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活动标题
活动描述
文字内容:
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收看!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令人神往、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以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为标志宣告胜利结束。历时两年,中央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在长征过程中,仅红一方面军就翻山越岭18座,跨过大河24条,历经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访谈节目带您回顾峥嵘岁月,弘扬长征精神。
本期节目我们特别邀请到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军史专家姜廷玉为您解读。
2016-09-20 11:04:43
首先,想请您为网友梳理一下红军长征的历程以及当中的一些重要的转折点。
2016-09-20 11:05:06
红军长征是在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红25军,从大江南北这些地区向西北的陕甘地区进行战略转移的一个战略行动,被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由于国民党军重兵的围剿,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错误的战略指导,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所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当时中央红军出发的时候是8.6万人,有5个军团,2个中央纵队一起进行长征。由于在长征前中央派人,派何长工,潘汉年同广东的地方军阀陈济棠进行谈判,达成了“让路”这样一个协议,所以红军在突破第一、第二、第三道封锁线的时候比较顺利。当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的时候遭受了重大损失,因为这个时候国民党在湘江布置了重兵对红军围追,红军损失很大,就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左倾错误的战略指导使红军受到这么大损失,红军当时是想到湘西去跟2、6军团会合。当蒋介石发现了红军这个意图以后派了很多的重兵进行堵截,张网以待,在这种情况下再到湘西去就很危险。所以毛泽东在通道会议上就提出要转兵,要到贵州去,要到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贵州去,后来在黎平会议上中央就接受了这个建议,决定转兵向贵州去。这之后红军又强渡乌江,攻占了遵义。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也就是历史上称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批判了“左”倾错误的领导,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的领导地位,当时增选了毛泽东为常委。遵义会议使得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被接受,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在我党历史上,我军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等的领导下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巧渡金沙江以后基本上就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堵截,由“被动”变“主动”,这也可以说在军事上是一个转折点。
2016-09-20 11:05:32
1935年的3月份为了配合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嘉陵江战役,嘉陵江战役后四方面军也开始了长征。
1935年的6月一、四方面军就会师了,会师以后就确定了“共同北上”这样一个战略方针。会师以后中央红军和四方面军就编成了左右两路红军,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领导右路军,朱德、张国焘在左路军,分左右两路北上。后来张国焘反对中央的“北上”方针,主张“南下”,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一方面军的主力1、3军团单独北上。
1934年11月的时候鄂豫皖的红25军根据中央的指示离开了鄂豫皖根据地,也进行了战略转移,他们这支红军到了鄂豫陕创建了根据地,得到了发展壮大。后来他们又为了配合中央红军的行动,1935年的9月份到达陕北的永平镇,就和红26、27军进行会合,刘志丹领导的这个部队,编成组成了红15军团。党中央率领的中央红军后来成为了陕甘支队,于1935年的10月到达陕北,和红15军团会合,之后胜利结束长征。
四方面军南下以后经过几个战役受到很大损失,特别是百丈关以后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后来1936年的7月就和2、6军团会合,共同北上。1936年的10月9号和中央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
红2、6军团1935年的11月从湘鄂川黔根据地出发进行长征,他们这个长征刚才讲到了,他们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合,会合以后2、6军团和红32军就编成了二方面军,二方面军继续长征,1936年的11月22号到达了将台堡会师和一方面军会合。
至此以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为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2016-09-20 11:06:31
刚刚您给我们梳理了一下红军长征的整个的历程,我们想请问红军长征的决定当时是如何做出的,当时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环境下去做了这样一个决定,有没有做一些相关的准备工作呢?
2016-09-20 11:06:41
1933年的9月国民党蒋介石调动了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刚才也说到了,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错误的战略指挥,当时主要是博古和李德错误的指挥,使得五次反“围剿”不断的失利。特别是1934年4月广昌失守以后形势非常严峻,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腹地进攻。这个时候已经感到五次反“围剿”取得胜利的可能不大了,在这个时候中共中央曾经给共产国际发了电报进行请示,要求要战略转移。共产国际于6月25号回了电报,同意中央红军为了保存力量进行战略转移,但是也表示在中央苏区还可以动员力量,还有可能在中央苏区进行发展,不要惊慌失措,共产国际基本同意了这个。
中央苏区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到了7月份为了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调动敌人,派红,7军团以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名义北上来调动敌人,8月份又叫6军团西征,一方面是调动敌人;另一方面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路。由于7军团、6军团的兵力有限,并没有调动敌人对中央苏区的进攻和压力,所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就决定要提前进行战略转移,原来计划是10月、11月,后来在9月份就进行了准备,进行战略转移。10月10号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
这个战略转移有没有准备呢?目前史学界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认为没有准备,仓促出击;还有一种认为是有准备。但是现在分析起来看可以这么说,是有准备,但是准备的不充分。
做了哪些准备呢?像刚才说的向共产国际进行请示,当时还扩大红军,确定战略转移的目标当时向湘西2、6军团转移。当时对红军长征转移以后留在中央苏区的红军和党组织也进行了初步的安排,成立了中央苏区中央局,成立了中央政府办事处,并且将各个县原来的军事部改成游击司令部。总的来看是进行了一些准备,但是准备的不充分。这个事儿当时只有上层的少数人知道,中央政治局会议都没有讨论,也没有进行认真的思想动员和军事动员,在好多红军的指挥员包括上层对整个的战略转移的意图不太清楚,后来出现了长征初期遭受的一些重大损失。
总的来说是“有准备”但“准备不充分”,是仓促出动。
2016-09-20 11:06:52
从您刚刚给我们梳理的这样一个线路图面来看长征总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而且途径的也是地理和气候环境极其恶劣的地区。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条这么艰难的路呢?
2016-09-20 11:07:05
红军,中央红军、各路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在交通要道、一些大的城镇都有国民党军重兵驻守,他围追堵截,你要走的一些交通要道,大的城镇损失会更大,有危险。所以,我们这个战略转移基本都是选择那些交通不便,国民党兵力比较薄弱的地区,有时走山路,走偏僻的地方。
刚才说到中央红军原来想到湘西去和2、6军团会合,当国民党知道这个意图以后,中央经过毛泽东的力主转兵,中央就决定要避开这个重兵把守、张网以待的湘西到贵州去。贵州国民党统治的兵力相对比较薄弱,贵州也相对比较落后,到这个地区容易建立根据地。
渡完金沙江以后准备要北上跟四方军去会合,那走什么道呢?当时有两条道,一条道就是从雅安这面过去,但是这条道是有国民党重兵驻扎把守,如果奔这儿走会遭受更大损失。后来就决定走另一条道,就是冕宁,彝族居住的这个地区。这个地方虽然道路交通不便,彝族和汉族还有些对立情绪,因为国民党过去一个是宣传,一个是欺压彝族群众,我们还是决定走彝族区,后来经过刘伯承总参谋长和彝民的小叶丹结盟,使红军顺利通过了彝族区。
过了大渡河以后要和四方面军会合,会合走哪儿呢?后来也选择了比较偏僻的雪山草地。雪山草地虽然很艰苦,很难走,但是它没有国民党的重兵把守。当时大雪山都四、五千米,很高,上边雪、风都非常艰难,鸟都飞不过去,在这种情况下红军爬雪山,红军过草地。
虽然付出了一些代价,一些牺牲,有些红军战士就牺牲在雪山上了,有的是冻死,有的陷入了雪谷里。有一次过雪山的时候雪山上边战士们休息,醒了以后有的都冻僵了,有的都冻死了。有一次就发现雪山里伸出一只胳膊来,还攥着拳头,后来把这个拳头打开一看,这里边有一个党证和一块银元,上边写着刘志海,中共党员,1933年入党。这就反映了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党员还想着党,还有坚定的革命信念。过草地就更艰苦了,几百里方圆的草地遍地是沼泽,一不小心就陷进去。在草地上没有吃的,粮食吃完了就挖野菜。前面的部队把野菜挖完了,后边的野菜都没有了,后来就吃皮带、皮包,很艰苦。在过草地的时候仅营以上干部就牺牲了50多位,在长征当中比较艰苦。
2016-09-20 11:07:13
我们也知道毛泽东主席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当中也说到,“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如何去理解这样一句评语?您认为这样一句评语当中所包含的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呢?
2016-09-20 11:07:42
毛主席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讲话当中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把红军的长征比喻为宣言书、播种机、宣传队,这是对红军长征的高度评价。
长征是“宣言书”,它就说明了红军长征宣告了红军是英雄好汉,向全世界宣布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结束。
长征是“宣传队”,红军在长征经过的地区广泛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像我们红军长征每到一地,特别是到一些地区,到群众中去宣传,到群众中去鼓动,咱们红军中都有宣传队,通过贴标语,通过演节目,像女红军在长征中充分发挥了她们的文艺宣传作用,使广大的人民群众了解了我们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
长征是“播种机”,红军长征在它所经过的地区帮助群众,组织工农武装,建立工农政权,就是苏维埃政权,还留下了一部分红军和当地群众相结合坚持斗争,播下了火种,为以后革命的胜利留下了种子。
所以毛主席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对红军长征这重要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红军的长征它不仅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红军广大指战员用血与火铸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通过毛主席的评价也折射反射了长征精神。
另外,从整个长征的进程来看也铸就了这个伟大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很重要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这种路线、做法,还有密切联系群众,和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这种群众路线。我感觉长征精神最核心、最主要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
2016年7月18日,习总书记到宁夏固原专门到将台堡去参观了红军会师纪念馆,在参观红军会师纪念馆的时候他就讲,长征创造了中外的历史奇迹,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去争取革命胜利,面对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敌人敢于胜利,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所以,我们今天要宣传红军长征的英雄事迹,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要走好新的长征路,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016-09-20 11:07:51
非常感谢老师您今天给我们详细的解答,也再次感谢您今天作客我们的节目,谢谢!本期节目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各位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2016-09-20 11:08:05
(责编 裴希婷/主持人 黄婉晴/摄像 刘哲 王一辰/导播 周珊珊/图片 伦晓璇/后期 王宇迪)
2016-09-20 11:08:15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图片大图:
中国网 伦晓璇
中国网 伦晓璇
中国网 伦晓璇
中国网 伦晓璇
中国网 伦晓璇
中国网 伦晓璇
中国网 伦晓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