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活动标题
活动描述
文字内容:
曹主任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网的专访。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中青年改革开放论坛”为什么叫做“新莫干山会议”,这次论坛有什么样的背景及意义?
2016-09-28 10:17:11
1984年的莫干山会议是我们这一代人心中的丰碑,它标志着八十年代中青年集体参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并为改革开放集体发声。不仅仅是因为参加当年莫干山会议的那些人中后来出现不少社会精英,包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著名经济学家以及政策的高层制定者,更是因为他们那种求实奉献的精神对于当代中青年参加改革开放的事业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五年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会同有关单位倡议发起“新莫干山会议”,就是想承续当年的时代精神,为当今和之后的中国改革开放打造凝聚中青年智慧的平台,特别是发挥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勇于批评、建言献策的精神,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研究会议。
2016-09-28 10:17:35
现在大大小小的论坛也不少,但都是推崇明星学者,像我们这样推崇中青年经济工作者的会议还是很少的,您怎样看待中青年经济工作者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
2016-09-28 10:18:03
今年是新莫干山会议的第五届,您参加这个会议可能也有所感受,它和别的会议不同。我们想,现在多数会议是一些明星的走秀,在会上缺乏激烈的争论和讨论,缺乏当年莫干山会议的气氛和精神,特别是对现实问题的平等交流,所以我们力图营造这样的环境。
你看昨天的开幕大会上,不管是70多岁的著名经济学家,还是这次会议代表中最年轻的24岁博士生、青年教师,大家都是平等地坐在一起,不设主席台,发言时间也一样,而且通过山上这样一种封闭的环境和氛围,大家可以更专心地开展辩论,发生思想的激荡和脑力的碰撞,产生灵感。
我想这个会议的特点在于:一是参与主体是中青年;二是平等地探讨和辩论;三是它不是单纯的学术会议,而是务实地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中国参与国际治理改革等贡献智慧。
2016-09-28 10:18:11
和1984年莫干山会议的参与者相比,新一代的经济工作者有什么特色?
2016-09-28 10:18:21
这个问题是很多人问的问题,每年都有人问。我和当年参加会议的代表们年纪差不多。我感觉这一代年轻人有很多优点,现在的年轻人:第一,他们经过系统的现代经济学训练,有很好的院校背景、很好的学历;第二,他们比我们当时走过的地方可能更多,有的是海归,去过很多个国家。我们那个年代参加莫干山会议的多数人都没有出过国;第三,现在又有了互联网和信息的开放,他们所看到和接受的网络信息和媒体信息,也比我们那个年代多得多。
但和那个年代相比,现在的青年人不像那个年代的青年人有很多基层实践的经历,更接地气,具有更强的吃苦奉献精神,像我们那一代人下过乡,当过兵,当过工人,同时更加注重对基层的调查研究和接触等等。现在的年轻人相对来讲,在这方面较为欠缺,我感觉他们在讨论上更多、更容易从经济学的原理和他们所收集到的数据上分析和讨论,而不是通过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或者积累的经验总结。
2016-09-28 10:18:33
我这里加一个问题,您有没有觉得他们有的人有些时候还是很嫩的?
2016-09-28 10:18:56
我看过当年山上的一些发言稿,我在1984年、1985年都看过,如果从现在的观点看,当时很多观点从现在来看也是是很嫩的,这不应苛求年轻人,关键是存续这么一种求实奉献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说这几届新莫干山会议,每年都还是发出了很多富有见解、富有启发的观点。
但现在不像当年,现在的会议多,讨论的场合也多,新莫干山会议只是供中青年学者和中青年知识分子参与讨论的平台之一,而当年的平台少,所以当年莫干山会议的影响更大。
2016-09-28 10:19:21
感谢国家发改委国合中心给中青年的经济工作者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下一个问题,这次的主题为什么被定为“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呢?
2016-09-28 10:19:29
新莫干山会议已经召开五届了,每年都有每年的主题,我们永恒的主题是“创造公平、开放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这是历届会议共同的主题,我想也契合当前我们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但根据每年的情况也选择不同的主题,比如第二届选择的是“财税改革再出发”,金融相关的主题是今年第一次选择,主要是考虑到今年媒体上也都在披露说中央要召开金融工作会议,同时随着我们现在的供给侧改革,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也的确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所以选择了这么一个题目。
2016-09-28 10:19:49
与往届论坛相比,我们这一届论坛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2016-09-28 10:19:59
与往届论坛相比,这次论坛完全是由45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主,他们自己组织的,我们已经退居二线了,在后面参与一些咨询和顾问。你可以看一下昨天大会的主持人,以及会议各个分论坛都是中青年主持。
第二,这次会议相对来讲,请的明星经济学家也很少,只是特邀了很少数的,而且这次会议邀请的参加过第一届莫干山会议的学者是最少的,只有贾康等两个人,还有今年的主题围绕“金融”,不限于国内的视野和国内的金融改革与创新,主论坛和很多分论坛都从国际金融改革的背景和金融发展的趋势来探讨中国的金融问题。
2016-09-28 10:20:08
昨天我看到大会全体交流的议题是“深化金融改革的意义和改革的优先顺序”,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2016-09-28 10:20:38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本人参加过第一、第二、第三三次全国金融会议的筹备工作和会议本身。我的看法,还是要问题导向,当前来讲,不光是中国,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主要的问题是如何解决金融“脱虚回实”的问题,就是解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我想还是应该围绕这个主题来探讨我们下一步金融改革的意义和金融改革的优先顺序和重点。
现在社会上和有关论坛讨论比较多的,像金融监管、汇率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对外开放等等,这些我想都应该纳入到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以及中国如何参与推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改革,在这两个大的层面上去讨论,这也是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也好,国家金融改革的未来也好,应该考虑的最高层面的问题。
今天上午我在小组讨论中讲到,从当前来讲,金融改革如何支持实体经济,一个重要体现是今年提出的任务——如何支持“三去一降一补”,这是今年新的改革的主要内容。明天我的发言里也会讲到,金融如何促进区域的均衡发展,怎样缩小地区和城乡的差别,以及金融如何支持产业创新升级等等。我想可能这是我们未来一个时期“十三五”期间金融改革的主题。
我在六年前提出过金融改革的核心应该是利率市场化,现在这个目标基本实现了,所以今后还是应该更多地围绕支持实体经济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09-28 10:20:54
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产业政策”之争的问题,最近张维迎教授和林毅夫教授对产业政策有针锋相对的观点,您怎么看待他们之间的争论,以及您认为产业政策到底有没有用?
2016-09-28 10:21:28
我印象中张维迎教授第一次提出这个问题大概是两年前,在中国发展论坛上,我也在现场,他问台上的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一位领导同志,提出对产业政策作用的质疑。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首先,我是觉得这个问题有必要辩论,他们两位,林毅夫、张维迎都是我敬重的经济学家,他们这种讨论有益于推进改革深化,有益于推动研究如何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第二,对产业政策的讨论如果仅仅从经济学原理上,不同的学派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总希望政府的作用越小越好,甚至是一个无为的政府,而凯恩斯学派等总是更强调政府的作用。
但我总觉得如果是莫干山会议讨论这个问题,我们更多要围绕着过去的产业政策,哪些是失败的,哪些是成功的,为什么失败,为什么成功,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去探讨分析,可能更容易达成共识,对今后的工作指导更有意义。
另外,我看最近参与讨论的很多经济学家也举了国外在历史上关于实施产业政策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包括英美国家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在成为全球化大国的过程中,政府的干预都是不可缺少的。借鉴国际经验我觉得也很有意义。
昨天我也和贾康在饭桌上讨论,我说林毅夫提出“有为的政府”,还有的经济学家提出“有限的政府”针锋相对,但我个人的看法应该强调“负责任的政府”,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当经济周期性下行,甚至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美国前财长保尔森有一本书就是《悬崖边缘》,该出手的时候,该干预的时候就要干预,但在经济正常的情况下,政府更多地应该是营造环境,激发企业家的竞争。市场经济离不开企业与政府的互动,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还离不开各层面政府履行不同的职责。所以要我说,更应该研究“负责任的政府”,怎样从制度上、体制上,以及我们的经验教训总结中,不断加深认识我们政府应该怎样对经济工作负有责任。从理论上去讨论有限的还是有为的,这当然也有意义,对经济院校的教学和科研也有意义,但是我想对政策制定更应该是注重实际。
2016-09-28 10:22:02
由于时间的关系,访谈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您接受中国网的专访!
2016-09-28 10:22:18
(责编/记者:李虹霖 摄像/后期:李双江)
2016-09-28 10:22:35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图片大图:
中国网 李双江
中国网 李双江
中国网 李双江
中国网 李双江
中国网 李双江
中国网 李双江
中国网 李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