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 赣州,是全国闻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摇篮,长征出发地。当时赣州参加红军的就有33万人,为革命牺牲的有名烈士达10.8万余人,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赣州籍烈士倒下,众多革命先烈舍家弃命,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的牺牲。2010年时统计仍有1.48万户“两红”人员及其遗属的后代生活在革命老区,大多过着简朴的生活,许多红色后代由于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好学校,接受不到良好教育。
历史铭记在心,红色精神薪火相传。在这片红土大地上,由赣州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的“红色班”,于2010年7月在赣州中学正式开班。“红色班”犹如一盏明灯,以爱的名义照亮了红色后代们成长求学的前路。
开辟全省教育拥军先河
用特殊的政策关爱特殊的一代
厚重的历史孕育着优良的文化。在赣州,素来流传着母送子、妻送郎、父子争相上战场等感人故事,这些红色记忆在一代代赣州人心中不断流淌,拥军优属从而成为了一种政治、一种光荣、一种党和政府的责任担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革命先烈后代的生活现状,一直致力于改善他们的成长教育环境,号召全市中小学校要为老红军、老革命、老干部和军烈属的后代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本着这一宗旨,市委市政府先后考察调研了安徽、福建、广东10余个革命老区,实地了解全市所有革命烈士家庭学龄孩子的实际情况。经过精密的筹划部署,2010年7月,一个为革命先烈遗属、战斗英雄后人、老红军干部亲属开设的班级——红色班,在赣州中学正式开班招生。来自红色故都瑞金老红军的后代林建华、将军县兴国长征老干部的后代李世洋等135个“红小鬼”,成为赣州中学“红色班”的首批学生。
赣州中学“红色班”的设立,成为了江西省首个专门为革命后代开设的班级,开辟了向革命后代奉献优质教育资源之先河,在全社会立即引起广泛反响。2011年,赣州市委、市政府将“红色班”列为民生工程100件实事之一,广筹社会资金改善教育环境,同时为每个学生在校三年补助一万元学习经费,免去所有书本费、学费和住宿费。5年多来,市委市政府累计投入400余万元,先后1500余名革命后代享受到了这种免费的优质教育。
学生张福州感慨万千:“是党和政府给了我一个全新的人生和美好的未来!”这位中考考出682分的优秀学生,曾因为交不起学费,差一点就放弃了学业,在进入赣州中学“红色班”后,他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向学校写信表达心声。
汇集优秀教学资源
让红色后代放飞理想的翅膀
“红色班”的设立,让红色后代汇聚到了一起。因此,赣州市委、市政府深感肩负重任,必须做到不办则以,办则必优,要让这群红娃娃们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赣州中学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决心举全校之力办好“红色班”,配齐配强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上,红一班老师丘欣成,曾经两次获得江西省青年教师物理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红二班班主任明邦志,曾经被评为“江西省优秀班主任”,也是物理学科的金牌教练,曾辅导学生获得全国物理竞赛江西赛区一等奖。学习环境上,在市委市政府的鼎立支持下,学校先后修缮历史教室、地理教室,引入国内领先的“电子白板”设备。此外,学校还定期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让红娃娃们担任解说员、引导员,与国外友人互动交流。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厚爱下,红色学子们正在用他们的努力和汗水昭示着,先辈手中的接力棒将由他们接过,国家未来的栋梁必将有他们的身影。
打造红色教育精品
在学生心间深扎红色烙印
“红色班”的设立,是追忆革命先烈、铭记革命功勋的具体体现,更是传承红色基因血脉、传播赣南红色文化的现实需要。从办班之初,赣州市委、市政府和赣州中学就决心,一定要让这群红色后代们沐浴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沿着先辈们的足迹,将红色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为此,学校专门为“红色班”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红色文化活动,组织“红色生”前往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听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重走红军路,体验红军餐,实地感受红色魅力。除了课堂学习以外,学校还依托周末红色影院、红歌点播台、红色历史讲坛等二十多个学生社团,潜移默化开展红色教育。每年清明节,同学们都会怀着诚敬与肃穆的心情前往赣州市天竺山革命烈士陵园祭奠,登陆中国文明网等为革命先烈们献花留言。红色文化,也犹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深入学生心中。
今年七一前夕,“红色班”组织了一场特殊的班会课,学生面对国旗国徽,举起自己的右手握着拳头,齐声宣誓:“作为红色的传人,我们定将不辱使命,存高远之志,做红色精神的传承者;修高尚之德,做社会新风的引领者;成报国之才,做勤奋好学的进取者;行务实之风,做跨越崛起的先行者。”
几年来,“红色班”成绩喜人、硕果累累,谭任璇同学代表江西省参加“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小小百家讲坛”全国电视演讲比赛,荣获全国银奖;郭雨鑫同学在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喜获金牌;曾友劭、华舒媛同学组成的代表队参加高中组机器人足球赛,获第十五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银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