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枪响,调和满汉关系已无机遇
庚子之后,满汉矛盾因皇权再度集中被激化
来自革命党人激烈的“反满”行动虽无法撼动清廷中枢,却让满人意识到“满汉”问题的重要性,恩铭刺杀事件之后,慈禧太后连发两道谕旨,广开言路,采纳改革建议。袁世凯随即上奏,其中就提到“满汉必须融化也”,张之洞同时也上谕请求“化除满汉畛域”,汉人大吏之所以苦心孤诣地试图化解满汉矛盾,正是为了应对革命党人所煽动的一波又一波“反满”行动,一旦清廷废除八旗制度,取消旗人的特权地位,“反满”自然失去了现实基础。
但是,随着百日维新中道夭折,醇亲王载沣摄政,处理满汉关系的各项政策基本陷入停滞,而且由于立宪派的冲击,更加重了满人的权力危机,到1907年底,满人在中央13个尚书职位中占据9名,而到了1910年8月重组军机处,满人则基本控制了实权,唯有徐文昌一名汉人留任,1911年的责任内阁更是以皇亲贵族为主,当时的《时报》就警告,此举会让革命党人的反满主义更为流行。这种种举措,均使得庚子之后本应解决的满汉矛盾反而由于皇权的集中而被激化,无论是汉人大吏,还是立宪派、革命派,均对满人权力的独大与垄断表示失望。
辛亥革命后后,满人遭受近乎“种族灭绝”式屠杀
不过,留给清廷调整满汉关系的时间无多。辛亥年,武昌起义爆发,全国震动,新成立的湖北军政府甚至公开宣扬“兴汉灭满”,杀戮了大量旗人,包括妇女与儿童,据当时统计,约有八百人被杀,而且到处都是满人尸体,与大屠杀无异。在当时,遭受到类似满人大屠杀的还有西安、镇江、南京、荆州等地,各地的满城北焚毁,满人被枪杀,这无疑是辛亥革命过程中满汉关系的一幕不为人知的悲剧。当时在东洋留学的满人听闻武昌起义,也莫不惊恐,甚至主张向日本借兵镇压。而一直倡导“反满革命”的章太炎,此时话锋大变:“所谓民族革命者,本欲复我主权,勿令他人攘夺耳;非欲屠夷满族,使无孑遗,效昔日扬州十日之为也。”章太炎认为满清既然大势已去,则不必用极端的“种族灭绝”方式去对待满人,“汉人天性和平,主持人道,既无屠杀人种族之心,又无横分阶级之制”,而是要让满人重新纳入“中国”与“共和政体”当中。当次年孙中山发布《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宣布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排满革命浪潮随之平息,满人的命运也从此湮没在历史的进程当中,让人难觅踪迹。
控制中国267人的满人日渐边缘化直至今日
辛亥之后,尽管清帝逊位之后仍保留着相当优厚的皇室待遇,一般旗人的命运却如汪洋中的孤舟,无法把握命运。据统计,辛亥革命之后,北京的旗人数量就减少一半之多,要么是因为无力谋生而冻死、饿死,要么就是在革命中充当炮灰,如民国政府就曾指派旗人军队去外蒙镇压独立,上却不管其死活,最终大部分旗人死伤惨重,无家可归。而在城市里的大部分满人生活因为失去八旗制度的保障,从而陷入窘况境地,衣食无着,甚至卖儿卖女,稍好者也只是从事低阶社会工作,如警察、教员等职业,在20世纪30年代,北京城近三分之二的警察都是旗人,而相当部分的落魄旗人甚至开始选择车夫职业与妓女的职业,汉人对这些旗人也极尽歧视,如当时流行的各种满人外号——“满洲佬”、“臭糜子”等等,都是满汉地位倒置之后的新社会现象,以至于许多满族人改姓更籍,掩饰满人身份。从此,曾经控制中国267年的满人,在历经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中逐渐边缘化,直至今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