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服务数十年 坚守信念一辈子

中国网 | 时间: 2012-07-12  | 文章来源: 中国改革报

——— 记湖南省湘潭县中路铺镇中南村村医冯新国

在湖南湘潭方言里,有个名词叫 “冲”,常用来形容一些位置偏僻、经济落后的地方。在湘潭县中路铺镇16公里之外,有个叫“中南”的小村落。尽管这一带山清水秀、树木葱茏,却是个比“冲”还要“冲”的土山包。多年来,村上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携家带口远走高飞了,可本文的主人公冯新国却在“冲”里扎了根。他就是湘潭县中路铺镇中南村村医冯新国。

青山绿水,见证一个少年的梦想

从市区驱车50公里,才得以见到“中南”的庐山真面目。一山一水一茶田,这里的景色美得叫人称羡。

随狭窄的村道蜿蜒深入,采访车在一处不起眼的楼房前停了下来。我们到访时,冯新国正坐在接诊台上认真核对着药单。“乡亲们挣几个钱不容易,我能帮他们省点就省点。”

“中南村”地处偏远,真正进过学堂、读过书的人凤毛麟角,更别提懂医术、医术精湛的“专才生”了。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祖辈相比,冯新国的选择似乎有点儿“另类”。按理说,他应当子承父业、在田地里“作为”才是;孰料他置家人温饱于不顾,迷上了“医生”这门苦行当。

“家里的农活本来就忙不完,谁知还少了一个主要劳动力。”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冯新国的老伴告诉我们,作为当年村上最勤奋、最优秀的青年,村上把唯一一个培养“赤脚医生”的名额给了求知若渴的冯新国,将他送到了几十公里开外的市里系统、全面地学习医学知识。

说到“赤脚医生”的梦想,冯新国表示,这还源于当年嘴角生出的那个痈。“农村人健康观念淡薄,兜里又没几个钱,所以根本没把它当回事看。若不是县医院的医生全力抢救,我可能连命都保不住了。”

这件事情让冯新国感触颇深,“医生拥有一技之长,能帮助他人减轻苦痛,是一份既崇高又幸福的事业,我一定要努力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从萌发意愿起,冯新国就没有停止过学习;学医苦、学医累,可他却总是很“享受”地沉浸在医学的世界中,乐此不疲。冯新国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所有“家当”除了书还是书。有同学笑他穷酸,冯新国不但不介意,还打趣地拍着干瘪的肚子笑呵呵地说:“得先喂饱了它才行”。

蜿蜒的山路,留下他奔波忙碌的身影

预防接种,慢病随访,孕产妇、婴幼儿访视,药品采购,卫生室建设……冯新国的老伴告诉我们,在冯新国的床边,有一类东西特别多,那就是村民的病历本。

“各组、各队以及邻村乡邻的病人就诊记录,他都分组分列地摆在床边的案台上,一得空就翻翻。”这样一来,对于登门求诊的患者,冯新国心中都有数。

卫生室隔三差五地有村民前来求诊,我们的采访也几次因此打断。中途,冯新国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表情让人备受感动。我们发现,每每在给村民开药单时,老冯的额头总是紧绷着。“村民挣得都是辛苦钱,尽可能地选既适合病情、又在基本药物制度报销范围内的药给他们,为其减轻医药负担。”原来老冯的“如意算盘”竟然是这个。

前来就诊的一位姓李的村民向我们透露:30年前,为了救治一位得了急性坏死性肠炎的患者,冯新国可是足足两夜没合眼,最后好心的老冯还免了她家所有的治疗费,“赚了累还不说,还倒贴本”。

村里近些年才通的水泥路,过去的交通条件可想而知。“泥路又滑又湿,不知在里面摔了多少跤了。”老冯坦言,诊病不比其他活儿,就是深更半夜了,只要病人有需要,就得‘上路’。“别人的命悬在那,哪能容得你多耽误。”40年下来,老冯几乎成了村里的“活地图”,蜿蜒的山路,见证了他青丝变白发的每一个细节。

“当时条件艰苦,最开始的卫生室还是一间20平方米不到的竹篾土屋。生产队的师傅为我们在地上砌了两个土墩,上面搭一张门板,就算是卫生室的接诊台。放药品的柜子由自家家具‘改装’而成。条件虽然简陋,但村民们总算有了看病治病的地方。”提及当年往事,老冯感慨万千。

老冯告诉我们,上世纪70年代中国还处于集体经济时代,像他们这样的“赤脚医生”,报酬采用记“工分”的形式,“中上工”待遇。接诊、开处方、拿药,这些简单的就诊过程只需5分钱;若打针,则加收5分钱的注射费。一年下来,纯收入最多百来块。

采访中我们得知,冯新国平时为村民看病,一不收看病费、二不要注射费。“对我们来说,西药店、私人诊所带来的冲击固然大,但既然是国家培养的医生,就应当以拳拳之心来报答社会。”

乡情民意,留下难以割舍的“亲”情

说起冯医生,村民们无不充满了爱戴之情。听闻我们要采访冯医生,附近乡邻一大早地就赶到村卫生室,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急着、盼着要把心中积攒下的感谢一一道出来。

冯新国今年64岁,照城里的说法,他早该到了退休的年龄;有些和他一起、甚至晚几辈的“赤脚医生”要么改了行、要么去了条件好的地方。可老冯却终究割舍不断这脉“亲”情,留在了山坳坳里。“放下这些事情,心里就感觉空荡荡的,不是个滋味。”

“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星暖千家,出诊愿翻千层岭,采药敢登万丈崖……”30多年前,一首《赤脚医生之歌》唱响了大半个中国,一边荷锄扶犁一边治病救人的“赤脚医生”们无偿地承载着中国农村最基础的防疫保健工作。

如今,国家加大对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像冯新国“服役”的中南村卫生室,过去的竹篾土房变成了如今80平方米的宽敞楼房。标准的西药房、留观室、输液室,由国家统一配备的医药柜、诊疗床、打印机、电脑、听诊器等常用医学器械整齐地摆放在卫生室内。老冯欣喜地告诉我们,近年来,国家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以人均5元的标准对村医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行补贴,他每年的收入已达到上万元不等,“这个收入水平比起外出打工的收入要牢靠得多。

医改三年以来,湘潭市投入200多万元用于50家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改造;2010年投入710万元为全市1420个村卫生室配备了医疗器械;2011年,又为全市每个村卫生室配备一台电脑和打印机。为进一步提高村医业务素质,2009年以来,利用新型视频教学方式(IPTV教学)对全市村医进行了业务培训,连续三年共培训4950人次,提高了村医进行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水平,让村医更好地为广大老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熟悉老冯的人都知道,不是他不想走,而是有一样东西他放不下,那就是对村民健康的牵挂和对故土的眷念之情。(记者 邢成敏 □ 周花燕)



关于中国访谈

  智慧的对话,思想的交锋。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国际友人做客中国访谈,解读政策法规,阐释新闻热点,讲述世界风云,倾诉人生故事。秉承权威、人文、开放、深入的原则,为网友展现不同人生的精彩历程。
中国网地址:
中国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89号中国外文大厦B座
邮编:100089

访谈热线

如果您想做客中国访谈,嘉宾请联系:
电话: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传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我们: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网友可进入论坛直接参与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