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访谈

鄂尔多斯介绍

发布时间: 2017-09-01 丨 来源: www.unccdordos.org 丨 作者: 丨 责任编辑: 韩得尔

在中国正北方,黄河“几”字形怀抱里,古老神奇的鄂尔多斯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那里。母亲河的哺育和润泽中,勤劳、智慧的鄂尔多斯人民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谱写了一部又一部鄂尔多斯建设、发展的动人篇章。

一、自然地理

鄂尔多斯(蒙语,汉意为“众多的宫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被黄河环绕,南依长城,与晋、陕、宁三省区毗邻。全市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地势呈东低西高,东部为丘陵沟壑区、西部为高平原区、南部为毛乌素沙地区、北部为库布其沙漠区和黄河南岸平原区、中部为波状高原区。环境气候良好,夏季平均气温21℃,冬季平均气温-6.6℃,年均降雨量341毫米,全年空气优良天数平均在340天以上,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

二、资源禀赋

鄂尔多斯资源富集,已探明矿藏50多种,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探明储量2017亿吨,约占全国的1/6、内蒙古的1/2,预测总储量在1万亿吨以上,属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的优质煤。天然气探明储量8017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的1/3。盛产被称为“纤维宝石”和“软黄金”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全市羊绒制品产量约占全国的1/3、世界的1/4。高岭土、天然碱、食盐、芒硝、石膏、石灰石、紫砂陶土等资源储量巨大。全市耕地总面积685万亩,其中水浇地450万亩;草原总面积10068.7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约9000万亩。

三、人口民族

鄂尔多斯是一个多民族城市,生活着蒙古、汉、满、回、藏、维吾尔、苗、朝鲜、彝、壮等42个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市常住人口194.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9%;蒙古族人口17.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1%。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204.5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9.55万人,乡村人口54.96万人,城镇化率为73.13%。

四、行政区划

鄂尔多斯市前身为伊克昭盟,伊克昭系蒙古语,意为大庙,因清初鄂尔多斯部落六旗第一次会盟于达拉特旗的大庙王爱召而得名。2001年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伊克昭盟,设立地级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市辖东胜区、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乌审旗、杭锦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和康巴什新区。全市共有49个苏木乡镇,其中41个镇、2个乡、6个苏木;共有733个嘎查村,其中565个村、168个嘎查;共有25个街道办事处和205个社区。

五、历史文化

鄂尔多斯历史文化悠久,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7万年前,古河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著名的“萨拉乌苏文化”。从夏商春秋至秦汉唐宋的几千年中,先后有数十个北方部落、民族在这里游牧逐猎,形成了以“鄂尔多斯青铜器”为代表的青铜文化。明朝中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八白室”迁移到鄂尔多斯境内,蒙古族黄金家族也随之进入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文化精髓在鄂尔多斯聚集传承,逐步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蒙元文化。近现代以来,大量晋陕汉人迁入鄂尔多斯地区,与这里的蒙古族一起生活劳作,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鄂尔多斯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交流融合,形成了“西口文化”。

六、民俗风情

鄂尔多斯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这里既保留有蒙古族的传统习俗,也有蒙、汉民族和睦相处、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交流融合而形成的民俗风情。

鄂尔多斯享有歌海舞乡之美誉,鄂尔多斯人喜歌善舞,热情好客,常以敬献哈达、美酒、唱歌等形式接待客人。鄂尔多斯民间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成吉思汗祭典、鄂尔多斯婚礼、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漫瀚调、古如歌、查罕苏力德祭祀。在鄂尔多斯民间,有祭祖、祭火、祭敖包等活动。这些活动,表达着人们纪念祖先、崇拜英雄、敬重大地、崇尚自然的意念和朴实善良、诚信友爱的品格。鄂尔多斯各地每年都举办那达慕、交流会,蒙古族“男儿三艺”(骑马、摔跤、射箭)是那达慕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鄂尔多斯民间有集宴饮、歌舞、游戏、竞技于一体的庆典娱乐活动——珠玛宴,也有草原牧人庆贺丰收、祈求草原人畜兴旺的盛会——珠拉格(马奶节)。牧区民居有蒙古包,有手扒肉、奶食品等特色美食;农区民居有四合院,有取晋、陕、蒙三地美食之精华制作的多种佳肴。鄂尔多斯民俗多彩、内涵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