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访谈>治沙故事

一个孤独的治沙人——乌都

发布时间: 2017-09-10 丨 来源: 新华丝路 丨 作者: 丨 责任编辑: 韩得尔

摘要:他是一个孤独的治沙者,也是一个朴实的牧民,与沙为舞二十年,他把万亩荒沙变为绿地,因此也背负上沉重债务,失去了温馨的家庭。如今,荒沙变绿洲,一切的委曲与孤独又算得了什么,他感觉这辈子值了。

他是一个孤独的治沙者,也是一个朴实的牧民,与沙为舞二十年,他把万亩荒沙变为绿地,因此也背负上沉重债务,失去了温馨的家庭。如今,荒沙变绿洲,一切的委曲与孤独又算得了什么,他感觉这辈子值了。

他是一个孤独的治沙者,也是一个朴实的牧民,与沙为舞二十年,他把万亩荒沙变为绿地,因此也背负上沉重债务,失去了温馨的家庭。如今,荒沙变绿洲,一切的委曲与孤独又算得了什么,他感觉这辈子值了。

来自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审召嘎查阿贵希里牧业社的牧民乌都,一个孤独的治沙人。听乌都讲治沙故事,真情告白,痛并快乐着。

图1 面对他的绿沙坡,乌都自信满满。(摄于2017年9月7日)

面对他的绿沙坡,乌都自信满满。(摄于2017年9月7日)

第一次治沙经历

从小生长在荒无人烟的毛乌素沙漠深处,乌都有着想治沙改变生存环境的念头。他一直在探索防沙、治沙、改善恶劣生态环境的办法。

1983年和1990年的两次土地承包后,乌都家承包了现在的13000亩地。当时这片荒沙寸草不生,亩数虽多,但有利用价值的地就500亩,占全部面积的3.83%,剩下的96.17%全是荒沙,当年承包土地时,好多农户都不愿意承包这片荒漠。

在这片荒漠上根本没有其他出路,承包了荒沙,就要治沙,只有治沙才能生存。因为沙丘在移动,如果不治理,它会掩埋房子和庄稼,将人往死里逼。

不治沙就没有活路。

就这样乌都一家踏上治沙之路。在寸草不生的毛乌素沙海荒漠中与黄沙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17岁那年,1985年春季,乌都只上到初二就离校了,他心存治沙梦想,开始了他人生当中第一次治沙。当时,他家房后有一座小沙丘,占地约150亩,每到春季狂风肆虐,荒沙漫漫,成了全家生存的最大威胁,乌都决定先用这个沙丘小试牛刀,他一股脑儿的砍沙蒿、背沙蒿、种沙蒿,当时,只有沙蒿,而且沙蒿是成活率最高又不用花钱买的治沙最廉价的沙生植物,就这样乌都干了一个月,最后一丈量,他只种了3亩地,成活率100%。当时是活了,但过了一个冬天,第二年开春,刮大风,他种的沙蒿苗被大风刮得所剩无几。

第一次治沙有了如此惨痛教训,乌都开始思考,治沙太不容易了,种植容易,管护难,而且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是靠一腔热情就能治沙。

悲情的治沙之旅

为了彻底改变自家的命运,乌都和家人开始了漫长且带悲情的治沙之旅。

乌都的爸妈都十分支持乌都治沙,一家人盼望着自家的沙场早日得到治理,过上好日子。

1998年,乌都多方筹借资金近40万,建立了300亩水利设施,打了4眼井,种了3000亩杨柴,还种了玉米、油葵等农作物,作物成活率达七八成,大部分都活了,为了防止大风吹掉苗子,第二年乌都投资8万元种了6000棵杨树,做为防风障,专门遮挡沙尘,这些树苗成活率达70%。

“当年没有汽车,也没有路,运送树苗和水利设施全靠畜力,人背肩抗也是常事,但每走一步都很艰难”乌都回忆说。

看着栽种的杨柴等逐渐成活,乌都一家心里特别欣慰,盼望这些作物能够顺利生长。此后的几年,扩大了治沙面积,乌都又陆续投进去四五十万元用与治沙和网围栏建设。但治沙真是太难,有一次,防风固沙工程包给别人,由于工程质量不过关,第二年春天,他种的3000亩杨柴又被大风刮没了,他的20万元投资打了水漂。

2004年,乌都吸取教训,重新补种和加强沙障工程,使上一年被毁的林木全部恢复,这一年,他又花进去18万元。

从1998年至今,乌都用于治沙防沙的投资达198万元,不包括自家贴进去的人工等,除自家的二三十万积蓄外,多数的钱是自已借来的,有银行贷款也有借个人高利息的。

种进去的沙柳和杨柴活了,沙丘被治住了,生态好了,但治沙是一种高投入、慢回报的过程,投资回报周期太长,生态效益还不能很快转化为经济效益,乌都借来的上百万元外债长成了沙柳和杨柴,换来一片绿意盎然,但乌都也因此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每年他都为还钱还款发愁。

每有一点积蓄都用来还款或用于治沙,而治沙就像一个无底洞,他个人投资进去的钱一时没有效应。回报太慢,乌都被拖垮了。

那几年,家庭也出现变故,一向身体健康的父亲突然得病离他而去,他的妻子因为家里常有人来催债,也与他离了婚。这两件事给乌都打击很大,他变得沉默寡言。

“我一直在想念我的父亲,他是一个很健康的人,但去世得很突然,之前没有一点病情。承包草场的时候还有着治沙念头,我童年时是我父母带着我种树,种沙柳,我家周边的树和沙柳都是我小的时候种的”,想起父亲,乌都禁不住眼圈红了。“在我心里父亲依然活着。”乌都说。我最心痛的就是我妈妈,她一直以来都在支持我,也跟着我同甘共苦。在2005年到2008年乌都在外躲着要账人,不敢回家,最穷困的日子也就我妈妈她一个人呆在家里,守护着林地……这是令乌都最难过的事情,每想起妈妈就会心碎。

梦想慢慢变为现实

近二十年的治沙,乌都陆续投进去近200万元,这对于一个普通牧民家庭来讲,真是一笔天文数字,一路走来,太多艰辛。

二十年的治沙岁月,当年的帅小伙变成了中年男子,孑然一身,成为孤独的单身汉,所幸,13000亩沙地变成绿洲。他所种的9000多亩杨柴和沙柳满山遍野,绿意盎然,其他6万余株紫穗槐、3600条白柠条、6000株杨树长势喜人,成活率超过90%,沙地绿化率达85%,成为乌审旗牧户绿化最高的家庭示范户。

如今,沙地变成了绿坡,满坡的沙柳、杨柴、沙棘、沙蒿,成了乌都心中的宝贝。生态效益好了,逐渐转化为经济效益,要从治沙要效益,乌都有了更多的想法,把畜牧业与沙草产业结合起来,沙草变饲草,发展畜牧业,沙地修通公路,把更多的平茬沙柳运出去,卖上好价钱,他的梦想将变为现实。

乌都表示,近几年因他长年劳作,腰肌劳损,由于身体原因,做不了重体力劳动,因此维护林地也要雇工维修网围栏,每年需要两三万元。对于牧民来讲能够维持生活的基本来源就是靠放牧,而放牧靠的就是草场!

如今沙地得到治理,沙丘变成了草场,若要发展畜牧业,打草养牛羊,需要大笔资金,这些仍需投资,然而,乌都却显得很无力,因为至今他仍然还有近30万元外债没有还清。他拿不出钱来投资,尽管满坡林草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但如何转化实现致富,才是乌都草场当务之急,这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乌都希望得到帮助,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治沙回报。

让孤独化为力量,向沙林要效益,乌都正致力做一名新时代治沙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