办也得不错,现在遗憾的是都把它打散了,打到其他的专业里面了。这是一个倒退。

    2008-03-09 15:23:22

  • 中国网主持人:

    有网友提问,他说:当前业内对房地产“拐点说”的争论很激烈,部分地区出现了房价下跌,房价出现这种波动是不是合理,会不会从局部影响到全国?您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2008-03-09 15:24:57

  • 胡葆森:

    这次“拐点说”提出来,也很正常,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另外这次房价调整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种是在过去的两年间,特别是06年下半年到07年这段时间,有一些城市,上海、广州、深圳、北京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房价连续上升,大幅度上升了将近两年时间。这种上升的速度快过了中产阶级收入水平上涨的速度,这么一来不要说中低收入阶层的人,就连中高收入阶层的人,看到北京、上海、广州这种市场的房子也已经买不起了,也就是说价格偏离了价值,这就违背了市场规律。

    2008-03-09 15:25:23

  • 胡葆森:

    另外一个原因,中央对房地产业热点问题,在最近的三四年加大了管理和调控的力度,不希望房价涨得这么快。所以,最近这两年,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加大了限价房,就是经济适用房,包括普通商品房的供应数量,市场中低价位的房子供应量不断增多,也是使市场价位往回调整的一个原因。

    2008-03-09 15:27:06

  • 胡葆森:

    另外还有一个是你们媒体。媒体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就是夸大了这个时期的房地产的冬天、泡沫、拐点等等的渲染力度,使得原来想买房,或者是本来要投资房子的投资客,或者是可买可不买,就是游离市场的人,阻碍了他们买房的热情,甚至是阻止了他们买房的行为,使得一部分持币观望的现象变得普遍了,甚至原来真正想买房的人也在等待房价调整,希望能够侥幸等到房价下跌之后再买房子。但是我觉得这个现象,像我刚才讲的第一点,几个一线城市的房价涨的太快,往回落,不合理就要往回落。再一个媒体过分的渲染也是一个原因。

    2008-03-09 15:28:17

  • 胡葆森:

    我个人认为,中国房地产至少在去年下半年到现在这段时间里面,真正的需求和真正的供应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就像我刚才说的中低价位的房子供应量也还不大,政府刚刚推出来的一些,比例非常小。这段时间,按照比例供应,房价不应该出现这么大的调整,这里面有很多心理上的,加大了一部分持币观望的心理,导致了这个时期的成交量减少,于是房价下跌。但是这个时期,我想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人们的心理要调整,供求关系在这个时间要调整一下。我个人认为2008年是调整期。

    2008-03-09 15:29:33

  • 中国网主持人:

    大家非常关心这次是个别地方出现了拐点,出现了下调,会不会由点推广到面,由局部发展到全国?

    2008-03-09 15:31:03

  • 胡葆森:

    是这样的。本来感冒是在一线城市,结果二线城市也跟着吃药了。更多的是一个购房心理出现了变化。一部分人就是不愿意在这个时候买房,希望或者是特别希望看见房价下跌之后再去买,买一个便宜的房子。这是一部分人的心理,这个心理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

    2008-03-09 15:31:29

  • 中国网主持人:

    网友有这样一个问题,他说:胡董,您觉得现在的房价高不高,购房者应不应该买房,您能给购房者一个什么样的建议呢?

    2008-03-09 15:32:12

  • 胡葆森:

    我是在整个中国房地产业属于保守派,我一直认为房价问题,因为经常接触媒体的朋友,包括消费者老是问房价问题,我个人多少年来就宣扬这个观点:房子作为一个商品,它的短期价格涨落是靠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长期来讲主要是靠商品的成本来决定的。短期来看,1998年福利分房制度停止之后,就是改革开放20年聚集了人民富裕起来之后的大量的购买能力,98年之后释放出来,在短时间内不能拔出来,使得这种需求长时间处在大力供应的局面。所以房价从1998年大幅度地连续上升了几年,就是因为供求关系一直出在求大于供的局面上,这是短期的房价不断上涨的主要原因。就是只要推出来房子,甚至包括性价比不是很高的房子,都有人买,这种现象也是不正常的。但是这个和我们的国情又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在这个时期购买能力释放出来了,再加上近十年国民的收入也在不断上涨。

    2008-03-09 15:32:42

  • 胡葆森:

    还有一批是到中国来投资的投资人,投资者越来越多,他们来中国之后也要买房子,你看江苏的昆山一带,长三角一带,聚集将近100万台湾过来的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这些人员在中国也都安家了,也需要买房子。可以看看长三角、珠三角,那边大部分是港澳同志,因为他过关和交通越来越方便,有的人就在深圳住,然后回去早上去上班;有的人就在珠海住,早上回去在香港上班;有些人在珠海住,再到澳门上班,这种人越来越多。所以长三角、珠三角的房价大幅度上涨,不光是本地的购买力,还要香港、澳门,包括台湾和韩国,很多人到青岛买房子,也有很多日本人到大连去买房子,很多的外来因素也加重了阶段性的需求。所以,你看在杭州,现在房子已经卖到10万块钱一平方米了,在过去这是不可能的现象。但是这个房子一定是香港、新加坡的人来买的,因为他的参照物是当地的房价,所以就算10万块钱一平米在他们看来也是最低的。香港现在已经是两万港币一英尺,就是20万元一平米,比起杭州人间天堂的房价还贵很多,所以让他们看杭州的房价还不够高。于是在深圳又出现了十几万一平米的房子,这是一种特殊需求。

    2008-03-09 15:35:30

  • 胡葆森:

    在这种阶段下,这种需求使房价不断上涨,这种情况是阶段性的现象,不会持续太久。等到政府的房子,中低价位的房子、中小户型的房子出现更多的时候,房价就会下来,今年表现的情况也是这个原因使然。

    2008-03-09 15:38:21

  • 胡葆森:

    但是长期来讲我还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因为地价在上涨,劳动力价格在上涨,建材的价格在上涨,银行利息在加息,行业感觉成本在上涨,营销成本在上涨,所有组成商品房本身的主要因素,也就是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都在上涨,所以长期来看,房价一路走高也是一个必然。但是究竟是高速度的快速增高,还是阶段性地出现不合理,主要靠供求关系来决定。但长期来看,房价还是会平稳上升,我们也希望平稳上升,但是要买房子的老百姓,今天该不该买房?我觉得在一线城市的买房者,现在需要观望一下,看看是不是真正能够下调。但是在二线、三线城市的消费者,在过去几年还没有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只要是自用,在任何情况下购买都是应该的。

    2008-03-09 15:39:28

  • 中国网主持人:

    刚才您说,房地产很多原材料和劳动力都在上涨。

    2008-03-09 15:40:46

  • 胡葆森:

    没有一项因素是下降的。

    2008-03-09 15:41:22

  • 中国网主持人:

    所以房地产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很多人把上市当做融资的重要手段,您对此是怎么看的?

    2008-03-09 15:41:40

  • 胡葆森:

    上市是目前规范企业或者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选择,是由于行业的属性决定的。因为房地产行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最终必须通过某种形式和资本市场进行对接,上市就是与资本市场对接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在当今中国房地产行业,与房地产行业所配套的金融体系还不够健全。比如现在没有产业基金。另外银行现在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受国家货币紧缩的影响,支持力度在减弱。另外按揭的证券、信贷产品的证券化也没有完全解决。所以在整个与房地产行业有关的金融体系还不是很健全,不够配套的情况下,我觉得上市可能就是一个主要渠道,它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和资本市场进行对接,但并不是必然的选择,现在是主要的渠道。

    2008-03-09 15:42:05

  • 中国网主持人:

    您说的是主要渠道,除了这个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能够保持资金链的顺畅?

    2008-03-09 15:46:31

  • 胡葆森:

    如果我们能预测到未来两到三年内产业资金能够得到批准,现在有试点,渤海基金前年已经设立,现在产业基金如果在未来两三年时间得到批准的话,我想很多与房地产有关的基金就会设立,将来干活的人就不愿意去找钱了,有人愿意拿钱,有人愿意干活,两个合作就行了。基金去拿钱,房地产企业去干活,大家各得其所。投资者需要合理的回报,房地产企业的人给他干这个活就可以了。因为在美国掏钱的人不干活的,干活的人是不用去找钱的,大家在每个环节上分利就可以了。但中国的房地产在这个方面是最累的,既要干活,还要找钱,还要设计、物价管理、销售和建造,甚至有些连水泥厂都建了。所以相关多元化的地产商未来会越来越少,因为他跟这个时期的产业分工、社会分工程度有关系,等到将来专门有人掏钱了,有人专门干活,有人专门搞项目管理设计,搞总包管理等等,等每个环节都有专业公司来做的时候,地产商就是资源的整合者,或者是资源的服务者,把资源整合起来就给老百姓造出所需要的商品房就可以了。这个时期太累,但是又过不去这个坎。

    2008-03-09 15:46:43

  • 胡葆森:

    现在除了上市以外,向银行借钱,对于大多数甚至是90%以上的地产商来讲越来越难。对国内的A股市场,房地产行业不是鼓励上市的产业,现在要排队能排到10年以后,所以只好走向海外,现在国内上市的很少,一年超不过3家。所以很多国内的房地产走向海外市场,走向香港,走向新加坡,走向美国,甚至走向英国,就是这个时期迫使产业必须和资本市场进行快速对接。否则买不到地的时候,自己的生产资料就没有了,就该关门了。

    2008-03-09 15:51:22

  • 中国网主持人:

    我们来看一下网友的提问,他说:房地产发展到现在,万科等大的房地产公司开始主导房地产市场,让中小企业陷入了危机,房地产行业应该怎样创新升级,才能够应对市场的要求?

    2008-03-09 15:53:27

  • 胡葆森:

    我觉得这段时期,媒体对王石先生所提出的“拐点说”有点过度的关注。其实王石先生在下边跟我有一些沟通,他没有非常正式地说现在就是“拐点”。他只是觉得前几年,比如说深圳、广州,万科所集中的三个发达区域的房价在前两年涨得太快了,他觉得应该进入理性期、调整期,如果媒体非得说是拐点,他也没有办法回避。但是这种情况,因为万科一个企业在全国占的份额不过就2%左右,还有98%的市场是其他的地产商在做。所以万科无论它的规模发展多大,它去年市值一度近2000亿,但在中国占的份额还是很小、很小的比例,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对万科的发展过度关注。它是标杆企业,他所做的好的我们就应该学习,但是他随便说一句话,您就对他过度关注,这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我个人认为万科现在发展得非常好,它一直在引领我们的产业往前发展,它的很多做法,很多理性的发展思路,它的企业发展战略,职业经理人培养、企业文化等等,很多都是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效仿的。

    2008-03-09 15:53:55

  • 胡葆森:

    但是这个时期不要关注万科的一举一动,它降价也好,它买地或者是不买地也好,都跟它自身的需求有关系。有时候,比如说它在一个地方降了一点价,可能就想加速一点现金流的回流,这个时候可能旁边有一块地要买,跟这个大的形势不会左右中国房地产形势,它不能左右。它可以有一些启示,甚至预示着一些东西,但是不会左右中国土地市场和供应,因为它本身的市场份额还不是很大。它就是第一,它占的份额也还是有限的。比如说万科它自己占了全国份额的10%,或者是20%,那确实起了一个风向标的作用,但现在还不应该过度渲染和夸大万科在行业中,在市场导向方面的作用。过分的夸大,会使媒体,甚至政府、消费者,甚至同行会产生一种错觉。

    2008-03-09 15:56:36

  • 中国网主持人:

    我们来关注下一位网友的提问。他说:我们了解到,随着上海土地交易市场的成立,我国土地市场将进入全公开阶段,您认为这将对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2008-03-09 15:58:59

  • 胡葆森:

    中国的土地供应市场,实际上从2003年以后基本上都是公开的。招标、拍卖、挂牌,这三种形式在中国的土地供应方式上已经是主流,上海的这种方法是进一步规范了,或者是服务方面更加灵活了,不预示着政策的变化,包括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现在的土地供应市场已经非常规范了,大家开始习惯于这种土地供应方式。

    2008-03-09 16:00:02

  • 中国网主持人:

    刚才我们一直在聊房地产,谈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现在我们来聊一聊建业集团。您觉得它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2008-03-09 16:00:59

  • 胡葆森:

    建业集团非常简单,如果我用简单的字来介绍的话,用六个字就可以介绍,就是“在河南做地产”。如果大家想多了解点情况,我们在中国房地产特殊的地方就是我们在省里面做,做一个区域性战略,也就是大家知道的叫“河南省优化战略”,我们所有业务都集中在河南。而且我们发展的方向是向下的,别人发展大了就走到大城市去了。

    2008-03-09 16:01:32

  • 中国网主持人:

    逆向思维。

    2008-03-09 16:02:48

  • 胡葆森:

    我们是做大以后往下做,省、市、县、乡,最终走向乡镇,这是我们的战略特征。而且我们提出来,对我们自身来讲,或者是对每个企业都非常重要的,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问题。企业核心价值观跟我们现在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每一个企业必须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必须知道自己的终极追求是什么,必须知道我们自己共同的理想和民族共同的理想是什么关系,把这种根本的问题想透了,你的战略就好制定了。战略制定了就不需要再考虑方向性的事情。现在一说北京一块地,深圳一块地,我根本连电话听都不想听,因为我们的战略是在河南。所以我要提醒同行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制定自己的战略,在战略的坚持下去做自己的事情。

    2008-03-09 16:03:02

  • 中国网主持人:

    刚才您在介绍建业集团的时候就用了这六个字:“在河南做地产”,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我觉得很有特点,我能不能问一下,您觉得建业集团在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当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2008-03-09 16:04:25

  • 胡葆森:

    这样说吧,我们实际上业务虽然在河南,但是我们的思想是没有局限在河南的。比如我们经常研究波特先生关于“竞争力”的理论,我们自己企业的战略制定,核心竞争力战略的研究是超越了河南省界,甚至超越国界的,思想不要局限在河南。另外我们的人才,因为我们的母公司在香港,所以很多高管人才是从香港引进的,还从中国其他地方引进了一些人才,人才也是跨省界,甚至是跨国界的。另外我们的设计师,我们的设计师队伍是世界性的,有加拿大的,有美国、日本的。我们调动资源是没有边界的,但是我们的业务是在河南。

    另外我们的资本,前年是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的凯德置地合作,引入他们做我的合作伙伴。我的合作者也是没有界限的,但是我的房子就在河南盖。现在通过16年的发展,到今年5月,我们公司就成立16年了,每年的开发量也都稳定在200万平方米左右。而且在07年的评比中,我们是排在全国“百强”第41位。我们去年在评比中获得了“中西部地区房地产行业第一品牌”的称号。

    2008-03-09 16:05:45

  • 胡葆森:

    我们还做了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我们的足球,我们是中国职业化足球——94年职业化改革以来唯一一家民营企业一直赞助一家俱乐部,走到现在15年了,没有换过旗。为老百姓做一些事情,去年我们的纳税额突破了3亿人民币。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随着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自身也在快速发展,目前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相信在今后的三年内,我们还会有一个新的发展,当然这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008-03-09 16:08:22

  • 中国网主持人:

    您勾画过建业未来最理想的蓝图是什么样的吗?

    2008-03-09 16:09:54

  • 胡葆森:

    想过,一想也很激动。

    2008-03-09 16:10:11

  • 中国网主持人:

    为我们描述一下。

    2008-03-09 16:10:30

  • 胡葆森:

    河南有18个地级城市,有108个县级城市,加在一起有130个城市,我希望用5-8年时间能够进入到70、80个县级以上的城市,最终能够进入全国130个县级城市。在这个过程中开始进入乡镇,使我们能够为河南的老百姓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所以我们提出一个口号:“让河南人民都住上好房子”。这是我很远的一个追求,也许需要20年,需要30年,我们把这一段路作为建业人的长征,可能要走20年,或者30年才能走完。所以我希望我们的产品老百姓越来越欢迎,当地老百姓对我们越来越认同,我们终极的定位就是希望在河南做一个最受尊敬的企业。

    2008-03-09 16:10:44

  • 中国网主持人:

    我们也祝愿您勾画的蓝图能够早日实现?

    2008-03-09 16:13:12

  • 胡葆森:

    谢谢。

    2008-03-09 16:13:24

  • 中国网主持人:

    在今天节目快要结束的时候,您有什么想对我们中国网的网友说?

    2008-03-09 16:13:36

  • 胡葆森:

    中国网是我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创建的媒体,发展也很快,我想借助这个媒体向全国的网友问好,也希望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过得越来越有滋有味,越来越富裕,谢谢大家。

    2008-03-09 16:13:54

  • 中国网主持人:

    谢谢您,也希望您常到我们中国网来做客,希望您的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2008-03-09 16:14:24

  • 胡葆森:

    谢谢。

    2008-03-09 16:14:42

  • 中国网主持人:

    谢谢您。也希望您常到我们中国网来做客。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2008-03-09 16:15:01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mms://wmv5.china.com.cn/btamedia/wms_content/fangtan/2008/181_080309a.wmv

图片大图:

  • 全国人大代表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先生

    中国网 胡迪

  • 访谈开始

    中国网 胡迪

  • 非常高兴看到政府工作报告越来越注重民生

    中国网 胡迪

  • 我这次作为一个建议提出来,希望得到各级政府包括同行的关注

    中国网 胡迪

  • 这也算是替我们行业思考一个问题

    中国网 胡迪

  • 镜头中的访谈

    中国网 胡迪

  • 样对人才的需求规模是越来越大,层次要求越来越高

    中国网 胡迪

  • 这个方面没有很严格的标准,很多综合性大学都有这种力量

    中国网 胡迪

  • 市场中低价位的房子供应量不断增多,也是使市场价位往回调整的一个原因

    中国网 胡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