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剑走偏锋的古瓷收藏家

时间:2012年6月12日
简介:提起假古董,假文物,很多人闻之色变,甚至深恶痛绝。而不少绝世珍宝,可能这个时候正被遗忘在某个角落中。所以在我国民间就有着许多独具慧眼的收藏家们,让这些宝物重见天日。
    今天我们也请来一位古瓷收藏方面的大师,他让许多具有文物价值意义和文化价值意义的古瓷重新回到我们面前,这位专家就是有着长三角古瓷收藏第一人称谓、现任中国长三角收藏研究专家顾问、国际孔子文化研究院艺术顾问的胡平先生。[视频下载] [访谈实录] [返回视频]

视频点播

访谈实录

 

中国网:您好!欢迎收看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我是方悦。在我国的民间只要一提起假古董,假文物,很多人是闻之色变,甚至是深恶痛绝,他们恨不得马上就抡起锤子把这些假古董消灭掉,当然也有不少古董是绝世珍宝,可能这个时候正被遗忘在某个角落中,重见天日都成为一个难题了。所以,在我国民间就有着许多的收藏家们,他们独具慧眼,让这些宝物重见天日。今天我们也请来一位古瓷收藏方面的大师,他让许多具有文物价值意义和文化价值意义的古瓷重新回到我们面前,这位专家就是有着长三角古瓷收藏第一人称谓的现任中国长三角收藏研究专家顾问,国际孔子文化研究院艺术顾问的胡平先生。

您好,胡先生,欢迎您的到来!

胡平:主持人好!大家好!我叫胡平,是搞古陶瓷收藏研究的。

中国网:很高兴您的到来,今天我们和大家探讨这个话题,相信有不少观众都非常敏感。我首先问您一个敏感的问题吧,刚才我们提到说起假古董、假文物,不少人恨不得抡起锤子把它砸了,比如说我们的电视节目中也会有这样的片断,当碰到赝品的时候,我们绝对眼中不容沙子。但这就有一个问题,可能现在在我国的民间收藏界中并不是那么的乐观,或者并不是特别的健康,那么假货横行,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什么呢?

 

 

胡平:假货横行有三个方面:第一,它横行下去影响我们优秀文化的传承,第二,对民间收藏的发展也是很不健康的,第三,它给古玩市场的一些不法分子带来一些可乘之机,这样发展下去对我们社会、对我们大家都是不可接受的,而且是悲剧性的。

中国网:确实是悲剧性的一幕,为什么说这个影响会非常大呢,我们说一个数据,在目前中国的收藏界,算起来大概有7000万的藏家,而这7000万藏家中不少人手里都有假货,可能他们还不知道,当然也有不少人手中是稀世珍宝,他也不知道它的价值到底有多大。这样要和您探讨一下了,作为一个合格的收藏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请胡先生在这里和我们分享一下。

 

 

胡平:我认为在当今的社会如果要做一个合格的收藏家,首先要具备的条件是热爱祖国,热爱文化,特别是对中国优秀的文化要有认识和钻研。第二,他要具备自己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要敢于吃苦,不怕困难,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能够鉴别这些东西的真伪。第三,也是最最要紧的,作为一个合格的收藏家,必须要具备德财两方面的条件,要有财力,德是收藏文化的最重要的话题,因为有了德,再从事收藏和鉴赏,对收藏家和鉴赏家来说,是一个最最主要的要具备的素质。

刚才说到要具备德财两个方面,特别是德。最近我在香港《大公报》发表了一篇儒家与收藏,里面特别提到仁,对于儒家文化来说,中国传统文化2000多年从孔子开始的,就是强调一个德,我想从老祖宗的角度来说,对于我们现在收藏的事业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个人离开了德,那么在收藏界中,对社会也好,对大众也好就是一种不负责任,在这方面的事例,现在社会上的专家也好,看走眼了,拍卖行拍了假货的事例也比较多,所以,我个人认为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德强调的是做人的道德问题,我刚才说的一篇文章中,儒家文化的仁,仁是一个鉴赏家和收藏家的核心道德因素,如果每个收藏家和鉴赏家如果有了仁,就等于心中点燃了一盏明灯,他在从事后面的收藏和鉴赏中就有一个方向。具体在做的时候,他就处处会顾及他人的利益,自己的私利就少了,自己的私利少了品位就会提高,对社会和对大众都有一个提高。

中国网:刚才您提到德字,不管在哪些行业中都会提到,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之一,但是如果这个德字体现在我们收藏界的话,主要有哪些方面,让我们大家能够体会到这个字或者这种精神的重要性?

胡平:德应该放在第一位,因为现在古玩市场最大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仁性缺乏,假货横行,这个问题就是这样引起的。为什么说德是重要的,有了德一些矛盾和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存在的就比较少了。

中国网:确实,这个德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收藏界是最重要的几点之一。那么说起关于收藏方面的话题,我相信您应该是滔滔不绝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胡先生是吃了不少的假药,上了不上当,也走了不少弯路,一路走下来之后让他现在成为了这方面的专家,练就了火眼金睛,这中间其实也是经历了很多的周折,据我了解,您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开阔了眼界,另一方面,可能给您自己本身也有很多故事性的东西,能够给我们大家讲一讲。

胡平:数十年收藏经历很艰辛,这中间有苦也有悲,今天回顾当初的经历,其实就是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付学费,当然不付学费也没有今天的成就。所以,这个学费应该说也是正常的,也是花的值得的,应该要交的。

中国网:您说花学费,当然我们都希望投入和产出能够成最好的比例,比如说在您这几十年的过程中,您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哪几次或者说有什么样的事,让您印象非常深刻?当时在这里面真的是吃了不少苦头?

胡平:我在收藏中,像主持人刚才说的,投入和收入成正比。我在收藏里和人家不一样,因为从三十几年前,17、18岁的时候开始喜欢到现在其实一直是属于一种喜欢的类型,也就是说一直是收藏,所以我对收藏古陶瓷和人家不一样。假如我能够收进来卖出去的话,像现在市场上的一些情况,可能生活上要比现在好,但是我的感悟就不会那么深,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藏品。所以,我这个情况又和一般的收藏家不一样,他们比较现实一点,我比较跟不上形势,所以到现在为止基本上没有对外卖过一件东西,所以我就把这个心思放在研究上,三十几年收进来一万多件的东西,真真假假都有的,但是真在哪里?假在哪里?真在对当时社会一个工艺和先进性在哪里,我就研究好了,就有了新的想法,慢慢写感悟,用一种心得的形式写出来。

中国网:在这里我也想特别和电视机前的您介绍一下胡先生,因为大家可能不知道,他是由一名门外汉现在发展成一名资深的收藏界人士,当时他也是钻图书馆,到收藏藏品的大家中去看,还有逛一些文物市场。慢慢他让自己所有的见闻和感触变成了自己内心的一种东西,然后慢慢的梳理开来,这样才使得现在有了一双慧眼,能够识得很多宝物和赝品。那么胡先生您在这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中走过了这么多路,每次回想起来心中不免感慨,可能像您说的,您和很多收藏家可能不太一样,那种感情也不太一样?

 

胡平:是的。我在三十几年收藏中,每次提到感悟我确实是非常的感慨。因为三十几年中,我酸酸甜甜,苦苦辣辣经历的事情特别多,要比一般人多。主持人刚才客气了,说我是火眼金睛,其实我也谈不上火眼金睛,只是我三十几年比较关注得多一些,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讲出来。但是通过这三十几年下来,我总感到收获不少,已经发表出来的文章在新华网、人民网、《解放日报》、《新民晚报》、香港《大公报》,还有一些地方的报纸上发表了,社会反响还是很大的。从这个角度,他们认为我对感悟古陶瓷还有一点认识,这一点我就感到确实是蛮幸运的,所以回想起这个过程,这么一点感悟,我想接下来自己要把自己的感悟写成书,奠定一个基础。

从这个过程中过来,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收藏的事业讲起来是非常非常艰辛的,在这里面要具备好多好多的条件,我今天首先要通过中国网中国访谈,我要向这些老专家、老领导及老朋友表示感谢,首先感谢我国古陶瓷前会长,中国国家文物界的专家李志宴先生,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鉴定委员会指定专家黄家祥、王殿英,还有一位在我国有代表性的收藏鉴赏家维莲,首先要感谢他们。在此,我要感谢中国长三角收藏研究会的会长唐凯教授,他既是我的长辈,又是我的良师益友,在我三十几年的收藏过程中,因为他在上海,离我比较近一些,所以他对我的指导是终生不忘的。再要感谢一些媒体这十几年中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主要是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商业频道,和人民网、《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上海经济》,还有大量的网站,像上海文物局、文广局网站,国学网,凤凰网,香港大公报,很多的网站和报纸对我这几年下来的感悟,和对我的一些藏品的报道和鼓励,使我终身难忘。今天到这里来,在此我也感谢中国网的中国访谈。

中国网:所有这些媒体对您的报道也都是有据可查,而且之所以对您有这么深入的报道,都是因为您对收藏界所做出的贡献。刚才您也提到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您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您特别怀有这种感恩之心,只要是别人给予您的一点点帮助,你都会抱以莫大的回报和感恩。这也是在收藏过程中给您的一种沉淀吗?

胡平:您讲得很对,是在收藏当中的沉淀,这也是我做人,收藏中也是这样做的。因为我比较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做人一定要诚信,一定要感恩,否则一个人哪怕是地位再高,哪怕再名气大,人品也是不高的。所以,我主张在做人方面,人家给我一些帮助,我会永远记住。

中国网:胡先生,我了解到您现在收藏的东西,基本上是从汉代到民国时期,汉代到民国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么长历史时期的东西在您眼中就是一个宝贝,可能不光是由于历史原因了,一方面您是尊重历史的,另一方面,在您内心当中,对历史怀有一种感怀,所以才会在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会让您马上和平时感觉不太一样。

胡平:是的。每当收到一些古玩,解放以前,清朝以前的东西,特别是代表当时一个时代的东西,我心情马上就想到当时的社会,当时的一种情况中,所以这方面的感情很深的。

中国网:而且刚才我们提到了,胡先生是从汉代到民国的这一段时间作为主要收藏的阶段,那么也填补了我国关于收藏界这一时间段的某些空白。所以,在这里也想请胡先生给我们大概介绍一下,您的收藏之路中,包括您的宝物的情况,和我们大家分享一下,我相信有不少收藏界的朋友这时候也特别想听到这些内容。

胡平:主持人刚才说的填补收藏(空白),从汉代到民国这些藏品当中,填补国内空白的问题,应该说是有一点的,但是也很少,我收藏的大多数都是民间的民窑,既然三十几年了,而且刚才主持人提到是不是有代表性和填补国内空白,我也很欣慰的,正好在三十几年中遇到了这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我们明代洪武年间的釉里红云龙纹大罐,这个罐1989年以前,我国的古陶瓷前会长李治宴,也是我国文物界的李老,他看了以后,就很惊讶。然后现任的一些专家,黄家祥(我国三星考古队队长,国家指定专家)和王殿英,维莲、唐凯,还有上海文联艺术品鉴定中心主任宋业伟),好几个专家。

那么从这些专家层面来说,都对这个云龙纹大罐,大家做了鉴定。他们说了以后,说这个罐是到现在为止,社会上还没有发现第二个,是孤品,不可再生,价值无法可说。我心里也有点不相信,心里也感觉到很惊讶,既高兴又惊讶,但是我想是不是我有这么好的运气,因为现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古玩收藏界,如果你单单有满腔的热血,如果机遇碰不到的话,再大的热情和再大的财力也遇不到这种珍品的东西,我就感觉我请了各路专家,我请的专家又不同于一般的专家,比如说三个专家、两个专家、或者四个专家一起过来,我就单独一个一个请到家里来,一个一个请来,我就要听他们的分析和指教,那么一个个分析了,我自己当时心里的感觉就是说,我一定要确证这个东西的真实性。因为如果两个人、三个人一起来的话,互相之间的意见会有影响,感情上,比如说我和主持人两个人,你说对的,作为我和你大家都是专家,可能在十件东西里面,你说三件东西我让你,但是第四件东西他就不一定心里有想法了,但是碍于面子,就不好当面和你争。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鉴定古陶瓷的真实性就有问题了,我就分开他们,单独一个一个,一天一天安排时间,让他们定时间单独过来。这样下来,六个名气比较大的专家来单独看了以后,得出一致的结论,东西是对的,确实是你三十几年没有白搞,人家搞一辈子,看过再多的东西也没有搞到这样一个好东西,确实不错,这个东西你可以让社会知道了。那么,对明洪武云龙纹大罐这个珍稀的东西,就这样定性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心里面也感到比较欣慰,总算三十几年这些心血,包括家里的财产全部扔进去,还算是遇到了好东西。

中国网:刚才您提到的这样东西,它的历史价值在于什么?

 

 

胡平:它的历史价值,它是洪武年间,明早期的,元末和明早期的历史价值。而且历史价值最大的,它是釉里红,釉里红在我国历史上是从元代开始的,但是真正的成熟形,精美的东西就是在洪武年间。再往后,釉里红的工艺就没有洪武年间的成熟了。为什么?元代烧制的时候刚刚开始发明烧制,还没有成熟。但是到洪武年间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工艺,当初那些工匠们对釉里红已经掌握了,到后面这个工艺又失传了,所用的原料也不同。所以又达不到洪武年间的水平,所以从历史价值来说,釉里红在洪武年间,明早期的这段时间,它是最成熟的烧制过程,那这是一个。

第二,社会价值,历史和社会的价值,专家们通过资料检索,目前全世界还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大罐。所以,这一点他们确定了历史的价值、文物的价值和市场的价值,认为这个罐是孤品,不可再生的。

中国网:像您所说的,对于某一段历史来说它是一个传承,包括手艺和工艺上是一个传承。刚才胡先生特别强调,说在寻找宝物的过程中需要几点,一是要有相应的文化修养,或者我们把它总结为眼力,要有财力,还要有运气。这几方面我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咱们都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因为有因才有果,您之所以收藏到了这么多东西,或者像您刚才提到的这件宝物遇到了,在您的眼中它是宝物,但是在很多人的眼中可能还看不到它的价值。所以,在前不久胡先生参加了一个论坛,叫做维莲有约精品古瓷鉴赏论坛,在您的家乡松江举行了,您也是带去了十几件的古瓷珍品,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这样一个鉴赏会议上,大家拿每个人家里的宝物到那边去,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您也给我们讲一讲,介绍一下。

胡平:主持人刚才说了,维莲有约在上个月底在我的家乡上海松江雪浪湖度假村举行了一个古瓷论坛,我对这个古瓷论坛首先的感觉是,拿出的东西第一是真品,第二是罕见。然后感悟,对维莲有约,因为维莲有约在我国民间收藏是作为一个文化品牌是很有知名度的,当初维莲先生热情地邀请我参加这次论坛,因为参加论坛的一些层次也比较高,媒体也多,从中央电视台双语频道,新华社,人民网,解放日报,媒体也很多,所以维莲先生当初很诚心地邀请我,我想我一定要挑几件东西展示一下,让社会更加了解一下,让收藏家和企业家,包括一些社会人士近距离的接触一些藏品,让大家来分享一下。

在这个前提下,我也带了十件东西去了,去的后果是对这次论坛,我收获很大,特别是我把自己的感悟在当初的论坛上,中央双语频道的主持人董涛(音)问,我就简单和他说了,我说我为什么今天拿来十件精品让大家看,我总认为现在的收藏界有一部分人,好像仅仅收藏,很简单的一种收藏,我带去精品的目的,让他们不但收藏一般的,而且要收藏精品的东西。什么叫精品,什么叫做一般的古陶瓷,给他们把东西和东西放一起,让他们对比得出,也是提醒广大的收藏者和一些社会人士,真的东西是一个真正有品位的收藏家才能够去收藏的,当然一种偶然的机遇碰到一个官窑,碰到一个好的东西,偶然,不是自己认识,像刚才主持人说的,假如这个东西是宝贝,但是在另外一个人眼里,就认为不是宝贝,它就流失了,这种就是它物质,在鉴赏方面不懂,不懂就是我带去的东西让他们看真的东西是这样的,让他们碰到这些真的东西的时候要收下来。这是一个论坛观点。

 

 

第二个观点,我给董涛主持人介绍,收藏家和一般的收藏爱好者完全是两码事,收藏家的品位要站得高,他不是一般的收藏东西,他是要收藏古陶瓷中代表当时时代的工艺性和先进性,这才叫收藏家。收藏爱好者,收藏一般民间的地摊上的东西都会买,这就叫做收藏爱好者。所以,作为一个真正对古陶瓷有志向的收藏者来说,我想一定要有这么一个远大的志向,要把古陶瓷,不但要理解,要知道,而且要从品位上提高。

中国网:而且我想从这次鉴赏的论坛开始,胡先生改变了他以往的路径,我们经常会说独乐乐与众乐乐,以往我们看到收藏界的这些收藏家们都是独乐乐,自己拥有一件宝物自我欣赏,可能圈里的几个朋友一起来欣赏也就够了,但是现在胡先生说了他要走众乐乐的路线,在这里也想请您给我们解释一下,在您的理解,独乐乐和众乐乐在你们收藏界是怎么回事。

胡平:谢谢主持人。这个话题也很好笑的,我回忆起一年以前,那时候我们上海《解放日报》上海市委党报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国内版的收藏高级记者到家里来采访,他很敏锐,他提的问题都是很尖锐的,这个独乐乐和众乐乐是他提出来的。他说胡大师,他说你现在收藏是不是独乐乐为先,我说是的,我把当初收藏的过程就给他讲了,他说,那么这种独乐乐以后众乐乐怎么考虑,你既然已经跨出这一步,到上海中国古玩城做了这么大一个节目,新华社都给你报道了,这一步跨出来了,从一个人独乐乐收藏然后走到众乐乐,然后我说这位记者其实是厉害的,我说我都没有你这样的精髓。这样对独乐乐的概念理解,因为独乐乐是我一个人和两三个人,几个爱好的古陶瓷收藏者,大家把收藏的东西自己研究,自己两三个人分析一下,讨论一下,对比一下。随着我几十年下来,逐步逐步对藏品的积累多起来了,对社会了解我也逐步的增加,这样如果还独乐乐的话,我总体的感觉有了一定的藏品,不能一个人分享,让社会和大家都去分享,这样独乐乐要慢慢转化为众乐乐,所以,在前年10月17号在上海中国古玩城办了这个从独乐乐走出来,走到众乐乐。

众乐乐是什么意思呢?众乐乐就是通过走到社会上面,和社会上的收藏爱好者,和收藏人士近距离的接触以后,对自己和大家都有一种帮助,如果我自己的东西不对,通过社会的专家和同仁的指点,对我也是一种提高。反过来说,我自己的东西介绍给人家,让人家也了解我的藏品,对社会也是一个贡献。这样大家众乐乐,互相了解了,再说现在的媒体很发达,通过这个众乐乐让全国人都知道,像今天我们的访谈一样,一放出来以后,马上全中国都知道了,就这么厉害。我以前做的节目,包括在报上、媒体上发表的文章,几百家网站全部转载,人家马上就打电话,还有发短信给我,包括新华社的,包括这些媒体的记者都来了,说胡先生,你这个文章,你这个藏品,国家所有的网站全部转载了,在什么网站,有近上百家的网站,这样通过媒体传播让社会全部知道,从独乐乐走到众乐乐,对整体社会都有好处。我是这样理解的。

中国网:而且您肯定也是希望能够让中国从古到今的文化精品能够一直延续流传下来,被更多的人所了解,被更多的人所看到。当然,如果要是想走众乐乐的路线,我想请教您,您打算真正走呢?

胡平:众乐乐,我想接下来要在继续参与社会的一些收藏活动,收藏活动有几方面的,一个是以前做过的论坛,还有研讨会,还有一些展览会,展示会,通过这些学术论坛,把众乐乐再做的深一点,让学术上的研究也更加深刻一点,让社会也更加了解一点。

中国网:您有没有考虑过,自己本身作为长三角古瓷收藏的第一人,这也是大家对您的评价,有没有想过在未来的某一天成立一个民间的博物馆,让更多的老百姓和全世界的人民看到中国的这些宝物呢?

胡平:想过的。我作为一个收藏家来说,对这个问题是有好几个记者提出过这个问题,今天主持人也提出这个问题,首先我感谢社会对我的关心,长三角第一人也是一些专家提出的,我自己因为收藏同仁比我水平高,还要资历深的也有,但是一些专家这样说了以后,我就觉得我的长三角第一人的称呼这个压力越来越大,压力越大,事情肯定要越做越深,对社会的责任也要越来越大,这样我就感觉到把自己的藏品要展示出来,展示出来以后,通过一些文化交流让社会了解,真正起到一个在长三角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收藏家。我是这么努力去争取的。

中国网:在这里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比如说我们的一些畅想,包括这些年您的一些经历。但是我们在最开始节目的时候,我们也提到了,其实中国的收藏界还有一些陈规陋习需要进一步的发现和摒除,究竟这些陈规陋习是什么?到底是什么阻碍了中国收藏界的发展?在这里也想请胡先生和大家一块来分享一下。

胡平:陈规陋习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也很难说清楚,也不好回答。但是我个人认为,陈规陋习现在造成一种社会的影响是诚信问题,一个古玩市场缺少了诚信,这个古玩市场现在尽管是新兴起来的,而且从大背景来说是呈现增长的,但是诚信缺乏了,那对这个社会诚信肯定是受到严重的打压。

中国网:我打断您一下,刚才您提到诚信问题,当然这是一个大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局外人来看,我是这样想,有的时候并不是这些商家或者是这些收藏界的人士有心想把这些赝品拿出来卖或者给大家欣赏,而是他们没有这个眼力,他们认为这就是真的。这个可能和诚信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并不一定完全就是诚信的问题了。

胡平:刚才我说的诚信是指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他是故意的。刚才主持人说的是民间的不知道这个是赝品,其实这个问题我有几篇文章也在报上发表的时候也提醒了大家,对赝品的问题,正常的一种心态来看,用一种平常的心态来看可以这么理解,因为凡是从事收藏,造假不是现在才有,自古以来每个朝代都有,只是每个朝代一旦到了从事收藏的时候,赝品泛滥就更加厉害了。作为一个一般的民间收藏者,他买了一个赝品,但是他不知道或者是模棱两可,他再拿出去卖了,这个倒是可以理解,不是说诚信问题了,在从事收藏的今天,作为一般的社会的一些专家也好,一些社会人士对这个问题也要宽宏大量,要理解对方,因为赝品本身是市场中大量存在的,也不是他一个人造出来的,收藏参与者讲起来爱好,参与进来,对市场做好一点,这种态度和热情应该是要肯定的。

中国网:这是陈规陋习的第一点,诚信问题。那么接下来呢?

 

 

胡平:接下来就是故意把赝品搅乱到一些真品当中去,这就是在大问题的诚信下面。因为陈规陋习,这样就是等于故意、人为的去造成搅乱市场,把高仿品,等于我们民间说的高仿品,是故意造假造的,把赝品变成不但是赝品,而且是精品,也有这样一种情况,那么一些专家,因为现在社会上所谓的专家太多了,他们就故意去帮助这些人去做,所以我就感觉到,由于存在着诚信的大问题,在现在的社会中,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一个收藏家,一定要对这个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什么认识,对所谓的专家也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盲目的崇拜。第二,对所谓的媒体报道也要有一个冷静的思考。第三,对一些所谓的专家,定性的,在大拍卖行里推荐的一些东西也不能完全当真,因为现在在社会上也已经出现了作为参考,当然我不是说有品牌的大拍卖行不好,但是确实是在媒体上已经曝露出来的问题已经存在了。所以,一个真正的收藏家也好,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在这三个方面一定要注意,就是陈规陋习。你自己稍微理智一点,等于在自己做的收藏这块里,研究古陶瓷中就比较清醒了。

中国网: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作为收藏的爱好人士,还是收藏家来说,首先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对这件文物和这件古物,从历史也好,从现代也好,要在文化方面有深刻自我的认识,他自己要了解一部分的知识。其次,对所谓的权威也不要完全抱有相信或者怀疑的态度,也一定要客观的分析听取。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很多人收藏一些东西,其实一方面是图收藏品的价值,另一方面可能觉得这就是一个艺术品,我可以去欣赏,也有不少人有这样一种心态。其实这样的一种心态,有的时候碰到赝品时对它的处理要更加乐观一些,当然这不是我们专业的收藏范畴内。

刚才我们和胡先生一块提到了,现在不少人也是希望众多民间的力量能够集合起来,比如说创建民间的博物馆等等。但是目前在中国来说,这种关于古瓷收藏和民间博物馆可能还是有点困难,有一些小的问题在里面,您也可以和我们大家说一说,让我们对这个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比如在运营方面是不是有一定的困难?还有,民间博物馆有些确实是举步维艰,可能会碰到我们意想不到的一些问题。

胡平:是的,主持人讲的问题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也是很复杂的,回答起来也比较难。但是我的看法是,首先在这个问题上,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建立一个民间博物馆的比较详细的政策,要使执行者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其次是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把上级的政策予以细化。民间博物馆的政策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省市县区包括镇,具体落实到这个层面。所以,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对建立民间博物馆能否建立起来是一个关键问题。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把资金方面有一个定位,我个人看法在建立民间博物馆的政策定下来以后,然后就是资金。

资金应该有企业一起参与民间博物馆,这对民间博物馆的生存是有好处的。民间博物馆如果在资金方面,企业参与的话,那就依托一家比较有经济实力的,不管是国有的还是民间的,结合起来民间博物馆有后续持续的力量,然后在国家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可以走得下去。目前这些民间博物馆的许多困难,像刚才主持人说的,已经开了还面临一种倒闭的现象,就是这种结局,对这个问题,我想应该说只要政府能够重视起来,制定一个详细的政策,让企业参与特别是一些民间的企业参与进来,那我相信能够把民间博物馆的事业会继续走下去。但是,就是到现在为止,政府到现在面对这个社会,也已经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民间博物馆收藏现在已经走到一个关键点,政府如果说再不加以重视和制定详细的政策,我想这个关键点上,民间博物馆确实带来一种要趴下来的姿态。所以,这个我也呼吁一下政府的有关部门,从中央到地方,特别是具体的一些部门,省市县区。

中国网:应该及早的更快的来关注。在节目的最后,我们想问问胡先生,您关于收藏的梦想是什么?

胡平:收藏的梦想,三十几年来其实也没有梦想,一年一年下来,特别是最近十多年,好像有一点藏品有一点感悟,越来越感觉到强烈了,这个强烈,这个梦想其实就是在上海市我的家乡松江建立一个古陶瓷博物馆,但是这是一个自己的梦想。

中国网:在这里我们也代表所有喜爱您的收藏藏品的观众朋友们说一声,希望您美梦成真,当然我们也希望电视机前有越来越多的观众能够和胡先生一样,更多的关注我们古陶瓷的文化,而且能够让这种大众的鉴赏能力提高,我想这不仅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文化振兴发展的需要。非常感谢您收看这期的节目,也感谢胡先生做客我们的节目。我是方悦,让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结束)

网友互动

0
用户名
密码

栏目组联系方式:

访谈热线:
010-8882 8219  010-8882 8056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权声明:

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