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中国访谈

齐鹏飞:希望香港各界尽快达成共识推进普选

发布时间: 2014-09-05 10:13:30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王瑞芳  |  责任编辑: 王瑞芳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齐鹏飞教授做客中国访谈   中国网  杨楠 

中国访谈节目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齐鹏飞教授对香港政改进行解读。以下是文字实录:

齐鹏飞:对于2017年行政长官普选,香港社会是有一个主流民意的,有一个共同愿望的,都希望能够看到这一天,因为这对香港来说是前所未有、开天辟地的大事,因为回归20年就可以走到一人一票、500多万合格香港选民一人一票选自己当家人的这个程度,这个西方国家很多是100、200年才完成这一步的,我们是20年就实现了。而且2017年普选行政长官这也是中央政府对于香港同胞一个庄重的政治承诺,我们都希望能够看到这一点。现在中央政府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了,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地支持它在2017年落实普选行政长官。中央的态度非常明确,而且也有一个具体的法律框架来为它保驾护航,来实现这个目标。下一步就看特区政府和香港同胞了,考量他们的政治勇气、政治智慧和政治担当。特区政府应该说在这方面现在是做得非常好的,也在积极地推动这点。

人大决定出来以后,特首梁振英在第一时间表态,他会在人大这个决定的基础上尽快开展第二轮的政改咨询,在征集到各方面的民意之后尽快形成一个关于行政长官普选的本地立法,然后争取到立法会拿到2/3以上议员的通过,争取把第三步迈出去,也就是说特区政府这态度也是非常积极的。

而香港的主流民意,或者我认为是相当一部分香港的普通百姓,对于这一点也是非常支持的。非常明显的就是在人大决定出台之前,香港有一个非常大的游行,就是“8·17和平普选大游行”,香港有一批有志之士他们搞了一个民间的组织叫“保普选、反占中大联盟”,他们搞了一个月的签名,得到了差不多超过150万张签名表,既有实体性的签名,也有网络的签名,又在8月17日搞了长跑、献花、游行这么一个大的活动,也超过25万人。实际上表达一种香港支持普选这个声音。应该说是香港的主流民意,我认为还是有这个共同愿望的。

当然,现在难度比较大的,就是各方面分歧比较大,就是民主派,泛民主派如何来看待人大这个决定。我倒觉得香港民主派现在的的确确是应该有一个换位思考的政治勇气了,因为人大的决定是不可违的,它具有不可挑战的、不可抵触的最高的宪制性权力,就是下一步的第三步,必须在人大这个决定基础上来进行的,你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必须面对这个事实。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讨论关于行政长官普选的本地立法,如何更多地扩大它的民意基础,更多地扩大它的代表性的问题。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目前这个结构,就是这次人大决定所说的维持提名委员会的集体提名的这个决定,包括四大界别维持不变,我觉得还是有充分的道理的。因为目前这四大界别实际上是香港社会结构的一个缩影,它有利于各阶层均衡地参与,可以反映社会各阶层、各界别、各方面、各种社会背景的人均衡地参与到这里头来。任何一方势力都不可能单独做大,都不可能操纵提名委员会,它可以反映香港集体性、社会共体性的一个民意的东西。

我们在香港基本法第45条关于提名委员会的问题阐释时前面有一个前缀——具有广泛代表性,我认为前面所提到的这四大界别是达到了这个目标的。而这个具有广泛代表性不是说你增加多少人,目前的1200人,因为这些年来都是这样实践的,应该说行之有效,就是说这个方案也是切实可行的。如果说民主派真正是为了香港的民主出发,是为了真正地把香港民主进程推进到这一步考量的话,我倒觉得是可以找到共同点的,因为人大决定出来以后,在第三阶段还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做的,不是说完全没有讨论的空间了。比如说我们规定了候选人出闸的必须过半数的这个规定,但是多少人可以入闸,就是有推荐的条件,这是可以本地立法里进一步做的;再比如2—3人,究竟是2人还是3人?这也是可以细化的,如果最后就出来一个人,如何再产生一个有竞争的局面?比如通过第二轮让第二名再出来,这都是可以做的,包括未来这2—3名的候选人怎么出闸,究竟是采取全票制的投票方式,还是逐一投信任票的方式都是可以讨论的。在四大界别里的38个组别如何构成?产生方式如何出来?是不是过去的一些团体票、公司票可以转为个人票,这个组别里是不是可以有一些微调,这都是下一步可以讨论的。

我觉得下一步大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使提名委员会更具有代表性,更具有民意基础,更具有民主化成分这个上来,如果说大家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这儿,我觉得全是建设性的。如果民主派能够走到这一步,有这样的政治勇气,真正为香港能够落实民主,能够实现双普选考量的话,走到这一步,大家有商有量坐下来在一种平和的、理性的沟通气氛中,我觉得是可以把这一步推向前的。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王瑞芳
 

互动留言

0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changhy@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219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