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

发布时间: 2014-12-10 10:48:1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花晓 基飞 颖娜 乔冰 培强  |  责任编辑: 裴希婷

付出全部心血,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

今年5月17日,全国科技活动周会场上,“恐怖袭击应急救援”科普展被安排在最显眼位置,长达24米的展区内人头攒动,有的学习穿戴防护装具,有的记录避险逃生和自救互救技能。

“老伙计,十几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国家和人民需要我们的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原主任刘耀,拉着王德文的手感慨地说。从2003年起,他们就一起开展国家反恐爆炸科研管理工作,为防范恐怖袭击及应急医学救援进行对策指导,并持续跟踪新变化、融入新技术,先后出版《恐怖袭击应急救援》和《反恐应急救援》专著,在国家反恐维稳中做出重要贡献。王德文还和团队完成公安和武警系统近百项武器装备损伤效能评估,为新武器的改进定型、鉴定列装提供了重要依据。

“王老搞研究,就像高明的棋手,走一步能看好几步呢!”谈起王德文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贺福初赞叹不已。国家和军队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时代发展到哪里科研就跟进到哪里,这是王德文几十年来的“路线图”。

王德文用英语主持国际军事医学大会时,没有人会想到,英语是他的第二外语,是自学掌握的。他大学学的是临床专业、俄语,毕业后组织却安排他从事病理学研究,张卿西教授还明确告诉他必须掌握英语,不然会有终身障碍。王德文就病理学、英语一起“恶补”,结果病理学基础打扎实了,英语也娴熟有加。

在防原医学研究中,王德文带领团队瞄准世界前沿起跑赶超,首先发现和提出核爆炸光辐射所致特殊部位烧伤规律和特点;提出地下核爆炸震动伤是不同于冲、烧、放伤的种类,并首先阐明其致伤范围、量效关系、临床病理特点和发生机理,研究出单兵与集体防护措施;首次完成核爆炸电磁脉冲致伤效应规律研究,使我国核防护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上世纪九十年代,海湾、科索沃等几场高科技局部战争中,大量使用高新技术武器,引起王德文的高度警醒,他对同事说:“假如有一天这些武器投向中国,我们拿什么来保护人民?”

这年盛夏,王德文风尘仆仆赶到国防科技大学,与有关部门对高新技术武器防护研究问题进行商谈,此后还与几家国内顶尖科研单位合作,牵头组建了全军高技术武器生物效应与防护重点实验室。20年里,他们对百余项新武器杀伤规律进行全面研究,提出防护措施办法,研制防护药品,显著提高了我军医学防护和救治水平。

更让王德文欣慰的是,创新精神在他的80多名学生身上一脉相承,他们锐意进取,有的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有的成为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有的在某些研究领域挑起大梁。博士生左红艳毕业后的7年里,申请到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全军率先开展强磁场生物效应研究,为制定特殊环境下军人作业标准和防护规范提供了有力支撑。

守护精神家园,本色像血型一样终身不变

“老爷子真抠门!”有人这样评价王德文,有例为证:他去新疆野外做实验,没几天,大伙发现他的皮鞋上绑了一段绳子,原来是鞋底开胶了,鞋跟也快磨平了。有人说,买双新的吧,他笑而不语。第二天,他抬起脚让大伙看,美滋滋地说,半瓶502就搞定了。

说他“抠门”还真不假。5年前,他花8元买了一件背心,现在还穿着;手提电脑、手机都是10多年前的“老古董”,电脑还用掉了好几个键;作废的打印纸一定要留下来,裁成便签好记东西;铅笔头用到握不住了,才肯扔掉;一天晚上,关掉走廊里的灯摸黑走,结果把鼻子碰破了……

不但很“抠”,他还很“怪”。按规定,王德文配有专车,可他很少使用,自己买了辆电动车,上下班或外出办事,总是骑起来就走,大伙送他美称“银发骑士”。有一天凌晨3点,他加完班从办公室回家,途中蹿出条流浪狗,把他连人带车撞倒了,到医院缝了7针。院领导专门找他谈话,命令他必须坐车上下班,可是,伤疤好了后,他的电动车又天天发动起来了。

王德文的时间总是不够用,可他给学生上课都是提前到,有一次因为修改课件,迟到了5分钟,他向学生鞠躬致歉;只要是上级组织学习、开会或有政治活动,他总是按时参加,有时忘记通知他了,他还发脾气。

其实,不论是“抠”还是“怪”,大家都懂他,说他是“老传统”。军事医学科学院政委高福锁就赞叹道:“王老是元勋级专家,但他从不搞特殊,始终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兵,把传统当成传家宝,自己身体力行,带动整个团队形成了良好风气。”王德文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则是:“如果把传统丢了,就对不起牺牲的战友,就完成不了党交给的任务。”

这个“老传统”心胸很大。某项重大国防科研课题立项后,5个单位分工承担,王德文带领课题组负责重要部分,处于超负荷状态,然而,有个单位进度跟不上了,他立即安排自己的人去分担任务。

这个“老传统”严守纪律。申报课题、奖项和参加院士评选,对个人来说是件大事,可他研究的许多课题是国家核心机密,不能写进申报材料里,他无怨无悔,始终坚守“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记在脑子里,烂在肚子里,带进棺材里”。

这个“老传统”思虑深远。从踏入军事医学防护领域那天起,他就想建立一座军事医学博物馆,既提醒世人警惕战争,又能为相关研究积累资料,他时刻不忘收集标本、实物和研究资料,目前已达4000多件,军委总部首长、33个国家代表团先后参观。在他的倡议下,经有关部门批准,世界最大、内容最全的国家级军事医学博物馆,已经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年底竣工。

“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自讨苦吃、其乐无穷”——在王德文的办公室里,书柜上这句他亲笔写的座右铭,赫然入目。

这是一个科研团体始终心系人民、报效国家的生动写照。

这是一名古稀老兵矢志打赢、前行在出征路上的最美风景。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裴希婷
 

互动留言

0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changhy@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219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