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中国访谈

于洪春:如皋麻风村的守护者

发布时间: 2015-01-26 13:15:50  |  来源: 如皋新闻网  |  作者: 王瑞芳  |  责任编辑: 王瑞芳

 

  他,20岁进入医疗行业,第一站就是如皋麻风病医院,并且一干就是24年;

 

  他,也有机会选择离开,然而当9名同事相继退休、换岗,他便一直坚守在麻风病诊疗、护理岗位上;

 

  他,1人陪护着全村的麻风病人,从初始的150多名到现存的96名,从每日查房到养老送终,给予的是医生操守,奉献的是儿女真诚;

 

  他,就是如皋麻风村的守护者——于洪春。

 

DSC_2305.jpg

于洪春为谢同玲老人过90岁生日时的情景。□通讯员刘朱建摄

 

  麻风病人的亲儿子

 

  2014328日傍晚,如皋市江滨医院麻风村,麻风病人谢同玲正准备起身到食堂打饭,她的房门在此刻被打开了,医生于洪春手捧生日蛋糕和医院院长站在门前,于医生说:“谢老妈妈,今天是您90高寿,我们代表大伙儿给您祝寿来了。”谢同玲先是一愣,即刻便笑开了:“我的儿啊,就数你最亲了,难为你还记着我的生日。”

 

  这一幕,对于于洪春来说实在是太平常了。24年来,特别是9名同事相继退休、换岗后,诊疗、护理乃至麻风村病人们的生活起居都由于洪春一人承担了。尽管已有50多名麻风病人百老归天,麻风村的麻风病人正逐年减少,可于洪春对麻风病人们依旧关爱有加、不离不弃。

 

  对此,今年71岁的杨启友就有特别的感受。10年前一个深秋的夜晚,麻风病人杨启友突然口吐鲜血,于洪春赶到他的房间后,当机立断,将他送到南通某医院求治。于洪春把他背进急诊室,医生得知面部残缺、手脚全无的他是个麻风病人,当即拒绝诊疗。回到麻风村,于洪春连夜前往原石庄镇中心医院,请来专家上门诊断,胃溃疡出血的杨启友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每当回想起当年的那一夜,杨启友至今难以忘怀:“多亏有了于洪春这个好儿子,让我多活了10年。”

 

  靠得住的于医生

 

  如皋麻风村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直到1974年才建成如皋县江滨医院,正式收治病人,最多时收容了900多人,每人每年医药费只有450元,每人每天仅1.2元,对勾手、吊足、足底溃疡或双目失明的病人来说,这点医药费实在是杯水车薪。那时麻风村有800多亩土地,可以生产粮食、蔬菜等作物,江滨医院便组织开展了劳动生产自给自足。

 

  现如今,这些麻风病人均年岁已高,而越来越多的民生阳光正关怀着他们,麻风病人现完全依靠政府的补贴来生活,每人每月270元。数年前,不少没有亲生子女的麻风病人总是省吃俭用,留点钱巴望着侄子侄女们一年来看望几次,可是,生病至死,却少有亲属来到他们的床前。

 

  这一切,于洪春看在眼里、伤在心头。麻风病人也是人,得想个办法守护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程。于是,在于洪春的建议下,江滨医院财务科特设专门账户,为麻风病人“理财”:150元交到院里用于伙食、医疗、洗理等;40元交到他们手里,当零食钱;80元发给他们买日用品;不需零用的,由院里代为保管,急用者随时支取。

 

  对此,在麻风村住了37年的麻风病人丁正柏只要一提起这样的“理财”制度,总是心存感激:“我活到70多岁了,还是于先生靠得住。”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在如皋麻风村,除了在村的96名麻风病人外,于洪春还有38名出院者需要关护,他们有家属、有低保,生活有了一定保障,但每年重阳节,他们总在期盼着于洪春的到来。

 

  2014年重阳节,家住江安镇的葛某就一直在家等待着。顾不上喝口热茶,于洪春一到葛家就忙着给葛某量体温、测血压,一阵体检后,他又给葛某讲解麻风病住家防治的注意事项,午饭也没在葛某家吃,便又上路了。望着于洪春远去的背影,葛某热泪盈眶地说:“多好的于先生,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的确,在麻风病防治战线,于洪春是一名执着的白衣天使,更是一名为麻风病人播洒春天般温暖的坚守者。(包国平 顾洪基)

 

文章来源: 如皋新闻网
责任编辑: 王瑞芳
 

互动留言

0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changhy@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219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