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医改成效显著回归公益甚得民心 |
中国网 | 时间: 2012-03-08 | 文章来源: 中国改革报 |
2012年,天津市将继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后,全面完成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任务,建成2500个村卫生室,保证每个村都要有一个面积8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卫生室。农村地区半径不超过1.5公里,步行不超过15分钟的医疗服务圈将更加完善。对于医改给天津基层医疗机构所带来的变化,来自天津的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副主席张大宁感受最深刻,他给出的评价就是一个字“好!” 张大宁告诉记者,3年医改让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这也是3年医改中非常成功的一个大好事。因为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就是解决了最普通百姓看病的问题,这同样是让老百性受益。过去由于缺少财力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只能是到市场去拼,什么挣钱干什么,本应做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因为没有钱就不做。现在好了,有了财政保障就可以安下心来做该做的事情,社区卫生“六位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做起来。“让百姓少得病,就近能看病,这才是以人为本!”张大宁说。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立医院副院长翁国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3年医改让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村卫生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变化不仅仅是有了新房子、新仪器,更重要的是服务模式的转变。家庭医生进家入户,健康课堂天天开讲,慢性病管理、预防保健成为主要工作内容。人们常说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很重要 ,但最重要的就是基层这个网,这个网的作用发挥出来了,“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就算是落了地。翁国星表示,目前政府对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已经做起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3年~5年基层公立医疗机构一定会有一个更大的变化。 “乡镇卫生院用鸟枪换炮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再不是过去的一个显微镜、一台X光机、一台手术床的老三件。”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牛广明也对政府加大力度建设基层医疗机构给予了高度评价。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旬阳县棕溪镇王院村党支部书记陈分新,在对一些农村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进行调研后,得出的结论是:“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硬件改善了,能留住更多的‘永久牌’人才,有利于解决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省立医院院长许戈良认为,导致农民“看病难”,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有诊疗质量的问题。“如果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不提高、治病能力不提高,即便百分之百报销,老百姓也不会愿意去看病的。”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主任汪春兰认为,基层医院的医生队伍的建设必须跟上来。“目前国家已经投入财力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免费培养医学生,并为农村招聘大学生。同时,正在建立一个激励机制,让有志于服务基层的好医生留在基层医疗机构。”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副院长孙丰源说,大家都说基层公立医疗机构缺人才,需要培养和培训。但无论是免费培养还是招聘,最重要的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能让老百姓信任,而信任的标志不仅要有技术水平,还要有好的服务态度。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建立的激励机制,正在转变病人与医务工作者“基层医生水平低、基层没有发展”的观念。(记者 任丽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