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今:加快社会管理体制的转变与创新 |
中国网 | 时间: 2012-03-14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
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如同给人看病要讲究方法,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望气色,闻气味,问病状,切脉象,辩证施治。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给社会治病,要学中医给人治病的方法,“望、闻、问、切”,望百姓之气色,闻百姓之气息,问百姓之冷暖,把百姓之脉搏,善于观察民意,听取民意,用全局的、整体的观点,用辩证的思维,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有可能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建立指挥统一、运转高效的社会预警和应急体系 记者:有专家认为,我国的改革已进入社会结构的全面分化、变革和重组时期,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也就存在形成不同危机的可能。党和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做好社会预警和应急体系,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于今: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指挥统一、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特别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一,建立统一的指挥调度中心。为了强化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必要在国家层面上尽快建立具有会商、决策功能的综合体系和常设性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部门,比如美国的国土安全部和俄罗斯的紧急情况部;在国家安全的高度上制定长期的反危机战略和应急计划,在地方各级政府层面上也应相应地设立相关部门;在反应机制中,对于发生的危机事件,要设立第三方性质的独立调查制度,公正甄别事件诱因;保持适度的新闻自由度,建立有效的公共危机沟通机制。 第二,建设完备的应急法律框架。法律法规是防范、处置突发事件的依据。有必要加快紧急状态法的立法进程。根据现代社会突发事件的新特点,紧急状态法的覆盖面不仅应当涉及社会骚乱、社会动乱及各种恐怖主义事件等危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事件,而且应当包括传染病疫情、大规模环境污染等自然或人为灾害。应当明确规定紧急状态下的政府应急机构和机制,明确公民、志愿者、专业团体、社会组织等的权利和义务,更好地用法律来调整紧急状态下的社会关系。 第三,确立严格的信息报告制度。必须形成通畅灵敏的应急信息报告系统,使危机信息能够及时传达。以往的危机管理,并非没有信息报告制度,而是不规范、不统一、不标准,缺少严格、具体的设定。不报、漏报、瞒报、缓报的现象较为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制定严格的信息报告制度,如非典时期的零报告制度、24小时报告制度等。这样,政府掌握危机信息的准确性才能大大提高,才能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第四,设定公开预警的标准等级。为了及时向社会公众预警风险,可以采取设定公开风险信息的标准和等级的办法,对达到设定要求的马上自动公布于众,对没有到达设定等级的风险继续进行追踪。如对人们同时感染某种烈性传染病的事件,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灾害、事故、污染等事件,都应当列入公开预警范畴,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第五,加强危机防范演练和培训。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发生通常会出现“预兆”。组织好有针对性的演练和培训,不仅可以实际检验应急预案完善与否,而且有助于有关人员提高心理素质,遇事才会临危不乱。 第六,开展危机管理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的危机意识,增强社会应对能力。对普通民众开展危机应对教育,了解处理各种灾难和危机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方法,增强危机应对能力。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记者: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请问当前中国社会,应该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于今: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要以基层基础工作为切入点,从思想到行动、从方式到效果,全方位地探讨增加和谐因素的对策措施。 首先,提高思想认识,确立增加和谐因素的工作理念。一要要树立正确的稳定观。要准确把握不同矛盾的地位和作用,并作出科学评判。二要树立民本思想。尽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要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其次,注重过程运作,规范增加和谐因素的工作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一要把规范日常言谈举止作为切入点。二要把创新勤务方式作为工作重点。三要把促进程序正义作为基本要求。 再次,讲求社会效果,提高增加和谐因素的工作质量。一要提高工作的效率。二要提高工作的效益。 保障国家稳定安全。当今世界并不太平,要提高警惕,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打牢基层组织基础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记者: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是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请问如何打牢社会管理的基础组织基础? 于今:根据我国社会管理的现状,科学划分社会管理职能总的趋势和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将政府管理的重点由行政管理转向公共服务,能由社会组织管理的事务,应转交给社会组织,政府不要包揽;能由下级政府承担的职能,由下级政府承担。 首先,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作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要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地组织和参与社会活动,真正地起到联系群众、服务大众、表达诉求、化解矛盾、关怀社会、协调利益的作用,从而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社会的支持,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起来,有效地实现社会整合,确保党的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其次,应特别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种民间社会组织。行业组织也在沟通政府与企业关系上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贯彻政府的宏观意图的参谋助手,在维护行业公平竞争环境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中介组织是介于国家和企业、民众之间的既非行政又非企业的民间组织,具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沟通、协调作用。因此,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可以缓和与化解矛盾、维护各方的合法利益、促进社会良性发展,这是社会管理体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并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最后,要大力加强社区管理和建设。一是,使社区成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纽带,确保一方平安和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二是,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使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成为村民之间协调利益、化解矛盾、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载体。要在村民委员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同时,注意探索新的民主形式,健全各项制度和规范,并切实提高农民的民主素质。
(于今:国家重点研究项目负责人、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是近些年涌现出的一批中青年学者中的突出代表,其研究领域十分广阔,密切关注中国发展过程的多个方面,涉及政治理论、政策建议、国家哲学、民族文化、智库产业、城市管理与区域发展等多个研究领域。并且注意融会贯通,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先后主持科学发展观等“十五”、“十一五”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参与中央国家部委组织的重大项目报告审核制定,提出了诸多前瞻性的政策改革建议,发表《论国家哲学》、《以战略思维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国区域发展30年的经验与教训》等百余文章,出版《科学发展观丛书》、《城市更新》等三十余部著作,其中2004年主持编著的《五个统筹丛书》,再版十余次,印数近一百万册。 现任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大学等多所大学教授、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公选首批面试考官、民政部部级课题评审专家、国务院监察部突发事件应对问责制调研组成员、国家973计划项目成员。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理事,辽宁省驾驭论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华儿女杂志编委,国内第一个以智库为名的政策研究出版读物《国家智库》、《中国智库》执行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