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宝班长访谈

中国网 | 时间: 2009-07-31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中国网:离开雷锋班这么长时间,自己周围的生活和工作都改变了。您刚才说在改变以后的生活当中,我们始终坚守着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也融入到现在的生活当中。现在社会上无论是学校还有社会团体,都自发的成立了雷锋班和雷锋组,您是怎么样来看待社会上的这些团体?

李有宝:我觉得这些团体首先是一种非常积极向上的团体,而且它已经被人们认可、接受,人们欢迎的集体。我住在抚顺,有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单位,有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和路,我觉得这都是一种非常积极向上,非常好的做法。我们仔细回想一下,从雷锋那个时候开始到现在,每个时期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去实践雷锋精神。在21世纪,人们还能够以雷锋的名字命名学校和班组等,他们是在以实际行动实践雷锋精神。

我曾经听过有人说,现在是什么年代了,还学雷锋啊,都是经济社会了,不用学雷锋了。其实是错误的,我们学雷锋不是因为学雷锋而学雷锋,而是因为雷锋的精神品质是我们做人的楷模。如果我们都像雷锋那样做,比如说勤俭节约,要保持雷锋的做人本质,这是一种精神。在抚顺我生活了十几年,我觉得抚顺学雷锋,包括东北这边的学雷锋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我觉得他们做的非常好。人们对雷锋还是非常热爱的,人们对雷锋的精神是迫切需要的,这种氛围的存在很重要。

中国网:就是自己也在自发的传承雷锋精神,包括市民。刚才我们说到这些多年在学习雷锋,学习雷锋精神,在新时代雷锋精神有没有一个新的含义?

李有宝:我觉得现在学雷锋必须要赋予它新的内容,我们应该把学雷锋的着眼点放在培养高素质和综合素质的人才上。因为在雷锋那个年代可能人们有点文化知识,不用很高的知识就可以工作和做事。但是在今天,我们不仅仅要有一个良好的品质,更要有一个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我们这些班长在转业以后也在学习,也在更新自己的知识面,否则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如果是用过去在部队所学的知识的话,就很难适应。所以我说压力大,到地方工作是全新的环境,需要你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所以现在学雷锋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上。

中国网:现在对于80后、90后,包括00后的孩子们,他们只是知道有雷锋,有雷锋精神,但是他们对于雷锋精神的实质了解的并不多。针对这些年轻人,可能还处于少年的群体来说,您认为应该怎么样让他们真正体会到雷锋精神的实质?

李有宝:现在我们的学校,包括中小学,他们在学雷锋方面做的非常好。现在我知道雷锋班担任全国很多学校的校外辅导员,这些学校有通过书信往来的,有通过网络联系的。离部队比较近的会利用暑假、寒假或者是一些特殊的日子来到部队,和部队的战士近距离接触,感触雷锋精神。我觉得他们学习雷锋精神还有一定的优势。因为现在的孩子们聪明、活泼,而且现在的教育方式和过去有所改变。

我知道辽宁省专门出了一本“雷锋的读本”,系统的介绍雷锋的成长经历,雷锋在部队的事。孩子们过去对雷锋不知道,只知道学雷锋做好事,但是没有系统的了解。后来这个学校出了这个读物以后,孩子们才知道雷锋是一个解放军战士,雷锋是一个开车的,是一个做好事的人,雷锋是一个到什么时候和谁在一起,大家都愿意和他在一起,是一个很勤劳的人。现在的孩子的理解和个人不一样,他认为我们现在应该学雷锋做好事,每年学校都组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更多的了解雷锋,这种做法非常好。

中国网:让这些孩子把雷锋精神传承下去,是不是更重要一些?

李有宝:当然重要,而且是非常重要。雷锋离开我们已经好多年了,但是雷锋精神始终在传承下去。无论是在工厂,还是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当中,我觉得雷锋精神还是存在的。现在说到每个城市做公交车的时候,虽然没有直接说学雷锋做好事,不像60年代、70年代放学雷锋的歌曲,让人们有意识的学雷锋。但是现在公共汽车上有的时候帖着几个字,要给有需要帮助的同志让座,有孕妇和老人的专座,虽然没有体现雷锋两个字,但这也是雷锋精神的一种体现,就是提示大家有一种社会公德,要以雷锋的精神来帮助别人。

说到雷锋精神,不要把它说得很高,其实雷锋精神就是生活当中很朴实的点滴小事。如果用一、两句话理解以后,雷锋精神就是在当你饿的时候,别人送来一碗饭;当你渴的时候,别人送来一杯水;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有人送来一双温暖手。这就是很朴实的雷锋精神。

中国网:这是最普通的,但也是最需要的。

李有宝:只有这样,最普通的、最需要的东西人们才能够接受。如果把雷锋精神放在很高的位置上,人们不一定能够接受。人们就认为雷锋就是一个很朴实的人,学雷锋不在于我的口号喊多高,学雷锋就是踏踏实实的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我作为一个政府工作人员,我就踏踏实实把我的工作做好,再利用业余时间做一些公益的事情。每个人都在学雷锋,如果说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像雷锋那样做人的话,真的就像一首歌曲说话得那样,“世界充满爱”。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关于中国访谈

  智慧的对话,思想的交锋。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国际友人做客中国访谈,解读政策法规,阐释新闻热点,讲述世界风云,倾诉人生故事。秉承权威、人文、开放、深入的原则,为网友展现不同人生的精彩历程。
中国网地址:
中国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89号中国外文大厦B座
邮编:100089

访谈热线

如果您想做客中国访谈,嘉宾请联系:
电话: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传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我们: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网友可进入论坛直接参与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