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访谈>治沙故事

鄂尔多斯治沙故事之五:乌冬巴图,愚公治沙三十年

发布时间: 2017-09-10 丨 来源: 新华社 丨 作者: 丨 责任编辑: 韩得尔

摘要:绿色,对于牧民来说,是一种生命的颜色、希望的颜色。在库布其沙漠出生长大的乌冬巴图,从小饱尝了风沙之苦,亲眼目睹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沙逼人迁的一幕幕凄惨景象。

(据新华社2006年10月18日报道,素材仅供参考)

在素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库布其沙漠腹地,沙漠无情地吞噬着他的家园。在这里,蒙古族汉子乌冬巴图为了实现心中绿色梦想,靠一股韧劲苦干30多年,把挡在房前宽约3000米的一条沙带逼退了500多米。

当记者慕名前去采访,在大门口遇上了正在饲喂羔羊的乌冬巴图的妻子。得知来意后,她告诉我们,老巴去树林了。翻过一道网围栏,便进入乌冬巴图的“绿色王国”。

放眼望去,满坡满洼的树木郁郁成林,一棵棵杨树、一丛丛沙柳、一簇簇羊柴将座座小沙丘装点得严严实实,还有数不清的沙枣、榆树、红柳、毛柳、旱柳、柠条和一些罕见的沙生植物。林间野兔四窜,枝头鸟儿欢歌。

大约走了一里多路程,到了这片林子的边缘,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光秃秃的大沙丘。沿着一行依稀可辨的脚印,我们在一个沙丘的背风坡找到了正修剪树枝的乌冬巴图。

60岁的乌冬巴图正跪在沙上弯着腰刨被沙压了的小树苗,身边放着一把斧子、一根绳索、一把铁锹,忙得不亦乐乎。

绿色,对于牧民来说,是一种生命的颜色、希望的颜色。在库布其沙漠出生长大的乌冬巴图,从小饱尝了风沙之苦,亲眼目睹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沙逼人迁的一幕幕凄惨景象。

1974年春,乌冬巴图向沙漠宣战了。夫妻俩买回来一些小沙枣树苗,开始编织他们的绿色希望之梦。他们先从挡在门前最近的一个大沙丘开刀,夫妻俩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围着沙丘栽下几百棵小沙枣树苗。可就在他们还未见到一丝绿意的时候,几场大风过后树苗便成干柴。

不服输的乌冬巴图总爱到沙里转悠,研究沙漠的走向,琢磨风的规律。日久天长,乌冬巴图总结出一套理论:要想治沙先得固沙,栽树要“前拉后推”,先湿地,后沙坡,再沙丘;先高秆,后灌木、再种草,同时还要加强保湿方能成活。渐渐地,乌冬巴图的房子四周的绿色多了起来。

挡在乌冬巴图房前的一个个大沙丘变成了小沙丘,小沙丘变成了平沙梁,平沙梁又变成了下湿地。绿色向四周蔓延,黄沙开始退却。

植树造林,主要是靠管护,正所谓三分种七分管。2001年,全旗出台禁牧政策,牲畜实行圈养,这一下犹如给乌冬巴图吃了一颗定心丸,再也不用担心牲畜无处觅食而毁坏树苗了。而此时,老巴的儿女们也加入到了植树队伍中。同时,他们还在林间播种各类优质牧草,解决了饲草料不足的问题,走出了一条靠林种草,以草养牧的林—草—畜均衡发展路子。如今,乌冬巴图家的十几头牛和300多只羊单靠树叶就能“饱食无忧”。

在乌冬巴图的感召与带领下,周边牧民纷纷行动起来,种树种草改变生活环境。30多年如一日治沙不是常人能做到的,但乌冬巴图只有一句话:“咱得为子孙后代负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