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毕加索,世界的毕加索

时间:2012年4月19日
简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策,这就使得进一步如何做好文化兴国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近日成都就举办了“毕加索2012中国大展”,可以说开创了文化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方式。[视频下载] [访谈实录] [返回视频]

视频点播

访谈实录

 

 

中国网:“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各位的收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策,这就使得进一步如何做好文化兴国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近日成都就举办了“毕加索2012中国大展”,这个活动可以说是开创了文化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方式,针对这次活动,我们演播室今天邀请到了中国艺术品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2012毕加索中国大展”组委会学术总监西沐先生,以及北京友好传承文化基金会秘书长赵风雷先生,欢迎二位!

西沐:主持人好,大家好!

赵风雷:大家好!

中国网:今天我们就跟二位专家一起讨论一下这个活动。首先毕加索2012中国大展是在2月28号开幕的,从2月28号开展以来,参观的人各式各样,有的是画家、艺术家去欣赏、鉴赏、临摹,有的是年轻的情侣去感受艺术,还有是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这种不同的人群怀着不同的心情去看这次展览,大家应该怀着怎样的心态去看这些艺术品呢?

 

 

西沐:我们首先把这次展览当成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我们是一项艺术盛世,是一项世界性的文化艺术交流,我们应该有这么一个基本的定位。就是说既然毕加索来到了中国,毕加索又是世界的毕加索,毕加索又对于中国人民充满了友好的情愫,这个时候我们首先要学习毕加索、了解毕加索。当我们对一个新生的事物,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我们如果不学习、不了解就去批判,就去质疑,或者去做很多别的事情,这是不合适的。所以我们只有在了解一件事物、了解一个人之后,我们才会更多的去做一些正确的事情。比如去反思,比如我们去探索一些新的方式方法。

这次展览为什么说我们首先要有这么一种态度,除了刚才我们说的,世界的毕加索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这个总的调子之下,我们还要看到这次展览本身它带给我们文化艺术界的冲击,除了艺术上的冲击之外,这次展览的一些运作体制,这次展览带给我们一些展览的运营方式方法,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和对整个展览的运营等等,这些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丰富经验,我想这些东西对于我们都是很重要的。

解说词:2012毕加索中国大展,已于2012年2月28日在成都开幕,这次展览是继2011年10月上海成功举办“毕加索2011中国大展”之后,2012年的首发站。毕加索被公认为是自20世纪百年来最具魅力的艺术家,他传奇的一生有着非凡的独创力和想象力。本次展览共展出56幅毕加索的真迹作品,其中,包含了毕加索一生艺术发展中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真迹作品油画48幅,雕塑7件;还有记录毕加索生命历程难能一见的50幅高清照片以及毕加索的影像纪录片,全方位地呈现出毕加索艺术作品的整体脉络,全面地呈现了毕加索艺术人生的发展脉络。展品均为法国毕加索博物馆的公共收藏品,总价值超过6亿欧元。

中国网:开始以来,参加展览的人有艺术家、有学生,还有我们普通的老百姓,大家对于展览的感觉和反响怎么样呢?

 

 

 

赵风雷:在专业过程反响比较强烈。因为毕竟毕加索画的是西画,咱们中国人还是比较关注中国的绘画,所以在专业过程中大家都积极的去看,甚至参与。但是在我们的普通民众中,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画展去看、去理解、去学习。

中国网:其实毕加索这个名字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真正看到他画的人不是很多。这次大家来的时候,看到真正毕加索画的时候是满怀期待去看,去欣赏?

赵风雷:这块我首先要介绍,这次毕加索的作品来的比较完整,从他儿童时期,一直到即将去世前,每个不同时期所有的代表作,在这里面有一个综合性的体现。另外,他的这些作品价值都是比较高,65亿人民币,相当贵的价格。另外,它有可能是本世纪最后一次来中国了,所以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所以对西方文化要想了解的话,特别是美术方面,我建议到现场去看一下。

中国网:65亿人民币,可能是最后一次来中国?

赵风雷:是的。

中国网:为什么会选择在成都举办?

赵风雷:在成都举办,原来最早我们准备在北京,因为“两会”的原因,既然有这个档期,最后选择哪个城市呢?一个是得到了当地主办方提出的申请。另外一块成都有一个糖烟酒会在那里举行,将有很多的活动可以并在一起。另外,也是我特别想说明的,成都是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发祥地。大家都知道,一个是金沙文化、三星堆文化,在我们的历史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如果大家看过三星堆里面出土的这些青铜的面具,它跟咱们中国人长的不太一样,说这些人长的什么样呢,有点像欧洲人,实际上这个地方原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会聚地,所以我们想选择成都也是天意吧,让我们再次把西方现代美术的创始人毕加索的作品带到成都来,和我们当地的这些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解说词:成都——“天府之国”、“蜀中江南”,是中国最具传统文化韵味的城市之一。这次展览选择成都不仅仅是因为成都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还与当地的政府、企业与大众的期盼和支持是分不开的。还有就是地域的必然选择,可以说是张大千选择了四川,成都选择了大展,大展让毕加索与张大千跨越时空,再续前缘,实现了两位大师作品的百年对话。“东张西毕百年邂逅”是2012毕加索中国大展的主题。上个世纪前半页,毕加索与张大千在巴黎谋面,互为赞美,从此绘画界流传有“东张西毕”的美谈,今天通过“毕加索2012中国大展”,跨越时空,再续前缘,实现了两位大师作品的百年邂逅。

毕加索中国大展组委会副秘书长、成都博奥公共关系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晓东:

首先我要说,我是一个成都人,地地道道的成都人。这样的大展来到了成都,对我们每一个成都人、乃至四川人而言都是一个骄傲,都是一种自豪。像毕加索这样的一个顶级的世界艺术

能够来到成都,为我们成都带来了是一种全新的风尚;也同时也对我们成都的文化注入了一个全新的力量。那么在我们理解,这样的大展一旦来到成都以后,首先对咱们成都的区域文化是有极大的提升作用的。它能够让我们成都这个名片,能够在我们的全国乃至世界都会引起新的一种探讨。很多人都会在问,毕加索为什么到成都来啦?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世界级的顶级艺术,和成都这么一个天府之国之间有什么渊源,又有什么样的故事,这是我们作为在商业上包括我们这次大展的一个思考。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大展进入,能够引领我们四川文化界的一种探索,一种去思考。怎么样将我们自己的区域性的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接,这就是我们在不断地探索其中的奥妙。那么这一次毕加索来到中国以后,其实我们组委会也是用心良苦、颇有用心。将毕加索的展场放在了成都,其实是印证了百年邂逅的这样一个故事。张大千和毕加索他们在曾经的这一份艺术上的交流,在今天将继续延续到我们成都四川这个地方。因为张大千是我们四川的内江人,他一直生于四川内江,那么他对四川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这个后来到了台湾以后,他自己有一首诗里也提到了写到了一个很有名的一段诗句,叫梦回故山青,也就说他一直都没有放弃对四川这个故乡的思念。那么这一次我们能够将毕加索他的老友的作品请到四川来,当然我们张大千大师的作品能够在这里和他做一次这个精神上或是灵魂上空间上的交流,真正的再一次的创造了东张西毕的美谈,这也是我们本次大展一个极大的看点,也是我们极大的亮点。

中国网:这次展览我们还有一个看点叫做“东张西毕”,这个主题是什么意思呢?

 

 

西沐:“东张西毕”就是我们在这个“2012毕加索中国大展”,在撤展的期间,我们着眼于在世界视野的范围内,如何审视东西方文化、东西方艺术的交流和关照这一主题,恰恰我们又是在2012中国毕加索大展,又选择在四川的成都举办这次大展,而毕加索本人又是成都走出来的世界艺术大师,所以我们从这次展览的策划文化背景,到我们来成都举办这次大展,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我们把这次大展的主题定位成了一个“东张西毕”这么一个主题。

中国网:这四个字的基本含义,按“东张”指的是什么?“西毕”指的又是什么?

西沐:“东张西毕”指的是东方的张大千,西方的毕加索。这实际上是在文化大视野里面,是两种文化视觉。我们在这个展览的过程中间,通过这两位艺术大师的作品和文化上面的交流,我们让更多的观众,让世界的这种关注能够注意到东西方文化的差距,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意义。

解说词:2012毕加索中国大展是由中国文化部、四川省文化厅、成都市文化局、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等指导主办,北京博揽九州等民间企业携手法国巴黎国立毕加索博物馆、成都当代美术馆等共同承办。

毕加索中国大展组委会秘书长 总召集人

北京博揽九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星河美术馆 馆长朱明岭:

博揽九州就是一个纯民营的公司,公司在北京。这家公司成立了以后,主要就是想从事文化艺术产业制作 推广 做一些延伸的开发。文化艺术这种应该从高端开始,高端不能算产业高端只是说像毕加索这种大展,只是说画展,你可以把世界的各个艺术家和中国顶尖的艺术家聚集在一块,在国内或是在全球进行巡展,展完了以后,我主要是想拿他们的作品,作为文化艺术产业的延伸,拿这种产品在进入平民家庭,这是我们公司得一个基本想法。像以往国内的这些画展,我们在这次的整个活动当中很多东西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他们对艺术品,或者对艺术家的尊重,不是仅仅把他的作品给他提到很高很高的价位,不是这样子的。

比如说他们在开箱以前,他们的着装呀手套呀,都非常卫生,就是说这也是体现出来对艺术品的一种尊重,或者对艺术家的一种尊重。它的安全当然他们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一个是安全。还有就是他的作品的安全,包括他的技术性的安全,那就要求湿度、温度都有专家来做现场测试。测试完了以后,要每一个小时做记录,全程的24小时。也就是说你这些作品在画库和画展现场停留三个月,停留2个月每一个小时,24小时都有技术人员在做记录,不能有任何变化。

解说词:这次艺术展览开创了国际文化发展交流的新模式,通过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文化非营利机构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从而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并且通过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为利用市场机制进行全社会美育工作搭建平台,更好地让艺术之美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大众生活之中。

朱明岭:我想一个当时毕加索的作品,他的比较经典的作品包括每一个时期的,这是这一部分作品统统涵盖了,我们国人都没有看到过,包括我们很多艺术家去巴黎去西班牙都没又看到过。那第二个就是说现在中央号召做文化艺术产业,这条路怎么走呢,实际上大家都在探索都在摸索。那我们想引进这部分作品以后,主要是就想让国人、让观众或是让普通的老百姓看一看毕加索到底是什么一个真正的面目,毕加索的作品到底它神秘在哪里,所以这是我们在这次一个重要的课题。很多学者也聚集在成都有高峰论坛。第二个我们主要想一直想把毕加索的原作这么贵的原作,我们不可能留下,我们能留下什么呢?就是我们想留下他一些复制品,然后我们想把它这些复制品做成价钱相对便宜的,然后把它广泛的推向市场,让全中国更多的老百姓、更多喜欢艺术的青少年让他们能够看到真正的毕加索一生,涵盖他一生当中最经典的作品,给他们能看到,让他们从毕加索一九二几年开始到70年代这个时期的这些文艺作品,让他们看到这是我们的一种长期的规划。

中国网:像毕加索这样世界级的大师我们知道他的画一般的是色彩很艳丽,画面也很震撼,当然也有一个特点就是很难看懂,或者每个人针对一幅画都有不同的理解。我想问问二位,当看到毕加索的画的时候,通过这次展览中有没有印象很深刻的,或者说对他的解读特别有特色的作品?

西沐:毕加索的绘画,他的一生绘画风格变化是非常多的,在这次大展中我们要理解、要看懂毕加索的绘画,必须要了解毕加索一生的经历。实际上毕加索出生非常贫苦,他在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了非常多的磨难。同时,他也有非常严谨的西方绘画的造型。

我们理解或者了解毕加索,更多的是从毕加索绘画的不断探索、不断的发现、不断的创造这个角度上去理解、研究、分析毕加索。你看毕加索的绘画,从一开始的写实,到后来的蓝色主义、粉红时期、古典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不同阶段的这种作品,他反映了一个他不断发现美。毕加索就说“我不是在探寻,我的绘画是在发现”。他更多的是把自己这种直接面向现实的心灵感悟来表现给观众,他就说“我绘画不是把什么东西都画出来,我认为我最关注的东西我才表现出来”,所以毕加索的很多绘画大家都看到很多变形,很多绘画元素的结构,他突出的是他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些元素和结构。所以在绘画里面,他表现的一些特点也比较直接,与我们每个人的视觉和心灵感受也比较近。我们更多的理解毕加索除了文化的差异以外,我们更多的从视觉的感受去体验、去体悟毕加索这种创造精神。

 

解说词:党的17届6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策,举国上下都在探索“文化兴国”的具体实施方略。“毕加索2012中国大展”,通过参与互动,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通过学习比较,培植国人文化自信。“毕加索2012中国大展”不仅仅是给国人带来的是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更多的是带给国人对西方艺术和本土艺术的借鉴和反思。

 

毕加索中国大展组委会副秘书长、成都博奥公共关系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晓东:

其实在我们认为,艺术应该是普及到大众的。我们作为四川人也同样应该通过毕加索到来,去了解本土的艺术家。也正是一位世界级的大师张大千,所以通过这件事我们也能将张大千、大千派文化得以传扬,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一个美事。

 

解说词:2012毕加索中国大展是中国今年伊始最大规模的艺术作品展,“毕加索2012中国大展”,通过点燃毕加索、思考毕加索、培育毕加索这一主线展开。点燃毕加索,大展站在毕加索这个顶级的文化艺术平台上,点燃中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火种;思考毕加索,通过大展思考如何改善中国的文化环境与运作模式:从而在曲高和寡的高雅艺术与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化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在文化艺术欣赏与文化艺术产业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培育毕加索,大展从青少年开始,形成建立培育未来的中国毕加索的长效机制。

以本次毕加索中国大展为契机,组委会将启动“东方毕加索培育计划”,旨在通过毕加索大展的影响力,启迪亚洲少年儿童发挥创造天性,大展组委会将成立中国毕加索少儿培育基金。大展期间还将举办“小小毕加索”东方少年儿童绘画大赛,大赛中的获奖作品奖举行拍卖活动,拍卖所得资金全部捐献给少儿培育基金,为中华民族培育毕加索,超越毕加索,为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培养希望之星。2012毕加索中国大展,不仅仅带来了中西文化间的文化碰撞和交流的机会,在让国人感受到大师杰作带来的视觉和心灵的震撼的同时,也不忘如何把文化的种子留下,组委会“东方毕加索培育计划”和“小小毕加索”东方少年儿童绘画大赛,让少年儿童更早的了解和接触到西方的艺术,拓展少年儿童的艺术思维,启迪了对绘画兴趣。

 

毕加索中国大展组委会副秘书长、成都博奥公共关系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晓东:

我们这个活动取名为小小毕加索—东方少儿绘画大赛。我们是希望以成都为起点,然后面相全国,最后走向世界。活动的思路源泉是这样的:我们的这个朱总,他们在早期就开始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了深入的研究。在通过研究的结果证明,西方人他们接受我们东方的艺术就目前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障碍或者是难度。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审美观点的不同,他们对东方的文化还持有保留的态度。但是在这个进行交流的过程当中,我们得到了一个共同的结论——他们对少儿的作品并不排斥,同时也非常的乐意去接受少儿的作品。

因为从少儿的作品当中,他们不会去看到政治、不会看到商业、也不会看到任何宗教一类这样的东西。他们看到的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天性的自然的美。所以在这样的影响下,我们希望通过毕加索点燃这一把火炬以后,真正的来吸引众多的少年儿童参与到这个小小的毕加索大赛当中。首先我们在成都发起这样的活动,吸引我们四川的这个热爱艺术的小朋友们,将他们的作品画出来。然后通过我们专家的评选,然后在把他们的作品评出优质的作品,再下一步在其他的城市开展我们的分赛场。然后将我们不断的挖掘出好的作品进行全国性的巡展。最终通过这样的巡展和巡赛寻出我们中国最好的少儿作品,然后用于和西方社会的交流。

 

 

赵风雷:这个活动除了刚刚开幕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些专业性的学术报道以外,我们还在很多有的应家长的要求和应企业的要求,搞了很多专场的活动,有现场的和非现场的,得到了社会比较强烈的支持。另外我们想在5月1号,我们活动最终结束的那一刻起,我们想做一个公益的慈善晚会。大家都知道,2008年5月12号我们国家发生了一场非常不幸的灾难,为了纪念这些人,我们也想在我们这个慈善晚宴上,把我们所有的拍卖所得捐给灾区的孩子们,给他们心灵一个安抚。

中国网:咱们说的这些,除了展览以外深入的活动,目前取得的一些效果和成果有哪些呢?

赵风雷:取得的效果,这个活动需要一个长期的、系统的,甚至是系列的活动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但是目前来说在成都已经产生很大的反响,无论是政府也好、社会也好,还是所有去过现场的人也好,都认为这个活动搞的比较专业。另外,这个作品给大家的启迪也是非常好的,不像是有些作品,可能是把一个时期的作品拿过来,或者把几个时期的,不像我们这么全面,应该叫系统的、全面的把毕加索完整的一生的成长,和他的艺术创作过程在大家面前展示出来。所以我认为,要到现场去看,才能真正的体会,所以这个也就是说通过网上和现场看之间的差别。

解说词:2012毕加索中国大展 2月28日至2012年5月1日期间在成都举办,2012年中国文化界的一次盛世,吸引了无数国人的眼球,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又一次的碰撞,世界级大师间的百年邂逅,瞻仰之余,需要更多的学习和反思,就像这次展览的主线一样“点燃毕加索、思考毕加索、培育毕加索”。

中国网:这次展览从2月28日开幕以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家都期待这样高规格的展览以后能够越来越多,通过这次展览我们主办方总结了哪些经验,或者说我们还欠缺什么?

赵风雷:首先,我想讲的就是差距。我很惭愧,作为做中国文化的,我看到过很多我们老祖先留下的艺术作品,我们很多的艺术家或者收藏家展示他们作品的时候,从书架里或者什么地方拿出一个作品,说你看这是谁谁谁的。像毕加索这次画展,我最大的冲击是它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流程和制度。比如每一幅画都是专门定制的空调屋,保持恒湿恒温,并且耐冲击,而且装卸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人士指导下参与。

第二,它的安保也好,保险也好等等这一系列的保证都是对它文化推动的一种,我认为是一种尊重。所以我也建议咱们的这些艺术家,或者相应的展览机构,是不是也能够用同等的态度去对待我们祖先,或者我们这些大艺术家留下来的作品,这是我的一个非常深刻的感触。

 

 当然,文化发展大繁荣也离不开这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我们举办过这样一次画展,我们下次再举办类似这种活动的时候我们就有经验了,也会参照国外先进的这套流程去做我们各种各样的活动了,这是我们的一个感触。当然差距我想说是巨大的!

中国网:好,再次感谢二位做客今天的节目,在这里也想请二位再次给网友们介绍一下咱们这次展览的时间和地点!

赵风雷:活动的时间是从今年的2月28日一直到5月1日,地点就在我们美丽的成都当代美术馆,希望大家有时间到那儿去真正的走一走、看一看,尝尝四川的美食,看看这些美画,然后欣赏一下四川的美景,谢谢!

中国网:好,谢谢二位!在这里也希望网友们,您如果有时间的话一定要走进成都,走进毕加索的艺术世界,好,本期节目就到这里了,再会!

 

 

网友互动

0
用户名
密码

栏目组联系方式:

访谈热线:
010-8882 8219  010-8882 8056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权声明:

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