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科普书,带他走进探索病菌的殿堂
王福生出生在一个小山村,上中学时,偶遇一本《征服病菌的道路》的科普书,使他对细菌和病毒这些微生物产生了浓厚兴趣。
1989年,已经拿到医学硕士学位的王福生再次考取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师从吴祖泽院士。
导师的严谨务实作风对王福生的从医生涯产生了重大影响,无论是治病还是做科研,他都要求自己:一丝不苟,踏踏实实。在他所在的解放军第三○二医院(以下简称三○二医院)肝病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他提出七字方针:二艺、三心、四能力。二艺指临床实践和医学理论的技艺;三心是指对病人要有同情心,对工作要有责任心,对事业要有进取心;四能力是指要有很好的沟通,交流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王福生开始搜集乙肝患者治疗的资料及对病人随访。那时候没有电子病例,就靠手写、复印,还要整理、归类、分析,工作量十分繁杂。王福生坚持了十几年,换来了4000多例乙肝患者样本,完成了“人体免疫应答影响乙型肝炎临床转归及抗病毒疗效”研究成果,获得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做临床科研,必须务实,乐于奉献,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踏实敬业的精神。”凭着严谨务实的作风,十几年来,王福生获得了众多国内外的成果奖。
一个规划,完成了传染病防治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98年,王福生拒绝了美国纽约大学西奈山医学院的高薪聘请,带着国内紧缺试剂、重要菌种及实验设备回到三○二医院。不久,王福生就被临危受命,担任全军传染病研究所副所长、生物工程研究室主任。但当时的情况并不乐观:研究室的课题几乎贴着清一色的“院内”和“军内”标签,其他国家级课题一个都没有;发表的文章也都没走出国门;科研经费捉襟见肘;仪器设备陈旧落后。真可谓“一穷二白”。
医院的20万元启动资金,科企联姻的方式风险投资500万元,成为王福生淘到科研经费的“第一桶金”。
于是,他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将它分解为两个阶段:“第一次创业”和“第二次创业”。前一个阶段,三年实现,叫做“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发展”;第二个阶段,要达到出成果、出经验、出人才的目标。沿着这一设定的目标,研究所(室)逐步走出困境。
五年来,王福生牵头成功申报了全军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防治重点实验室, 研究所(室)陆续在国外杂志发表英文文章,并承担起国家重大专项、“97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课题、军队和北京市重点课题等数十项,每年争取的科研经费达四、五百万元,研究所(室)的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
一种疗法,摘掉乙肝歧视的帽子
“很多乙肝患者因病情原因,在工作和生活中备受歧视,我非常理解他们的感受。”王福生说,“当时特别想找到一种方法,能帮他们摘掉被歧视的帽子。”
因此,一直以来,王福生把慢性乙肝临床诊治面临的难点作为科研攻关的重点。2000年,长期关注国外前沿动态的他提出了免疫细胞治疗慢性肝炎的想法。
说干就干,王福生有空就泡在实验室,带领课题组成员刻苦攻关。
“那时他很拼命,白天黑夜、节假日都呆在实验室,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吃个面包,就这样夜以继日地工作,记不清多少次累的晕倒在实验室里,只要醒过来又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中……”同事回忆说。现在,王福生及其团队已经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CIK细胞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试验,第一个获得CIK细胞临床治疗批文。CIK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治疗手段,十年来治疗肝病患者近千例次,安全性达100%,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评审专家们认为:该研究成果已经达到本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平。
面对成功,王福生却感觉到了责任。他这样告诉记者:“一名科技工作者最大的幸福,在于研究成果能被用于实践并产生效益,而不只是成绩本身和发了多少文章。我希望我们的疗法,能帮更多乙肝病患者摘掉被歧视的帽子,开心的工作和生活。”
一种理念,首次提出乙肝治疗的“爬坡假说”
从乙肝病患者到健康人有多远?“要经过3座‘大山’。”王福生形象地说,这三座“大山”是:病毒持续在体内存在;肝脏病理学异常(肝脏炎症、坏死、纤维化等);机体抗乙肝病毒的免疫反应紊乱。
在研究“人体免疫应答影响乙型肝炎临床转归及抗病毒疗效”的过程中,通过对4000多例病案的分析,王福生发现:这三座“大山”并非不可翻越。为此,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乙肝治疗的:“爬坡假说”。
“对乙肝患者首先进行最基本的抗病毒治疗,有效抑制乙肝病毒 DNA复制和抗原合成,为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减压’,同时进行保护肝脏治疗,阻断肝脏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进程。”王福生解释说,“仅抑制病毒复制似乎仍无法恢复受损的免疫系统,须借助外力进一步提高机体抗病毒免疫功能,即在抗病毒和保肝治疗基础上联合有效的免疫调节治疗,帮助患者发生HBeAg(乙肝核心抗原)和HBsAg(乙肝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充分恢复患者抗病毒免疫应答,最终达到持久清除病毒、恢复机体保护性免疫的目的。三步走,变三座‘大山’为一个‘斜坡’。”
“它不是一个纯理论的假说,而是经过大量的临床实验和长期的随访得出的结论。”王福生说。
乙肝患者孟某,经两年的拉米夫定治疗产生耐药,在三○二医院经过4次免疫细胞治疗,随访5年,乙肝病毒DNA持续阴性,肝功能一直正常。这样的病例很多很多……
“每当看到乙肝患者成为健康人,每当看到病人送来的锦旗,每当读到病人发自肺腑写来的感谢信,我的内心感到很欣慰,即使再苦再累,也值得。”王福生说。
一种责任,让传染病防治事业后继有人
作为国际知名的传染病和细胞治疗专家,王福生擅长疑难肝病和艾滋病及其它传染病的诊治和研究,并取得了国际一流水平的学术成绩,实现了三○二医院在肝病领域国家高层次人才奖励“零”的突破。多年来,他带领研究团队瞄准国际疑难肝病和艾滋病等诊治难题奋力攻关,取得重大突破。
在王福生的研究所里,对争取到的重大研究项目都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子课题多由年轻人(包括在学的研究生)承担,大型先进仪器由年轻人负责管理。所里还制定措施,为大家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打破资历框框。
“这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使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三○二医院肝病生物治疗中心张政如是说。
“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除了个人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要使科研团队更具后发优势,就得培养年轻人,而传染病工作更要后继有人。”王福生这样解释他的做法。
这些年来,王福生先后招收和培养博士生37人、硕士生36人、在站博士后2人。他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李永纲主任医师已经成为临床科主任、研究生导师,在工作上已独当一面。还有施明、张政、福军亮等等,他们分别都已经成为该院重点科室的研究室主任和临床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