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内涵因文化而灵动,景区特色因文化而彰显,景区品牌因文化而传播。文化不仅是旅游业的“灵魂”,更是城市发展承前启后的牢固纽带。在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我市坚持盘活资源,科学开发,对城区一批古建筑进行了保护性开发,使往日的传统院落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这其中,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是最成功的典范。
历史印记 当代珍宝
东大街占地面积为9.6公顷,位于如皋古城的东北角,水绘园南侧,内城河蜿蜒其中,如泰运河傍其而过。据历史记载,东大街在“县左”,街名一直未改,由县衙前经迎春桥至城门。县衙东有宋代为王俊乂“状元坊”,为王翦、许孚、张贞、刘鉴、蔡立所建“五桂坊”。迎春桥西有为石京所建“孝子坊”,迎春桥东有为冒谢氏所建“百岁坊”。《如皋县志》载,南唐保大十年(952),如皋县衙从沟(古运盐河)北迁到沟南,以后逐渐形成了东西南北四条街道。
在水运发达的时代尤其是清代,东大街是如皋城内主要的商业街之一。街区内现在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筑物,风貌相对完整的生活区,是水绘园传统风貌的重要物质依托所在。现存东大街,东起环城的碧霞路,西至如皋初中西界墙,长420米,街道宽2.5米;南自中山路,北达新生路,区深860米。街心铺麻面石板,留有独轮车印辙,路肩镶麻石条,显示南宋时代的街面特色。两侧多为木闼子门店面,其后为一进三堂或四堂的宅居,并多带有庭院或园圃,现存店面房及宅院分别具有明、清、民国各时期的特征,以清末民国初期为主,是如皋古城传统特色的重要体现,街区内传统民居建筑、公共建筑、私家园林及遗址众多,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东大街片区作为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可多得、无法再生、弥足珍贵。今年3月份,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曹昌智教授来如对我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调研时说,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复兴,关键在于寻找“保护”与“发展”的结合点,是在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的基础上,发掘其文化内涵,通过有机更新,为其找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新用途。
下一阶段推动东大街片区深度开发利用,就是寓保护于发展、以发展求保护,深入挖掘这一宝贵资源,弘扬如皋历史文化,丰富城市内涵特质,进一步提高如皋的对外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加快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的宜居宜业城市,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精心修缮 古韵悠然
如今的东大街,建筑群古色古香,踏进这幽深的小巷,便恍若投身于另一个世界。鞋跟轻轻叩着斑驳的青石板,两侧青砖小瓦、朱红的木闼子门静静延伸出去,耳畔便若响起历朝的哒哒马蹄、扎扎机杼。亲切宜人的乡音、水韵隽永的色彩基调,使人有一种宁静致远、如若隔世之感,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这闹中取静的天地在给忙碌的现代如皋人保存了一丝浓浓的乡土古韵的同时,也成为来如游客的必到之处。而眼前的这一切都与近年来我市在东大街片区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中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息息相关。
自2007年以来,东大街片区累计拆除老旧、违章建筑4.2万平方米、保留4.6万平方米,通过货币结算和易地安置的方式搬迁200户居民,区内人口密度降低三分之一。对郜家巷、秀女巷、通城巷、原粮食局宿舍和向阳宾馆等棚户区进行整体拆除改建,街区内道路、给排水、排污、路灯等公用设施全面实施更新改造,各种线路实现地埋,居民居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与此同时,我市全面修复重建了靖海门、如皋银楼、东皋书场等历史建筑,建成李昌钰刑侦博物馆、李渔纪念馆、状元楼、东皋茶园等文化旅游场所,对符合规划的各类历史建筑、传统建筑和后建民居全面进行了风貌整治,积极鼓励居民在统一设计、统一材料的基础上,自行修缮房屋,做到修旧如旧,街区传统风貌得到了较好延续,一个以清末民初民俗、建筑和商业文化为主题、以青砖灰瓦为特色的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秀姿初显。
以文为魂 传承文脉
“尊重历史、延续文脉”是我市东大街拆迁改造秉承的一贯宗旨。在深化东大街自然肌理和传统风貌等物质层面保护的同时,我市将更加突出文化内涵的拓展延伸,注重弘扬如皋地域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制定相关激励扶持政策,积极吸纳文化旅游业经营主体进入东大街片区,切实增强历史街区的特色和活力。
东大街一期深度开发利用范围为东至碧霞路、西至通城巷、南至中山路北、北至水绘园景区,这一区域内的沿主要路、街、巷两侧的房屋。其中碧霞路沿线将重点发展以特色餐饮、茶馆、酒吧、咖啡吧为主的商业业态项目;老东大街两侧、中山路北侧、迎春桥以北内城河两侧将以发展我市南通市级及以上非遗项目、老字号、博物馆为重点,名优土特产、特色旅游品、中医疗养、书画、金鱼及手工布鞋、手工裁缝、手工理发等特色手工业项目亦鼓励入驻;通城巷两侧将重点发展以民间收藏、古玩、字画为重点的文化业态项目。对按业态布局要求入驻经营的商户,将给予租金补助、装修补助、税收奖励等优惠政策。
现代文明的浸润使得古城如皋焕发出新的容光,而在这城中的一方天地东大街,犹如一条深邃的长河流淌在时代的汪洋中。历史的回味与文化的传承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永远是春风化雨、代代相传的工程,只有通过“保护”与“发展”的相互促进,以文为魂、传承文脉,才能将历史文明与现代活力融合进皋城生活的点点滴滴,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佘卉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