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玲:进博会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新的公共产品
 
时间:2018年11月8日
嘉宾: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陈文玲

       中国网: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2018年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本届进博会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来自五大洲的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向世界展示发展成就和国家形象。就首届进博会有关问题,我们特别采访到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陈文玲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专访

       中国网:对于习近平主席在首届进博会所做的主旨演讲,您认为有哪些新亮点?

       陈文玲:习近平主席的演讲振聋发聩,是面向全世界的中国对外开放决心的诠释。这次的进口博览会是国际贸易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也是我们对外开放标志性的事件。习近平主席把这次进口博览会的重大意义提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而且这个进口博览会不是只办一届,是以后要持续办下去,要越办越好,越办越大,越办影响力越大。

       我觉得这次进口博览会实际上和我们原来的广交会是不一样的,那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已经超过100届了。进口博览会是以进口为导向的,这样一个博览会从第一届开始,我想通过一届一届的努力,也会和广交会一样,成为中国向世界打开的另一扇窗户。广交会是要把我们中国的商品推向世界市场,进口博览会是要把全世界的商品引入到中国市场,使中国市场既成为出口的一个大市场,也成为进口的一个大市场,而且通过搭建进口博览会的平台,成为世界转口贸易的大市场。

       我觉得中国作为世界货物贸易排在第一位的国家,从2013年成为第一大贸易体,在世界贸易中它将发挥第一大贸易体重大的引领作用。所以,我认为此次进口博览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它是历史性、标志性的事件,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创举。习近平主席有很多的原话,我觉得定位是非常高的。进博会解决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商品交易的问题,用什么方式交易的问题,它是中国面向未来,扩大开放,打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也是中国从国际贸易入手给全世界搭建的一个新的贸易平台,这个贸易平台不是为了中国的商品买和卖,是一个全球性的。我们过去如果说是卖全球,现在我们可以说是买全球,而且未来会是全球买、全球卖,中国真正成为一个国际贸易的中心。这个中心我们既可以做中国的商品,也可以为世界上的中小企业、供应商降低搜寻市场信息的成本,然后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能够迅速找到他们所需要的市场需求点。而市场的消费者、需求者,又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迅速地找到他们的供应商。这样按照经济学来说,是降低了搜寻信息的成本,这个又是中国为全世界提供的新的公共产品。这个公共产品对全球产业链的布局,对全球中小企业的生产,对全球的消费者包括中国消费者又是个大福音,我觉得这一点感觉特别突出。

       第二,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五条中国未来对外开放中的举措,我认为这是在3月份博鳌论坛上“四方面的主张”又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又进一步表现了中国开放的决心,脚步不会停,开放的决心是越来越大了。并不是说我们面对着国际贸易的争端,中美贸易的争端、摩擦,我们才做出了一个应激反应。这是中国既定的开放的战略,也是中国既定的一直采取的方向,始终没有停过。我们从1978年到现在,改革开放的脚步就没有停过,对外开放的方向没有变,改革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这个方向也没有变。我们现在和全球市场越来越交融了,我们的经济制度越来越趋同了,所以,我们现在已经成为120多个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成为70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二大贸易伙伴,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中国是不会把大门关上的,中国关上大门就没法前行了,所以,美国也好,西方一些国家也好,对中国的担忧是杞人忧天。如果我们关上大门等于放弃了中国可以迅速发展的至宝,这个至宝就是中国打开大门,对外开放,引进先进的技术、资本、商业模式、管理经验、人才,加上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使中国加快发展。所以,你想我们过去成绩的取得是对外开放,未来我们真的要把中国建成一个强国,在世界上响当当的强国,一流的强国,那么必须是继续推进开放,继续推进改革,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第三,我觉得我们向世界进一步传递了中国的信心,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中国的四个自信,习近平主席讲的四个自信在每一次讲话里都有体现。这次有一段话,我觉得特别打动人,而且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气度和自信。他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所以,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不会减弱的,我认为面向未来,中国人的自信心,用一句网络语言来说是“爆棚”。实际上在中美贸易摩擦中,我们之所以成为美国打击贸易的对象,就是因为中国强大了,中国发展了,中国离它越来越近了,所以引起了它的这个战略的疑虑、战略的焦虑、战略的误判,实际上这就有改革开放发挥的作用。我们融入世界市场之后,中国人这种创造力、原创力还有生产力的进一步释放。我觉得中国已经创造了今天,靠打压、靠遏制不会阻止我们迈向明天的,所以它就像大海一样就在那儿。我觉得习近平主席那一段话讲的特别精彩,特别让我从内心深处感到中国人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中国网:首届进博会选择在上海举办,有什么重要意义?

       陈文玲:对上海,习近平主席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什么在上海办,因为上海是开放的城市,它有开放的历史。因为上海也有我们国家的浦东特区。原来邓小平曾经讲过,上海浦东发展起来了,带动上海发展,进而带动长三角的发展,长三角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那将非常了不起。所以,上海实际上已经完成了浦东特区的发展,然后带动上海整体的发展,形成长三角我国最有竞争力的经济区域,通过这个经济区域又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发展,形成长江经济带的战略,使上海现在成为“一带一路”海上和陆上的战略交汇点。

       在新的形势下,上海成为对外开放的一个新的桥头堡,或者是对外开放的一个风向标。上海举办进口博览会,广州原来是出口商品交易会,后来改成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现在我觉得广州和上海将形成两个互补的交易会,我们国家面向未来,在贸易上构建开放的一个布局,而这个布局,我相信广州从出口到进出口,再到我们上海的进口博览会,那就形成了中国从出口向进口的导向。然后从进口到未来向搭建“卖全球”的、流程化的贸易大平台,形成这样的国际化大循环,我想它未来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网:进博会上,习近平对进一步扩大开放明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具体举措。请您评价一下这些新举措。

       陈文玲:我觉得这五点要求特别符合我们国家现阶段发展的实际,以及面向未来的这种战略选择。首先,可以激发进口潜力,我觉得进口刚才已经说到了,我们国家实际上对进口的需求,相当于由三个方面组成的。

       第一,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它会对进口的优秀产品产生非常大的需求。他们从电商购买也好,还有外出旅游购物也好,我们1.3亿人出去,要有1万多亿的购物的消费,跨境电商贸易已经达到32万亿人民币,其中有很多就是中国的消费者通过跨境电商来购买国际上的优质产品。那么我们有这样一个进口博览会,未来可以使跨境电商也好,还有一般贸易也好,还有采购贸易也好,它会在这样一个新的平台上把国内的这种消费需求,外溢的消费需求可以拉过来。另外潜在的消费需求,对美好生活的新的需求,找到供给方。

       第二,对制造业现在在加快向东南亚、南亚这些周边国家,还有劳动力成本低的非洲转移,像服装鞋帽箱包这些行业生产转移的速度越来越快。今年1到9月份,我们的贸易顺差实际上已经降低到29%,所以,我们未来人民群众日常的消费需求,就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消费需求必然要靠进口。

       第三,我们现在周边有很多国家是贫困国家,比如老挝、缅甸,超过75%都是农业人口,但是他们有非常好的土壤条件,有非常好的安全有机的农产品。那么我们现在除了工业品以外,农产品其实也可以通过进口来释放消费需求,满足我的消费需求。所以,进口的潜力会进一步释放,我觉得这一点是我们进口博览会所能发挥的最直接的作用。

       二是放宽市场准入,就是我们通过下一步对外开放,我们会向更多的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商来放宽市场准入,凡是国内企业可以进入的领域,国外的企业都可以进入,负面清单——就是不能进入的是个例外,其他的都是准入的。所以,我觉得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一方面加深我们的民间资本进一步释放,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会激发出新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会使在国际上创业,希望到中国创办企业的科学家、领军人物,进一步进入到中国市场来进行创造、创新和创业。

       三是创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改进我们的营商环境。我特别关注到现在我们的营商环境,按照国际组织新的排序,我们从78位向前提了32位,现在是46位,说明中国的营商环境这些年大幅度改善,得到了国际市场认可。但是还不够,像中国香港的营商环境,在世界各个组织评价的评价中,香港的竞争力、营商环境都占很大的比重。美国也是曾经作为竞争力排在前几位的,它的营商环境也是权重很大,因此,我觉得我们在营商环境上还可以做更多的工作,政府的放管服已经做了很多了,但是我们在营商环境方面,比如企业的税费,企业税的设置,企业的清理的费用,比如说为企业建立公共服务的体系,支撑企业的发展,比如说我们要加快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使整个市场经济增加它的信用度,加快政府改革,提高政府为企业服务的效率。这些营商方面的环境要做的文章还很多,所以我觉得前我们整个中国需要创造更好的经营环境,使企业能够进一步释放它的创造力,这是非常重要的。

       四是打造进一步开放的高地。中国的开放高地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打造的过程,比如我们现在有250多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6个国家级的高技术开发区,有19个国家级的新区,还有接近20个国家级的各类综合改革实验区等等,所以这些都是在打造高地,都是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我们还仍然要建设高地,而这个高地要和我们的“一带一路”形成海陆的统筹,形成东西的互进,形成内外的联动,这样的话我们对外开放的高地可能在布局上又不完全相同。

       比如我们的沿边,原来沿海是对外开放的前沿,未来可能是沿边。沿着我们边境线2.2万公里,我们和周边国家形成的跨境的经济合作区,那就是新的高地。比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们携手打造建立的80多个产业园区也是高地,这个开放的高地就不局限于在我们的国土上。打开国门,吸引外商,可能更多的这些高地要学会在国际市场上配置优势资源,带动相关的国家和中国一起发展。

       所以,我觉得这是更高水平的开放,也是我们要着眼的高地。再比如像我们的进口博览会这也是一个高地,这是我们对外贸易的一个高地。还有习近平主席提出来要加强多边与双边的合作,现在中国坚定不移地维护多边,维护国际秩序、国际规则,维护在贸易上以WTO的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的一整套规则体系,所以,我们实际上现在这些贸易摩擦,中国是站在多边一边,但是我们也不排斥双边,那么双边只要对于两个国家都是互惠互利的,双边也是可以的。所以习近平主席提出来,要推动多边和双边的合作。

       中国网: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进一步的开放会对中国经济带来哪些新契机?又会遇到哪些新挑战?

       陈文玲:我觉得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中国的开放不表现为它说的,而是表现为做的。有的参加会议的代表说,中国对外开放改革说的多,但是我们希望你落地,我觉得他说的也不无道理,我们说的其实我认为都是很到位的,包括习近平主席的历次讲话,包括李克强总理的讲话,包括我们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对于对外开放没有任何一次有动摇的,没有一次是说我们走了回头路,在我们中央的表述、国家领导人的表述里面是放弃的,从来没有。

       但是,我们现在也出台了很多文件,我们的文件确实需要进一步落地,我们需要加大改革的力度,而且这些改革要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不仅要解决外国参会者提出的这些问题,也要解决我们国内长期应该解决但是没有解决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的企业进口原来是按照出口导向制定的这些贸易政策,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一系列过渡性的安排,实际上需要清理。我们要按照新的面向未来的规则,比如说数字贸易、国际贸易、服务贸易,按照这样的规则,按照国际上所通行的规则实施,还有一些是国际上还没有制定的,没有适应新的经济全球化要求的这些东西,我们实际上着眼于这一块来设计中国下一步扩大开放的战略,设计改革的方案,使中国真正通过改革开放能够始终站在世界潮流的前端,不仅是国际秩序、国际规则的贡献者、建设者,我认为中国应该力争成为引领者。

       中国网:对于我国新一轮的开放,未来您更加关注哪些方面?

       陈文玲:这次进博会是我们对外开放标志性的事件,但并不是休止号,并不是只有这一种方式。我觉得中国整个的对外开放是一个大的格局:从理念上来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处理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来说,是共商共建共享加上共赢;从我们和相关国家这种“一带一路”的合作上来说,是政策沟通、货物畅通、资金融通、设施联通、民心相通。 这五个方面的路径实际上就一个字,那就是要达到“通”。

       实际上在现在新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不仅产业形成了链状的连接,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而且所有的事物都形成了一种网络的状态,包括互联网、物联网、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航空网、港口网,它实际上都是形成一个网络形态,这个网和这种链接最需要的是什么?是通畅。进口博览会也是我们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我刚才已经说了,它通过出口导向到进口导向,到进出口平衡,然后到我们成为买全球、卖全球国际大的贸易平台,国际大的枢纽,为全世界的生产商、供应商和消费者搭建更为开放的平台,这使全世界都能降低经济学所说的交易成本,这是为世界提出了一个新的开放的供应品。

       中国的开放,我觉得还会有很多的举措。包括我们将来要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包括我们要推动多边、双边的合作机制,包括降低市场准入,包括激发进口活力,也包括再进一步开放的高地,我认为中国的开放将从我们一开始这种渐进式的开放、选择性的开放到制度性的开放、引领性的开放、更高水平的开放,通过中国的开放让世界看到一个全新的中国。过去我们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可以通过学习西方,引进市场经济制度,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激发我们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的中国。那未来的世界会看到一个更加开放、更加自信、更加包容、更具有人类使命感的伟大的国度。

       中国网:谢谢您,谢谢陈老师。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段冰;主持:裴希婷;摄像/摄影:郭天虎;后期:刘凯;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段冰;主持:裴希婷;摄像/摄影:郭天虎;后期:刘凯;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