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乡村旅游扶贫标杆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达东村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 丨 2019-07-18 16:27:35

 

一、基本情况

达东村位于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拉萨市西南部,地属拉萨柳梧乡,现托管于柳梧新区,总面积5.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640米。达东村距离机场高速达东站出口约3.2公里,距离柳梧新区13公里,距离拉萨市区约30分钟车程。全村共有218户农牧民,其中51家是贫困户。



二、发展历程

作为拉萨市柳梧新区重点特色乡镇开发项目之一,达东村于2016年正式被纳入柳梧新区重点扶贫开发项目。为响应中共中央及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精准扶贫号召,于2016年4月正式启动“达东村村容村貌整治暨扶贫综合(旅游)开发”项目。该项目参照乡村旅游建设标准,对达东村电力、排水、道路、通信、村落建筑空间布局、乡村厕所、垃圾分类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并实施危旧房的改造、整治工作。

项目分为两期建设,一期主要是通过对达东村村容村貌的整治,以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致力于调整达东村产业结构,带动村民踏上脱贫道路。二期项目主要是以乡村旅游产业实现扶贫,在达东村自然风貌的基础上,丰富达东村乡村旅游产品,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打造拉萨市第一个“复合型旅游乡村”,为达东村实施乡村旅游,带动精准扶贫创造可持续发展条件。该村通过“政企合作”模式建设和运营,保障达东村景区迅速、有效、健康地发展;通过实施“企业专业化经营管理,村集体对项目用地持有所有权,村民持有对土地承包权”的三权分置办法,有效提高村民参与积极性。

项目运营两年来,已解决当地村民就业8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人。2016年起,提供务工岗位解决劳动力6500余人次,实现务工收入170余万元,人均增收6400元。解决了贫困户劳动力980余人次,人均增收6000元。2017年,达东村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已达到了8048元,已实现了市定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2016年3645元、2017年4265元”的脱贫目标。达东村也已于2018年完成脱贫摘帽验收考核,正式退出贫困村。该项目运营当年共计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2017年游客接待量达15万人次,旅游收入471万元。2018年随着达东村文旅特色产业的丰富和项目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接待游客量达40万人次,旅游收入607万元。

截至目前,达东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先后荣获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历史古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16美丽宜居村庄示范”“2016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奖”“2017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美丽乡村示范村”“2017中国最美村镇50强”“2017年度全国生态文化村”“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等国家级荣誉称号,还获得“西藏历史文化名村”等认定。



三、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体系。2017年年初,达东村全面启动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建设,完善房车湖边茗馆休闲区、达东林卡休闲区、自驾车营地、达东圣地雪桃林、温泉体验中心、真人CS户外拓展基地、仓央嘉措行宫遗址等景区项目,丰富达东村乡村旅游产品,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为达东村实施乡村旅游,带动精准扶贫创造可持续发展条件。二期项目还将以雪山溪流景观轴为核心,五组团系统为架构,国际顶尖乡村旅游项目为元素,不断加大投资力度,通过对达东集市及水系景观建设、湖泊区及林卡建设、乡村酒店修建及装修、庄园遗址修复及改造等多方面的整体建设,同时结合正在打造的高山滑雪场、房车营地、藏式民俗婚纱摄影基地等特色项目在内的文化旅游服务功能,最终实现把达东村建设成为最美休闲度假旅游村落的目的。

(二)拓展周边村民收入来源。通过景区统一运营,在土地流转、建设机械租赁、交通运输、经济作物种植、合资公司股份分红等方面提供了多元化的收入来源。2016年以来,已累计支付当地村民工资560万元,还通过支付土地流转金和分红为村民创收158万元。

(三)提供当地村民就业岗位。在发展乡村旅游业之前,达东村村民主要以发展农牧业为主,生产生活结构较为单一。但自达东村2016年7月正式启动乡村旅游运营工作以来,通过为村民提供保安、保洁、服务员、行政后勤人员等岗位,直接解决本地村民劳动力就业70余人(其中贫困群众16人),人均月工资收入3000元左右。同时,依托旅游资源,在村委会的引导下,组织村民出租帐篷,提供餐饮、休憩等服务,结合农家乐经营模式,对村域内农副产品进行统一收购,集中销售。

(四)充分发挥政府优势,积极利用企业优势。一方面,在示范建设中,由政府严格把控达东村建设的建设方向,坚持“精准扶贫,共奔小康”的扶贫方针,确保达东村旅游精准扶贫工作一直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同时,政府参与,也为达东村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支持,推动了精准扶贫工作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企业参与建设,缓解了政府在达东村旅游精准扶贫工作上的财政压力,保障了示范工作资金链问题,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加入运营,为景区带来了专业化的运营管理,在保护、传承、发扬当地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乡村旅游的文化理念,并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力度,促进达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四、经验启示

(一)政企合作,资源互补促发展。通过政府在方针政策上的正确把控和指引,企业对景区建设运营上进行专业化管理和操作,保障达东村景区迅速、有效、健康地发展。政企合作形成了资源的互补,促使项目保持先进性和活力性。

(二)创新思路,探索模式促融合。紧扣“旅游+农业”“旅游+生态”的现代化旅游发展思路,主动与其他产业融合,推动达东村乡村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深度探索旅游扶贫、旅游富民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三)科学管理,三权分置促建设。达东村在旅游精准扶贫示范工作的建设过程中,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实施“企业专业化经营管理,村集体对项目用地持有所有权,村民持有对土地承包权”的三权分置办法。通过三权分置并行,保障景区对土地的科学合理运用,有效提高村民参与积极性,有效实现中央新农村建设。同时,通过自然资源入股分红,极大地改善了全村特别是贫困人口的收入状况。

(四)广泛推广,扶贫经验促应用。达东村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模式,是西藏较为早期的旅游扶贫案例,其开发与运营的成功,更是为西藏各个贫困地区提供了经验参考。西藏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每个乡村因为经济发展限制,其藏地古老的文化底蕴和自然景观等都保存较为完整,即有文化内核,又有观赏性,具备旅游开发的基础。达东村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经验,为西藏自治区各市、区、县政府扶贫工作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乡村旅游开发,不仅仅只是产业扶贫带动,最为重要的是在乡村景区的打造过程中,通过标准化景区建设,同步改善了西藏贫困村交通、水电气、通信网络、住房条件等生活基础设施,是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前提的旅游开发,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是让西藏各个贫困县、村真正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拉萨市达孜区、堆龙德庆区尼木县、林周县、墨竹工卡县等均以达东村乡村旅游扶贫工作为借鉴,开展扶贫工作。


专家评语:采用政企合作的模式,政府引导发展方向、企业专业化运营管理,通过整治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从创造可持续发展条件,到启动乡村旅游提升工程,达东村走上发展乡村旅游脱贫致富的道路。开发了旅游观光、户外运动、休闲康养、历史文化等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类型,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