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海钦:弘扬传统文化 创新国学教育

时间:2020年10月9日
简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需要教育来传承,教育的普及也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环节。多年来,福州市文儒书院创新打造出党建加红色文化加传统文化特色品牌,多年来默默履行着作为文化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视频下载][访谈实录][返回视频]

视频点播

访谈实录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收看。我是主持人文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需要教育来传承,教育的普及也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环节。多年来,福州市文儒书院院长孔海钦致力于研究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推广国学和红色文化,著有《三千弟子与百草花卉》《论语译疏》《孟子译疏》《礼行天下》等多部作品。不仅在各地开公益讲座授课,还培养了一批国学推广志愿者团队,创新打造出党建加红色文化加传统文化特色品牌,多年来默默履行着作为文化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今天我们的演播室也是非常有幸能邀请到福州大学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福州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福州市文儒书院院长孔海钦先生做客我们的节目现场,欢迎您孔教授!



孔海钦: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在我们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全社会都会关注一个话题,如何去挖掘到我们传统的优秀文化在现在的一个时代价值呢?

孔海钦:我们挖掘中国的传统价值,要从为什么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国家,绵延五千年不间断。主要有先进的治国之道,没有先进的治国之道,不可能一个民族会让你有五千年,这不可能的,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家园。因为我们的治国之道,只有两个字,仁心,仁,仁爱的仁,展示出来就是正。

主持人:孔子的仁和礼。

孔海钦:仁和礼,礼就是正,心正,言正,行正。为什么我们以前,选举的时候,你看张三一票,李四一票,张三两票,一个“正”,画“正”字,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教化的过程,说明谁最正,谁当选,这就是中国伟大的、先进的治国之道传承下来,哪一个时期不正呢,他就要修正,修到正了就正统了,所以我们国家为什么能名扬五千年,有先进的治国之道。第二点,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什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两个字就是以文来化人,

主持人:刚刚我们和您也是聊到了您对于现在这个传统的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那接下来我们和您具体的来聊一聊,你是怎么和我们的传统的国学文化投缘的呢?和我们来分享分享吧。

孔海钦:为什么我这么喜欢国学经典,第一呢,我是认为这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因为他有中华文化,所以我是特别的喜欢中国文化,尤其是国学经典,文言文,因为我从小三四岁开始,就在读这些《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礼记》、《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诸子百家》“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名篇美文,历史名著等等这一些,几十年到现在,我从来没停止过,每天上班再忙,早上起来都会读两三个小时书,晚上肯定会读两三个小时书,一天我最起码比别人多读五六个小时的书,那白天只要有一分钟两分钟时间,我都会读书,五十多年了都是这样子,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因为我爷爷之前,四代,都是办私塾,所以我就有这个机会,所以学文言文很轻松,很快乐,一点都不难,我要教你文言文,你一下子就学会了。

主持人:所以您投身到我们这个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是因为家庭方面一个长期以来的熏陶,所以您也是创建和组建了这个福州市的文儒书院,那创建这个文儒书院的一个初衷是什么呢?其实文儒两个字,我相信您一定是有其中的含义,那现在文儒书院的一个发展理念又是什么样的呢?

孔海钦:文儒书院的发展理念,就是“与好学者共读圣贤书,携良善人同行万里路”,就是与好学的人,都一起在读圣贤书,什么叫圣贤书,所有的经典,包括教材,科学家的书都叫圣贤书,读圣贤书你没有集中在一起,没人教,会读偏的,所以读圣贤书,提高思想境界,不能自己小范围或者自己读,“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书读完,去行万里路,这叫游客,士者求学谓之游,读书人再出去求学,这叫“游”,旅游的“游”,游学,我们两个一起去游学,拜师以后,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们多了十岁回来。然后,我们拜大自然为师,山川、河流,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得山水之灵气,所以我们是本着这样的一个理念,然后不断地学经典,不断地生活化,所以去追求,去践行,经典生活化,生活经典化,让我们的经典成为可触摸的生活温度,出口成章,满腹经纶,滔滔不绝,信手拈来,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落笔有声,随便写出来都有对联、诗歌,美文,肯定跟别人不一样,我们不会用口头的语言去写文章。

主持人:那您对于我们这个文儒书院未来的一个发展定位,您是怎么样去定位的呢?

孔海钦:其实文儒书院的定位就是没定位,就是让文儒书院构建一个平台,让大家读书,所有人都可以去建书院或者读书会。总的来讲,书院只是一个平台,让大家读书,我们书院很小,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没有围墙,我在这边讲课,这边就是书院,孔子在一棵大树下教学生,这棵树是不是就是书院呢,古人是跟哪一个老师是最重要的,孔子哪一个大学毕业的,老子哪一个大学毕业,李白杜甫哪一个大学毕业,没人知道,但我们知道他们老师是谁,所以文儒书院的定位就是没有定位,就是让大家要淡化掉机构的作用,更强调每一个人的作用,是每一个人都好学,我在家里读书,家里就是文儒书院,化有形为无形,我们说出的是一种理念,介绍给大家的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参考。

主持人:其实,在筹备和组建我们文儒书院的过程中,您肯定也是说投入了身心,包括我们的精力也是付出了很多,除此之外,有没有得到我们社会各界的一个帮助呢?

孔海钦:文儒书院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有一次,我也是在政府部门公职,然后有一次评我做福州市的“十大读书明星”,评上了我就想这个“读书明星”总要跟大家一起读书,就经常召集大家读书,后来我们文明办的主任,文化局局长,民政局局长都来支持,文儒书院就成立起来了,就这样很简单成立了,成立完以后就承办了福州市道德讲坛,一直从2013年到现在,七八年的时间我们从来没有间断过,每周都开办道德讲坛,除了现在疫情之外,有线上的。其他的每周都开一次国学经典道德讲坛,我讲了七年多没有重复的国学课,所以国学经典它的内涵这么丰富,博大精深,足够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一辈子,你只要好学,这书学不完,越学越好玩,越学越有兴趣学习。所以,文儒书院做起来,得到企业、政府、机关包括我们媒体,你看所有的媒体,都来报道我的时候,我都非常感谢。这就是我一路一直走下来的信心和力量。

主持人:所以其实文儒书院从成立到发展至今,正是因为像有您这样的有识之士去投入到我们传统国学中,还有一群所谓的您的粉丝,每天在我们的群中不断的去学习,包括我们当地的政府和相关的领导,对您这一路走来的一些不断的支持,才让我们文儒书院不断的去发展和壮大,其实教育也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事,也是需要创新和继续发展的。那您认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去创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呢?那您又是怎么样去做呢?

孔海钦: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叫我们创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你看周朝,讲这句话的时候(到)周朝已经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他之前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那为什么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呢?孔子是最倡导创新的一个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温故而知新”,这就是儒家文化的特质,不断的创新才能够不断的发展,那如何创新呢?要想创新先要传承,要想传承先要学习,所以善于学习才能够善于传承,善于传承才能善于创新,这些创新才是真正的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的创新,如果没有传承和学习的创新,那叫标新。很多人不小心就把标新立异当作创新,这是不对的。标新也许是有害的,创新他是有益的。他没有标准没有底线,你创新的事情也许在历史上早就证明是失败的,我们还以为是创新呢,所以标新立异,什么叫立异?背离的道义,背离的天理、良知、道德、法律,这就叫做标新立异。那在传统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怎么样去学习,比如说现在我们学的文章,都是这样读的,横着读,不对不对,这有糟粕。他用否定的方式、摇头的方式来读,古人书为什么是竖着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对,没错,他用了赞同,用吸收的方式来读,所以他是不一样的。我先接收然后再去思考,这要传承,这个要创新,那个要引进,那个要切磋琢磨,那个要如切如搓这就知道了。如果自己没有学的很深厚,你怎么知道这个是新的这个是旧的,你认为新的那早就是旧的了,是不是?

主持人:其实我们刚才提到这个创新,其实您有很多这个创新举措,比如说把我们这个国学和这个党建教育结合起来,您这个为什么当初能够想到把这个国学和党建教育结合起来呢?

孔海钦:因为我自己是共产党员,我是觉得共产党员有共产党员的修养。那很多单位都请我去讲课,讲述我们的干部修养和干部修为和作为,我讲着讲着都是按儒家文化去讲,大家觉得听着就很自在、很舒服,很合理。我们要讲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我们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为这都儒家的,回到家里也要做好父母,在父母面前要做好子女,那走出去要讲诚信,所有的这一些的修养它跟儒家文化息息相关,所以我就觉得儒家文化的个人的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以正心。这就是当代君子的修养,就是当代共产党员的修养,所以我是觉得党建,党的建设应该从人的精神的建设开始,从人的文化修养建设开始,所以我就开始做了党建与国学这个课程一系列的。做完到处去讲,讲完大家都觉得“哎呀,孔老师今天讲的课很生动很生动”,还学到文言文,还用文言文跟人家讲话,他就觉得自己有修养,所以,福州市晋安区就跟我成立了一个以我的名字来命名的《孔海钦党建工作室》,给我配了几十个人,做我们的团队,然后录制节目,还有开设学堂,培训老师,大力开展一百个乡村学堂,培养一百个的讲师,建一千个家庭读书,一万个的家庭学礼仪。我们今年就做这个事儿,然后向建党一百周年献礼。我是想每一个县区,每一个乡镇,如果都这样做起来,那国家不就治理好了吗。就把所有的共产党员党建做好了,然后就把全国人在一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更重要的是传承,因为我们古代很多先进的管理的方式我们不知道,把他学完用于当下,就变成创新,实际上不是创新,是传承。然后创新是什么,我们可以用手机,可以用现代的咨讯,来使线上的教育、线下的教育相结合,这样的创新。所以我们老老实实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温故知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还是在建立学习传承情况下的创新、创业、创造。

主持人:那截止到目前为止,您在我们的各大城市都开展了哪些的文化教育的推广工作呢,现在取得了一些什么样的成绩?比如说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

孔海钦:我们在全国几十个城市,都有开设的微课堂,微信,他们经常请我去讲课。比如说我们到山东德州,他校长很重视,每一个学生一年都攻读一本书,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到六年级,初一初二初三到高三,我这次去的道县也是这样,他们大家共同的认可,要让大家知书达理,只要思想境界高的人,有使命感,有社会感人,我们一下子就是一见如故,就是志同道合,就开始推动,没有过去的生疏感和陌生感。我在北京海淀区,他有办了一个一个书院叫敬德书院,这敬德书院专门培训老师的儒家文化修养,所以也经常请我去讲课。还有北京的丰台区,你看他的师资培训,还有山东的,黑龙江的,内蒙古的,福建,郑州,这些全国各地,我是觉得现在全国,先知先行的人就是如火如荼,就是一片春风,在吹拂着国学之风。所以对于后知后觉,甚至还持着对传统文化批判的人,那我们静待花开。

主持人:其实这么多年,您除了在全国各地开展这种公益的讲座和社会活动之外,刚才您也是提到了,一直有这样一群默默工作的志愿者们,他们也是在践行着自己对于这种国学的热爱,来进行推广,您能不能和我们来谈一谈,现在这群志愿者团队的一个情况,大概有多少人数呢?

孔海钦:志愿者团队现在我们有几百个人全国,那这些人都是每一天,第一,读书,第二,记录别人读书,第三,鼓励别人读书,第四,服务别人读书,第五个,送书给别人读书。所以这些志愿者就成为我们的一个种子,未来国家全面推动国学教育的时候,我们可以为国家,积累一些经验,和总结一些不足,然后,让国家在全面推广的过程中,少走一点弯路,多一点顺利,你看我们是在做这些事情。

主持人:其实就像现在全世界都在开启一种“国学热”,包括我们的海外,也是建成了很多的孔子学院,其实我在想,您未来是不是能发展一下我们海外的这种志愿者。

孔海钦:我们现在海外的志愿者也培养了一些,包括意大利,德国,葡萄牙,西班牙,像这些国家我们都有,像春节读书的时候,还有新加坡的,澳大利亚的,新西兰的,这些海外的华侨,我去年四月份还去德国讲课,如果没有疫情,现在我们就在葡萄牙的文儒书院就成立起来了,就挂牌了,他学生就有八百多人了现在,外国的人就占有六百多人,华侨两百多,像这些的一个个学校都在做起来。我在德国跟孔子学院讲课的时候,用普通话讲,让身边人用德语来翻译,翻译完以后,外国人用很娴熟的中国话跟我说,他说:“孔先生,刚才翻译的这句话我觉得有瑕疵,能否你直接给我说明一下?”他能知道你翻译的人翻译的不准确,外国人学的非常标准的中国话,很多并不是为了跟你做生意,更多的来想读中国文化的原著,他是做这些事情,所以我们跟外国的一些朋友,他来到福州,原来是住到宾馆,后来就干脆搬到我家里去了,我家里就买了个两层学生床,就四个人四个人住在我家里,就外国人住在我家里学习。所以外国人就是他在思想的高度碰撞的时候,他跟这已经没有关系了,所以全世界,我们大胆地去推出我们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像这样的文化全世界没人反对。第一,我们自己做好,第二,我们让全世界人共享中华文明。这多好的事情,没有阶级性,没有企图性,你要学就学,反正我们这么好的东西就在这里,就跟中国菜一样,你要吃你就来,我不一定要送给你,你要觉得好吃,我可以用快递送给你。文化也一样,我是觉得不要刻意去做,关键是要做好,我现在是帮助我们志愿者和身边的人来做十个“家”:家德、家风、家规、家训、家道、家门、家教、家法、家礼,家祭、家谱,做这十个“家”,这十个“家”做起来才是真正的书香门第,才是真正传统的大户人家,你看我们如果每一个家庭,都变成“书香门第”,“大户人家”。中华民族一定是每一个人的强大构成了中华民族整体的强大,所以文化,就是让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强大,内心的强大。

主持人:那接下来,我们福州的文儒书院以及您个人的一个教育安排是怎样的呢?

孔海钦:我们就是总体来讲,我们倡导经典生活化,生活经典化。读了书要用,学以致用,更高一点做研究的人,学以致道,所以我们就做两件事,一学以致用,第二,学以致道,让经典生活化,生活经典化,让大家都觉得,经典一学完,中国传统文化一学完,就可以用于生活,它跟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没有距离,是零距离,无缝融合在一起的,就是让大家明白这一点,所以我是想,文儒书院跟大家一起,共同把中国文化的正能量,文学的美感,和艺术的高度,走进千家万户,流淌到每一个人的血脉之中,让我们中华民族,继承的共同的炎黄的血脉,和流淌着共同的中国文脉。

主持人:那在我们的节目最后,能不能请您面对我们的镜头,对于我们未来传统文化教育以及我们红色文化教育的发展,来进行一个一句话的展望,

孔海钦: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是可触摸的,最有温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必将带领中华民族,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用集大成的方式,集古今中外,所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智慧,融入我们红色文化之中,使红色文化成为当今的集大成文化。促进人类的文明与和谐,共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主持人:此次访谈,我们与孔海钦先生共同探讨了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教育的发展,也分享了福州市文儒书院和孔海钦先生的故事,相信未来孔海钦先生也会获得来自社会各界更多的认可与支持。呼吁更多的教育者和公众人物肩负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引领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感谢大家收看本期节目,也非常感谢孔海钦先生做客我们的栏目,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网友互动

0
用户名
密码

栏目组联系方式:

访谈热线:
010-8882 8219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权声明:

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