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近日在《科学新闻》杂志上,看到于今研究员撰写的一篇题为《论国家哲学的地位与作用》的文章,副标题是“在扬弃传统文化与构建国家战略中构建当前的国家哲学”,文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概念及其建构。可以说,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从理论上和实践中明确提出国家哲学,并给当前中国国家哲学的构建提出明确而富有启示的建议,在当今党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国家哲学并不是新概念。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国家哲学这一概念。他们只是为了批判黑格尔哲学作为国家哲学的保守性,基本上将它等同于国家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占统治地位的哲学,但没有进一步作系统的深刻论述,给后来的研究提出了一个难题,带来了误会,乃至于国内对其有研究的学者也基本上将它等同于意识形态,或本质上只从意识形态这个单一的领域和视角来论述。而于今同志的文章则给我们澄清了国家哲学的本质与内涵,将之定位在国家和社会的层面上,更为准确,视野宽广,更具指导意义。
文章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哲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具备科学性、实践性和群众性这么三大基本特性,是批判的、开放的科学体系。这主要是从两个视野、层面而言的,第一,社会主义本身以改革为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变革体制(完善制度)而向前发展的;第二,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积极扬弃。要从这两个大的层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给我们社会主义的改革提供了参照的层面和根本的原则,对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根本特征有了根本的把握。
文章还为当前国家哲学的构建提供了宽广的视野和根本的原则:积极扬弃中国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和视野中进行当前国家哲学的构建,既具有高远的眼光和谋略,又具有积极灵活的辩证精神。首先,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在国际上,中国的发展是全球化之中的发展;在国内,中国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这既是一种国家哲学,也是一种国家战略。全球化呼吁我们应该具有超前的、宏观的眼光,具备战略家的头脑,在国际与国家的大格局中构建当前的国家哲学。其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也不是无中生有,对于西方文化精髓、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积极扬弃的态度,对现代西方不要全盘肯定,对中国传统也不能全盘否定。作者的战略眼光与辩证态度尤其值得各级领导、专家和学者们参考。
国家哲学的提出,乃是时代的召唤。它既具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和学术意义,又具有实践的客观需求和现实反映。2004年1月5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给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春天;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又强调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最近,中央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胡总书记则进一步强调要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建设成为真正的精品工程。在中国共产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际,进一步将科学发展观上升为国家哲学,使之融入全民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中,并化为全民的统一行动,在当前中国处于快速发展而又"问题凸显"的关键时期,实属必然与紧迫。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设的主题,这个根本主题绝不能丢;而在当前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需要加强、哲学出现贫困,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左"与"右"的两种教条主义的假马克思主义,提出并建构国家哲学,无疑是切实、必要而紧迫的。
总之,于今研究员的文章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也是时代之必然,值得我们进一步开拓和深化,推动其研究的深入开展。(张栓平 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