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活动标题
活动描述
文字内容:
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各位的收看! 嫦娥三号从发射至今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在着陆器与巡视器成功进行两器互拍后,接下来嫦娥三号任务有哪些关键点?针对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演播室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欧阳自远院士。
2013-12-27 15:08:00
你好!
2013-12-27 17:03:58
还有嫦娥三号探测系统副总设计师贾阳。
2013-12-27 17:25:14
你好!
2013-12-27 17:25:52
欢迎二位做客我们的节目。截止到12月25日,嫦娥三号的着陆器和巡视器进行了哪些探测工作?
2013-12-27 17:26:15
最早是降落的过程当中,着陆器上面的降落相机为了要找到一个比较平缓的、适合降落的位置,它做了很多工作,拍了很多照片,一边降落一边拍照片,拍了4000多张照片,最后降落的位置特别好,也特别平稳。虽然旁边有一些大的石头,隔不多远就有一个撞击坑,但都没有降落到那上面,应该说降落相机和其他一些探测都起到了比较好的作用,所以,实现了安全着陆的任务。
紧接着要两器互拍,主要是着陆器上的地形地貌相机拍巡视器,巡视器上的全景相机来拍着陆器,刚开始着陆器拍巡视器比较顺光,所以,一张照片全部把着陆器拍的非常精细,而且色彩还原也非常好。而巡视器上面的全景相机要拍着陆器,因为距离比较近,着陆器比较大,所以就要拍六张照片,立即把它们组合、拼接起来,最后也拼接的非常快,也很完美。
但是国旗是在着陆器的另外一面,所以,月球车还做了很多工作。除了这些以外,这两器上所有的科学探测仪器都已经利用这么短暂的时间全部开机了,主要要校正各个设备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状态,是不是以后可以开展各个方面的科学探测,结果效果都非常好。
着陆器上有两台设备:降落相机、地形地貌相机,它们已经都完成了历史使命。但着陆器上有两台设备,应该说是世界上第一次在月球上来开展科学探测使用的。一台是月基天文望远镜,因为这是天文学家梦寐以求的能够在月亮上观测天文,在地球上即使有那么大的望远镜,但由于地球的大气活动、磁层电离层的校正、地球污染,所以看得时间比较短暂。而月球上是超高真空,没有任何的风雪雨霜,也不需要进行多种校正,看得非常清晰,所以,望远镜在已经开机以后对准不同的天区拍了一、二百张照片,现在正在进行处理,我们期望有更多新的发现,因为这才刚刚开始。
2013-12-27 17:26:45
另外还有一台设备,这也是世界上都没有在月球上做过这种工作的,那就是利用月球的环境来拍地球外面的等离子体层,来观测等离子体层由于太阳风的作用,它的结构和密度的各种各样的变化,我们就会知道太阳与地球空间环境的一些特点和变化,这个也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所以,着陆器上的这四台设备都已经开始工作,当然现在(26日上午)已经是月夜休眠了,等到第二天月昼又会继续工作的。
在月球车上,全景相机以后还有很多使命,它已经拍到了着陆器上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我觉得也是拍得非常美满的。它上面还有三台设备,有两台是测它所走过地方的土壤和岩石。因为附近有很多大的石头块,所以,这给我们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月球有土壤,有各种各样的石块,所以,月球车将会走到他们附近,第一要测土壤和石块的化学成份,到底有哪些元素,这台仪器叫做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这台仪器也工作了,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谱线,我们大致就知道含有哪些元素了,经过精细的计算的话,就可以得出那个土壤里有哪些元素,各自含量是多少,这个也是很难得的,目前也已经有数据了,我们以后当然也会测很多。
还有一台是红外光谱议,也是测土壤和岩石的矿物组成,它有哪几种矿物,各自占多大的比例。这两台是专门测成份的,既要测土壤也要测石头,以后一边走一边测。
2013-12-27 17:27:40
比较精彩的是月球车底下有一台测月雷达,它有两个雷达波向底下发射,它的任务是看月球表面估计不到30米厚的土壤层结构,还有另外一个波段,要测月球表面以下100米甚至100多米里面的结构,等于月球车一边走,它一边在底下测,走到哪儿测到哪儿,以后连起来非常漂亮,这个土壤层并不是一层,而是有很多结构的,土壤层以下也看出来有不同的结构,这样对于研究月球土壤的成因和这个地区的发展历史都有很大的好处,这也是国际上谁也没干过的事情。
所以,我们这三台设备,第一,我们叫做巡天,看天;第二,观地,看地球周围的空间环境;第三,测月,这三件事情国际上别人没有做过,我们是头一次做。我已经看到了这三台设备所获得的初步的、比较少量的一些数据和它转换成的各种图像,我觉得挺漂亮的,对今后我们能获得一些新的发现充满信心的。
所以,现在都已经全部开机了,而且都已经得到了初步的结果,证明了所有的仪器是好的,是可以干活的。通过休眠以后看它第二天的表现,我相信它们会很出色地继续来进行科学探测,使我们更多的了解宇宙、地球的空间环境,还有月球内部的一些结构,也将会为人类提供一些新的科学资料,所以,我还是充满信心、充满期望的。
2013-12-27 17:28:01
欧阳老师说得已经很全面了,我从三个角度说说补充的内容。
第一,这次整个嫦娥三号在月球表面上软着陆的过程,确实圆满成功,实际上我们各级领导的评价是完美。在这个过程中之所以把地形识别的很清晰,主要依靠一些设备,包括测距设备,微波测距测速,激光、可见光的一些设备,通过这些设备正常的工作,精准的把信息获得,才能为我们整个探测器自主的在月球表面上开展后续工作打下一个好的基础条件。
第二,关于探测的过程,我觉得是咱们科学家和工程师联合协作的过程。一般的情况来讲,观察到月球表面一些探测对象之后,应该由我们的科学家梳理出来感兴趣的目标点,比如去什么样的地方,类似于石块、撞击坑,从工程师的角度要去评估在目前的探测器状态下,是不是现在是适合的,包括通信的条件,能源的情况。一些比较远的目标,可能是科学家感兴趣的,但由于我们马上要进行月夜休眠,所以,我们把这些工作都暂时留在下一个月球的白昼进行,暂时还不能做。
第三,整个完成探测的过程中,仍然需要载荷设备和整个探测器的平台密切配合。比如在昨天(12月25日)早晨完成的,刚才欧阳老师提到的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这台设备的工作上,其实前期标定工作已经做了,但是当时发现这台设备工作之后温度比较高,不太适合把它投出去,所以,在昨天的凌晨,通过载荷工程师和平台工程师共同努力,利用太阳越来越低和月球表面温度下降的有利条件来进行;另外,我们还为载荷构造了一个中间停留点,让它在中间这个点上散热面对天,让设备的温度努力降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样才有利于设备工作之后,能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这也是一个协作,共同完成的工作。
2013-12-27 17:28:16
也可以看出每一个探测的任务都是各个工种协作完成的。
2013-12-27 17:28:35
是的,如果没有工程技术人员精心的工作,那么确保比较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以及科学探测都是实现不了的,所以,一直是相互紧密配合来完成这些任务的。
2013-12-27 17:29:29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观众从新闻中看到了很多两器互拍时的一些照片,非常的精美、非常的壮观,现在可以说两器互拍已经结束了,在这里想请贾总给我们回顾一下,两器互拍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拍摄的?有哪些亮点?
2013-12-27 17:29:43
两器互拍过程一共安排了五个点,分别在着陆器的北方一个点;在偏东的一侧设计了两个点,一个是B点,一个是C点;在正南方向有第四个点和第五个点。前四个点巡视器和着陆器之间的距离是10米,第五个点两器之间的距离是20米。这个距离调整的考虑,一个是前面像欧阳老师说的,利用六张照片,通过拼接形成了着陆器的全貌。最后一个点的目的是想利用一张照片把着陆器拍全。在整个过程中,不管是巡视器的平台,包括着陆器的平台,还有刚才提到的两个用来互拍的载荷设备工作都是很好的。
从我的角度对两器互拍工作关注有两点:第一,关于整个平台的温度水平,因为这个时候是在月球中午的时间,如果在工作的过程中,平台温度水平超过我们预定的温度值,就进入了原来我们设计的月午休眠环节,实际上巡视器拍摄过程中拍到B点的时候也进入了月午休眠的状态,但通过遥测,我们发现巡视器的热控设计能力比我们原来考虑的偏保守的状态要强得多,所以,后来我们决定在20号,月午的时候提前结束休眠,把两器互拍的工作提前了两天多完成了,这是平台方面。
另外,关于全景相机的温度也是比较关注的。因为这台设备体积比较小,电子集成程度比较高,为它开的散热面的面积也比较小,当时还比较担心在工作的过程中,是不是由于它的内部热耗导致它的温度升高,会影响它拍摄图像的质量,会有一个本体噪声比较高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在观察全景相机的温度水平,实际上一直都是符合要求的,都是表现良好的。
2013-12-27 17:30:10
确实互拍环节和相机的关系特别大,尤其是现在爱好摄影的人越来越多,对相机也了解比较多了,温度、环境其实影响是很大的。在嫦娥三号任务中,咱们之前有没有担心过相机在月球表面会出现异常情况呢?
2013-12-27 17:30:25
这次到月面之后,在正式拍摄前我们都安排了试拍,包括确认相机安装矩阵是不是发生了一些变化,包括图像和曝光这些参数都经过我们平台、包括载荷工程师精准的调整,然后才用于正式的执行任务。
2013-12-27 17:30:41
很多网友给我们留言说,看到两器互拍的时候,环拍完一周才了解到周围的环境,才安心了,不知道咱们专家是不是也看完了整个环拍环境以后才安心呢?
2013-12-27 17:30:52
整个着陆过程和我有关系的两个阶段里面,确实有工程上一直比较担心的两个点,术语来说叫做月面地形的不确定性,对工程任务是不是能够顺利开展,是很重要的。我本人在里面担心两个地方,一个是在落的时候,比如说着陆器落的倾斜的姿态很大的话,将不利于巡视器的驶离,但实际上落完以后,把巡视器姿态确定完以后只有不到两度,这第一关就过去了。
第二关在巡视器要驶离的方向上有没有大的坑和大的石块,通过我们的监视摄像机拍照的时候也获得了前方的信息,发现我们也是很幸运的,因为在前方不远15米的地方就有一个不利于我们分离的比较大的坑,但我们落的地方,对这个车驶离,包括后面的两器互拍阶段的顺利开展都是一个很好的地形,所以,这个心就放下了。
2013-12-27 17:31:04
可以通过我对好几位航天专家的采访,得知他们统一一个认可,这次落月也好、互拍也好,结果比预想的要好?不知道二位有什么感受?
2013-12-27 17:31:21
是的。
2013-12-27 17:31:37
各种不同的评价汇总起来说大概是这样的,我们现在准备所有的故障预案没有用上,准备的备份设备还没有使用,现在我们还没有参数的异常。所以,刚开始领导说叫做圆满成功,后来领导用了一个词叫做“是完美的”,后来提了一个说法——“有比这个还能完美的吗?,甚至我们栾总说过一句话,叫做“教科书般的完美”。
2013-12-27 17:31:48
在落月互拍之后,要进入月夜休眠环节和月昼休眠唤醒环节,两器后续还面临零上120℃至零下180℃极端温度环境下的月面生存考验,对此我们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2013-12-27 17:32:00
月夜对巡视器来说是比较大的一个难关,应该说在14天的时间里,又没有阳光提供能源,要用蓄电池来维持14天里的消耗,蓄电池本身消耗就会非常大,因为要满足任务的要求。所以,从我们工程的角度来讲,用了一个算是比较特殊的热控手段,用了一个核同位素的衰变能源提供热量,然后又设计了两相的流体回路,一般的回路在运行的时候需要一个泵驱动,还是需要电的,但在刚才提到14天里没有电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想一些灵活的办法,借助月球重力辅助进行驱动,这样一个手段是国际上第一次。
大的原理是利用月球重力让月面有一个高度差,驱动流体在回路里运行,碰到刚才提到的热源之后,工作质就会从液态变成气态,气态把热量带到设备里,就能维持设备在那么冷的环境下,也维持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舒适的温度环境,月夜的问题就解决了。
中午的问题,对着陆器和巡视器也都很难,主要表现在一般的航天器散热途径通常背着阳光,但在月球表面工作的时候这个手段不灵,因为背阳光的其他表面,实际上就是对着月表的红外和土壤,这样一个辐射的能量和太阳比相当,所以,后来我们选择迎着阳光来设置散热面,在需要的时候通过散热面把热量散出去,但在月夜的时候通过另外一个手段,巡视器通过把太阳翼盖上,把散热的途径割断。刚才提到这两方面的手段结合起来,解决月夜、月昼两方面的矛盾。
2013-12-27 17:32:11
为了要使月夜之后,能够让所有的设备在第二天持续的工作,这是一个大难题。所以,其他各种电池确实没有这个能力,因为时间太长,将近14天,还有怕冷,最冷到零下180℃,而所有的仪器要求至少得保持在零下40℃以上,至少你得提高140℃的舱内温度,所以,最后只有这个办法,利用核加热的办法,而且这次也是一个很好的验证。当然地面的实验是认为可以的,我们经过实际的考验看看行不行,看看能不能熬过月夜的寒冬。在月夜,月球环境确实太严酷了,真的是漆黑,而且是没有任何大气活动,温度是巨降,时间如此漫长,所以,一定要有一种能源能够提供这种热源,使它保持这个温度,以备第二天能够持续工作。所以这是很重要的考验。因为以后到哪儿去都需要各种各样的核电池供应来工作的,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2013-12-27 17:32:27
刚才您提到了地面实验环节,很多网友对这个环节比较感兴趣,想问一下我们目前的地面实验是不是完全能够模拟月面环境?又是怎样做到的?
2013-12-27 17:32:41
地面实验环节对新型航天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话题,我们为了完成新的任务,策划了一系列的新实验,目的就是在地面增加考核,增强我们执行任务时的信心。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第一,温度的事情。通常我们遇到的航天器做实验的时候,能够降到-100到-130℃的水平,现在我们面临刚才提到的月夜的情况下,太阳板的温度能够降到-190℃,然后我们从实验的角度来讲,还有一个进一步加严的要求,所以需要把太阳板外面裸露在舱体之外的机构要降到-215℃的实验要求,通常我们传统航天器做实验的时候用液氮来冷却降温的方法就不太管用了。我们构造了一个新的流程,气体的氦20K到40K左右,再循环,把试件放到这样一个环境里进行了低温的储存实验。
第二,在航天城构建了一个巡视器的内场,1200多平方米,这里面有三个在轨环境实现。
一是月面的地形地貌,我们模拟了50厘米厚的模拟原壤,在上面铺设了石块,挖了陨石坑,这是做月球车移动实验时使用的,还有一些坡度、土壤我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调整。
二是六分之一的环境,在实验场里也得到了有效的模拟,我们用一种吊索的方式,在场地里车走的过程中,始终能保证这个车是一个六分之一的状态,不但车本身是,而且六个轮子和车地面接触也是符合在月面上工作对应的压力。
三是光的模拟,因为光对大气有反射,我们在实验场里制作了一个可见光,还有一个红外,两种组合光照的方式,在场地里实现了0.2个太阳常数,也就是说阳光20%的能量的模拟。在这样一个综合实验场里对巡视器的工作程序验证、导航、移动做了全面的考核。
2013-12-27 17:33:19
但即使做了这样全面的考核以后,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我们还构建了一个外场的实验。因为在内场里面,来来往往工程师对这个环境已经很熟悉了,控制的时候即使没有把这个照片的信息仔细判读,也有一个先验的知识控制这个车在场地里怎么走。但是38万公里的之外遥操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是一个未知环境下的遥操作考核,我们就把这个车拉到了敦煌西北的一个沙漠里开展了外场实验,让操作人员见不到场地的真实环境,只能是靠车拍出来的照片恢复出来地形,由遥操作人员来控制这个车,实际上就是演练着我们现在执行任务时的状态,把遥操作这个技术也突破掉了。
经过刚才说的几个专项实验的考核,我们才有信心说我们的探测器可以送到月亮上去了。
2013-12-27 17:33:46
在两器互拍的环节,有网友调侃说,发现了两器中有“土豪金”色,从新闻中我们也了解到这个颜色是有保护作用的,除了这个装置之外还有哪些措施保护着两器?
2013-12-27 17:34:22
刚才提到最主要的手段是靠我们的太阳翼,在平时有阳光的时候它执行正常的发电任务,但到刚才提到的月夜来临的时候,它就执行第二个职能,把太阳翼收拢,把平时用来散热的途径遮挡掉,这是手段之一,把散热的途径先切掉了。第二,就是刚才提到的核源,靠两相流体回路这个循环运转,把这个热量带到车内,一个补一个断,截流的方式配合使用,就把我们刚才提到的月夜的问题给解决掉了。
2013-12-27 17:34:41
刚才您提到了光照唤醒,在月昼休眠唤醒时间上又如何把握呢?
2013-12-27 17:34:52
两器在这方面设计也有细微差别,都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我主要说一下巡视器的情况,在设计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了比较多的因素,首先还是温度的水平,需要保证在唤醒的时候,舱内设备温度在一个合适的状态。而且还要马上自主就把太阳翼打开,否则设备就工作,散热面不存在的情况下,会导致里面的设备很快的就升到不能工作的温度了,这里面有一个太阳翼要迅速打开的问题。
然后在设计的点上,我们还要考虑摆的这个方向,要保证天线和地面有一个有效的联系,不能说唤醒之后和地面失去联系,这也是不行的。
在其他方面还有一些次要的因素,比如我们摆的时候要保证流体回路正常工作,有一个抬头的动作,让车头高一些,让流体回路循环的过程中,重力驱动效果能够好一些。刚才说的这些因素的综合考虑,让我们现在有了这样一个休眠姿势——车头稍稍高一点,航向主要是往南的方向,但是往东偏了几度。这就是我们巡视器最佳的过月夜的状态,实际上获得这个状态并不容易,刚开始我们设计的第一个方案是在巡视器往前走的过程中,寻找这样一个点,我们停在那儿,这是第一方案。但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没有那么容易。
后来我们采用了第二个方案,是用车体上面有六个轮子,用刨土的策略实现的。我们靠把右侧的这个轮子前转后转等等这样一个优化的策略,然后在土里面刨了一个坑,最后实现了我们刚才提到的所要的车体姿态。
2013-12-27 17:35:03
接下来的过程中,巡视器还有哪些主要任务?
2013-12-27 17:35:23
巡视器过了月夜以后要开展新一天的工作,现在我们已经组织了各个团队,就是针对每一项科学任务组织了全国各个方面的专家,他们承担以后数据的处理和研究。
现在这五个团队都在处理已经获得的科学资料,也包括巡视器,也包括着陆器的,然后要制定一个方案,下一个月昼究竟该怎么做,巡视器这里面包括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建议一条路线,这一条路线它一定是科学的,信息是最丰富的。 然后测月雷达是随便你怎么走,反正我跟着都可以有。关键是那两台仪器,测成份和测矿物的。另外你选择的路径上要比较合适,月球车的通行比较方便,不至于遇到障碍。还有就是我们希望能够选择哪些科学问题,这些问题要停驻在某一个点上做。我们期望能够走得稍微远一点,争取这样。
而着陆器就不受这些影响了,着陆器上的地形地貌相机,原设计是不过月夜,我们期待会有惊喜出现。另外那两台设备,一个是看天的,一个是观地的,这两个设备只要月昼来了以后,他们可以不断的工作,地面要做好充分的设计。
总之,应该说第二天是获得科学成果一个最佳的时段,将会带来很多新的认识,我们也期待第二天我们能够得到更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话再用一个月夜的时间全部消化、分析、整理,所以,这种探测方式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就是不断的及时总结已有的探测成果,然后马上就设计好下一天的整个流程和工作,所以,跟工程方面配合好,就能够不断的获得一些新成果。现在初步方案要经过月夜以后,因为大家的要求还不一样,有些希望朝东,有些希望朝西,有些希望跨过一个坑,这都没有关系,但是我们需要和工程方面仔细的商量,获得最好的途径,获得更好的探测的成果,现在正在做这些事情,然后等到月昼来临之前,这些方案都获得了各个方面的讨论确认以后,选择一个最佳的来实施,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成果。
2013-12-27 17:35:37
嫦娥一号现在留在了月球上,嫦娥二号留在了太空中,我想问一下嫦娥三号在任务结束后应该做怎样的处理呢?
2013-12-27 17:35:57
我理解这个,没有太多的结束概念,从科学家的角度来说也希望它走得越来越远,不断对周围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探测,只要是这两个探测器能够正常工作,应该努力进一步探测。
2013-12-27 17:36:11
我也完全确信这一点,肯定它会超寿命使用的,我们也期望做到这一点。
2013-12-27 17:36:24
因为做一个探测器不容易,我们也希望有效探测活动能够尽可能的开展下去,比如美国人的MER,也是一辆火星车,设计的时候寿命是三个月,但现在已经工作了十年。
2013-12-27 17:36:36
我国也是能有这种能力的。您刚才提到的嫦娥一号是撞击在月球上叫丰富海的地方,嫦娥一号从15公里下降到撞的那个位置上,大约要飞行一刻钟,要飞行1469公里,因为别人撞的时候都是撞了就完了,或者晚上撞,一闪光证明它撞了,我们期望它能够把原图的、立体的照片全部拍下来,最后嫦娥一号真的是完全按照地面的指令撞击在丰富海,真的是粉身碎骨,硬着陆,它可以说“埋葬”在那儿了,或者说一直是“滞留”在丰富海。
而这次嫦娥二号我们没有重复走这条路,我们期望嫦娥二号能够做更多的工作,当然比较精彩的两件事,它跑到拉格朗日2点,离地球150万公里的地方监测太阳的活动,监测了235天,后来又建议它能不能离地球700万公里远的地方,能不能和一个小行星交汇,观测它,因为我们并不确切知道它的形状、大小和表面特征,最后嫦娥二号是完全在地面的精确控制下,于去年12月13号跟它紧密的交汇,交汇的距离不到1公里。从700万公里远,而且相对的速度有10.7公里/秒,唰一下就过去了,这次交汇非常惊险,而把战神号4179号小行星的形貌和大小——4.6公里长、2.4公里宽、像花生一样的小行星精确的拍摄下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它很可能以后还要撞地球。现在嫦娥二号已经飞离地球6500万公里,变成了围绕太阳飞行的一个人造的小行星,我们真的祝福它能够在遥远的深空安详的一直飞翔下去,它以后还要走得更远。
但嫦娥三号只好待在靠虹湾的地区了,它的着陆器和月球车都将静静地一直待在那个地方。月球上有一个好处,你待在那儿以后,几十年仍然如此,不会说有很多的尘埃把它淹没。所以,对我们中国来说,嫦娥一号已经不寂寞了,它在虹湾附近还有两位,一位着陆器,一位月球车,和丰富海地区大概差两千多公里远,它们可以互相来更好的“问好”。所以,我们将有更多的“成员”留在月球上,以后我们嫦娥五号也还会有着陆器和钻探机等等也会留在那儿,很多国家的着陆器和月球车现在都在那儿。现在拍的照片都可以把过去的着陆舱拍的很精细。过去宇航员走的一条路,在月球上现在40多年了,仍然清晰如旧,完全和以前的报道一模一样的。所以,我说月球上没有风也没有雨,超高真空,它会一直完好的保留我们的嫦娥三号。
2013-12-27 17:36:51
接下来请二位结合对于探月工程意义的理解,给我们描绘一下在二位心中未来探月工程蓝图是怎样的?
2013-12-27 17:37:10
在咱们绕、落、回的无人探测阶段,刚才欧阳老师已经说得比较细致了,再往后展望主要是四号探测选择问题,这个在进一步研究,三号现在做得比较好,四号做什么样的落点和技术上的改变还在探讨中。嫦娥五号的目的是想把“取样返回”的任务完成,还有六号。
如果再进一步往远展望,就是关于载人登月,以及火星、小行星、金星等进行更远的一些探测了,应该说这些在我们工程师角度和研究院角度来讲都在努力做这些前期的预先研究工作,为后面一旦立项以后能够尽快的实现这些任务和目标打下基础。
2013-12-27 17:37:27
对于嫦娥工程来说,大概在1995年左右,当时我们已经写了关于中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战略与长远规划,那里面就已经规定了,我们当时就叫做“环月探测——嫦娥一号;落月探测——嫦娥三号;还有一个是采样返回。那时候就已经有这样一个具体的大方案的设计和要求了,现在基本上是按照这样一个要求来去实施的。
我们现在正在逐步的实施,但每一步都太艰难了。嫦娥一号是绕月探测,嫦娥二号是它的备份,但它又赋予了新的使命,做了嫦娥三号的一个先导性,在很多技术的突破上它做了很多工作。这次嫦娥三号真正来实现落月探测,对这个区域进行精细的探测,同时还要巡天、观地,所以,嫦娥三号的任务是很艰巨的。
有了嫦娥三号的基础,我相信我们嫦娥四号绝不会重复它的,一定会有更好的设想,现在正在讨论。我们也期待能在一些新的地区,也许是特殊的降落方式或者是别的,大家都在讨论,向给予它一个最好的目标。
但嫦娥五号是明确的,它必须要采样返回,这是在证明中国,第一,能够到月球;第二,能够安全落下去;第三,不但能落下,而且还能自动的安全返回地球。所以,五号的任务更为艰巨,但怎么回来呢?一个要带样品回来,就把它的土壤铲回一些,而且要装好,自动返回离开月球。让它安全的返回地球,到了地球就可以用降落伞了,也不是全部把它送回地球,只是说我们需要的那一小部分,这些任务完成之后,全部称为无人月球探测。
当然我国也在积极准备讨论我们的航天员以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更好的实现载人登月目标。但我总觉得我们中国绝对不能止步于月球,中国人应该向更开阔的太阳系进军。所以,现在实际上各个方面,包括我们各个方面的技术、工程师们,大家联合起来,我们如何更好的让中国飞得更远。我们要探测火星、金星、小行星、太阳,甚至木星和木星的卫星,我们以后不止几十万公里,也不止一两亿公里,我觉得我们中国有这个能力,我确信我们搞技术的同志们发展是很快的,整个的配套,包括火箭、探测器、测控,大家都有这样一种决心以实现中国飞得更远。我也相信我们这样一些设想,终究会逐步的、踏踏实实的来加以实现。
2013-12-27 17:37:42
最后想问问二位,参与探月工程的感受是什么?
2013-12-27 17:38:56
对我来讲,我的理解是每天都在面临新的挑战,因为这个任务里面的技术80%都是新的,没有太多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然后在这里面攻坚克难的过程中,应该说“痛并快乐着”。
2013-12-27 17:39:33
欧阳院士,您的感受是什么?
2013-12-27 17:40:00
我是准备工作参加了很长的时间,那个并不是国家的任务,应该说三十多年了。我总感觉到中国终究有一天要去探测月球,要去探测太阳系,要走得更远,所以,逐步经过了很漫长的时间,接触和参加到了这个队伍当中。我参加这个工作以来,受教育最大的,第一,我感到了航天人的精神令人鼓舞。在这个大熔炉当中,我觉得我们得到了锻炼、成长和培养;第二,我深深的感觉到,科学与技术、研究与工程紧密的结合,相互支持,组成一个共同的团队,我觉得航天是集体的、大家共同的朝着一个目的,各自有分工地去完成它的,我觉得这个来说,才显示了我们整个制度、国家以及我们这支队伍值得骄傲的一点,这是我参加以来受到的教育和鼓舞。
另外,我深感航天是培养一支强大的、有高水平的科学队伍和技术队伍的最好练兵场。我们的年轻人都成长了,包括贾阳,我就觉得都在担当非常繁重的任务,他们不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科技人员。
所以,我们看到这支队伍的成长,深感我们的事业发展是前途无量的。
2013-12-27 17:43:17
再次感谢二位做客我们的节目,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在这里让我们共同祝愿我国的探月事业能够更加的灿烂辉煌!本期节目就到这里,再会。
2013-12-27 17:43:56
(责编:齐凯 主持人:齐凯 摄像:庞睿、高聪 导播:李哲 后期:李哲 图片:杨楠)
2013-12-27 17:44:27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图片大图:
中国网 杨楠
中国网 杨楠
中国网 杨楠
中国网 杨楠
中国网 杨楠
中国网 杨楠
中国网 杨楠
中国网 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