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活动标题
活动描述
文字内容:
大使先生您出身于外交世家,曾在维也纳、华盛顿、巴黎、布鲁塞尔等多地任职,2014年履新瑞士驻华大使至今,您对中国的印象如何?
2015-12-28 18:31:18
我对北京和中国的印象非常好。我在大概30年前开始认识中国,起因是我夫人学习汉语、中国文化和中国文明。中国陪伴了我一生。我对30年前的岁月留有非常强烈的印象。无论是有时回到中国,还是目前在中国居住,我都为中国社会的变迁着迷、赞叹、深深震撼。中国的社会变迁不仅涉及经济、基础设施、人口和城市化建设方面,而且在于它令人真切感受到全社会的活力。诚然,各国的特质、特点和特性决定了各国之间均有差异。我无意对此进行比较,而只是对中国的当下与过去进行比较。如果我必须给你们一个简明扼要的答复的话,那就是中国社会的活力令人印象非常强烈。
2015-12-28 18:32:36
大使先生,您在采访和演讲中多次提到几个“第一”,比如瑞士是第一批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之一,中国第一家工业合资企业是与瑞士合作建立的。当初瑞士为什么能够率先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您如何评价中瑞关系?
2015-12-28 18:32:58
瑞士经常是最早或最早之一与中国建立某种关系的国家,很早就承认了新中国。数十年间,官方以及民间层面,不同决策者出于不同原因常常寄希望于中国,我们一直为此感到高兴。的确,人们可以提出这个问题。就像我对你们说过的那样,有时就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但从整体来说,可能由于在政治层面上的中立政策,瑞士对外开放程度相当高。瑞士喜欢与各方建立富有成效的关系。瑞士人都是旅行家,我注意到很多企业家很早就对中国产生了兴趣。
他们来到中国最初不一定出于经贸原因,而是因为瑞士人这些旅行爱好者在不同时期来到中国,发现了这个国家。这种做法起源很早,而且历经数十年、甚至数个世纪。这种勇为天下先、标新立异的能力来源于我们的开拓精神。我们需要这种精神,因为现代瑞士正是建立在这种精神之上:瑞士基本没有自然资源,因此只能依靠自身产品的附加值。为此,瑞士愿意根据世界各国的不同需要与之建立良好关系。我们和各国之间的关系建立在某些领域的传统良好关系基础上。当然,我们深知与之有很多差异,对事物看法也不尽相同。但是,双方的务实态度使我们得以建立日益紧密、日益富有成效的关系。我必须说中瑞两国关系在广度和深度方面相当出色。
2015-12-28 18:33:22
中瑞建交65周年系列活动已接近尾声,请您评价一下今年两国友好交往所取得的系列成果。
2015-12-28 18:33:46
当然,我可以给你们介绍几个重点活动。我们在今年的纪念活动中做了很多事情,目前还没结束。全国共实施了100多个文化项目,组织了400多项各种活动,我可以说上述各项活动都达到了高潮。一切都取决于你们认为什么是活动高潮:大型招待会、时装表演、经济活动、大型音乐会、流行歌手演唱会、摄影作品展和古代艺术展......所有这些活动特别有助于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的事情,即让中国朋友和我们本身在承认我们长久以来共同从事的事情的基础上进行接触。
2015-12-28 18:34:11
我注意到“阳光动力2号”项目。
2015-12-28 18:34:18
的确,瑞士非常有幸拥有这架飞机,纯粹以太阳能为动力,开启了全球环游,在中国停留了一段时间,曾降落在重庆和南京。“阳光动力2号”象征了瑞士发现者、创新者、创造者的形象。我提请你们不要忘记瑞士在创新和竞争力方面居于世界榜首。原因正是因为我们辛勤付出,从不满足于现状,而是不断创新,因为我们也懂得技术创新是为全民造福的必经之路。“太阳动力2号”来到中国恰逢中国举全力改变环境观念,显然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征兆。
2015-12-28 18:34:29
中瑞自贸协定正式实施一年来,两国贸易增长显著,从2014年7月到2015年4月,瑞士对中国出口增长3.5%,从中国进口增长超过5.7%。超过瑞士对全球其他国家的贸易进出口。您认为为何与中国的贸易会有超出一般的表现?
2015-12-28 18:35:11
这些成果相当不错,对双方都有益,与当下国际贸易中的不景气形成鲜明对比。“对啊,这正是自贸区协定的效果啊”,这话说起来很简单。可我认为这还不够。自贸区协定刚刚签订,效果也刚开始表现出来。协定开始运作,尚需改善,并发挥推动作用。我们两国之间良好交流中应该记住的最主要一点就是我们的经济形成互补。非常奇特的是,中国提升自身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地位;因为瑞士通常处于高端,所以,瑞士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需求量总是很大。正是因为我们在这些领域生产的装备带来了高质量产品,我们才在中国越来越受到欢迎。此外,我们在清洁技术领域积累的良好经验在中国越来越有用,也越来越受欢迎。我对两国交流不断增加感到高兴。
2015-12-28 18:35:27
中瑞经济和贸易合作在哪些领域有增长潜力?
2015-12-28 18:35:32
有很多交流,我问自己:“哪个领域可能没有增长潜力呢?”我想可能是在大宗产品贸易方面潜力不够,因为我们没有原材料,有时会进口一些。瑞士在整个生产链条都可以成为中国很有益的合作伙伴。凡是中国重点发展的领域,即城市化、基础设施、能源、清洁技术,我们都能带来解决方案。这一点非常清楚,原因很简单,中国市场如此之大,以至于即便事情已经决定之后,还可能发生很大变化。在那些中国人、中国工业和中国服务业定位不同的领域,我们也能够给予他们支持。在咨询、金融、保险等任一服务领域,我们都能对中国改善民生事业提供支持。在很多领域,这一切主要取决于中国进行的改革开放。我期待这些领域也会取得巨大进步。
2015-12-28 18:35:40
作为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之一,瑞士于6月底在北京签署了亚投行协议。瑞士加入亚投行的初衷是什么?
2015-12-28 18:35:59
你们看,我们经常提前给自己提出问题,我们不惧怕创新和变革。成立亚投行就是中国提出的倡议,我们对此表示欢迎。可以看出中国进一步开放,不仅只发展双边关系,也对自己的多边作用进行评估和发展。我们之所以对此表示赞赏,主要是因为我们很久以来就对亚洲特别感兴趣。瑞士开展的全球发展合作遍及世界有需求的所有地方,首先从亚洲开始,从中国近邻尼泊尔开始。我们和中亚发展了实质性的关系。我们以不同方式出现在大部分亚洲国家,或于经济、贸易、金融层面,或于发展合作层面。所以我们对形势变化感兴趣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很自豪瑞士是最早对亚投行这个新机构表示信任的国家之一。
2015-12-28 18:36:12
对未来亚投行的前景有何预期?
2015-12-28 18:36:20
很多国家还未达到理想的发展水平,他们对基础设施和发展具有巨大需要。国际机构认为未来十年内需要数百万兆(美元)。用于支持人口变化和环境需要,也就是优质基础设施。所有这一切都需要经验,需要科技,需要融资,同样也需要良政,需要监管,目的是避免浪费,真正在各地树立学习的榜样。我们在基础设施、电信、能源、金融等领域拥有成熟的经验,并希望藉此做出我们的贡献。我们远不是唯一这样做的,但我想这样做可以拉近不同经济体和不同优质企业之间的距离。我为此感到欣慰。
2015-12-28 18:36:30
您在北京已经居住了两年,中国正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而瑞士作为发达国家却向来以绿水青山而著称,您如何看待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
2015-12-28 18:36:47
我想环境问题非常严峻。住在北京的人很容易产生亲身体验。我还认为这些环境问题已经得到承认,这就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像很多时候一样,在中国不会长期无限延续。相反,中国的活力可以使全国面对并予以抗击,而且速度可能比别处要快。此外,习近平主席最近在巴黎气候大会上所做的承诺是对延续这一方向的担保。既然你们拿瑞士做参照,那么,可以说,我们的确成功保护了环境,在此方面发展了许多高新技术,但原因来自于我们本身,因为我们曾经遇到了很多由自身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段时间,我们的水资源、湖泊和河流都受到了污染,土壤被化学产品充斥,空气污染也很严重(当然是输入性的)。我们发展了技术、态度和个体责任,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只有个体责任和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能做什么,才能改变局势,才带给我们国家清洁、环保的形象。我们绝不是好为人师,我们是交换器,我们喜欢交换信息,认为在中国和瑞士都能为中国快速攻克难题做出贡献。我们还与中国不同部门商定,在此方面开展了很多项目。
2015-12-28 18:36:57
就像您刚刚提到的巴黎“气候大会”,中瑞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哪些方面的合作?
2015-12-28 18:37:00
我们很早就开始全面解决环境问题。比如,中国华北的含水层受到破坏,我们带去了水治理的经验。我们还开发了支持中国大型城市的计划,有一整套支持发展低碳城市的规划。我们还制定了在城市及其他地方发展基础设施的规划和经验,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城市化社会运转的方法。这一切的目的当然是减少碳排放以及对气候和环境影响降至最小化。举一个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帮助给设备和工业车辆安装细颗粒物过滤设备。
2015-12-28 18:37:05
中国游客已成为瑞士最大的亚洲游客群体,但没有去过瑞士的中国人对瑞士的印象大多限于湖光山色和名表。您认为瑞士还有哪些特色可以向中国游客推介?
2015-12-28 18:37:10
你说的没错,而且我也不会改变这个画面。事实上,来瑞士观光就是在短时间内看到很多不一样的而且得到很好保护的风景,瑞士面积和中国无法相比。相反,到一个国家旅游,来到一个新地方,发现新风景时,总会产生一种想法:这种环境是怎么形成的??是什么使人创造了这个环境或享受这个环境?的确,说到底,瑞士这个国家比埃皮纳勒市明信片所描述的现代得多。因为,瑞士人白手起家,今天终于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效益最好的国家之一。有理由理解我们社会的原动力不是建立在简单生产精密仪器、手表和旅游业上,而是其他方面。没有理由改变带来娱乐和放松的旅游方式,但要思考给瑞士带来发展的原因:正是个体自由,寻求长久平衡,不同文化、语言、民族之间的平衡,社会生活不同需要之间的平衡,带来了人类创造力的发展,这一发展服务于环境,特别是人类环境。
2015-12-28 18:37:26
使馆在签证方面是否有新举措吸引更多中国游客?
2015-12-28 18:37:30
当然,我们两国建交65周年,我们改变了某些程序,加快了签证的发放速度。我们在年初引进了16个工作小时规则,也就是说材料齐全时,用两个工作日发放签证。程序已完全加快了。我们和某些国家做得一样好,我认为没有人比我们做得更好。我们还和别的申根国家开启了各种谅解谈判,目的是能够在中国开发可以发放签证的地方。我们期待中国政府就此给出答复。
2015-12-28 18:37:35
最近法国发生恐怖袭击,比利时也加大警戒力度。我注意到在9月份的一次采访中您谈到瑞士对于欧洲难民问题持的是开放和欢迎的态度,请问最近的恐怖袭击事件是否会影响瑞士接收叙利亚难民?而对于接待游客,特别是中国游客方面,是否也会受到影响?
2015-12-28 18:37:41
好几个问题交织在一起,但答案各自不同。瑞士拥有悠久的人道主义传统,很久以来就植根于人民心中和思想中。瑞士国土面积很小,无法解决世界所有问题。
所以,我们持开放态度,但是被这种不可回避的现实强加了某些限制。叙利亚、伊拉克及非洲难民危机事关全欧洲。瑞士和其他国家一样,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现在,我们面临恐怖主义再度爆发。发生在巴黎的残暴袭击在法语国家民众心中记忆犹新,但是,在其他法语国家或之外的地方也发生了许多类似的袭击。我们注意到该领域的危险在增加。我提请你们注意巴黎袭击不是难民或申请避难者所为。他们(恐怖分子)来自已经建立的社会,成功逃避了监控,或者是通过其他方式进入法国。我们面临一个新现象,必须对此高度重视。我们在瑞士参加了反恐斗争,我们会对此关注。目前,我们不是直接受害者,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的社会是稳定的。但是,的确发生了倒退,取消了几个旅游申请,原因是来瑞士的大部分中国人或者其他国家的人不是只来瑞士,而是进行欧洲游。如果你们对当下有些担心,你们会取消全部计划。我认为这种态度和这种谨慎做法会平静下来,事态很快会恢复正常。但是,为此需要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证城市和民众安全。
2015-12-28 18:37:52
有统计表明2015年来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度有显著提高,您如何看待中国“一带一路”构想的发展前景?
2015-12-28 18:38:06
我觉得它会有“玫瑰色的未来”。你看,我们现场就有几朵玫瑰色的鲜花。刚才我和你谈到中国实行开放政策,现在又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接下来我期待促进合作的强烈愿望,期待各国沿着交流的道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各国交流水平已达到一个新高度,首先是“一带一路”直接相关、具有象征性的国家,当然也包括直达中亚“一带一路”沿线之外的国家。海上丝绸之路联系着好几个大陆。我期待“一带一路”倡议越来越得到各国的理解,即不必害怕有关合作伙伴之间发展经贸和金融关系。相反,“一带一路”建议可以带来双赢。中国提出的这个倡议在中国和国外都受到欢迎,这说明所有决策者心中都树立了命运共同体概念。
2015-12-28 18:38:17
您来到中国后,对“中国梦”这个概念怎么理解?您怎么看待您周围的中国人的梦想?您个人的梦想是什么?
2015-12-28 18:38:30
我对自己来到中国没有梦幻的感觉,我很清醒地积极着,至少我努力做到这一点。你提出了有关中国梦的问题。在中国这个变革如此之快、如此充满活力的国度,被一种愿望、理想所激励是正常现象,闭上眼睛,让思想开放,自然会产生对更美好世界的梦想。我认为这就是“中国梦”。与此同时,如果我对古代中国文化原动力感兴趣的话,如果要加以区分的话,我会说古代中国梦的一部分更具沉思特点,现代中国则积极主动了许多,全身心拥抱自己的前途。对我来说,我在谈论“中国梦”的同时力求保持头脑清醒。但我本人不是中国人,不必像中国人感受的那样去投身这一梦想。同时,我高兴地看到严重中断之后,中国民众中重新出现了传统文化的某种原动力:以传统文化做参照总是一件好事情。
2015-12-28 18:38:46
您有过多部著作,除了涉及外交领域,还在文化方面也颇有研究。是否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对中国文化的见解?在让欧洲人民更加了解中国、中国文化方面,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2015-12-28 18:39:01
这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非中国文化来源的人群应该谦虚地给予理解、领会。我为之敬佩,态度极为谦卑。我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够,所以努力提高知识水平。这些知识不是、也不应该只是书本上的、固定的,或智力上的,而应该同样是充满情感的。我觉得与一种文化的精髓有关的话题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文学更是诗歌,绘画同样以感情为支撑,精美与优雅发生转变,表现为具体,同时也表现为一种介于自然造化和人类创造之间的逐步演变。这一点非常独特,令人敬佩与赞叹。你问我如何对西方人或瑞士同胞介绍中国文化,我对他们谈得很少,因为我谦虚地告诉你们,我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首先,当今中国变化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无法理解这种变化的速度。这种变化水平不会在别处出现。所以,我首先会对他们说要来中国,这是真心话。如果近三年来你没来过中国,你已经不可能理解中国了,因为变化速度惊人。此外,我会对他们说我们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理解起来常常有困难,应该接触中国文化,用一种开放、谦恭和包容的精神去接触。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没有理由认为她和别的文化相比孰优孰劣。她是构成我们这个世界整体文化的基本要素。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我个人欢迎全球化),这种文化的全部应该把我们引入一种更为开放的精神境界。
2015-12-28 18:39:11
(责编:黄婉晴 李虹霖 主持:张智超 翻译/配音:温莺 摄像:王宇迪 高聪 导播:李双江 后期:王宇迪 图片:董宁)
2015-12-28 18:39:20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图片大图:
中国网 董宁
中国网 董宁
中国网 董宁
中国网 董宁
中国网 董宁
中国网 董宁
中国网 董宁
中国网 董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