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中国访谈> 观点

M2与GDP之比2:1就意味着泡沫和崩盘?走极端了!

发布时间: 2016-09-28 16:57:4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李虹霖  |  责任编辑: 李虹霖
  • 中国网:

    贾院长,您好!我的第一个问题,有分析称,虽然近年来中国的银行大规模放贷,金融系统供应了廉价资金,但都没有恢复实体经济的投资,而是助长了房地产到债券的各种泡沫。您对这种分析怎么看?金融怎样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 贾康:

    这几年货币政策和资金供应方面服务于稳增长,所以货币政策表述上是“松紧适度”,但实际上主要是“怎么松得适度”的问题,而不是“怎么紧”的问题。在讲松紧适度的时候,我观察到管理部门的担心,如果讲“适度地放松”会不会一下子滑到过度放松,而引起物价上涨或者通货膨胀带来的不和谐、不稳定的负面影响,比如今年一季度的时候,猪肉价格和蔬菜价格在一段时间里有上升的迹象,就形成了社会关于这方面的一些焦虑心态。所以,管理部门宁可说“松紧适度”,按照我的话,比较直率地说——“紧”已经无所指,主要是掌握好“适度松”的问题,确实不是大水漫灌式的放松。现在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应的“三去一降一补”,第一条“去杠杆”,首先涉及到整个的货币供应量,如果按照广义货币供应M2来说,就是怎样控制它的增长幅度,怎样控制M2对GDP的相对比重的问题。

    你刚才提到的问题,如果按照有人理解,说这些年我们的货币和资金供应是提供了一些“廉价资金”的话,这是有问题的。因为在市场的感受来说,一般都不是廉价的,而是融资难、融资贵,资金链在企业层面是相当紧张的。但这就有一个悖论,一方面M2和GDP相比已经两倍以上了,对比各个经济体,中国是相当高的,而另一方面大家普遍感觉到融资难、融资贵,很难如愿得到资金支持,这里面的分析就相当复杂。

  • 贾康:

    要注意到,中国在融资方面的特点,跟一般的经济体,特别是典型的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区别。美国它所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的融资是以直接融资为主,中国是非常明显地以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最典型的就是银行贷款,直接融资最典型的就是股市和债市,也包括现在还在积极发展的私募等等。从股市和债市来看,大家都注意到了,中国股市的发展,曾经有一些让它强劲发展的意愿,但是去年我们遭受到的却是事与愿违的、被称为“股灾”的股市大震荡,它的作用现在还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还要考虑怎样进一步配上种种必要的制度建设,让中国直接融资里的股市能够得到健康、比较有后劲的发展。而债市这些年的发展更是伐善可陈,我们真正的企业债基本发展不起来,因为企业债背后跟着要经受市场风险考验,有风险怎样由分散的主体来承担的问题。购买企业债的投资者,碰到一部分企业债出了问题,不能按照原来的约定还本付息的时候,按市场机制通则,这种损失一般是自担风险的,而中国不行。我们早早就注意到,企业债出现问题,购买者不是通过法律程序最后做破产清算,尽可能争取一些本金归还,而是很快跑到政府面前静坐示威,变成群体性事件和维稳问题。所以有关方面非常谨慎地在企业债审批方面加以控制。实际上,后来以企业债为名出去的债,都是政府融资平台为主的变相地方政府融资行为,地方融资平台名义上的公司债、项目债,我们所说的城投债,不是严格意义上债券市场应该充分发挥的市场主体的企业债,这是中国的困局,需要进一步破解这个困局。

    直接融资不发达就要靠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怎么控制风险呢?银行贷款就像典当铺一样要靠抵押,没有抵押能力的一些中小微企业、三农经济主体,往往一筹莫展,很难得到像样的融资支持。靠抵押来做的间接融资,它会产生比直接融资大得多的重复计算,一去一回都是要M2支持的媒介和信用活动。所以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M2和GDP相比走得比较高,并不意味着能直接表现出它泡沫化的程度,确实是有特定的直接融资发展不足的相关制约所造成的影响。

  • 贾康:

    但这只是说的其中因素之一。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中国的M2和GDP之比,具体的分析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要考虑。就是货币流通速度。同样的货币供应量,速度不同,起作用方面大相径庭,货币周转运行相关原理早已经说得很清楚,是几个相关参数在一起——货币供应量、平均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这几个主要参数里,我们对货币流通速度做过研究,它到某一个临界点会突然变化,它会突然上升或一下子变慢。在临界点前后,你光看M2的供应量,很难说清楚真实的需要到底是怎样的,一旦过了临界点,你的判断又会走到相反的一个极端上去了,这些事情必须纳入我们考虑问题的视野。

    所以简单讲,M2总量方面的控制确实有必要,因为它和风险度有关联,需要防范风险。但又不能简单把中国的M2和GDP之比到了2:1,就马上认为是泡沫,跟着就说中国经济要泡沫破裂和崩盘,这个判断是走极端了。

    但实话实说,不少国际上的观察者,包括国内内部讨论时听到的声音确实有这个倾向,说中国经济已经危不可及,只要你有点什么事情,M2这么高的比重,后面跟着是不是中国经济要崩溃了,这都是值得讨论的,需要大家更中肯、客观地把握货币供应量的问题和去杠杆的问题。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李虹霖
 

互动留言

0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changhy@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219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