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日前,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表示,教育部已制定考试招生总体方案,高考改革拟将不分文理科,以改善教育界重理轻文的局面。虽然现在重理轻文已不局限教育领域而成为整个社会现象。但中国并非一贯如此,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教育摆脱古代社会的重文轻理,一度实现文理均衡。
重理轻文,始于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政府启动全面复制苏联之路,教育也由师欧美转向师苏联。1949年12 月,新中国政务院作出《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接受苏联的先进经验,有步骤、有计划第培养新国家的建设干部。”《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紧接出台,不仅学校制度、学校的教学大纲是照搬苏联,干脆还用俄语进行教学。由此拉开了用苏联模式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进行全面改造的序幕。
与欧美式通才教育以获得知识为目的“学术模式”不同,苏联模式则是一种专才教育,它依附于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对教育实行全面把控。学生招生和分配根据完全根据国民经济建设计划学科是否存在的、专业细化的程度取决于与经济建设相关的程度。苏联最高学府莫斯科大学,哲学系设哲学、社会主义和社会政治科学两个专业,经济系有政治经济学、经济和社会计划、经济控制论三大专业方向,而农科达90余种专业,工科专业更细化到200多个。
1950年初,苏联人阿尔辛杰夫掌舵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主导教育部确定了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基本方针。
据统计,从1949年到1959年的10年间,我国高等院校共聘请苏联专家861人,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在高等教育部担任顾问。1950年初,教育部聘请的苏联总顾问阿尔辛杰夫到任,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规划者,他认为中国学习人文社会科学是帝国主义的阴谋。在其主导下,中国第一次高等教育会议提出三项基本方针:高等教育必须为国家服务,尤其是经济建设服务;为工人农民开放(国立免收学费);必须向计划经济过渡。
1952 年至 1953年,为“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调整出大学中工、农、医等“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的学科,新建专门学院或合并到已有的同类学院中来重点发展。截止 1953 年底,调整后的高等学校共有182 所,其中高等工业学校从 18 所增至 38 所。综合大学由 55 所骤减至 14 所,除了文、理两科以外,法、工、农、医、师范等学科全被调出,综合性大学大伤筋骨;而工科学生比例由1946年的在校生总数的18.9%达到1952年的35.4%。
理工科的“重点发展”是以严重削弱文科为代价。人文社会科学由于它的“资产阶级性质”的而遭到否定。通过学科和课程改造,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被停止和取消。以社会学为例,原来分布在全国的20多个社会学系经过1952年的调整,只剩下两个(中山大学和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53年院系调整后,仅存的两个社会学系也被取消,作为一个学科的社会学中国大陆上彻底消失。一大批人文社会学科的教育学者备受批判冲击。
1956年5月,教育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章程草案》,“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制度终于以法令形式被确立,在招生配额、学科设置、科研经费分配等方面继续强化重文轻理及重实轻学的导向。以学科设置为例,1953年,中国高校设置专业215种,其中工科102种、理科16种,文科19种。到了1957年,在教育部的推动下,专业种类扩大到293种,其中工科194种、理科21种,而文科的种类不增反减少至15种。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时代,人才的定义依然主要是技术型人才而非思想型人才,重理轻文的势头有增无减。1980年中国大学文科学生比例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8.9%,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7年的统计,在全世界1000万人口以上的50个国家中,文科学生占在校大学生比重大于50%的有13个国家,介于30—50%的有26个国家,介于20一30%的有6个国家,介于18—20%的有4个国家。中国比这一比例最低的国家还低10%。
对高度专门化教育的推崇,意味着对科学和文化的综合性、完整性的损害和削弱。它固然可以培养出大批统一规格的“标准件”,却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才,更不用说巨匠了。被中科院《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收录的科学家中,从1949年后大学毕业成为现代科学家的区区43人,仅占大陆科学家总数603人的7.1%。其中,1949~1952年23人,1953年以后仅20人,占3.3%,而这本传记收录的最晚毕业的科学家是到1962年。
文/海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