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中国访谈

科学家为何要制造超级病毒?

发布时间: 2014-07-07 15:52:42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王瑞芳  |  责任编辑: 王瑞芳

近日,有媒体称日本教授制造出一种超级病毒,人类对此将毫无抵抗力,网友纷纷表示惊恐。实际上该教授为世界病毒学权威,且实验室在美国,长期受美国政府资助及监管,制造病毒是为了研究预防机制。

新闻中的日本教授河冈义裕是当今世界流感病毒学领域的研究权威,尤其在甲型流感病毒防治研究上屡有突破,2013年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虽然也兼职东京大学教授,但其长期在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的实验室做研究,准确来说应该算“美国教授”。而且他领导的实验室主要接受美国卫生部的基金资助,并受美国政府监管,“实验参与所有人员都要经过FBI的审查”。

2011年,河冈义裕的H5N1病毒实验备受争议的同时,荷兰医学教授富希耶也因极度类似的实验一同受审查。而在他们之后,2013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主任陈化兰,同样利用H5N1和H1N1两种流感病毒合成超级病毒,使其具有在哺乳动物间传播的能力,其研究成果被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且因此被英国《自然》杂志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但是正如此次一样,当时的英国《独立报》同样引述前英国皇家协会主席罗伯特·梅勋爵的批评,称陈化兰随意制造危险病毒“令人震惊地不负责任”,将对人类社会带来危害。

有媒体称“疯狂”的河冈义裕教授不是第一次制造超级病毒,今年6月就制造出与“1918年西班牙流感”病毒极度相似的一种致命病毒,并进一步强调“西班牙型流感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传染病,曾造成4千万人死亡”。但是,为了弄清1918大流感的致命原因,2002年美国国防病理中心就开始着手重建病毒,2005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研究员宣布成功重建了导致5千万人死亡的1918流感病毒。而这项研究报告被美国国家生物技术安全顾问委员会(NSABB)进行风险评估后,认为公开病毒基因造成流感重新流行的可能性很低,而且当今社会已有能力抵御1918年的流感病毒。

此次报道中最耸人听闻的莫过于“病毒一旦流出,人类将毫无抵抗”的说法,而此消息最早出自英国《独立报》的独家报道,但该报道有媒体刻意夸大的嫌疑。比如记者称“河冈义裕故意把病毒‘还原’至疫情爆发前的状态”,但根据报道原文,此说法仅为记者“据说”的推测而已,并非经本人确认。而国内媒体更进一步,将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英语新闻进行拼接,引发公众联想,比如其中引述麦迪逊大学生物安全委员的话,称“河冈义裕拒绝降低实验病毒的毒性”,该说法来自威斯康辛当地报纸早前6月的报道,但原报道丝毫未提及这是关于“绕过人类免疫”的病毒实验。

此次实验详细内容尚未公布,实际情况如何暂时不得而知,但河冈此前研制的两种超级病毒早已在实验中被证明都可被现有药物控制,比如达菲和禽流感疫苗等,而媒体在报道其危险性时却并未提及这一点。

有网友备感忧虑地提出质疑,制造这种“灭绝人性”的病毒,就没人能管管了吗。2011年,河冈义裕领导实验室对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进行改造,以证明禽流感病毒是有可能在人类间传播的。当他将论文提交给《自然》杂志后,因担心公开这些研究成果所导致的风险因素较高,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国家生物技术安全顾问委员会在内的多个机构对是否公开发表这些论文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政府官员担心科研成果会被恐怖分子用来研发生化武器,媒体也渲染《生化危机》的可能性。于是面对社会争议,河冈等人主动中止了相关研究,并称重启实验前,将接受美国政府的审查。

经过长达半年多的讨论研究后,相关论文最终被允许公开发表,2012年3月,美国卫生部同时出台新的生物安全监管制度,专门针对那些试图创造具有潜在危险性的新H5N1病毒株的科学家们,对他们申请的研究项目重新进行审查,判断这些研究是否会被“直接误用于”危害人类,否则就不给予基金支持。

媒体在报道中引述不少如英国前皇家协会主席等科学家的批评,似乎这种致命病毒的实验在科学界内也是众矢之的,但这并不包括病毒学领域内的专家意见。在主动中止实验一年之后,2013年1月份,包括河冈义裕和中国病毒学家管轶在内的40名世界各国流感专家,联名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与《科学》上刊登公开信。呼吁重启关于H5N1病毒对哺乳动物类感染的研究。据管轶的解释,尽管科学界们对公开信的用词争执不休,但他们至少在一件事上达成了一致:继续推进这项令卫生官员如临大敌的研究。在公开信中,他们这样写道:我们非常明白,与任何传染性病原体研究工作一样,这项研究并非没有风险。但是,由于自然界中仍存在H5N1型禽流感病毒在哺乳动物间传染的风险,这项工作带来的益处将超过其本身的风险。管轶认为这种设想更令人恐惧,“如果连专家都不去做研究,那还有谁了解病毒正在怎样变化?”

文/玉米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王瑞芳
 

互动留言

0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changhy@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219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