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关注过元青花瓷的人,无人不知她。在贵州,阅尽山川用心聆听古瓷;在深圳,对收藏前沿艺术特立独行的感悟与见解;在津门,作为600多年前元朝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如今创办“元青花收藏馆”。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收藏家,曾使多少人热血沸腾,让多少人感慨万千!
她,就是45岁的世界华人华侨华商联合会主席团主席、元青花瓷收藏家侯祯婧女士。凭着对中华文化艺术精华的执著与追求,凭着对中国陶瓷精品的热爱和担当,侯祯婧女士常对前来参观的人们说:“每天抚摸着那些还带着祖先生活气息的元青花瓷,就仿佛与岁月对话、与历史共舞;能让更多散落祖国各地的元青花瓷走进收藏馆来展示,是我最大的梦想!”
追梦之旅,人生别样境界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实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成就和荣誉总是与艰辛和汗水相伴而生。对侯祯婧女士来说,钟情元青花更加如此。她祖籍山西太原,青少年时代成长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古城天津。收藏之初侯祯婧所受到的是一种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在古城天津,活跃一个个颇负胜名的“津门收藏家”,其重要收藏家有杨克贵、李盛铎、张伯驹、罗振玉、徐世章、王襄、傅增湘,对近代天津的收藏业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侯祯婧90年代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多年致力于工艺美术设计、古玩装裱修复等,1993年获全国“优秀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称号,置身于“津门收藏”的艺术氛围,耳濡目染,这些对她后来的收藏追求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俗话说,乱世饥荒,盛世收藏。如果说,青少年时的勤奋奠定了侯祯婧了解元青花瓷的基础,使她步履蹒跚地闯入整个中国瓷器文化的殿堂,那么在香港的一次青花瓷鉴定会上,则是使她登堂入室跃向更高层次,继而有所建树的开端。
那是1996年12月,侯祯婧被鉴定大师许美泉教授一席话所撼动,华物识缘家,不识莫忙结;南方陶瓷,北方字画。元青花瓷在整个中国瓷文化中地位特殊、影响深远。也就是这一次偶然的相遇与畅谈,开启了她对元青花瓷以及整个中国瓷文化的追梦之旅。
梦,就是理想、追求。作为从未接触过元青花瓷,侯祯婧的选择需要勇气,更需要毅力。她横下一条心,买来大量专业书籍,一点一点地啃。谁也无法想象,她是怎样在无数个夜晚,把一个个陌生的词汇变成了熟悉的朋友,让自己从一个彻底的门外汉变成了“元青花通”。文物鉴赏判断之所以难,是因为它是一个综合性考量:历史成因、科技含量、人文环境、哲学思想等都蕴含其中。为此,她睁大好奇的双眼走到哪里就看到哪里,学到哪里,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科技等方面的书。“书读多了,认识自然深刻,思维也更加丰富缜密,鉴赏判断也会更准确。”她笑着对记者说。
古文物收藏光靠闷头读书是远远不够的,就像走在漆黑的道路上,需要“用心交流”这盏明灯的指引。在海拔2000米云贵高原,拜师求教,大冷的天,别人都缩着脖子坐在家里烤火,侯祯婧却为一个葫芦型执壶胎釉、纹饰、色泽等,半夜敲开女教授的家门。她对收藏理论学习越来越投入。无论出差还是休假,理论学习从未间断。日积月累,她的理论功底不断厚实。藏友们有什么问题,都愿找她探讨;收藏协会召开座谈会,大家都请她参加。多年来,她光报刊剪贴本就有10多册,摘录笔记达30多万字,撰写体会100余篇。
2013年1月14日,北京大学后EMBA文物鉴赏协会成立暨首场名家高端艺术品品鉴活动在京举办。在这次集书画艺术品收藏品鉴赏、交流、鉴宝、流通组成的高端艺术品品鉴活动中,侯祯婧从元青花瓷的产生聊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创新,以及每种创新的特点,对元青花瓷的一些观点与独特见解,令在场国内外知名专家,赞叹不已!
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在侯祯婧女士的艺术收藏经历中,她始终执着地追求收藏作品和人格的完美统一,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国际收藏家联合会副会长、考古学会名义理事雷从云教授,针对当代青花瓷收藏问题多次提出,很多藏友不了解元青花的意涵,在收藏时过于盲从和跟风,收藏爱好者要像侯祯婧女士那样,在购买收藏品前一定要设法了解藏品所展示各朝代的风格。
圆梦之路,踏步山川留脚印
圆梦之路无比艰辛,无比漫长。侯祯婧女士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自己的“元青花梦”,经过系统学习实践,对元青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艺术修养在她那颗年轻的心灵中积累的越来越厚实,元青花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她认为元青花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国粹,玉一样晶莹剔透,透明性好,洁白度高,极具收藏价值。
那时她不过而立之年,在民间收藏大家、鉴定家、博学士胡德民先生引荐下,她独自来到遥远而陌生的贵州“九屯十八堡”,开始实地寻宝,每个角落都曾留下她的脚印。
“九屯十八堡”,是大明洪武年间,朝廷借鉴历史上如宋朝岳飞对付北方金人的行之有效的“军屯”,由此留下屯军文化遗址,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底蕴厚重。那是一段难忘的记忆。白天,她连续奔波,翻越一个个山头、一座座村庄,至于挨饿受冻那更是家常便饭。晚上,在山寨昏黄的灯光下,她对着收藏物器,一点点啃读专业书籍文献。几年来,她跑遍了云贵高原的所有屯堡,凭着自己的聪明、勤奋与信誉,陆续从山民手中收集到了一些保存完整的稀世珍品,渐渐赢得当地人的尊重与认可。
那是2000年初夏,侯祯婧女士在一次走访山寨的路上,突然看到山坡旁有位30多岁的仡佬族妇女抱着3岁男孩哭,一打听原来是孩子生病了,这位妇女抱着孩子跑了几十里山路,已感到力不从心了。当时,侯祯婧女士首要想法,“给孩子治病”,毫不犹豫便亲自开车,帮助这位妇女把孩子送到镇医院,并支付孩子看病所有费用。两天后,她又去医院看望孩子,看到孩子已痊愈了,心里无比愉悦。这位仡佬族妇女非常感激,闲聊中得知侯祯婧女士一行来大山里收集青花瓷,便说自己家里也有,而且有一地窖。果然,这位仡佬族妇女所在山寨石屋地窖里发现了十几个青花瓷,侯祯婧女士一行咋惊呆了。其中,一件元末明初的“青花釉里红人物纹大罐”,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兼研究室主任、北京市文保文物鉴定中心鉴定专家李辉柄看后称赞,此罐胎体厚重、胎质坚致,器型端庄稳重,釉质莹润肥腴,手感润滑,色泽柔和。青花发色浓重艳丽,浓重处结晶斑明显,釉里红发色纯正,浓重之处形成黑斑,与青花、白地交相辉映,十分罕少,具有鉴赏与收藏价值。
决心决定成效,态度决定成败。有一次,三位农民兄弟听说侯祯婧女士一行收购青花瓷,于是带了些青花瓷来碰碰运气,经鉴定后都是仿品,当时,侯祯婧让他们拿回去,还专门给他们回家的路费。没想到此事没多久,还是这三位农民又收集一些瓷器专门送来,经鉴定后都是真品。有一对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纹盖罐”,专家高度赞赏,此罐唇口短颈,鼓腹下敛,胎体厚重,釉质肥腴,如脂似玉,光滑如镜,色泽柔和,历史人物故事生动传神,山水树石古朴自然,为元青花上品之作,弥足珍贵。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云贵山区村民的淳朴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和鼓舞,收藏之路再艰难,她都愿意坚持,近年来陆续从山民手中收集到了一些保存完整的稀世珍品。“青花人物纹象耳尊”青花绘“萧何月下追韩信”生动夸张;“蓝釉白花有款荷叶盖罐”雕刻人物故事和竹石、祥云等纹饰刚劲有洒脱;“青花沥线福字梅瓶”以堆粉沥花手法饰花草纹┄┄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试想当时“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日子,却是因为坚信“青花却在灯火阑珊处”啊!侯祯婧女士常说:“我痴迷的爱着青花瓷,不仅是收藏本身,而是因为收藏路上带给我的人性的温暖与和谐。”
梦想之美,感动华夏九州
生活的积累,感情的升华,把侯祯婧的收藏带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此后她的收藏作品,不少同行看后,还以为侯祯婧是位七老八十的收藏家呢!
在人们传统的欣赏习惯中,总有一种“藏随人亦老”的思维定势,然而侯祯婧却认为,难道前人用60年走完的路,我们也非得用60年去走完不可吗?我们何不能用20年、十几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走完呢!因此,对前人的每件作品,她都设法找来,反复揣摩,消化吸收,为我所用。
对于收藏家来说,能把自己的藏品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有序的陈列是极其必要的,这样既能更好地保护文物,也可以更广泛地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个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元青花瓷,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技艺,凝结着中华民族纯洁高尚的情感诉求,每天目睹着让我感动,是我最大梦想。”侯祯婧如是说。
2008年6月,侯祯婧女士在贵阳建成了首家“祯品陶轩收藏馆”,馆内收藏品700余件,尤其元代“釉里红留白葫芦型执壶”造型新颖别致,亭亭玉立,胎体滑润;元代“元青花龙纹玉壶春瓶”青花发色浓重艳丽,旋即在收藏界引起轰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侯祯婧女士没有停下收藏的探索,又把目光转向了科技强馆。他充分利用外出会谈和深入西部地区等机会,收集藏品,利用网络技术,她又在深圳开办了600多件的“古今文化艺术馆”同时,于2012年12月,在天津建立起新中国最完善的“元青花私家收藏馆”,馆内藏品1000多件各朝各代精品;大力扶持弘扬传统文化开设“青花瓷研究室”、“元青花瓷课题组”,并撰写了《对元青花瓷的再思考》等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成为当下中国元青花瓷收藏界领军人物之一。国际收藏家联合会副会长雷从云教授、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兼研究室主任李辉柄等专家给予充分肯定与高度赞赏。
多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境界杂志等50多家媒体先后以专题、赏析的形式,集中介绍了侯祯婧女士收藏作品和艺术风格。2010年,香港电视台专栏摄制组,行程数千公里,拍摄完成专题片,热情介绍侯祯婧女士执著的人生追求给予高度评价。该片播出后引起海内外的普遍关注。罗马尼亚驻华大使伊斯蒂奇瓦亚先生和夫人达迪亚娜女士、蒙古驻华大使苏赫巴特尔等专程来到藏馆参观学习,称赞侯祯婧女士的藏品风情激起了他们对中国元代文化追求的强热愿望。
侯祯婧女士对元青花瓷的追求风范持续引发热议。“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一位企业家说:“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文化中厚德的延续┈┈”如今,她培养的收藏团队堪称一流,其中,仅世界“五百强”企业家就有十多人,接力传递正能量,大大扩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中原走来,古老的文明赋予了青花瓷千年的神韵;从草原走来,褪去了昔日的干戈与玉帛,展现草原文化的风采;我的中国梦,让元青花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那如梦的美一般的诗化感受,让侯祯婧女士值得用一生去追寻。(王甜甜 陶姝瑾 张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