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区:科学发展新坐标

中国网 | 时间: 2009-08-11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各位来宾,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特别是成功承办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作为久负盛誉的中国海洋科技城,青岛拥有众多国家级海洋科研教育机构,集聚着大批高层次海洋科研人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较强,海洋资源和临港工业基础较好,具有率先发展蓝色经济的综合优势。

建设蓝色经济区,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我们考虑,从五个方面加以推进

——坚持海陆统筹联动。由于海陆空间相互衔接、产业相互渗透、技术相互依赖,发展蓝色经济需要以海陆统筹联动和海陆一体化为基础。海洋资源优势只有在海陆经济联动中,才能充分发挥;陆域经济的发展制约只有在海陆经济互补中,才能逐步消除。

因此,必须从陆海互动的视角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做到海陆产业统筹规划、基础设施统筹建设、资源要素统筹配置、生态环境统筹治理,把海洋资源优势向陆域扩展,把陆域资源开发与技术向海洋倾斜,促进海陆经济相互渗透与交叉,形成资源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

——坚持科技创新支撑。从历史上看,每一个时代海洋开发的突破,都是运用当时最先进技术的结果。当前,面对全球经济高技术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科技创新必将成为发展蓝色经济的决定性因素。

在全球化背景下,成功的创新依赖于对最新技术和信息的获取能力,依赖于通过参与全球性科技创新活动提升技术水平。为此,建设蓝色经济区,应把握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在一些基础性、先导性、关键性领域寻求突破,力争尽快逼近或跨入当今国际海洋产业技术发展的前沿;需要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基地,构建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的快速通道,建立具有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政策支撑和人才体系。

——坚持高端产业带动。从历史上看,海洋产业先后呈现出从一产到三产,从三产到二产,再从二产到三产为主导的动态演化特征。我们认为,海洋产业的一般演化规律,具体到不同国家或地区,往往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借助于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产业结构的演进也可能出现跳跃式发展。

因此,建设蓝色经济区,既要遵循海洋产业结构发展的演变规律,又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力,突破传统的技术扩散线路和产业传递路径,优化一产,突破二产,提升三产,特别是在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利用、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等有条件的领域加快向世界先进水平对接,不断提高先进技术对海洋传统产业的渗透能力,尽快开发和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培育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有较强辐射力的优势产业。

——坚持保护开发并重。海洋自身是一个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生态系统,海洋的流动性使其生态环境比陆地更加脆弱。人类已饱尝陆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苦果,有效保护并逐步改善海洋环境,已经成为沿海国家和地区的共同责任。

建设蓝色经济区,需要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海洋保护意识,完善海域环境评价制度,通过陆海联动治理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加快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保护与修复海域生态环境,健全海洋灾害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使发展规模、速度与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实现人类与海洋和谐共处。

——坚持开放合作共建。海洋是一个开放的循环体系。建设蓝色经济区应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与世界各国与地区海洋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承接国际产业和技术转移;加强与中国沿海城市的分工与协作,建立新型科技合作和产业发展模式,共同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这里,围绕加快蓝色经济发展,建立互利共赢的新机制,提出三点建议:

1.加强蓝色经济战略试点。建议国家和山东省政府在青岛进行海陆经济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设立面向国内外的海洋科技成果合作与转化中心、国家海洋产业标准化基地。

2.深化海洋科技交流合作。我们愿与国内外有关方面加强海洋科技交流和联合攻关,深化在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前沿和海洋科学研究热点领域的合作,突破海洋科研成果转化的瓶颈制约。

3.联手开展海洋生态保护。我们愿与中国沿海城市和国际相关机构联合建立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完善海洋生态环境分类保护制度,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监督,促进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各位来宾,本次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是凝智聚力、共谋发展的空前盛会。我们期待着广泛集成各方智慧,创新发展模式,共建和谐海洋;我们期待着与各位加强务实合作,以执着不懈的努力,共同谱写蓝色经济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篇章!

 



   上一页   1   2  


关于中国访谈

  智慧的对话,思想的交锋。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国际友人做客中国访谈,解读政策法规,阐释新闻热点,讲述世界风云,倾诉人生故事。秉承权威、人文、开放、深入的原则,为网友展现不同人生的精彩历程。
中国网地址:
中国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89号中国外文大厦B座
邮编:100089

访谈热线

如果您想做客中国访谈,嘉宾请联系:
电话: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传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我们: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网友可进入论坛直接参与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