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早在1200年前茶圣陆羽在他所著的《茶经》第一节就讲: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1753年,瑞典皇家植物学家林奈在编著《植物种志》一书时,用中国提供的茶树标本,把茶树的学名定为“中国茶树”。
宜兴是中国名茶之乡,江苏最大的茶叶产地,也是全国的主要产茶地之—,近8万亩茶园,满目翠绿,人称“茶的绿洲”。宜兴的茶叶有1800多年的历史。宜兴“阳羡雪芽”茶历来与杭州龙井茶齐名,三国时代的“国山舜茶”称雄江南,唐朝的紫笋茶作为贡茶名扬天下。1910年阳羡“雀舌茶”(绿茶)在巴拿马国际赛会上获金牌奖。全国第一至五届“中茶杯”比赛中宜兴有12只茶样获特等奖。
禅,梵语。印度所翻译过来的名词称“禅那”,意为坐禅、静坐、静虑、思维修等等多种解释。实际上禅即是一种精神境界,它要人们防止散乱,调整心态,从而成就真正的纯净的自我,达到“纯一无杂之三昧之境”,这便是禅。
宜兴是太湖西岸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江南久负盛名的佛教圣地。自古以来,古刹名寺众多,高僧大师辈出,素有“禅窟”之美誉。佛教文化与宜兴特有的陶瓷、溶洞、茶竹等元素交汇融合,形成了宜兴魅力独具的佛教文化现象。
茶禅始于坐禅饮茶,茶禅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僧侣诵经以明志提神,后来以茶助修、以茶供佛、以茶待客,茶与禅事的结合日益紧密,于是茶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禅学思想传播的载体,人们赋予茶的文化内涵与禅的精神境界逐渐相似、相通、相融,达到“茶禅一味”。
宜兴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宜兴寺院僧人在长期的修行中,逐渐领悟到了“茶禅一味”的意境。他们认为,“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点出佛法并非有什么特别的形式,它存在于每日的生活之中,对茶人来说,佛法就存在于茶汤之中,别无他求,这就是“茶禅一味”的境地。茶叶实有味之味,可以感知;禅乃无味之味,只可意会。因茶入禅,因禅而悟,从有味之茶参无味之禅,从有形茶艺、茶礼悟无形禅道,进而升华为禅茶不二,茶禅一如,即茶即禅的最高境界。宜兴的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茶禅文化。“茶禅一味”的茶禅文化,是宜兴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从古到今,宜兴的茶有美名、寺有美音,禅有美境,成为江南一个美的让人心醉的茶禅圣地。
一、心醉于国色天香茶之醇
宜兴盛产茗茶。产茶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最早的古茶产区之一,素有“茶洲”的美誉。唐代,阳羡紫笋茶作为贡品名声大振。出身于佛门的茶圣陆羽写作《茶经》前后历时10年,其中在宜兴考察茶事活动有3年之多,《茶经》最后定稿据说也是在宜兴完成的。他在写作《茶经》的过程中,把宜兴推荐作为贡茶产地,高度评价阳羡茶“芳香冠世产,可供上方”,让阳羡茶成为唐代著名的贡茶。唐代诗人卢仝的《茶歌》风靡天下,“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等诗句,更使得阳羡茶香飘神州、誉满天下。宜兴的阳羡茶、金沙泉、紫砂壶,被誉为“饮茶三绝”。而今。南部山区40多平方公里的茶园依山就坡,一望无际,人称“茶的绿洲”。千年阳羡茶,已成为宜兴一张绚丽芬芳的文化名片。
亘古飘香之茶史
宜兴盛产茶叶,产茶历史源远流长。据考证,阳羡茶始于东汉,盛于唐朝,成熟于宋、明、清,衰于民国,复兴于今。
宜兴的产茶历史应早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末期。成书于东汉末年的《桐君录》中有“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之说。晋陵是今天常州的别称,而自古以来常州辖区内多产茶的仅有阳羡。由此可以推断,阳羡出产的茶叶在公元220年前的东汉时期就相当有名气了。
阳羡茶在唐朝达到了空前的鼎盛。紫笋茶是宜兴最早的贡茶。唐朝中期,李栖筠任常州太守时,有山僧进阳羡茶,陆羽品为“芬芳冠世产,可供上方”。唐肃宗年间,经过陆羽等人的举荐,阳羡“紫笋茶”被朝廷定为贡茶。据《宜兴县志》记载,当时出产贡茶的唐贡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临罨画溪,以唐时产茶人贡故名,金沙寺即在其下”,这也就是今天的宜兴唐贡山、唐贡村的由来。
在唐朝的茶政制度中,设有贡茶院生产贡茶。唐皇还特派员到宜兴设立“贡茶院”、“茶舍”,专司监制贡茶。宜兴贡茶院有“房屋三十余间,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岁贡阳羡茶万两”。唐朝采制贡茶是一件大事。贡茶开采时太守要亲临开园,征调万人突击采茶,贡茶制成后要设宴赋诗,蔚为盛事。由于唐贡山生产的贡茶是皇室偏爱的珍品,产量不多,极为名贵,故须通过驿道快马加鞭、日夜兼程急送长安,称为“急程茶”。唐代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称“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充分说明了阳羡茶在当时的至尊地位。宜兴西南一山因此而得名“茗岭”。由于宫廷讲究茶事,地方十分重视,茶树由山岭野生成为作物栽培,并进而扩展到民间,饮茶之风由此逐渐推开。
宋代每年进贡的阳羡茶数量基本没有减少。阳羡茶不仅深受皇亲国戚的偏爱,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欢。多次到宜兴并打算“买田阳羡,种橘养老”的大文豪苏轼,留下了“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的咏茶名句。
元朝战事较多,但阳羡茶却因战争而推广到边疆少数民族,当时的需求量更大。明万历《宜兴县志》卷四记载:“每年贡荐新茶九十斛,岁贡金字末茶一千斛,茶芽四百一十斛。”一斛合今天的33.5升,应该说元代进贡的阳羡茶数量是十分可观的。为了适合蒙古贵族的嗜好,元朝在贡茶院之外,又设置一个名为“磨茶所”的贡茶官署,兼管宜兴的贡茶。
明代,阳羡茶依旧是贡品。明代的制茶工艺、饮茶习惯有了较大改变,叶茶(片茶)逐渐取代了末茶,绿茶制作工艺基本成熟,在沿用煮茶法的同时出现了沏泡茶的方法,并且开始用紫砂壶泡茶。到崇祯年间,开始设立茶馆,饮茶之风普及到宜兴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之—。由于茶叶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朝廷对茶叶的生产和经销采取了更为完备的管理措施,专门设立了“茶局”和“茶引所”。宜兴至今还保留着茶局巷、茶亭等茶文化古迹。
清代,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宜兴茶业起起落落,因时局动荡,战乱并发,宜兴的茶园损失巨大,逐步走向低谷。但上层名流、文人雅士,仍然十分喜好阳羡茶,并由饮茶而推崇紫砂壶,使紫砂壶达到鼎盛时期。
民国以来,由于战火不断,社会不安,宜兴的茶叶生产和销售进入了相对萧条时期,一直延续到解放前。但到茶馆品茶,已渐成习俗,成为有些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宜兴的茶叶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芙蓉茶场、阳羡茶场、乾元茶场、岭下茶场、红岭茶场、兰山茶场、盛道茶场、新街茗苑茶场、碧绿春茶场等一大批优质高产茶场发展迅猛,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均居江苏省之首。这些茶场先后创制的“阳羡雪芽”、“荆溪云片”、“善卷春月”、“竹海金茗”、“盛道寿眉”等一系列名茶,在历届全国名特茶评比中屡获殊荣。宜兴成为全国首批20个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市(县)之一。“阳羡茶”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认定。
香冽甘美之茶泉
古人言“水为茶之母”,好茶离不开好水。宜兴历史上不仅有名茶,且有丰富的泉水资源。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陆羽认为煮茶用水以山泉水为最好。山泉水中,尤以钟乳石滴水或石池里缓缓流动的泉水品质为上乘。宜兴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境内泉水的优质与丰富。
金沙泉,又称玉女泉,唐朝时位于宜兴东南罨画溪附近,当时随阳羡茶一起同时上贡。其源头位于金沙寺以北、张公洞附近的玉女潭。这里山岭重叠,林木茂密,山林下面有透水性好的砂岩,蓄有较多的地下水。金沙泉四季不绝,泉水就是从这难溶的石英岩中渗透出来的,因此清澈见底、杂质很少,氯化物含量也很小,形成了香冽甘美的泉水。
卓锡泉,位于南岳寺边。相传在铜官山麓南岳寺旁有一泉眼,叫卓锡泉,又称珍珠泉,泉水清冽异常,大旱不竭,唐时寺内有一名叫稠锡的禅师常用这泉水烹煮桐庐茶。不久有白蛇口含茶籽于寺旁,从此滋生蔓延成茶园,制成的茶叶称蛇茶或南山茶,品质特佳,享有盛誉,从此蛇茶也成了名茶。宋左丞相周必大有《胜果寺咏阳羡茶泉》诗云:“门前叠嶂锁烟霞,涧底流泉泛落花。藏却三衣辞宝社,寄生二子在农家。听经日到斑斑虎,献茗时来白白蛇。是圣是凡都莫测,世人休谤亦休夸。”
龙池泉,位于张渚镇茗岭境内龙池山,明代邓秉贞游龙池时曾写下《咏龙池》一诗:“山气与云平,松风杖底鸣。岩深飞犹影,池小得龙名。破竹通泉冷,悬崖结宇清。最宜秋夜月,诸界人空明。”其中“破竹通泉冷”一句,写的也是深藏名山的龙池甘泉。
人间极品之茶器
“器为茶之父”,好茶与茶具的搭配十分重要,好的茶具能充分发挥茶性,使茶的品质得到尽情的展现。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她的名字叫“宜兴”。宜兴紫砂作为陶中瑰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之—。紫砂,发端于北宋,兴盛于明清,鼎盛于改革开放的当代。
紫砂器是宜兴陶工以当地独产的紫砂土为单一原料,经手工拍打成型,在窑炉内11000C的高温中烧制而成的一种无釉细陶产品。它以茶具为主要代表,兼有花瓶、花盆、文房雅玩和雕塑等品类。它集陶文化、茶文化、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诸艺术于一体,成为具有浓郁中国元素的东方艺术珍品。
全世界独一的紫砂陶土,是宜兴紫砂区别于其他所有陶瓷的根本特征。紫砂,大自然赐于宜兴人的天然资源。这特种陶土,主要出产于宜兴市丁蜀镇北郊的黄龙山、青龙山、赵庄一带。紫砂土的色调以紫为主,另有红、绿、黄等三种自然色泽,含铁量高于其他所有陶土,不含任何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它不需要和其他原料调配即可制陶,三种色泽的自然矿生泥,在艺人们手中互相调配,千变万化,万紫千红,人们习惯称它为“五色土”。陶文化和茶文化在生活中的自然交融,是产生紫砂艺术的历史文化背景。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宜兴的先民就开始烧造陶器,历经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数千年薪火不断。
宜兴紫砂是手工成型的一种既有日用功能又可供把玩观赏的特种工艺陶,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手工制作的工艺特色。其独特的成型制作工艺,让世界陶艺界为之倾倒。
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最初的紫砂壶以实用为主,后来由于文人墨客的参与,紫砂茶具造型逐步兼顾艺术欣赏的要求。赏、用完美结合,是紫砂茶具的艺术特征。古朴典雅既是历代制壶艺人遵循的法则,也是紫砂壶区别于其他工艺品的造型特征。数百年来,紫砂艺人广泛吸收中华文化和传统民间工艺的精华,有机地融人到自己的造型艺术中来,使紫砂壶成为独特的陶瓷艺术品。
紫砂壶有它生命的活力及鲜明的艺术个性。好的紫砂壶,有的浑厚如秦汉壮士,有的端庄如燕赵佳人,有的妩媚如吴越妹丽,它显露出藏在紫砂壶骨子里的神与韵,也折射出紫砂壶制作者的学与品。宜兴紫砂文化品位和文化魅力正在不断地上升,已成为文化宜兴的一块“老字号”金字招牌和城市名片。“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宜兴紫砂”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千古传咏之茶诗
宜兴,素以“风土之清嘉,人文之秀伟”著称于世。千百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骚人墨客留下了众多讴歌宜兴茶的诗赋文章利题咏墨迹。提起阳羡茶,宜兴人就会很自豪地吟诵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两句诗来。这是因为,阳羡茶采摘早、品位高,“芬芳冠世”(陆羽语),曾作为唐代朝廷珍贵贡品而名噪一时。历代文人雅士的积极参与,又进一步扩大了阳羡茶的影响。唐代杜牧《茶山》:“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将阳羡茶列为“瑞草”之首。宋代苏轼《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十分推崇“阳羡雪芽”,极力求之。明代唐寅《阳羡茶》:“清明争插河西柳,谷雨初来阳羡茶。”盛赞阳羡的“谷雨”新茶。清代陈维崧《醉乡春 咏茶花》:“将嫩蕊比幽兰,幽兰还逊三分瘦。”更将阳羡茶视为花中极品,把茶花与幽兰相比,突出展现阳羡茶的皓洁,芬芳和动人的美姿。吟咏阳羡茶的名篇佳作是如此之多,然而最为脍炙人口、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唐代诗人卢仝的这首《茶歌》了。 卢仝的这首《茶歌》,对茶文化的兴盛和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许多以阳羡茶为题材的诗歌中,卢仝的名字随处可见,“七碗茶”、“两腋清风”,也成了人们吟唱茶诗的典故。如宋代诗人杨万里:“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香先向舌端生。”苏轼:“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明代诗人邵珪:“滥觞正苦权门牒,传语卢仝莫浪夸。”方逢时:“欲识山中清绝处,试将标品问卢仝。”在当今,“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诗句更是成为宜兴对外宣传阳羡茶使用频率最高的广告语。可见,卢仝和他的《茶歌》,古往今来,对海内外之影响是多么地深远。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不衰,至今诗家茶人咏到茶时,仍屡屡吟及。而“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一句,更是千古绝唱,经常为后世人引用。卢仝对宜兴茶文化的发展,功不可没。
奇香异雅之茶茗
宜兴自古人杰地灵,性情温和,文人辈出,“阳羡茶”芬芳盖世,有“佳茗似佳人”之称。古代宜兴茶人品茶水平极高,习惯以品饮清香、甘醇、鲜爽类茗茶为主。而现代宜兴茶人在传承“阳羡茶”经典的同时,善于接受新事物,追求健、清、和、静,崇尚极致、自然、健康,致力于丰富阳羡茶的内涵,从而提升宜兴茶品鉴标准和品质。宜兴茶风格特征是:外形卷曲紧结呈椭圆状,颗粒重实;色泽青绿油润;香气持久清高;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叶底红绿相映。
“阳羡雪芽”。是根据苏轼“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之句,重新定型、定工艺,于1985年创制成功的高档绿茶。入选中国名茶,为国家级名茶,是宜兴茶叶标志性产品;其外形紧直锋苗,色泽翠绿显毫,内质香气清雅,滋味鲜醇,汤色清澈,叶底细嫩,成为宜兴所产名茶中的第一品牌。
“荆溪云片”。外形特色为宽扁挺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内质香气清高,滋味鲜醇,汤色清明,叶底肥嫩,为高级扁形绿茶。获农业部“全国名茶”称号。
“善卷春月”。外形特色扁平似新月,色泽翠绿显毫,内质香气清高,滋味鲜爽、醇厚,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匀,为高级扁形绿茶。
“竹海金茗”。是江苏省唯一的高级名红茶。其外形特色是条索紧细锋苗,色泽乌润,金毫显露;内质香气馥郁,滋味深厚甘醇,汤色红艳,叶底艳亮。
“盛道寿眉”。芽茶必须经过精拣细剔,达到嫩、匀、净的标准,再经过摊放、杀青、搓条显毫、辉锅四道工序方能成茶。因该茶条形似寿星眉毛,故得名“寿眉茶”。
“宜兴碧螺春”。茶传承了的“碧螺春”茶生产工艺,同时积极应用茶叶科技成果,选料精细,以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为主,精拣细剔,经摊放杀青、揉捻、搓团、干燥而成。其品质特征:条索纤细、卷曲呈螺、白毫显露、银绿隐翠,香气清香高雅,滋味鲜醇回甜,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幼嫩匀齐。
“宜兴白茶”。外形细秀,形如凤羽,色如玉霜,内质香气鲜爽馥郁,独具甘草香,滋味鲜爽甘醇,汤色鹅黄,清澈明亮,叶底自然开张,叶张玉白,叶脉翠绿,与常规茶树品种茶叶有显著的差异。
“宜兴毛尖”。经摊放晾青、高温杀青、揉捻解块、毛火初烘、摊凉回潮、足火烘干、捞头拣片、贮藏保质而成。其最大特点有别于精制绿茶、毛茶,外形条索紧细微曲,锋苗显露,色泽翠绿,内质香气鲜浓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明亮。
“岕茶”。意为介于两山峰之间的空旷之地产的茶。“宜兴岕茶”,主要产于茗岭山区,为明清时的贡茶。“岕茶”的主要特征是色白、味香、条形鲜活,且可在常温下保持一年四季不变色。
二、心醉于名刹云集禅之炫
宜兴是佛教圣地。宜兴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经朝历代,绵延至今,饱经千年风雨,历尽人间沧桑。自古以来,古刹名寺众多,高僧大师辈出,素有“禅窟”之美誉。佛教文化与宜兴特有的陶瓷、溶洞、茶竹等元素交汇融合,形成了宜兴魅力独具的佛教文化现象。在宜兴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曾受帝王赐额的寺院之广,发生具有影响力的佛门事件之大,涌现声震遐迩的名寺古刹与大德高僧之多,为中国佛教历史上所罕见。据史籍记载,早在1700多年前的六朝时期,宜兴各地便开始流传佛教,广建寺庵庙宇。据不完全统计,自三国东吴至中华民国期间,宜兴前后共建造佛教寺院400余座,其中皇帝赐额的达19座,建立佛教道场十余个,具有禅师身份的僧人数以百计。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宜兴不少禅师住持成为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业绩卓著的得道高僧,如梁代大法师法云、唐朝天台宗九世祖湛然、明朝临济宗二十九世祖幻有、清初禅宗第一国师玉林、当今中国佛教大师星云等等,都是成就斐然、声名远播的大德长老。
宜兴的佛教寺院亦名闻遐迩、声震神州,南岳禅寺、崇恩禅寺等一大批名寺古庙为国家正史、志书所载述,龙池山澄光禅寺更为全国禅宗丛林一致尊崇,被国内众多著名寺院视为临济宗之祖庭。细数宜兴的佛教人文,自六朝起,世世代代的在人间传递、教化、影响、沉淀,2000年来累积了一定的厚度,几乎已经和生活息息相关,所谓“佛法人间化”了。
大觉寺。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由志甯禅师首建,至今约七百多年,历代迭有兴替。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在此出家。后重星云大师返宜兴,复兴祖庭,重修大觉寺,选址西渚镇横山水库旁王飞岭岕重建,占地千亩,依山傍水,翠竹环绕。星云大师之重建宜兴大觉寺,除报师恩外,更期为两岸佛教之交流、神州佛教之复兴有所裨益。大觉寺是台湾佛教界高僧星云法师的祖庭。
太华山九峰禅寺。千年古刹“九峰禅寺”,据佛家资料载,古时高丽(今朝鲜)王子名金乔觉,云游至此,见绿竹成海,苍翠欲滴,东有烟波浩渺三千六百顷太湖,于是便结草为庐,就是这后来九峰禅寺的前身,并在此参禅数年后,受邀赴九华山,修成正果,即是地藏王菩萨。 故佛教界有“先有太华,后有九华”之说。
洴浰雪蓑禅寺。相传乾隆皇帝来到宜兴,正值隆冬季节,连续下了两天两夜的大雪,把山岭树木、田野村舍覆盖得厚厚的一片银白,使锦绣江南立时变成北国风光,乾隆认为此乃吉祥之兆,游兴顿发,驾舟浏览西氿风光,当船舶行至西氿洴浰东村时,见溪河两岸棵棵垂柳、银装素裹,如巨人披蓑,傲立溪河两岸,乾隆大喜曰“此乃雪蓑,实为奇观”。洴浰雪蓑由此得名,并成为“荆溪十景”之一。
化城禅寺化。相转明朝隆庆年间,暹罗国王子金地藏曾在和桥借一茅房留宿。故称“茅庵”。清乾隆年间(1789),僧宽明募资砌建藏经楼,改名“化城禅寺”。
潮音寺。潮音寺为西晋大将军周处(阳羡第一人物,阳羡为宜兴古称)之母所建,是闻名海内外的宜兴第一古寺。佛教名山中有:“先有岱华山,后有太华山,再有九华山”之说。
澄光寺。相传唐宰相陆希声、大德禅师鉴真和尚当年均到澄光寺幽居了很长时间,并有诗文记载,广为流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也住过澄光寺。
南岳寺。建于齐代永明二年(484),时谓“南岳禅 ”,为江南一座古老名刹。 南岳在宜兴市区西南,本名南涧,吴孙皓封国山,禅此山为南岳。
磬山崇恩寺。据传是唐代一僧人云游至此,被这里的风光所迷恋,遂择基建庙。在破土奠基时,偶得玉器一件,其形如钵,其声如磬,令人惊奇,视为珍宝,因宝出此山,故定名磬山,而这座寺庙,便取名“磬山禅院”。
三、心醉于“清敬和美”茶禅之蕴
中国茶道从一开始就与佛教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初,茶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就有著不少对佛教的颂扬和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茶禅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
中国佛教博大精深,佛茶文化源远流长。“梵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茶清静纯洁的品质内涵与妙香流溢的佛法禅机相映生辉,茶的自然属性被赋予人文的理想之中;成为“修身养性,开慧益智”的正信之道。中国历经千年的茶文化与佛教精神的有机结合,作为一种精神,它具有博大精深的魅力。它包含的禅学哲理和民族的文化载体,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传承和发掘茶禅艺术的文化和精髓,是茶禅的重要文化内涵。
“茶禅一味”的完美结合——中国宜兴国际素食文化暨绿色生活名品博览会。宜兴素博会是由佛光山开山宗长,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会长星云大师倡导,宜兴市人民政府主办举办。以“传播素食文化,倡导绿色生活”为主题的素食茶禅文化盛宴。从2012年起已连续举办三届,吸引近百万人次来到宜兴体验素食盛宴。前三届素博会的举办,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宜兴与台湾两岸的旅游交流合作,与法国、西班牙等其他国家的沟通联系,并且通过签订旅游交流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了宜兴与国内外的经贸、文化、旅游交流和合作
博览会举办所在大觉寺是世界佛教泰斗、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应邀重建的祖庭,巍巍殿宇如横空出世。大觉寺占地千亩,面临云湖风景区,三面青山环抱,依山傍水,翠竹环绕,形成独特的地域景观特色,具有仿古的宫廷建筑风格,是现代与传统文化的结合,通过人间佛教特色,传播佛教思想。展览区云湖风景区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分湖区、宗教文化区、茶文化休闲游览区、特色村寨区和旅游集镇区等六大功能区,集中体现了禅文化、水文化、茶文化三大文化元素。
近年来,宜兴积极弘扬和倡导“清、敬、和、美”当代茶禅文化核心理念,“清”是茶禅文化当代核心理念的基本特征,既是茶叶特征的自然显现。“清”首先代表与茶叶、茶饮、茶艺相关的清气、清和、清雅。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十分讲究饮茶的艺术,形成一整套以清雅为风格特征的茶礼、茶艺。“敬”字所指,乃是人的诚敬、尊敬、敬畏、敬爱之情。“敬”字所体现的,是茶禅之于礼的价值和人行于世的守则。“和”字所指,乃是和合、和谐之义,是基于茶禅文化“清”的本质和“敬”的理念之上的、人与他者及其自我心灵的和谐关系。茶禅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和谐文化,具有茶“和”社会、茶“和”天下的良好功能,促进人际关系因茶而更加和睦,社会环境因茶而更加融洽。“美”字是茶禅文化当代核心理念追求的最高愿景,是天、地、人、茶、水、情在“天人合一”哲学境界上的共同升华。“美”既表示纯美茶叶和精美茶园的观赏之美,也表示美妙茶禅韵的品味之美,以及人生圆融的大美之境。以优秀传统茶禅文化为底蕴,以当今茶禅文化茶产业丰富实践为基础,以世界丰富多彩的茶禅文化为借鉴,加大对“清、敬、和、美”当代茶禅文化核心理念研究和宣传,充分发挥茶禅和茶禅文化的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养性健身五大功能,精心探究,创新发展。打造茶禅品牌、提升附加值,推动科技创新、增强茶禅业竞争力,搭建茶禅业发展平台,加强研究交流、提升茶禅文化内涵,进一步打造茶禅文化的软实力,形成共推茶禅文化发展的凝聚力,提升茶禅产业的竞争力,为使宜兴真正成为茶禅业强市。
四、心醉于茶禅四月到宜兴之游
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在他的诗歌中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烟花三月下扬州”。佛光山开山宗长,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会长、宜兴大觉寺星云大师面对宜兴美景,专为宜兴所题写“茶禅四月到宜兴”,充分展示了宜兴“清、敬、和、美”的茶禅文化的精神,使茶禅文化具有旅游功能。
为了发挥“茶禅四月到宜兴”的品牌经济社会效应,加强宜兴与台湾两岸以及国际的旅游、文化、经济交流合作,促进宜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从2015年3月至6月,宜兴市举办“茶禅四月到宜兴”旅游季活动。推出2015年江苏乡村旅游节启动式、中国宜兴梁祝文化旅游节暨观蝶节、中国宜兴国际素食文化暨绿色生活名品博览会等32个活动。其中,秉承“传播素食文化,倡导绿色生活”主题的第四届素博会,将吸引台湾、日本、法国、印度等地的200多家厂商前来参展,共设450多个展位,展品以素食与其他绿色产品为主,举行素博文化讲坛、“茶禅一味”文化讲座等活动。
当前宜兴茶禅业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抓住机遇,科学应对,是振兴茶禅业的正确选择。宜兴通过举办“茶禅四月到宜兴”旅游季活动,大力发展茶禅产业,提升茶禅科技综合研发、开发水平,重视对各类茶禅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加强茶禅产品的综合开发和精深加工,提升茶禅资源的综合研发水平,深化茶禅产品的综合开发,拉长产业链,以茶禅产品的多样性来满足大众消费的多元化需求。注重内涵发展,潜力无穷,风光无限;走出去,双赢拓展,天高地宽。积极做强做特茶禅文化,引领提升茶禅品位等,大做内涵提升发展大文章。同时,走出去,运用资本合作、品牌合作、加工合作、茶园基地合作等多种方式,做强做好跨区域性品牌,双赢拓展茶禅产业,做好外延拓展大文章。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千年之前,大文豪苏东坡先生一叶扁舟入宜兴,被这里的山水深深吸引。宜兴是中国著名陶都和太湖风景区的旅游城市,以“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闻名中外。目前,全市共有国家4A级景区6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多处。近年来,宜兴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休闲示范城市、全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中国最具幸福感县市和中国十大最具投资潜力旅游目的地等多项荣誉称号。而宜兴独特的茶禅品牌,必将进一步提升宜兴茶禅文化的软实力,增强茶禅文化发展的凝聚力,提升茶禅产业的竞争力,为使宜兴真正成为茶禅业强市,成为一个美的让人心醉的茶禅圣地。(宜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