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解读

首页 > 中国访谈 > 专家学者

导语

 

嘉宾介绍

王小林: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员
 

本期照片

   
   
 

访谈实录

刷新全文打印合并称谓
 

评论

用户: 密码:

团队介绍

  《中国访谈》拥有先进的演播设备和成熟专业的策划、技术团队,节目团队在全国“两会”、党代会、国庆等国家重大宣传报道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中国访谈》团队独家策划制作的多部系列访谈节目,曾获得国家级、全国人大、省部级等多项优秀作品奖。
  团队成员:郑海滨 韩琳 王瑞芳 齐凯 朱烨
佟静 裴希婷 李虹霖 张扬 熊颖 孙婉露
版权声明:

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活动标题

  • 《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解读

活动描述

  • 时间:2014年7月14日14:30
    简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7月10日发表《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系统地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基本情况,回应了长期以来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对外援助工作的关切。如何看待和理解这一白皮书,我们请专家给广大网友解读。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各位网友大家好!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本月10日发表《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系统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基本情况,回应了长期以来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对外援助工作的关切。如何看待和理解这一白皮书,我们特别为您请到了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处处长王小林为您进行解读。王老师您好!欢迎您做客中国访谈。

    2014-07-14 14:33:55

  • 王小林:

    主持人好!

    2014-07-14 14:45:17

  • 中国网:

    中国政府于2011年首次发布《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时隔三年后再次发布外援白皮书。您认为中国政府此时发布这样一个白皮书,用意何在?

    2014-07-14 14:45:37

  • 王小林:

    我们第一次白皮书发布以来,从2010年到2012年这三年,中国经济总体实力规模的增大,中国对外援助规模总量也在迅速扩大。特别是在2015年国际社会要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日期,就是要使贫困人口减半,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在这个时间点上发布,既符合国际社会对我们的期待,也符合了国内的老百姓再灌注这个事情。

    2014-07-14 14:46:16

  • 中国网:

    跟2011年的白皮书相比,这一版的白皮书增加了哪些新的内容?

    2014-07-14 14:48:05

  • 王小林:

    上一版的白皮书是第一次发布,所以要对中国对外援助的政策,我们的一些理念,我们的做法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表述。这一版主要强调了我们的一些变化,比如我们现在更加关注改善民生,更加强调加强区域合作,这是这次白皮书的一些特点。此外,这次白皮书也强调了促进贸易的援助,也是迎合国际社会、WTO、联合国系统都比较鼓励发展援助能够促进国际贸易。

    2014-07-14 14:48:19

  • 中国网:

    和以往相比,近年来中国的对外援助上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或者有哪些新的特点?

    2014-07-14 14:50:19

  • 王小林:

    这个特点主要表现在中国对外援助的一些传统做法,传统的做法我们是重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大工程、大项目,但结合了一些国际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应对的一些共同的挑战,比如说是消除贫困、应对气侯变化、环境保护,这都是我们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议题,我们在第二版白皮书以及它反映了我们近三年来的援助的变化和特征。

    2014-07-14 14:50:50

  • 中国网:

    其实新版白皮书发布以来,媒体和公众注意到了一些数字,其中包括援助的总金额是893.4亿元人民币,如果把这个数字放到国际社会中来看,比如和西方社会的一些援助国相比、或者和我国的经济总量相比这个数字算不算大?它是否合适?

    2014-07-14 14:53:51

  • 王小林:

    这个数字还不是一个直接的比较。首先国际发展援助产生有一个背景,过去西方的发达国家特别是我们叫做经济合作组织,就是OECD,它有24个成员国。这24个成员国是国际发展援助的主要提供者,但是这些发达国家过去都有一个对发展中国家殖民的历史,二战殖民结束以后,发达国家承担着一个国际义务,这个国际义务就是帮助发展中国家战后重建,迅速的恢复经济社会、改善民生,有这样一个共识。

    在这个共识下,发达国家的国际援助有一个基本的考量指标,援助资金要达到GNI的0.7%,这是一个标准。目前来看一少部分国家实现了这个目标,还有相当一部分国家没有达到这个目标,所以这是国际发展援助到底应该出多大的比例,占GDP的比重的一个硬性的考量。但是,中国是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是在南南合作的框架下,我们是比较贫穷的国家帮助比较贫穷的国家,过去我们叫做“穷帮穷”,在这样一种概念下开展的,实际上它体现了一种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但它不是由过去的战争和殖民背景下的强制性的义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和国际社会比较,它不是一个直接的比较。

    第二,我们近三年的总量增长比较快速,这是与中国处在全球化时代,我们非常深刻地融入了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的生产活动既有大量的产品出口到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包括原材料贸易到我国,我们是和全球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伴随经济快速增长就有一个国际发展援助的迅速调整。目前我个人判断这个还是和我们经济发展阶段比较适当的援助比例。

    2014-07-14 14:55:34

  • 中国网:

    您认为我国的对外援助的必要性在哪里?援助谁、不援助谁、援助的数额是多少,有没有一个标准?

    2014-07-14 14:58:17

  • 王小林:

    对外援助有几个方面:第一,首先开展人道主义无偿援助,比如非洲国家、亚洲国家甚至经济条件更好的一些国家受到了天灾人祸,发生了自然灾害等各种打击,这从国际社会上有一个共识,无论你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力所能及的提供一些帮助。第二,我们的援助中包括了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有息贷款。这些贷款更多是用于促进受援国的经济发展,我们把资金更多用在促进大型基础设施的发展,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人类社会有一个共同的期许,我们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这是国际社会达成普遍一致的共识。虽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但是也要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同样,中国也在接受其他国家对我们提供的发展援助。所以,某种程度上,我们是一个双重的身份。

    2014-07-14 14:58:46

  • 中国网:

    其他的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一些受援国,他们对中国的对外援助有怎样的评价和看法?

    2014-07-14 15:00:10

  • 王小林:

    我们的援助一个是促进受援国的基础设施的发展,特别是对一些跨区域的、重大的道路、铁路、桥梁的基础设施发展,历史上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这对于综合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能力,有利于改善它的宏观经济的增长,通过宏观经济增长来促进这个国家的减贫,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如何客观评价呢?我们在2013年,去年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对220名发展中国家的官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评价结果非常之好,当然稍微也有一些地区差异。比如非洲国家的官员对我们的评价极高,亚洲国家的官员对我们的评价也很高,但是略低于非洲国家。普遍评价很好,但是也有反映出一些区域性的差异。

    2014-07-14 15:00:25

  • 中国网:

    刚才我们说过第三世界国家和受援国的反映,我们看一下西方媒体的评价,西方媒体注意到中国的援助大约一半的资金都给到了非洲,于是他们就评价说,中国给予非洲优惠待遇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对于这种说法您认同吗?

    2014-07-14 15:01:37

  • 王小林:

    首先我不认同这个观点,我们评价一个事物需要客观地去反映它。我们通常叫做基于证据的真实客观的研究为基础的评价。

    首先,我们从资金分布结构来看一下。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分布在多领域,包括了农业、制造业、金融服务业等方面,也包括资源、采矿业。但累计到2011年底,我们看结构呈现出的特征,70%的中国投资是集中在农业、制造业、金融服务业等领域,30%是矿业开采类。所以,从这个数据上判断说我们主要集中在资源是不对的。

    第二,一些西方媒体比较敏感,因为这些地区是处于传统的西方政治势力的影响下,现在中国在那里有这么多的活动,包括投资、贸易,大家有一种担忧,所以就会出现一种放大性的信号,实际上当我们真实观察这些数据的时候并不是这样一种特点。

    2014-07-14 15:01:59

  • 中国网:

    这一版白皮书中说到,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减少贫困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内容。“帮助改善民生”是这版新白皮书特别强调的一点。请问这一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也就是说,中国是怎么做的?

    2014-07-14 15:03:23

  • 王小林:

    首先我们需要回答到底什么是民生?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广大民众能吃上饭、吃饱肚子是最基本的民生,孩子能够享受最基本的教育和卫生的服务,能够喝上干净的水,能够降低孕产妇和儿童的死亡率,能够促进人类健康指数的发展,这都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从第二版白皮书来看,我们相当一部分的援助资金用在了援助农业方面,比如说是有26个项目,我们是建立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农业基础示范中心,这种农业基础示范中心主要是用来对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新的栽培耕作技术的示范、新的农业工程机械的示范。目的是通过提高农业单位生产率的技术,简单、实用、先进的技术,能够让受援国很快掌握这一技术,能够迅速地提高粮食产量,目的是改善民生或者是消除饥饿。像非洲国家,10亿的非洲人民,有将近一半的人民处于绝对贫困线之下,他们是吃不饱肚子的。另一方面,我们近三年的援助做了相当多的水利工程,饮用水,我们建设了好多的学校和提供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方面的培训。以及我们在教育方面提供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培训和奖学金资助的硕士生、博士生学位攻读,这些方面实际上都是从短期和长期来结合起来改善发展中国家民生的一些重大举措。

    2014-07-14 15:04:16

  • 中国网:

    其实中国民间有两句俗话,一句叫“救急不救穷”,另一句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也知道近年来中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一些好成就,可以说是引起了全世界普遍的关注。在您看来,有没有一些比较好的扶贫方式运用到国际援助当中呢?

    2014-07-14 15:37:57

  • 王小林:

    按照世界银行一天1.25美元的生活标准,我们在过去30多年来成功减少了6个亿的贫困人口,我们说中国的减贫成就在世界上是举世瞩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学习中国的经验。中国真正的发展经验是什么?他们的需求是希望通过中国对他们国家的援助,能够成功把这种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的软势力带入进去,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考虑到底中国的减贫是依靠什么样的方式或政策实现了减贫。概括一下大概是四个方面:第一,我们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第二,我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第三,开发式扶贫;第四,社会保障。这四个方面我们比较成功的是基于中国自身发展和减少贫困的理念、做法和经验,把它运用到我国的对外援助方面。

    第一,比如改革开放。我们的土地分配制度、市场制度、劳动力转移制度,以农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基础设施的发展战略,我们是通过商务部,最近几年每年对发展中国家官员培训2万多人次,培训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消除贫困的战略、农业农村发展的规划制定,这是软的方面,实际上告诉人家,我们是怎么发展的,但是我们始终强调你不要照搬中国的模式,中国的根本经验就是结合国外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国情,制定自己的发展道路。

    2014-07-14 15:38:26

  • 王小林:

    第二,我们发展的经验是区域发展。我们的西部大开发,以及这三年我们做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区域发展规划。这些都是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也是为了这一个整体的区域奠定更好的经济增长的环境和背景。我们主要做法是跨区域,比如跨省、跨地区的大型基础设施骨干的建设,然后经济协作、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环境生态的改善,恰恰不管是从现在中国领导人的对外访问,还是从我们的对外援助都可以明晰地看到,我们这种促进非洲、东盟国家的跨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也是中国发展的第二条经验。

    第三,中国发展经验第三条开发式扶贫。你不要老给它救济,开发它的生产能力,是指社区一级、家庭一级,以及老百姓个人的发展能力,提高他依靠自力更生、自己生产活动的能力,然后加强对他的教育、卫生、促进他的自身能力的形成,提高了个人发展能力。

    正是这一系列的中国发展的经验,我们消除贫困和实现发展的经。,我们把它结合起来,运用到我国的对外援助中,这些在这次的白皮书里有非常明确的体现。

    2014-07-14 15:40:18

  • 中国网:

    我们知道,其实您也是扶贫方面的专家,也肯定有非常多的实际工作经历,在国际扶贫当中,有没有一些事情让你感觉到印象非常深刻,和我们分享一下。

    2014-07-14 15:42:15

  • 王小林:

    比如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莫桑比克的中莫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这个示范中心我去过了两次,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评估。以它为例,我们典型的做法是通过国家对外援助的财政预算,我们投资4000万元援建这样一个中心,但它是由湖北农垦集团,是一家国有的农垦企业来实施援建项目,2010年的时候示范中心建成了。为了帮助莫桑比克能够顺利的把技术示范中心运用下去,我们现在开展了第二个阶段,即技术合作。我们由湖北农垦集团派出专家常年驻在技术示范中心,和莫桑比克科技部以及地方政府的科技人员紧密工作在一起。他们在一起提供新品种的示范,新技术、新栽培技术的引进,一些其他方面的技术合作,以及对当地的科技人员和老百姓的培训,起到的效果非常之好,产量达到了翻几番的概念,让我印象十分深刻。

    2014-07-14 15:42:40

  • 中国网:

    我们注意到新版白皮书中提到了中国注重在区域合作层面加强与受援国的集体磋商。众所周知,中国在过去习惯于单打独斗,这次特别提出了区域合作,您认为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2014-07-14 15:43:35

  • 王小林:

    首先,一个大背景是全球化的背景,这是一个大的国际社会背景。第二,国际社会有一些共同目标,我们叫做全球性的问题。

    目前国际社会上的全球问题,比如消除贫困、控制艾滋病的传播、疟疾的传播、应对气侯变化,这些都是全球性问题。还有一些全球性的问题通过区域性合作,它的效率会更高,比通过双边国家一个个去谈判,它的效果要好得多。

    再有一些区域性的组织,比如在非洲有非盟,在东南亚地区有东盟,阿拉伯有阿拉伯联盟,这都是一些区域性组织。当我们和区域性组织进行合作的时候,区域性组织可以代表这一个区域包括的若干国家,它的效率、效果更高,也容易和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目标达成一致,这可以弥补我们过去注重双边,现在我们加强了多边、加强区域性合作,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优化了对外援助的合作模式和结构。

    2014-07-14 15:44:04

  • 中国网:

    听起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2014-07-14 15:44:48

  • 王小林:

    对。

    2014-07-14 15:45:01

  • 中国网:

    我们知道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与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对环境保护也越来越重视。从国际上来说,环保也是一种大潮流大趋势。那么中国在对外援助,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中是否更多地考虑到环保的原则?

    2014-07-14 15:45:11

  • 王小林:

    中国现在在国际社会上积极推进环境保护,第一,2012年召开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这个发展大会把消除贫困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温家宝总理出席此次会议,外交部派出大量的代表,包括公共社会的代表、企业界代表、研究界的代表来参与这样的国际活动去推动它。第二,应对气侯变化的公约,我国都是积极参与的。第三,根据我国国内近几十年发展的一些教训,我们在环境上由于大部分的产品是在中国制造,我们有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我们环境压力和资源压力的挑战是非常大的。所以,从国际社会的责任来讲,以及从国内发展的经验来讲,中国的对外援助都在积极的集成在一起。这个在白皮书中有充分的体现,一是我们应对环境保护,二是我们有实际的举措,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要有环境评估和环境的标准,当有国际标准的时候,我们优先采用国际标准,当没有国际标准的时候,我们采用国家标准或企业标准去推动它。另外在清洁能源,比如说太阳能、风能,清洁的饮用水,环境污染治理,包括社区层面的治理,我们都有一些实际的援助活动在这里面体现。因为这是一个外来的国际社会共同的发展趋势,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相信以后这方面的活动会更加加强。

    2014-07-14 15:45:59

  • 中国网:

    您认为中国的对外援助和我们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以及“和谐社会”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2014-07-14 15:48:45

  • 王小林:

    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放在国内叫做“和谐社会”,放在国际背景下,我们实际上是一个和平发展的理念。我们和平发展的理念就是要让中国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大家实现共同双赢、共赢、互惠共利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多维度的,它包括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发展等等。所以,现在人类追求一个美好社会的向往,不仅是国内民众的追求,也是国际社会的追求。对外援助作为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体的。

    2014-07-14 15:49:08

  • 中国网:

    在节目的最后,我们就网上比较流传的几种说法进行一下讨论。其中有一种说法说,中国还有很多的穷人,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也不在少数,为什么不去改善自己人民的生活,反而要拿这么多的钱出去援外呢,对于这种不理解您怎么看?

    2014-07-14 15:49:55

  • 王小林:

    实际上这不是排他性的,不是说我们对国外进行援助就不做国内扶贫了。按照我国的扶贫标准,我们2011年确定的人均纯收入2300元,现在还有8200多万的贫困人口。国家为了推进现阶段扶贫开发,实施两个主要的战略:第一,是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我们规划了14个叫做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14个片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而且大部分的贫困人口在这些区域之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强调,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区域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跨区域的基础设施、经济协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及生态保护的建设,这就和我刚才谈到的对外援助的一些理念也是比较相似的。

    第二,因为除了区域发展之外,现在贫困人口在一个乡镇和一个村庄里变成了少数的时候,如果你还是大规模的开发,很难让最穷的人受益。所以,现在中央提出“精准扶贫”,更加精确和准确的把贫困人口找出来。现在我们在国内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的活动,我们今年要把8000万贫困人口一家一户的找出来,分析是什么原因致贫,有什么样的帮扶需求,我们可以动员政府的、社会的什么样的帮扶资源、制定什么样的计划帮助他减贫。也就是说国内扶贫的力度还是在迅速的扩大。

    在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的那些国家,像非洲有10亿的非洲人民中将近5亿处于极度贫困之中,我们有理由、有义务、有责任帮助他们发展。但我们帮助他们发展的时候,更多的要传递给他们理念性的东西,示范性的东西,让他们找到一些自身的发展道路来实现共同发展,所以我觉得这两者并不矛盾,我们现在一边在加强国内的扶贫开发,另外,在力所能及的加强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帮助,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2014-07-14 15:50:42

  • 中国网:

    所以这种说法其实是源于一种误解,我国在加强对外援助的同时也依然没有忘记本国的一些贫困人口,依然在做国内的扶贫工作。

    2014-07-14 15:52:28

  • 王小林:

    对,而且我们的力度在进一步加强。

    2014-07-14 15:52:45

  • 中国网:

    其实在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对外援助的国家基本上是从意识形态出发的,比如像朝鲜、越南、古巴、阿尔巴尼亚这样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当时有一些国家拿到援助以后又干起了反华的勾当,当时国内一些人都表示说太冤了。当然现在的情况已经不是这样了,但西方人又开始质疑说中国现在的援助方式变成了实用主义。对于这两种说法,您怎么看待?

    2014-07-14 15:52:56

  • 王小林:

    这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对外援助以及国家对外战略的一种调整。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对外战略主要是意识形态领域,也就是说国际政治领域,但是中国作为一个融入全球化的、正在迅速发展的大国,我们在国际社会的国际政治、国际关系里面,除了国际政治关系之外还包括国际经济关系、国际文化关系等一些其他的发展的东西,所以它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的方面。适应这种全球化形势的变化,我们适当做出调整,这种调整是理性的。比如,我们为了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这是人类社会共同承诺的目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促进受援国的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就要在经济方面加强它的发展。但最近几年随着气侯变暖、全球变化,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要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所以我们也在向这个方向上调整。实际上我觉得这种调整是适应全球化过程,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综合考量的一种理性的调整。

    2014-07-14 15:53:24

  • 中国网:

    好的,再次感谢王老师做客中国访谈,感谢您带来那么详细的解读。我们也感谢各位网友朋友们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责编:韩琳;主持:朱晔;文字:裴希婷;摄像:郭天虎/宗超;导播:庞睿;图片:郑亮)

    2014-07-14 15:54:19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http://mp4.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14/7/14/20147141405327845637_360.mp4

图片大图:

  •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员王小林做客中国网

    中国网 郑亮

  •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员王小林

    中国网 郑亮

  •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员王小林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郑亮

  •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员王小林解读《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

    中国网 郑亮

  •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员王小林解读《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

    中国网 郑亮

  •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员王小林回答记者就我国对外援助发展趋势问题的提问

    中国网 郑亮

  •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员王小林解读《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

    中国网 郑亮

  •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员王小林解读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一些受援国对中国的对外援助的评价和看法

    中国网 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