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无人驾驶走向更大空间

时间:2020年12月29日
简介:无人驾驶技术,被视为人工智能的标志性技术之一,是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环,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智能汽车创新发展策略》支持下大力推动发展,然而相关技术的落地应用仍存在诸多挑战。[视频下载][访谈实录][返回视频]

视频点播

访谈实录

主持人: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收看,我是梦章。说到无人驾驶,普通人可能还是觉得不太好理解,所以在得知澳门大学的无人驾驶研究团队取得两项重大进展之后,我们非常好奇。今天我们节目当中就请来了澳门大学科技学院的院长须成忠教授,来带我们一起详细了解一下无人驾驶这项技术。须教授,您好。

须成忠: 您好,各位观众大家好。



主持人: 须教授,其实对于无人驾驶这个词大家还是非常关心的,因为它是一个热词,我们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上面都可以看到这样无人驾驶的词汇,但是对于普通人而言,无人驾驶还是带有一定的神秘性的,所以您能不能从您的角度来给我们解读一下?

须成忠: 无人驾驶是一个通俗的叫法,更准确的说是自动驾驶。国际汽车工程师联合会对自动驾驶有一个明确的分类,通常的汽车驾驶是0级;部分的解放人手,实现了在高速公路的巡航,就是1级;2级就是彻底解放人手,驾驶员的辅助自动驾驶系统;3级就是部分解放人脑;4级真正的解放人脑。我们目前所说的自动驾驶都是着重于在3级跟4级。5级完全就没有驾驶员,真正的实现了自动驾驶,是这样子一个意义上。所以很多人通俗的说我们正在做无人驾驶,实际上在不同的层次,有的说是驾驶员的是做辅助系统,有的说正在做不同层次的自动驾驶,是这样子一个概念。

主持人: 刚才您也已经给我们详细介绍了一下无人驾驶,或者应该说自动驾驶,我们也对这个词有了一些深入的了解。其实我们也非常的好奇,随着这项技术不断的发展,会给我们未来的生活甚至是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须成忠: 它的影响是非常之深远更广泛,它是彻底改变人的出行行为。它不仅仅有社会意义,还有经济意义。我们目标真正实现三个“零”,就是零交通事故。因为现在目前世界上的交通事故90%以上都是由于人的误操作,这样的话我们通过自动驾驶能够来避免这种由于人参与而导致的一种操作失误。另外就是说零等待,现在的这自动驾驶,将来的交通出行方式,在自动驾驶的情况下面,我们能够来真正实现了零等待,实现出行行为直接到达。还有一个就是零排放,零排放就是说零污染 。真正实现零事故、零等待以及零排放这样子一个目标。

【解说】无人驾驶技术,被视为人工智能的标志性技术之一,是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环,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智能汽车创新发展策略》支持下大力推动发展,然而相关技术的落地应用仍存在诸多挑战。2020年7月,澳门大学的无人驾驶研究取得两项重大进展,一方面为多变天气及复杂路况下的自动驾驶提供新的思路,另一方面为自动驾驶高精度模型本地化改造提供新的手段。 

 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澳门大学作为我们特区的唯一公立综合性大学,要为澳门特区培养各方面的人才。虽然澳门地方不大,但是它涉及到的科技人才还是比较广泛的。首先从人才需求的话,我们的澳门电力、澳门电信、水务、城市建设都需要科技人才。澳门大学的科技学院也是澳门特区所辖的大学里面唯一有数理化和工程类的这样一个科技学院,全方位的一个科技学院。另外一方面,我们的科技学院还要为科技创新做出贡献,所以在澳门大学的科技学院建院30多年的历史,已经为澳门特区培养了各个方面所需要的科技人才,也在这个基础上,澳门大学在国家的支持下,科技学院就有两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是微电子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再一个是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

因为澳门地区不大,但是我们有我们所特长,所以国家在澳门大学设立了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是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最新的;还有两所已经10多年历史的微电子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有在中医药质量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特别是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是2018年国家科技部批准,在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的,是我们国家第一个在智慧城市和物联网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所以他的目标不仅是要服务于澳门,服务于大湾区,也要服务于国家智慧城市和物联网的发展和建设。所以在这种基础上,澳门大学是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就在智慧城市发展的五大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澳门特区政府的科技发展基金,在澳门,去年第一次设立重大专项,其中的一个专项就是有关智慧城市和智能技术的,具体就是我们的无人驾驶智能交通的一个重大专项,当然也是由我们智慧城市互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交通的首席科学家,也是我们科技学院院长须成忠教授,承担了这样一个重大专项的项目。


 


     【解说】澳门大学无人驾驶研究团队聚焦“大规模、复杂场景下无人网联车的群体智慧协同控制”和“开放不确定性环境下无人驾驶的高鲁棒性和自适应性”两大科学问题,综合研究和验证物联网、5G通信、云计算、人工智慧等前沿技术在无人驾驶中的应用。

主持人: 其实我们也了解到澳门大学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是获批了澳门特别行政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重点研发专项资助计划这个项目。须教授能不能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这个项目?

须成忠: 这个项目立项的背景是这样子,因为是应用国际人工智能研发产业化的大潮,特别智能产业发展的这样一个需求,澳门政府设立了我们的人工智能重点研发专项。这个项目是入会选的之一(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也是资助力度最大的,澳门历史上最大的单体研究项目。这个项目做自动驾驶,但自动驾驶并不是说单车智能,是说利用车联网,利用物联网还有5G,我们做多车智能等等这些。我们这有几个特色,首先我们的团队比较强, 除了我们澳门大学有比较深厚的一个积累,另外我们也汇聚了顶尖的合作伙伴,包括了百度,包括了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也是我们比较早的开展自动驾驶的单位之一。还有深圳海梁科技,当然还有中国科学院,所以我们的起点就相对比较高,这个就是一个特色就是团队强,起点高。另外我们的视角也相对说比较新颖,我们并不是像其他的一些主要市场上的参与者这样做一个单车智能,我们除了单车智能之外, 还是更多的考虑多车智能,车路协同,还有是人车交互融合。因为未来的交通在可见的将来并不会一朝醒来满大街都是智能汽车了,免不了人工驾驶跟自动驾驶在一起,那个时候未来的交通状况也是我们其中的考虑的一个点。所以我们有这些新颖的点,我们不仅仅是团队起点,还有是我们的视角。虽然我们项目启动时间不久,但是我们取得了一批很重要的成果。

主持人: 其实刚刚您也提到了,我们无人驾驶这样一个项目,有非常多的单位参与进来,包括了像中国科学院、国防科技大学以及百度,还有我们深圳的海梁科技公司。在这些的合作方当中,您属于这个项目的带头人,您作为带头人,您肩负着什么样的责任?您要做一些什么样的工作呢?

须成忠: 这个作用是两个方面或许是说三个方面。首先要技术的把控,要协调,叫技术也协调。比如百度或者是海梁,他们是属于平台的研制方。像国防科大,我们澳门大学,还有是国防,还有中国科学院是技术的研制方,我们怎么来分工协调,来做融合,这个是一个技术的挑战。然后第二个就是说在做管理,管理在什么地方呢?因为我们这个车子并不是说单纯的做一个研究,单纯的研究项目。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做研究,但是随后发现这个不完全是一个研究,它还有一个很大的职能就是给社会做展示。我们要把这个车子运到澳门来,因为不仅仅这个车子是第一次落地澳门,而且这车子是右行车,但这边是左行车,所以很多的车检通不过。还有原装的车那是可以,但是我们做了自动驾驶的改装以后,又有问题等等这些,这就费了很大的努力,才把最后这个车子顺利落地。第三个事情,落地以后社会反响非常之热烈。所以老师、学生还有社会媒体都希望能够来参与来体验,最后我们还要把它变成运营,所以这个项目不仅仅是说做了一个研究的展示的平台,我们还要最后在校园做运营,所以我说三个事情都有在兼顾。



主持人: 对于无人驾驶来说,您觉得最关键的技术是什么?或者说我们简单一点说就是无人驾驶想要达到跟有人驾驶一样流畅的这样的一个操作过程,最关键的点在哪里?

须成忠: 首先感知,就是说你要感知周围的环境。第二步要做预测,要预判。第三个场景的融合、理解。第四个就是核心,就是要智能的决策。然后第五个当然控制,控制执行。所以在信息感知方面,我们刚才说了,我们不仅仅是做单车智能,单车感知自己车子的智能,我们通过5G,然后通过车联网,通过物联网等等这些技术,我们感知我自己视野范围内的东西跟通过车路协同,我们能够全世界感知。然后在融合方面,我们要理解现在的交通场景,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但是我们的理解是一个有导向性的场景理解。比如我们现在这个场景的理解,不仅仅是现在路况,我们还要判断比如小孩子在你车子附近在玩,这样的话你要预先预判,要采取一些动作。然后在智能方面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强项,我们现在做的是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办法来做这个事,像深度强化学习,我们的强化场景还是有限,对正常的情况我们很多人都能做,但是很多的时候,你有很多异常,天气极端那种小概率事件,我们也需要来判断,对吧?我们也有一些技术,当然是最后的执行,效率的执行,控制执行这一块相对说比较成熟,不是我们的一个重点,我们的重点是在中间场景的理解到智慧的执行。

主持人: 其实刚才我们也说了,今年澳门大学在7月份的时候取得了两项重大进展,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两项重大进展对于无人驾驶来说它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须成忠: 现在自动驾驶很多是在通常意义上的,或者是在正常情况下的一种自动驾驶。我们做技术的研究要考虑特殊情况,就是说通常情况大家都好了,但是碰到特殊的突发情况,特殊的天气等等这些小概率事件,那个时候怎么来处理。因为以前的传统的办法用大量的机器学习来辅助决策,但是不可行,因为你的那种数据样本量比较小,所以我们用了迁移学习的办法。在一个数据集上做出一些模型,然后这个模型用到另外一个场景中间,能够来做一些事,所以我们正在两个成果都是围绕着这样迁移学习的办法来提升它的研判的精度,提升它的数据的利用率,以及提升了我们的在场景的适用性这方面,所以在业界得到了比较好的好评。

主持人: 其实前面您也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无人驾驶的成果,包括讲了无人驾驶以及自动驾驶,它有非常多的阶段。我们现在还处于爬坡的过程当中,您觉得无人驾驶它距离广泛的去推广和应用,还要面对哪些挑战呢?

须成忠: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这是逐步的过程。刚开始或许是说驾驶员辅助系统,然后才逐步过渡到完全的自动驾驶,这是一个。所以驾驶员辅助系统仅仅是已经有自动的功能,或多或少,然后自动系统完全的架设所谓的无人驾驶,我们可以考虑一种正常的情况,特定的场景,然后在特定的区域,那种情况我们首先就会实行。所以最近百度也公布了它的无人驾驶的测试情况,就是说在特定的场景、特定的时段来做这个无人驾驶,所以这其中也是第一步。另外在探索了它的采用的另外一个思路,就是可以让大家买他的AUTO PILOT。然后你买了付钱了以后,可以参与测试,所以他已经也在做这样子一个工作。

主持人: 面对刚刚您说的这些挑战和难题,我们的团队将要去如何克服?为了克服这些又有怎样的一些具体目标呢?

须成忠: 在技术层面,我们希望能够再继续沿着我们刚才的思路,着重在三个点上做一些研究。一个就是说在特例的在非正常的场景能够有所突破,这样的话对单车智能有帮助。第二个就是说通过车路协同的技术,进一步拓展我的感知的范围,进一步通过利用我们的前台的车载的工控机,以及路边的边缘服务器以及后台的智能云计算,这样的话联合一起来做这样智能决策,使得我们人的深度的智能以及我们的泛在的智能都会有所突破。第三个点就是说我们研究有人驾驶与无人驾驶并存的情况下的对交通系统的一个挑战,所以我们的研究还是沿着三个方向来在走。

主持人: 刚才其实我们也说了,无人驾驶它是一个非常综合性的这样的一个研究课题,它包含了物联网、云计算、5G通讯、人工智能这些等等的前沿技术。我们在做无人驾驶的时候,对这些技术相关的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同时,这些技术又是如何进行具体的应用,您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须成忠: 你刚才所说的确实是这样子,它是一个综合体,它是一个很典型的交叉学科综合体。无人驾驶它涉及的方方面面,除了传统的汽车工程之外,但我们还要控制工程,然后还有通信的5G工程,5G可以带来的还有大数据、云计算,还有人工智能,它是怎么一个概念呢?就是说我现在有个单车,但是单车智能还有局限性,单车我们要借助后台的云计算来帮我辅助决策,那个时候就需要有云计算,然后也有5G。现在的所有的在自动驾驶都是数据驱动的自动驾驶,就是说来自于大数据或者是小数据的处理。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做自动驾驶的时候,刚开始都要扫街去累积这个数据,这个时候大数据就发挥了作用。所以从前台的5G到后台的云计算,我们都要用到这样的一些技术。

解说】 澳门大学在智慧城市及物联网领域具备扎实的基础上,也有一流的研究人员,配合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设立,将促进有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研究,逐步引领开展城市创新实践。自动驾驶项目有利于大学提升前沿学科的科研水平、激发科技的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发展跃上新台阶。同时,澳大在自动驾驶方面的研究以外,也通过城市大数据开展交通规划以及交通实时引导方面的研究,加快推进澳门构建智慧城市。



      

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城市的发展当然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工作生活的方便,但是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挑战,环境、生态以及交通拥挤一系列的(挑战)。那么我们立足的就是要用现代的一些科技技术来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些瓶颈,所以在我们智能交通这个方向,我们提出的是解决未来交通的一些技术和科学问题,我们认为智能交通在未来是有几个方向,一个从车本身来说,它的发展是两个方向,一个是无人驾驶,第二个就是新能源,清洁能源。那么我们的自动驾驶这项工作,它采用的电动驱动无人驾驶的这样,但另外一个未来交通要发展的就是新型的交通工具,包括无人驾驶它要构建车联网,要在未来的有混合型的这种驾驶模式下,有智能驾驶也有人驾驶,就是各种情况下它的运营的安全高效。所以澳门大学的无人驾驶这样一个专项项目,今天我们正式实践平台正式启动。那么我们会针对这一系列的关键技术,在国家科技部、在特区科学基金以及澳门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努力下,走出一条解决未来城市的交通的一些新的技术新的方案。 

【解说】作为未来交通出行的必然趋势,自动驾驶车辆技术已趋向世界性潮流,全球大国大厂皆参与竞争,研发新技术,落地试运行。2020年10月23日澳门大学举行“澳门自动驾驶巴士测试平台”启动仪式,标志着澳门首台自动驾驶巴士正式启用,这是澳大科研成果转化又一突破。自动驾驶巴士在澳大校内试行,期间收集行驶数据作分析研究,为将来于澳门公共道路行驶做准备。



主持人: 在未来无人驾驶和智慧城市它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所以无人驾驶是智慧城市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吗?

须成忠: 它首先影响人的出行行为,自动驾驶。但自动驾驶刚才说这车与人是密不可分的,有车有自动驾驶也有人工驾驶,所以也会影响我们城市的规划发展。所以无论从规划还是因为城市的管理方面都会带来挑战,都会带来影响,所以它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澳门大学有一个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我也是负责智慧交通领域的。所以我们就定位在未来交通,在未来交通比如是像电动车,还有说的无人车怎么能够来影响了我们的出行行为,怎么对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挑战问题。

主持人: 因为澳门是处在粤港澳大湾区当中的,我们现在做的无人驾驶的研究对于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意义何在?

须成忠: 那是非常典型的是有示范应用案例,技术跟产业的融合。首先我们有合作的企业,然后我们有很强的技术,车子我们是在科学院,我们澳大还有深圳海梁做的研发,然后我们还拿到珠海中医院做测试,然后再到澳门。所以我们无论是说从技术的研发,还是说到技术成果的转化,都有很好的示范意义。真正是实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这样子一个(走在)科技发展的前列,能够在项目中间得到充分的体现。

主持人: 最后还是想问一下须教授,目前我们澳门大学在无人驾驶这块具体取得了哪些成果,并且未来我们还要实现的目标都有哪些呢?

须成忠:目标是这三个方面,第一个我们继续在做研究,做深度的探索,希望能够对将来的无人人工自动驾驶,贡献我们的力量,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我们还会有助于我们的成果的转化,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平台,我们做任何的技术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做展示,能够加速我们的成果的转化、成果的落地。然后第三个因为是澳门,我们还有这样子一个使命就是推广教育,教育我们的学生,然后同时也是给我们澳门的市民有着有一个切身的体会,切身体会新技术的影响,对生活的影响。

主持人: 刚才我们聊了很多有关于无人驾驶的内容,须教授也给我们做了很详细的介绍,您作为澳门大学科技学院的院长以及协同创新研究院的院长,作为这两个学院的院长,您能不能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这两个院?

须成忠: 无人自动驾驶,这个项目是我们的澳门大学科技学院以及我们澳门大学智慧城市物联网的一个联合项目。我们的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在我们科技学院,同时也在国家重点实验室,我们科技学院也是我们澳门大学最大的单体,最大的研究教育单元,除了生命科技不在我们(这里),其他的科技都在我们科技学院,它涵盖了像计算机、计算机科学,还有是电子工程,土木环境工程,还有机电工程,还有数学,还有物理化学,涵盖了这样子一些学科学习,所以也是适合我们做这样子一个自动驾驶项目的一个载体,所以我们也非常高兴,也有这个项目作为我们的一个亮点,作为我们的一个重点来推进。协同创新研究院,这也是一个学校的一级单元,除了我们的有三个中心,研究中心,一个就是跟我们这个项目密切相关的,就叫人工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还有一个数据科学研究中心,还有一个就是脑科学研究中心。脑科学研究中心,因为我们在目前考虑的是神经决策,我用澳门的地域特色神经决策就是博弈,但是我想将来对我们的自动驾驶也会有影响,神经就脑神经决策。还有一个中心就是转移转化产业孵化中心,所以这四个中心最终或多或少对我们这个项目都会有影响。

【解说】澳门大学的自动驾驶巴士测试平台结合多项技术形成「人、车、路」高效运行的交通体系,并着重攻克如何将自动驾驶巴士作为大众运输应用在澳门复杂挤堵的交通场景。澳门大学将对具有影响力的重点研究成果进行转化,以服务公众,为澳门乃至大湾区的智慧城市的大众运输写下新的篇章。

主持人: 在节目的最后,您能不能跟我们说一说您对澳门大学以及无人驾驶这个项目有怎样的期望和展望?

须成忠: 我们希望在三个方面能够来做出贡献的,一个就是我们的技术的原创,因为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研究单元,所以我们着重于我们的技术,在无人驾驶做的人很多,但是我们专注于我们的技术,希望能够以原创技术的创新,这个我们花大量的精力在做。还有一个我们还要做一个教育的平台,就是教育我们的市民,教育我们的老师学生,让他们来切身体验未来的所谓的高科技或者黑科技。第三个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平台能够来做展示成果的转化。然后转移转化工作我们要结合我们的,因为我们澳门大学珠海研究院一起来开展这样工作。所以通过这些原创技术的研究,我想我们的工作必将对我们澳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家的智慧交通以及智慧城市建设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

主持人: 澳门大学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西岸拥有最多国家级科研单位的这样的公立大学,这几年也是屡获突破,这也有赖于国家和澳门特区政府这20多年来的不断支持。在项目当中,我们要感谢各位专家以及科研人员,他们能够在项目中发挥他们的优势,也是这样,我们才能够离构建美好未来这样的愿景一步一步的去靠近。最后也感谢您收看本期节目,我们下次再见。


网友互动

0
用户名
密码

栏目组联系方式:

访谈热线:
010-8882 8219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权声明:

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