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再讲述中国外交的最初岁月

   嘉宾:中国前驻澳大利亚大使 张再
   时间:2009年10月21日 10:00
   简介:1949年,年仅21岁的张再在参加过开国大典之后,被分配到外交部,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外交工作人员。中国外交的最初岁月,张再大使所见证的每个点滴,在我们今天看来都是一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故事。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张再大使讲述中国外交的最初岁月

活动描述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张再,1928年12月生于江西九江。新中国第一批外交工作人员。曾任驻美国公使,驻澳大利亚联邦大使等职。1994年离休。现居北京。

    2009-10-20 14:39:14

  • 张再:

    在1949年3月我回到城里面以后,那个时候是在华北大学,然后在七一以前调到中央外事组,经过华北局,中组部,调到中央外事组,那个时候住的地方是在松树胡同。当时外事组的最高领导名义上是叶剑英,当然有一个真正管事的是一个副组长,是王炳南。

    2009-10-20 14:40:06

  • 中国网:

    1949年10月1日,刚到中央外事组工作不久张再被安排在天安门城楼下金水桥南,在那里他见证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开国大典后的第二天,张再被安排到外交部工作,成为中国外交部的第一批工作人员。

    2009-10-20 14:40:23

  • 张再:

    在我来说,参加了开国大典以后就到了外交部,所有的外事组的人也都到外交部来,基本上外事组就没了,华北政府的人本来就有许多事情做,而且有一部分在开国大典以前就已经在外交部的大楼里面开始工作了,主要是修房子。

    2009-10-20 14:40:52

  • 中国网:

    外交部成立之初,分散在北京玉河桥、松树胡同办公,后迁入外交部街33号。这里最早是明朝明英宗时期的权臣石亨的宅邸。这幢灰色的西洋式建筑后来成为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旧址,被视为旧中国屈辱外交的象征。

    2009-10-20 14:40:58

  • 张再:

    你刚才说的小楼,那个楼可不小,北洋政府那个时候的外交部,可以说是一个大楼。当时留下的建筑,从今天的标准来看也依然是一个大楼。而且它只有两层,不高,但是每一层就很高,很雄伟的。

    2009-10-20 14:41:21

  • 中国网:

    “主席台墙壁上挂毛主席像;台上铺蓝毯,放鲜花两盆;主席台右设记录席……”一份1949年11月7日的解密外交档案这样描述第二天外交部成立大会的布置计划。11月8日面对在场170多人的外交部全班人马,时年51岁的周恩来郑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成立。

    2009-10-20 14:41:27

  • 中国网:

    您参加了成立大会?

    2009-10-20 14:42:17

  • 张再:

    是的。我的记忆是,实际上正式(成立)的时间应该是1949年11月8日。不管怎么说,成立大会确实是在毛主席天安门上宣布以后,当时我先到外交部以后,是跟着华北人民政府的人搞装修。装修好了以后,11月7日还可以在上边开会的,总理到那里去。所以中国有中国的特点,送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公告给当时各个驻在北京的外国的前领馆,你要是愿意的话还可以建交,这个通知说起来应该是外交部的事,也是外交部的人在跑这个事情,但是成立大会是在这个之后开的。

    2009-10-20 14:42:29

  • 张再:

    在这个会上总理讲了很多话,后来人的记忆也不同了,是不是有哪些话是在这个会上讲的,但是最后比较多数的意见是总理讲了16个字是很要紧的,就是“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这16的字谁都没有反对过,大家都认为应该是外交部的部训,就像党校的校训一样,外交部就是这16个字。

    2009-10-20 14:42:40

  • 中国网:

    当时刚刚加入外交部工作的张再只有21岁。同样,外交部的第一批干部都非常年轻,10多位司级领导平均年龄不足40岁,最年长的美澳司司长兼苏欧司司长柯柏年仅44岁。新中国成立的喜悦鼓舞着这群年轻的中国外交人,外交部最初的岁月充满欢快。1949年十月革命节那天的情形让张再大使至今回想起都难掩愉悦之情。

    2009-10-20 14:43:01

  • 张再:

    那个时候是交际舞,总理礼貌性的首先请罗申的女儿跳舞,其他的人都跟着跳舞。完了以后都走了,总理也走了,罗申也走了,我们要继续跳舞,那个时候都兴奋得很,但是马上就有人提建议说,咱们扭秧歌,扭秧歌比交际舞更普及,而且更热闹,但是都赞成。我就拿着一个条子,到北京饭店拿了一平板车锣鼓,然后就跳起来,那个情景和前面的交际舞不一样。而且真的有一批跳秧歌的好手,最好的是当时华北联大秧歌队的队长刘铮,他后来是朱德的女婿。

    2009-10-20 14:43:47

  • 中国网:

    新中国成立后,对旧政权建立的外交关系进行了重新厘清,毛泽东主席将其概括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1949年11月涉嫌在中国从事间谍活动的美国驻沈阳总领事瓦尔德被驱逐出境。1950年1月6日中共中央下令征用美国等国驻北京领事馆根据辛丑条约占据的旧兵营,最终迫使美国关闭了在中国的全部领事馆,并撤走了全部政府人员。

    2009-10-20 14:43:56

  • 张再:

    然后美国政府下了命令,既然如此,他要把所有的仍然在中国的前外交人员召回,包括北平的总领事柯乐布,走以前他向新中国方面提出要求,说我现在要走了,政府把我召回了,我希望能够见一见周恩来总理,或者是他指派的官员。总理当然不会见他,他是一个小小的领事,总理那么忙,然后就交代外交部,说他有这么一个要求,让外交部派一个人去见他。当时外交部常务副部长是章汉夫,他决定让当时的美澳司美国科的科长去见他,把柯乐布叫到外交部楼里的一个会客室,就像现在的外交部的橄榄厅一样的。

    2009-10-20 14:45:19

  • 张再:

    我没有去很好的核查,但是我想就我了解的背景,可能这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美官方头一次面对面的接触,当然我们是不承认的,他们是旧的官方。他来的时候说我是受美国政府召回,在我走以前看看中国政府有什么话要和美国政府说的。当然他这个话说的很罗嗦,他有很多外交的考虑,但是意思很明确。还没等柯乐布说完,凌青就狠批了他一痛,从《望厦条约》开始,一直到解放战争他在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整个美国侵华史说了一遍,说完了就端茶送客。当时我心里很解气。这是我头一次见美国人。

    2009-10-20 14:45:34

  • 中国网:

    1951年张再赴朝鲜参与朝鲜停战谈判工作,他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当时美国战俘的情况。在那里美国人的形象给年轻的张再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009-10-20 14:45:53

  • 张再:

    我们在那个时候抓到的美国俘虏,相当多一部分是年轻人,是学生,20岁左右,或者是20岁以下的,他们根本就不懂为什么要打仗,来之前甚至连朝鲜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他们害怕的要死,怕死,又怕苦,丑事多极了,我们的管理人员并不去指责他们,或者是骂他们,或者是处分他们。我们的战士觉悟很高,他们和我们比简直没有办法比。我到现场的俘虏营,看到他们的情况,也认为美国帝国主义真的很糟糕。

    我举个例子,他们几个人吃饭,或者是8个人或者10个人,大家一起吃饭,是一桌一桌,每个人端了菜和主食,我们的管教人员给他们分,他们常常为分菜你多了,少了打架,我们认为这很丢人。而且可笑的是,这个我记得非常清楚,一锅汤,里面有几片黄瓜有油圈,美国佬要数油圈,你有几个,我有几个,你多了我少了还不行。我们看了就觉得他们真的是糟糕透了。

    2009-10-20 14:46:24

  • 中国网:

    据统计,外交部成立时,干部总共只有248人,但是参加朝鲜停战谈判工作的各级外交人员多达70余人。李克农、乔冠华、黄华、凌青、周南、柯柏年等都参与到了相关工作当中。

    2009-10-20 14:47:20

  • 中国网:

    根据中央“另起炉灶”的方针,新中国外交部没有沿用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原外交人员,而是创建新中国自己的外交队伍。首批外交官们德才兼备,文韬武略,集中了中国共产党内的许多精英。他们的智慧和风采一直影响着几代中国外交人。

    2009-10-20 14:47:42

  • 张再:

    在外交部成立美澳司第一任司长柯柏年是我的恩师,他本人很有学问,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上海大学教书,在延安是外事组的,在他领导之下,他主编《美国手册》,一解放我就拿到这本书了。

    另外可以提一个人是姚仲明,这个人是我在批林批孔的时候我调到那里去,他比较了解我,他把我留在他的身边,让我帮他改文章,这样我跟着他学了一些怎么改文章。实际上这不光是文字的问题,包括了怎么研究问题,怎么去观察问题,他有一套办法。

    2009-10-20 14:48:17

  • 中国网:

    现在很多的资深大使在回忆起对自己影响大的人或者是领导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有一个是相同的,就是周总理,我想知道在您的眼中周总理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风格?谈谈您的想法。

    2009-10-20 14:50:31

  • 张再:

    这很难,本来不了解他的人,甚至是对他很不恭敬的人,经过一段时间或者是经过一些事来理解他了,不光是理解他,也理解了中国的立场和观点,甚至觉得他很有道理。要不然,世界这么大,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太不同了。总体说起来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他很难,工作不好做。他这个人太好了。从感情上讲真是觉得是自己的长辈,是家里的长辈,他太好了。

    2009-10-20 14:50:47

  • 中国网: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官,张再跨越了新旧两个中国。他在回忆过往的时侯总是会想起自己在上海流浪的岁月,更不会忘记初到解放区那种回家般的感觉。

    2009-10-20 14:51:11

  • 张再:

    在念书的时候学生运动里面有很多伤心的事。到了解放区就不一样了,我们都变成了哥哥了,那些干部的子弟在幼儿园的,他们来欢迎我们,那个时候非常高兴,非哭不行,说你们都回家了。

    刚才说到周总理,觉得像自己的家长一样,那不是后来才有的,开始的时候人家就说你们回来了,欢迎你们回家了,小朋友就叫我们哥哥。

    2009-10-20 14:51:29

  • 中国网:

    您的命运也是和祖国的命运密切的结合在一起的,您经历了最初的艰难,后来成为了令人尊敬的大使。回顾这60年来,您感触最深,最想说的是什么?

    2009-10-20 14:51:43

  • 张再:

    就是我们国家强大了,原来很多事情没有办法做到的,现在可以做到了,这是对国家和人民有利的。我在1989年的时候已经在澳大利亚当大使了,而且是授命去和两个岛国谈判建交的问题,其中是密克罗尼西亚,最初我们谈的是建立领事级外交的关系,人家要求的是要建立大使级的外交关系,后来这个事情我也有意见,我向国内提了意见,然后国内接受了,后来改了,就说建立大使级的外交关系,然后达成了协议。谈判的时候人家的外长和我谈的时候,他说了很多独立的问题,他的眼睛里面都含着泪水,我说确实是这样,怎么不承认人家独立了。

    2009-10-20 14:52:10

  • 张再:

    然后到三周年庆典的时候,我去参加了,才真正懂得了,他们一个人台上讲完话,下面的群众就跳一个舞,都是岛国的很有意思的舞蹈。那种兴奋得心情我马上就回想到我们1949年在天安门前的心情,我想人首先最大的就是独立,其他的都谈不上。当然在1949年的时候我不可能那么去想,我只是想自己的过去。然后在参加人家的庆典时,在和人家谈的时候,谈建交的时候人家眼里饱含的泪水,我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独立是最重要的,是最大的幸福,没有这个什么都谈不上。

    (责编:武越明 / 主持:崔钧洋 / 配音:崔钧洋/文字:武越明 / 摄像:董超 / 后期:董超 /摄影:武越明)

    2009-10-20 14:52:39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mms://wmv5.china.com.cn/VOD/olderDataft/olderDatazfgy/091021-zhangzai.wmv

数据地址:

图片大图:

  • 张再大使夫妇与里根夫妇

    中国网

  • 中国前驻美国公使前驻澳大利亚大使 张再

    中国网 武越明

  • 张再大使接受中国访谈专访

    中国网 武越明

  • 张再大使是中国第一批外交工作人员

    中国网 武越明

  • 难忘老外交官的言传身教

    中国网 武越明

  • 经历新中国第一次中美交往

    中国网 武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