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鸿毅: 培养素质全面、富有个性、人格平衡的中医药人才

首页 > 中国访谈 > 专家学者

导语

 

嘉宾介绍

时间:2015年11月20日
嘉宾: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胡鸿毅
简介: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如何培育卓越的中医药领军人才,高校在教学模式和教育改革上应该进行哪些创新呢?中国网的记者就此专访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胡鸿毅。
 

本期照片

   
   
 

访谈实录

刷新全文打印合并称谓
 

评论

用户: 密码:

团队介绍

  《中国访谈》拥有先进的演播设备和成熟专业的策划、技术团队,节目团队在全国“两会”、党代会、国庆等国家重大宣传报道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中国访谈》团队独家策划制作的多部系列访谈节目,曾获得国家级、全国人大、省部级等多项优秀作品奖。
  团队成员:郑海滨 韩琳 王瑞芳 齐凯 佟静
裴希婷 李虹霖 张扬 孙婉露
版权声明:

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活动标题

  • 胡鸿毅: 培养素质全面、富有个性、人格平衡的中医药人才

活动描述

  • 时间:2015年11月20日嘉宾: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胡鸿毅简介: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如何培育卓越的中医药领军人才,高校在教学模式和教育改革上应该进行哪些创新呢?中国网的记者就此专访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胡鸿毅。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各位网友大家好!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如何培育卓越的中医药领军人才,高校在教学模式和改革上应该进行哪些创新呢?中国网的记者就此专访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胡鸿毅。

    2015-11-20 17:03:41

  • 中国网:

    胡校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网的采访。在中医药的传承上,学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上海中医药大学主动肩负起了这方面的责任。您认为学校的教育在中医药传承方面具有怎样的优势,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呢?我们又是如何做的?

    2015-11-20 17:04:09

  • 胡鸿毅:

    从一个教育的链条来讲,是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统一连续体。高等中医药教育同样也跳不开这样一个规律。我觉得院校教育对中医药教育来讲担负的使命可能更为独特,因为从一个传统学科要走向未来,更富有生命力,要在现代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独特的角色,我觉得,院校教育给我们未来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讲?因为院校教育不仅仅是为未来的中医药人才打下中医传承的基础、建立基本的思维,更为重要的,院校就是一个学科集聚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我们可以获得各种资源。

    对中医药人才来讲,我们古人一直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对知识上需要全方位的了解,能力上需要全方位的构建。在这方面院校是非常独特的、可以说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所以,我认为对于院校教育,我们在这个统一体中,不是出了院校就结束了,院校教育应该参与这个统一体的全过程。所以对上海中医药大学来讲,我们把院校教育打造好,不仅是基本的教育,更重要是担负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的重任。在中医药人才成长的各个环节当中,我们都要为他提供智力的、文化的、素养的支持。职业的成长离不开院校教育。在这句话上,我认为我们把院校教育要放长放远地看待它。

    2015-11-20 17:04:22

  • 中国网:

    具体到上海中医药大学,我们在中医药传承方面的院校教育上有哪些特色?

    2015-11-20 17:04:37

  • 胡鸿毅:

    我们有些工作和全国的中医药院校一样,有自己中医药本身的一些特色特点。但我们比较重视毕业后和继续教育方面院校教育如何参与。

    我们在全国率先尝试“5+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与研究生学位衔接工作,这个工作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院校教育和毕业后的教育是如何来连通的,我们在“5+3”整个设计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做“5”和“3”的加法,而是一体化的设计。这个时候院校就可以扮演非常主动的、独特的、甚至于唯一的衔接好整体设计和系统提升的作用。我们的眼光是,做好本科教育,做强研究生教育,把毕业后教育做得有声有色,而且要渗透于每个中医人岗位发展的方方面面。

    2015-11-20 17:04:49

  • 中国网: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人才,在培养卓越的中医药人才方面,我们在教育改革和培养机制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和尝试呢?

    2015-11-20 17:05:00

  • 胡鸿毅:

    中医药的教育中很重要就是个性化问题。大家知道中医有流派。中医有三句话,医者易也、医者意也、医者艺也。医学是变化的,医生也要随着社会的变化、疾病谱的变化、人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来适应性地变化,捕捉它的变化要素、规律,用于自己的诊病治疗以至于预防当中。所以,对我们来讲“医者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另外,医者还有意象之意和艺术之艺。总而言之,我们要培养素质全面、富有个性,但又是人格平衡的中医药人才。我们希望在这方面着重进行一些尝试和打造。

    比如我们学校非常早的就开展了在医科院校中试点学分制改革。大家都知道医科院校的课程非常有规律,知识要素也是要求很严,知识面要求很广。在这样一个严格的体系中,我们怎么寻找让学生个性化成长的路径,这对于我们高等医学教育尤其对高等中医药教育来讲是一个新的命题。

    所以我们从八十年代开始历时三十多年,不断探索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管理制度、考核评价模式、以及资源提供形式上我们怎样来让学生既能够获取,但又有自主。这一点上,我们三十年来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方法,总归于一句话,让我们的学生既“知常”又能“达変”。但按照原来的简单做加法肯定不行,那就要“圆机活法”,要把它融通起来。一件事上赋予它的使命,不要太简单,要多元。一多元了,我们的资源就会有非常大的空间可以使用。所以,我们学校的必修课中,我们把必修课的教学内容、甚至于教学目标都做了重新的设计,一门课承担的任务目标就更广泛,可能也更明确。但是我们可以空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其它的课程中拓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这是一个方面。

    2015-11-20 17:05:11

  • 胡鸿毅:

    第二,我们觉得中医最重要的是实践。用王阳明的话说是“知行合一”,“知”以后必须要“行”的体验,中医是非常注重实践的一门学科。除了理论之外,理论要转化为它自身的思维逻辑能力,这方面必须要有很大的实践环境。这个实践环节在院校教育中如何实现?所以我们的学校也是比较独特的,三个学期制。在这个大的学期之外,还附加了一个专门用于临床实践体验的这样一个模块。甚至于我们现在把这个模块打造的不仅是中医临床,而是让中医学生到社会上实践,这个概念和原来的概念又不一样。就是把中医学生放到社会上看,因为中医本身就是社会医学成分非常浓厚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到它的临近毕业,在整个时间链条上,无论是中医学类的还是和中医药学相关的其它学科,我们都会安排,按照它的认知、按照学习的规律、职业成长的要素,我们给它搭建了不同的平台。 比如一年级就让学生他们去了解一下今后他们会遇到的社会环境。

    2015-11-20 17:06:55

  • 中国网:

    一些感性的认知。

    2015-11-20 17:09:30

  • 胡鸿毅:

    他们的服务环境是什么,服务的人群在想什么。二年级的时候让他们更多到社区去,和居民近距离地接触,看看他们个性的问题在哪里,他们所关心的是什么,更深入地和他的专业知识结合,小试牛刀一下,让他们去试试看,做一个健康的宣教会得到什么反馈。三四年级就是更深入的专业的提升。这一层层往上走下去,不仅让学生有体验,更重要也是个性张扬的机会,他做了以后才有兴趣,看到问题以后就围绕问题深度学习,才有积极性。

    2015-11-20 17:09:42

  • 中国网:

    下面我想问一下您个人的评价和感受,您认为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中医药的教育,应该满足怎样的标准?

    2015-11-20 17:09:52

  • 胡鸿毅:

    从大的来讲,传承创新能够统一起来才是最好的中医教育,这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有一位国医大师,我们大学的裘沛然先生曾经总结过我们学校的办学风格,他说我们有八个字要坚持,“中医本色、时代特征”。我觉得这八个字总结的非常好,一个传统医学要走得更远更好,能够在健康服务体系中扮演更为独特的角色,它毕竟要坚守自己的主阵地,你的特色、你的定位必须明确,所承担的任务必须是不可替代的。

    但是必须要认知到现代社会在发展,人的需求在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在发展,从中医角度,中医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我们从古到今走过来,中医有用天文历法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的哲学体系也是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了我们。所以,中医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整体。

    问题是如何坚守本质,如何与时代的有机结合,这是我们现代中医人、现代中医药教育要破解的命题。所谓最好就要两者协调统一,这是一个方面。

    对于中医人来讲,最好的中医教育是满足人的个人发展。我觉得人的自由发展,这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对中医人来讲也是如此。我们好的教育不能单向思维,我们给予,必须要看到我们给的人是怎么想的,他以后是一个独立的、有独立思考的思想人,他是行业人,他在行业中扮演什么角色,必须尊重他们的想法。我觉得最好的中医药教育必须尊重自身,老师要尊重,他是传道解惑的,学生更要尊重,因为他们是未来的我们所有任务的承担者。我觉得最好的中医药教育不能够离开“人”这个概念。

    2015-11-20 17:10:07

  • 胡鸿毅:

    所以,我们这个大学也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这个教师发展中心可以讲是国内医学院校中率先成立的。我们为什么要成立,就是因为我们要面对的广大的师生,他们的所思所想,把知识技能如何传授内化为他们的素养,这方面是一个好的中医教育必须给予的支持,而不是单向的。我想好的中医药教育在我个人体会,大概用16个字可以概括:目标明确、资源丰富、有效指导、积极评价。如果能够做好这16个字,我们的教育链条应该是能非常平顺地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2015-11-20 17:10:24

  • 中国网:

    这是一种相互尊重,兼顾了老师也兼顾了学生。

    2015-11-20 17:10:34

  • 胡鸿毅:

    是的,中医本身就讲人,中医是人学。我们裘老写过两本书,一本叫《壶天散墨》是讲他的行医之道。但他在自己生命最后一个阶段悟到的,他写了另外一本书《人学散墨》,讲的是人的事情,为医先为人。

    所以什么是最好的中医院校,必须在为“人”上给他一个很好的培养。

    2015-11-20 17:10:45

  • 中国网:

    这又回到最初的本质,人的培养上。

    2015-11-20 17:10:56

  • 胡鸿毅:

    是。

    2015-11-20 17:12:14

  • 中国网:

    在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学校开展了海派中医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我们知道中医药领军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一个长期的时间积累的过程。那么我们开展这项工程的初衷是什么?取得怎样的成效呢?

    2015-11-20 17:12:22

  • 胡鸿毅:

    中医传承是非常有意思的,也是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如何去做好它,破解它,实现它,我觉得这里面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必须在不同阶段都能提出若干中医的学术问题,中医未来的发展一定是学术引领,需求导向。我觉得一个好的中医药人才是伴随着我们破解问题的过程中成长的。作为传统学科来讲,我们可能更重视传承、吸收,但是我们往往会有的时候会用一句打问号的话:“是不是我们会迷信?”,不加选择的囫囵吞的“传承”,这种传承的效率是低的,甚至会带来一些偏差。所以,我们中医历代有各家学说,在历代我们都会有一个振臂一呼的人,纠偏的人,不断丰富和改善我们的学术生命,这对传统的传承人才培养来讲需要重视。不能够提出问题的学科,它是没有生命力的,但是传统学科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而我们的中医是个性化的教育,个性化的医疗,但把这个“个性化”做得更精确,我们就要求其真,求其源,这就是中医人要做的事。

    中医是传统的又是现实的,天天在发生着的医疗活动。但毕竟有的原理学说形成的时候已离我们很远,在传承的过程中有丰富,也可以有异化。所以,我就想,我们的领军人才要培养他们也是我刚才讲的“医者易也”,他们头脑中要有问题意识,要有学问意识。他们可能在院校教育中打下基础,平时的实践中积累经验,但最后要成为未来的领䄂就看你提什么问题,你有问题的导向,就决定了怎么做论道和悟道。中医人才到最后要习惯于论道,要习惯于悟道。所以,我就觉得我们培养未来的领军人才,为什么是在他们经历了之后再把他们召回来,我认为在原有基础上是一种提升,能级的飞跃。但如果我们不加以组织,不加以引导,可能他们所有的都是“个性”的,他们没有形成一种学术群体的概念、互相分享的概念。论道悟道要大家一起论,一个问题全世界的人都来研究,它的发展就更快了。中医药在未来传播中也必须如此,更多的人围绕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一起来破解。不仅中医人自身,我想我们也要邀请其它学科的专家学者一起帮我们解决困惑,一起来成长,其实大家都是互相启发的。

    2015-11-20 17:12:31

  • 中国网:

    现在社会上对中医领军人才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我们也期待能够通过这样一个工程可以培养出更多的领军人才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2015-11-20 17:12:43

  • 胡鸿毅:

    是,我们希望他们是真正的大师,有学问、有文化、有品格,这就是一个中国文化思想在中医身上的完美的体现,这是我们终极追求的目标。

    2015-11-20 17:12:55

  • 中国网:

    中医也是传统文化精髓的部分。

    2015-11-20 17:13:04

  • 胡鸿毅:

    是,中医人才培养得好,领军人才在社会上有影响,无意中就像习总书记讲的,中医药是开启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我觉得不仅是钥匙,我们也是形象代言。

    2015-11-20 17:13:14

  • 中国网:

    在推动中医走出去和中医药国际化方面,上海中医药大学也做了非常多的尝试。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方面,我们做了哪些教学领域的改革和尝试呢?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此外,学校教育在中医药走出去方面要发挥怎样的作用?又具有怎样的优势呢?

    2015-11-20 17:13:23

  • 胡鸿毅:

    中医药的国际化是未来中医药走向世界、我们未来的中医药要扩大我们自身的影响和服务面的一个重要举措。中医药的国际化有一条必须要坚守,就是对接国家战略。中国的中医药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宝贝。我们在整个政策领域,我们整个中医药在国内健康产业当中,健康服务业当中,卫生事业当中的地位,在我们中国中医和西医是并重的,这是国家战略。所以,中医药走出去也必须对接国家战略,要主动对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我们的资源更有效的输送出去。

    我们在中医药国际化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以前走的路是第一步的,吸引人来学。现在已经做到了,我们的子弟遍布世界。有的地方像美国针灸中医药的教育都已经实现了本土化了,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就要主动走出去,我们看的目光要更远,尤其在教育领域,原来我们都注重一般学历教育,现在看继续教育市场更丰富、更广阔,因为全世界的中医药人都要职业成长,这个市场怎么占领它?除了我们院校教育的这些基础教育之外,我们是不是还有很多学术的培训、学术的传播,在这方面要主动形成我们上海“海上名医”的品牌效应。

    所以,我们的教育策略面向的是教育市场,而不是一个局部的领域。这是我们的一个想法。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这是网络状态的,要充分利用好我们华人华侨和校友资源,他们在世界各地扮演的角色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要把他们建成一个网络。在这个网络基础上,随着他们的需求,把我们好的资源通过有效的途径输布出去。我们现在也在积极推进“互联网+”的概念,除了我们的健康服务产业的“互联网+”,我们学校要把它整合起来,互联网健康服务到哪里,教育链也要渗透到哪里。因为这是相辅相成的,你服务是靠服务技术、技能、含金量,这些都要靠教育培训来实施的。所以,我们希望服务网络到哪里,理念也要主动渗透到哪里,比如我们现在在“一带一路”包括捷克、马尔他、以色列、包括欧洲的其他地方,我们现在都已经把我们的医疗资源布点到那里,教育资源也要跟进到那里。所以我们是医教研协同的项目,这种项目才会左顾右盼,左右逢源,它才能形成一种合力做得更有声有色。

    我们希望能够用一些现代的手段,比如像慕课,微课慕课网络传播,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所以,我们牵头成立了全国中医院校慕课联盟,上海中医药教育的国际联盟,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它用更好更快捷的方法传播到世界各地去。

    2015-11-20 17:13:34

  • 中国网:

    其实通过这些方式也是让中医药的一些精髓文化,能够影响更多的世界人民,造福更多的世界人民。

    2015-11-20 17:13:51

  • 胡鸿毅:

    我们要有好的学问,要有好的传播形式,这种形式要契合学习者的心态,学习者的需求,这就是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思考和不断摸索的。

    2015-11-20 17:14:02

  • 中国网:

    我们学校有很多国外的留学生,包括我们在捷克等国有一些本土化的教育,有没有接受到这些学生的反馈,他们在学成回到当地国家以后有怎样的表现或者怎样的作为?

    2015-11-20 17:14:11

  • 胡鸿毅: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教育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我们的校友出去以后总的来讲有一个很好的反馈,他们的职业独立感非常强,他们的创业精神、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勇气和精神也特别强。我们很多校友在海外发展,他们已经回来找我们合作,主动找我们合作,因为他们觉得上海中医药大学可以助他们在海外发展的一臂之力,也通过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他的合作,不仅把中医药的影响力扩展出去,也把自身的影响力都扩展出去,这都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很多的校友,现在和我们接洽的各种领域的教育丰富多彩。我觉得我们校友资源,他们走出去最后会把上海中医的品牌打得非常亮。

    最近我们也在搞上海的中医流派传承,上海的中医流派传承中很多的亮点,我们的海外校友也在不断地发扬。我觉得上海的品牌、上海的故事、上海的学术特征,这是我们给海外校友最大的财富。一个品牌能够讲得响就能够传播得远。所以,我们给所有的海外校友,希望他们打上一个牢牢的印记——海派中医。

    2015-11-20 17:14:21

  • 中国网:

    这也是我们学校教育无形的延伸、扩大它的影响力。学校在招生规模和培养计划方面,如何保障学生毕业后可以学有所用?因为我们了解到现在很多医学院校的毕业生,毕业后很难进入对口的岗位工作。

    2015-11-20 17:14:37

  • 胡鸿毅:

    医学教育是精英特征、职业定位都很强的教育,国际也把它称为“成人的教育”。培养周期长、资源要求高。现代中医药教育更是如此,有的学者讲中医人才培养有三个特点:知识要求更广、成才时间更长、知识转化为能力更复杂。这点我有同样的感受。因此,医学教育不仅取决于院校,更应形成“行业(岗位)、院校、政府(政策)”利益共同体,在育人、用人、评价人、激励人方面形成共识,构成一个统一的系统性设计。目前开展“卓越中医药教育”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培养规模与就业岗位之间的契合度性如何解决。这里有规模数量问题、也有结构优化问题,其背后有利益趋动、责任主体问题,也有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与多元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相适应的问题。上海中医药大学始终有个很好的育人理念,除了“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观外(即以中医药为主体,现代科技知识能力和中医药传统文化为两翼),还有就是始终坚持办学规模与社会效益之间协调,始终清醒地构画人才培养的社会走向,努力为毎位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好“量身定做”式的支持,这里包括了为学生预先考虑他们走出校门后的发展空间在哪里,并据此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以及招生计划、培养方案,我们有位老领导讲得好,好的教育既要对接社会需求有超前性,但也保持一定的培养规模的“饥饿感”,这样学生学习就容易处于能激发、会自主的状态。

    2015-11-20 17:15:04

  • 胡鸿毅:

    我们要办最好的、受人尊敬的大学,要做最好的中医药教育,我认为不光是针对中医药核心专业人才的,也要面向未来的中医药健康服务紧缺、新兴、交叉学科专业人才。我们讲要培养末来的、卓越的中医药领军人才,但并非单纯指传统意义上的精英,它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我们培养的人不仅出现在高水平医教研领域,也更要造就服务基层的、能自主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我们校园里塑立的“人民健康好卫士”卓越基层中医的陈海星医生雕像,其意义就在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设立每年两个月的“小学期实践”,籍此开展富有特色的社区服务性学习,以及受益广泛的中医药特色科创活动、“名师领衔的导师团”计划、专业课程德育计划等,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学习中医药,学会“接地气”、“立德行”。我们学校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保持高水平,这是个关键核心!

    2015-11-20 17:15:16

  • 中国网:

    谢谢胡校长。再次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2015-11-20 17:15:26

  • 中国网:

    (责编/主持人:佟静 后期/摄像:刘哲)

    2015-11-20 17:15:41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http://mp4.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15/11/20/201511201447988636802_347.mp4

图片大图:

  • 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胡鸿毅

    中国网 佟静

  • 胡鸿毅: 培养素质全面、富有个性、人格平衡的中医药人才

    中国网 佟静

  • 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胡鸿毅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

    中国网 佟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