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活动标题
活动描述
文字内容:
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第四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于6月11日召开,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那么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有哪些重点内容?现阶段又面临哪些现实问题呢?就这些相关话题,我们特别采访到了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
2015-06-12 10:27:41
周局您好,我们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已经举办第四届了,您如何来评价之前取得的成果呢?
2015-06-12 10:28:07
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从无到有整个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个平台对国家外宣事业的对外传播理论和实践的作用还是非常积极的。过去的三届,包括这届,投递的论文已经超过上千篇,大多是针对我国对外传播领域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通过行政部门、决策部门、大量的实务工作部门,他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了相当一批有质量的文章。这些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对外传播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水平,既是它的一个反映写照,见证了整个对外传播理论实践的发展过程,同时,这个会议本身对理论和实践的推动也是非常积极的。这近1000篇论文,整体上来说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我们在理念更新、观念变化、实践总结、方法改革等等各个方面的进步和新的成绩,有很多研究成果已经不光在国内,在国际社会的各类传播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当中也赢得了非常积极的关注和评价。
2015-06-12 10:29:16
从构建这个平台以来,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我觉得我们研究的课题紧紧抓住了四个方面。
首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背景下对外传播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推动,这是一个很重大的课题,也是整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对外交往当中一直努力思考和总结的一个问题。
中国目前的整个改革和开放,无论是它的实践还是它取得的成就,始终是同国际社会密不可分的,也因为这么紧密的关联度,使得国际关注越来越高。中国不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我们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国际社会关注的内容。如何在这个背景下加强同国际社会的沟通交流,来满足和适应目前这么高度的国际关注度,始终是我们这个论坛要努力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
第二,紧紧抓住了总书记提出的在我们对外交流过程中,一个本质的问题或者核心问题,即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所需要的一个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整个对外的宣传交流,对外的传播始终都是依托了这样一个话语体系来完成和推进的,这是一个新的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如何认识这样一个课题,如何理解这样一个复杂的工程,如何解决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构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相关联的新的观念、新的认识、新的理论,是这次这个论坛要努力探讨解决的问题。
第三,在过去一二十年时间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媒体传播带来了巨大变化,对媒体工作者如何进行对外传播带来了很多具体的挑战。在新媒体和“互联网+”背景下,在社交媒体、网络媒体越来越成为主流的对外传播载体的过程中,我们的对外传播怎么使用它,怎么利用和发挥好它的作用,同时能够适应这个变化,也是我们这个平台这几年大量的文章所致力于研究的一个方向。
第四,对外传播内容的形式方面,总书记提出了,对外传播如何能够发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好中国形象,它的理论到实践具有强大而丰富的内涵。
2015-06-12 10:29:42
这四个专题构成了我们对外传播理论研究研讨会的主要的核心板块。从过去三届论坛的举办到这次论坛的筹备情况看,我们对通过论文、通过论坛的这样一种形式交流所取得的成果,是感到非常鼓舞的。因为从实际情况看,这个论坛不仅紧紧抓住了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抓住的四个主要问题,同时全方位地调动了国内在传媒,特别是对外传媒方面的学术力量、学术资源、教学力量、科研力量和各个职能部门,和实务机构的经验和感知。通过以往的三届和这次的筹备看,它的权威地位得到了高度的认可。目前越来越多的论文愿意放到这个论坛上来发表,愿意放到这个论坛上来交流,这是各方专家和专业工作者对这个论坛认可的表现。
同时,这个论坛绝对不是坐而论道,还是有非常紧密的、现实的意义,对于很多一线工作者,也包括教学工作者和理论研究工作者,对他们践行总书记的要求,应对目前的挑战和各种机会,这个论坛也提供了很多新的、非常积极的、有效的思考方向。因此,这些具体的工作者觉得有用,问题有针对性,对提高目前的水平和能力管用。
我觉得这个论坛的影响力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论坛本身它的论文不光是对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有用,对于队伍建设也都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明显地看到三届论坛下来,聚集了一批有一定学术和实践经验积累的、方方面面的学科带头人,或者是实务工作部门的业务带头人。因为他们对论坛的参与和关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论坛的议题,关注论坛的思考,并且把论坛的议题和思考的一些问题,融入到他们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当中去,在队伍建设、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比较积极的作用,这些都是这个论坛非常积极的方面。
2015-06-12 10:29:52
我们看到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我们设定这个主题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
2015-06-12 10:30:08
这个议题是已经开会三届以来始终关注的主要议题之一。把它列为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因为我们在整个理论研究和对外传播的实践过程中,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总书记提出的中外融通作用的话语体系,既是我们对外传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目前存在的差距也是制约我们对外传播能力和水平的最大挑战。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全新的伟大的社会实践和改革当中,我们所面临的很多新的问题,需要有自己的解读,我们需要有自己的理念、理论来应对,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政策安排、制度安排,这些都是构建我们话语体系需要解释的问题。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一个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我们要传声音、讲故事、展形象,就似乎是常常会处于一个不同语境下讲的事情,很难在国际交流过程中发挥它应有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它的传播力。但这个问题本身又是一个系统工程。
2015-06-12 10:30:17
对于“融通中外”这个含义,您是如何理解的呢?
2015-06-12 10:30:26
首先,由它话语体系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它不是简单文字上的差别,不仅是文字背后的文化上的差别,或者是表述上的差别,特别是在中国地位不断变化,国际影响力增强的情况下,这个话语体系需要与中国对国际事务影响力和担负的责任能够相适应,需要我们自己的话语权。这两三百年来,通常都是由强国、西方国家设定一些话语体系,按照它的话语体系,我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解释清楚我们今天的事情的。因此,必须要有我们自己的话语权。要有我们自己的表述的方式,这个表述方式又不能说这就是我的表述方式,不顾别人听得懂听不懂,这就要总书记提出来的,最高的境界是要“融通中外”,既能够理解认知吸纳别人的表达方式和他的话语体系,同时又有自己非常充分的,能够有影响力、有说服力的体系。
因此这个“融通中外”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表面看,在语言转换过程中,有时候会发生困难,我们所说的翻译中会发生困难。中国经典文化与文明当中,我们的一些最精彩的表达,往往是最难转述为别的语言的部分,比如中医中药对精气神的解释,我们的传统文学、经典文学著作当中对人、对社会、对自然的描写,都有很多翻译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我们今天的道路理论制度、我们的价值观的翻译也是如此。
对目前对外传播来说,我觉得首先是对于中国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对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解读的深刻认识。如果在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过程中,我们这些专业的工作人员,对我们的国情、对道路理论制度的解读,没有一个深刻的、准确的理解和把握的话,那就很难实现对外传播的目的。
第二个,我觉得需要对别人的文化和语言的了解,这个也是我觉得目前我们主要的一个差距和挑战。我始终认为我们的语言多大程度能够让别人听懂,“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多大程度上能够真实的构建起来,首先取决于我们有没有精彩的内容,即有没有能够为世界所认知、所欣赏、所感染、所接受的内容;还在于我们对别人文化的了解,对别人语言的了解,如果我们对别人的语境、对别人的文化传统不了解,我们的内容再精彩,这个转达效果都还是非常有限的。一定程度上说,我们的话语体系对外的影响力能有多大,不仅取决于我们本身做得多好,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对别人了解多少,对别人的语言和文化了解多少。我们对别人的语言和文化了解多少,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了我们本身的传播力,因为它是一个融通的过程。融通的过程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是你一厢情愿这个过程就完成了。
2015-06-12 10:30:56
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翻译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了,我们也看到这次研讨会有一个分论坛,就是聚焦翻译与对外话语转换创新,结合实际,您认为中国的翻译工作在对外传播过程当中应该进行哪些创新呢?
2015-06-12 10:31:30
从目前传播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最直接,也是国际关注度最高的一些课题来看,比如说通过中国道路理论制度体现出来的中国梦,“一带一路”,“四个全面”等等,需要我们对这些概念、这些理论本身理解的深度,光靠字面上的翻译语言没有错误,语法也没有错误,但理解上未必能够说得清楚。
比如说“一带一路”,如果简单翻译为one belt one road,为了让国际社会知道这就是“一带一路”倡议,也许对one belt one road的解释和注释就要十倍甚至几十倍于这几个字,我觉得这就有问题。也许还没有等别人看完弄懂你的注释,这个机会已经没有了。因为翻译上,我们有些仅仅是字面上的翻译,看上去没有错误,觉得已经说清楚了,但事实上别人理解有困难或者不完整的情况下,就会给别人以谬误的解释来取代本身我们想说的机会与空间。
比如对“一带一路”的解释,有些人把它说成是“马歇尔计划”,当然有话语权上的争夺竞争,但也深深说明了,如果在第一时刻我们对一些重大政策、重大理论、重大决策还不清楚,我们的话语权往往可能是事与愿违。
这些都需要我们对外传播工作者在深刻地学习我们道路理论制度,理解我们本身的方针谋略,理解我们的价值观的基础上,有一个比较好的外文的准确表达,否则往往即使有一个非常好的内容,也未必能够争到这个话语权。总书记提出来要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是抓住了对外传播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其他可能都是受制于、受限于它。
我们融通中外话语体系构建的紧迫性和它的水平能力,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外传播的水平和能力。
2015-06-12 10:31:50
习总书记提出的是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关于这样一个体系的构建,您觉得还有哪些重点方面呢?
2015-06-12 10:32:19
要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应该更多的提高我们中文表达的国际适应度。因为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讲话是面对国际社会讲的,它的很多概念、很多表述,从一开始恐怕就得兼顾到别人习惯的表达方式。你了解别人的习惯表达,才可能突出自己想说明的内容,不同的或者是相同的部分,才可能引发一些特别的关注。我们现在大量的讲稿里面,有些文章是很为难翻译的,它本身的很多表达,本身就有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空话套话的东西。因此,我觉得总书记提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不仅是对于对外传播工作者讲的,也是所有面对国际社会对外讲话的时候应该注意的,我们的表达也应该是一个融通中外话语体系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应该完全简单地由翻译来完成,而应该由我们讲话者共同来关注和完成的。
2015-06-12 10:33:01
在翻译界有过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说当年中苏论战的时候,起草“九评”。周总理亲自主持了这个起草班子。同其他起草班子组建的不一样的地方是,总理在组建中文起草班子第一时刻,就吸纳了英文和俄文的翻译参加,要让这些翻译全程跟着中文文稿起草组的整个思路走,要了解中文背后到底想说什么事情,到底反映的内容和意思是什么。总理甚至说,有一些翻不清楚的东西,就改中文,使得我们中文表达的第一时刻就应该兼顾到对外表达所需要的一些形式和内容上应该注意的方面。这不仅是解决翻译的难易度的问题,我觉得是解决思想方式的问题。中国的国际化程度这么高,国际关注度这么高,我们的关联度这么高,我们的语言表达也应该与时俱进,形式主义的一些东西,空话套话,穿靴戴帽的东西就要调整,在对外表达中也要有一个比较好的语言编辑和内容编辑,这个过程也不完全是翻译能够做得了的事情。
外文局这些年很努力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培养一批懂语言的好编辑,这些编辑能够知道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不需要解释的一些内容,对外国人来说怎么通过加一些注释,怎么通过一些辅助的内容来帮助它理解。
比如说,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词对中国人来说不需要太多解释,你说给外国人听就得有一个完整的注释,这个注释的表述必须是像辞典类的表达。“文化大革命”我们这里不需要解释,你告诉外国人,你光从字面上说是这么大的一个revolution没有注释是不行的,这都是一个好的编辑、合格的编辑在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过程中,需要特别加强建设的一些内容,这就是我们的努力目标,能够有一批懂中外不同话语体系表达的人,有一批能够融合不同话语体系的表达方式的人,都是我们自己需要培养的一些专门人才,任重道远。
2015-06-12 10:33:25
对于研讨会,您有什么样的期待?
2015-06-12 10:33:35
这个论坛本身发展的过程,也是我国对外传播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过程。之所以说它是发展的过程,是因为它是不断成熟,不断完善的过程,不断的有针对性,不断的有深度的一个过程。事实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三届所形成的将近800篇文章,和这次200多篇论文,是被会议录用或推荐的论文,从它的一千多篇论文情况看,有很多新理论的建树、探讨和实践经验的感悟和总结,但是确实也反映出总书记在去年文艺工作座谈会议上所指出的,即我们对外传播理论研究有相当数量的文章,也依然是处于“有高原没高峰”的情况,有数量缺质量的状况。也许它是一个发展过程,但也反映了我们整个理论研究过程中,或者实践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的开会论文真的是不缺数量,针对关键议题、关键问题、关键的难题,高水平的文章还是太少了,或者说还是远远不够,这在发展过程中值得我们高度重视。需要有一个更加严谨的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啃骨头”、“攀高峰”的精神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好这个论坛的作用。不是为搞论坛而搞论坛,不是为发表论文而写论文,而是要能够切实研究我们目前对外传播当中很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信息传播无论哪种形式,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社会,都是目前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挑战最多的一个领域,需要我们适应这个变化,掌握它的脉络,认知它在整个传播当中的规律性,如果没有我们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同时又有国际眼光,又要有国际语言来研究它、认知它的话,很多问题还可能只是束之高阁。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会议,能够推动我们全体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更多的聚焦到我们那些应该直面,应该应对、下功夫、啃骨头、攀高峰的聚焦点上去,真正发挥好论坛的作用,对整体的对外传播理论和实践能够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2015-06-12 10:33:47
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责编/主持:孙婉露 图片:李佳 摄像/后期:王一辰)
2015-06-12 10:33:58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图片大图:
中国网 李佳
中国网 李佳
中国网 李佳
中国网 李佳
中国网 李佳
中国网 李佳
中国网 李佳
中国网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