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活动标题
活动描述
文字内容:
美国东部时间3月27日至30日,一年一度的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年会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举行。中国网《中国访谈》在亚洲年会的现场采访到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先生,请他就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相关问题发表观点。
2014-04-03 15:45:26
谢社长您好,在网络技术的浪潮下,如今在国内的学术图书市场,很多达不到出版水平的学术图书也出版了,而很多优秀的作品反而被淹没在汪洋大海里,这个问题您觉得应该如何解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如何保证质量的,请您给我们分享一下成功经验。
2014-04-03 15:46:00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成为第二大世界经济体,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领域知识生产的数量成倍增加,优秀的学术作品和大量平庸,甚至是带有重复抄袭的作品同时存在,这个时候要想让真正优秀的学术著作得到出版和推广,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术出版社、学术出版人的作用和功能。
有一大批有学术眼光、有高学术素养的编辑,能够充分地在大量研究作品当中真正选出优秀的作品出版,而把平庸之作真正拦截在出版社的门外,最核心的还是学术出版社和学术出版人的作用要真正发挥出来。
加强改进学术研究的评价机制,真正让它充分发挥同行专家的评价作用,让学术出版机构和学术的研究者形成良性的互动,这样才能逐渐堵截平庸之作,而让优秀的学术作品得到出版和推广。
2014-04-03 15:46:28
谢谢您的回答。我们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中国出版企业融入到国外的主流话语体系中,共同探讨中国话题?现在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核心问题出在哪里?中国如果想要成为世界出版强国,目前最应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2014-04-03 15:52:05
这个问题很大,我曾经做过多次的演讲,也发表过文章。这些年来中国的学术成果在世界的学术话语体系中声音不大,成果能真正在世界主流的学术话语平台得到传播的还比较少。
我们国家这些年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也支持大量的国内学术出版机构走出去,的确取得了不小成绩,也有不少优秀成果已经以英语、德语、法语、日语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出版和传播,但为数还是太少。最大的问题有两条:
第一,我们的语言必须要有一个转换。中国自己的出版机构想通过培养自己的人才翻译成其它的外语语种出版,能真正达到一流学术传播作用的不能说没有,但为数甚少。像我们这些年的探索,最佳的途径通俗地说就是“借船出海”。什么意思?就是国内有条件、有能力的学术出版单位,要和国际知名的学术出版公司进行合作,以合作出版的名义共同把优秀的学术产品、学术成果得到出版,推向世界。
我们从2006年开始和荷兰布瑞尔(Brill)合作,每年出版我们的蓝皮书系列,把反映当代中国年度性,变化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方面状况的研究报告,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年度报告(Yearbook),后改为中国研究的视角系列丛书(Chinese Research Perspectives)出版英文版,从而在全球得到有效的传播。
第二,最近几年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和斯普林格(Springer)等世界大牌的学术出版机构的合作,而且这种合作不只是纸质的图书,甚至包括数据库,电子书,应当说这种方式是比较有效的。而不是自说自话,甚至是自己在美国、在欧洲办一个出版社,那边的出版社是很容易成立的,但这样还是没有真正走出国门,因为不能按照国际共同的学术评价标准来出版这一类的学术成果其实是得不到人家认同的。我们应该遵循这些通行的规则,比如要有匿名评审,要有这个国家母语的人才,而且是本学科的专家最后终审你的书稿。尤其是我们要遵守像《芝加哥手册》在内的国际通行的学术出版标准,这样才能把我们的成果得到真正的传播。
这些年社科文献出版社在这方面闯出了一条比较独特的路子,效果也是比较好的。我觉得我们这种所探索的路径可以被复制、可以被推广。
2014-04-03 15:54:06
在国际市场,中国的部分学术图书是否同样存在质量不能保证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2014-04-03 15:54:54
这个问题跟我上面讲的问题直接相关,现在我们国内出版的,甚至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有关基金支持的一些图书,有很多质量上的确不能保障,因为标准很清楚,这个书一看,尽管你是用英文、德文、法文印出来了,但是没有人引用,没有人购买,甚至是你白送了人家,都当作垃圾扔在一边,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还相当的普遍。
最重要的还是那句话,我们不能自说自话,不能靠自己一厢情愿来做翻译、做出版,而是要真正把自己整个学术出版的活动纳入到国际通行的规则,运行的方式中去,就是要和有影响力的著名学术出版公司用合作出版的方式融入世界,我们至少要经历这么一个阶段。
等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资本的合作,收购一些大牌的、老牌的学术出版公司,这种收购不只是收购一个牌子,你要连锅端,主要是人才,特别是编辑、审稿和推广的人才都进入到你这儿来,纳入到你这个体系中来。
即便你用资本的方式去控股了,或者参股了,但是有一条你不能改变规则,在专业学术出版领域,还要按照人家几百年形成的这套东西,循着它那套规则去做,这样我们才真正有可能把我们最优秀的成果在世界传播,中国的学术话语权才真正有可能得到实现。
反过来,如果我们这样做就能带动起中国出版的企业进一步的转型、升级,提高我们我们整体的出版能力和出版水平。这是我这些年最主要、最深的体会。
2014-04-03 15:55:30
通过十多年不断努力和改进,皮书系列在中国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认可度和美誉度,皮书走出去近年有何目标,意义在哪儿呢?您认为它的国际市场如何?
2014-04-03 15:55:56
皮书应当说经过我们这几年的努力和荷兰布瑞尔、斯普林格的合作出版,还有和日本、韩国、俄罗斯,包括德国、法国的一些学术出版机构都在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我们每年大概接近30余种的皮书,比如和布瑞尔合作用的是“中国研究视角”这个名称,和斯普林格合作用的是“中国梦和中国道路”这样的总名称,把这里面最精采、最核心的成果和内容进行出版。我们已经完成并形成了一套自己和西方这些发达国家高学术出版公司的出版规则完全一致的方式。
到现在的皮书系列不只是在国内有很高的知名度,而且通过这个出版已经在国际上有相当大的影响,成为世界各国了解当代中国变化的最重要的参考读物,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已经进入到发达国家大学的课堂,成为了解当代中国学术参考书了。除了纸质出版之外,还有很重要的成果是我们和美国东方瞭望公司(EastView)已经把皮书数据库向世界推广,包括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等学术机构已经开始订购皮书数据库了。
当然这里面所做的一些工作就不再详细介绍,但是下一步我们会进一步把皮书系列化,细化,而且要重新组织,不只是原封不动的照搬,我们没有一本皮书是原封不动照搬出版的,都是根据它的内容,根据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我们在全球有一支专家队伍,会征求他们的意见,根据他们的需求,会重新进行整合,然后再翻译成其它文字出版。
我可以预测我们皮书系列的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品种会进一步的增加,内容会涉及的面更加的广泛,它的影响力会进一步的放大,而且我认为中国要掌握国际的话语权,皮书系列所发挥得作用和功能可能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产品可以取代!
2014-04-03 15:56:20
请您谈谈今年美国亚洲年会有哪些新收获?与荷兰布瑞尔公司等其它合作方达成了什么新的共识?
2014-04-03 15:57:00
我们对亚洲年会观察了多年,从去年开始在圣地亚哥,我们直接设展位在会场举办活动,成功举办了学术演讲和我们新书的发布,效果是非常好的,甚至超过包括法兰克福书展和伦敦书展这样的场合。为什么?因为亚洲年会是一个关于东亚,特别是当代中国目前研究的最大国际话语平台。特别是中国社科院的学术出版社,正式在这儿亮相,我认为我们是不可或缺的。
今年我们马上要在这次会上发布两部书,书的主编蔡昉教授和潘家华教授都会到场,要和国际的同行共同来分别探讨关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劳动力的人口转型,和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从哪儿来,以及中国政府关于气侯变化方面我们中国将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在这种亚洲年会上和西方学者交流。
我们这次年会是和布瑞尔共同主办的,我们下一个年度不只是和布瑞尔,还要和斯普林格合作,因为我们要有更大的合作,这两年和斯普林格在形成重点是以“中国梦和中国道路”为主题来进行推广,所以明年的亚洲年会我们可能会有更大的活动。
这次亚洲年会其实跟去年一样,就是关于中国主题的话题是非常多,我们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学者,特别是有直接用英语进行交流能力的学者,参与到亚洲年会上来。我们国家有关对外宣传的机构,特别是社会科学的一些管理机构也应该对亚洲年会更多的关注,尽量支持我们中国的学者,以及中国像我们这样的出版企业,利用这个平台做更加细致的工作,相信我们今年会有新的收获。
2014-04-03 15:57:29
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中国网的采访,谢谢!
2014-04-03 15:57:55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图片大图:
中国网 王冰砚
中国网 王冰砚
中国网 王冰砚
中国网 王冰砚
中国网 王冰砚
中国网 王冰砚
中国网 王冰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