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 > 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 景区带动发展型
江口旅游的“乡味”路

——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

发布时间:2019-07-18 16:03    来源:中国网    作者:


近年来,江口旅游立足县情特点,坚持把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紧抓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机遇,以梵净山优质旅游资源为依托,紧扣景区带动、回归乡村原真,让旅游充满乡土味,留住乡愁。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1380.15万人次,同比增长35.0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9.25亿元,同比增长96.10%。在乡村旅游方面,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4个,获评全省甲级乡村旅游村寨1个,优品级客栈1家,4星级农家乐1家,新增四星级标准以上酒店3家。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99.9万人次,同比增长26.3%,实现收入8.49亿元,同比增长25.6%。乡村旅游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农村脱贫的重要产业。

一、立足乡土,坚持乡村旅游平民化道路

(一)坚持绿色生态重规划。结合山水风貌、人文民俗、交通地理等特点,围绕养生度假、休闲农业、特色文化、传统村落等不同类型,以展示山水观光、民俗体验、农家记忆为特色,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高标准编制了《江口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江口县“十三五”旅游专项规划》《江口县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以及9个特色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规划,50余个特色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保持乡村的原真本色,着力构建“一品一特”乡村旅游的平民化发展格局。2014年以来,全县农家乐从190家发展到488家,乡村旅游户均年收入从3.2万元提高到10万元以上。太平镇代表江口县在全国发展乡村民宿推进全域旅游现场会上作交流发言,江口县在全市第七届旅发大会上做乡村旅游经验交流发言。云舍、寨沙景区、梵净山景区先后成为全国发展改革系统生态保护与修复经验交流现场会、全省2018年东西部扶贫协作推进暨项目观摩、全省“文明如厕·从我做起”主题宣传活动现场推进会观摩点。

(二)注重因地制宜建景点。坚持因地制宜、分类规划建设的原则,重点打造了寨沙侗寨、云舍土家第一村、漆树坪羌寨、提溪土司城4个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乡村旅游景点;寨抱村、快场村、孟家屯、江溪屯、苗汉溪5个健康生态的山水体验乡村旅游景点;黄岩、张家坡、封神墥、韭菜4个原始古朴的传统村落乡村旅游景点;鱼粮溪农业公园、骆象生态茶园2个农旅一体化的休闲体验乡村旅游景点,实现了“农村”到“景区”转变。2016年,云舍村入选首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三)积极推动共建共享。有机整合以梵净山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民俗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施“1+N”村寨提级改造工程,村民利用自家已有房屋自主经营、入股经营、委托经营农家乐,村民成为乡村旅游资源的提供者、受益者。引进贵茶集团、梵韵缘、贵州苗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把茶叶、紫袍玉、山野菜等土特产加工成适销对路的地标式“旅游商品”,村民进园务工拿薪金,出售特产有资金。



二、景区带村,促进乡村旅游联动式发展

(一)全力打造特色村寨。按照“旅游统筹,景城一体,全域推进”的产业提升发展思路和“抓龙头、连金线、带亮点”的全域旅游工作路径,在全县精心打造一批景区景点、精心培育一批特色旅游商品品牌、精心建成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村寨,推进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服务的全面提升。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的旅游带动下,提升打造了梵净山、亚木沟、云舍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寨沙侗寨、鱼粮溪农业公园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带动梵净山村、寨抱村、梭家村、坝梅村、河口村等13个村寨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饭。

(二)全力促进产业融合。①“旅游+农业”,打响“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品牌,采取“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基地”等多种模式,打造乡村旅游“联合体”,延伸致富产业链,强化产业带动辐射作用。相继打造了鱼粮溪农业公园、骆象生态茶园2个农旅一体化的休闲体验乡村旅游景点,鱼粮溪农业公园成功申创为四星级农业公园、3A级旅游景区成为乡村旅游样板。②“旅游+文化”,稳步推进梵净山景区大门外移及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打造提升沿线景区景点,保护好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实现了“农村”到“景区”转变。③“旅游+电商”,整合农村资源、劳动要素和闲散资金入股到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把返乡的高校毕业生、优秀青年培训为电商“主力军”,将农特产品及旅游产业通过电商网络营销渠道向外推广。探索建立“政府+公司+旅游协会+农户”长效互利共赢机制,实现农民从旁观者到参与者、股东的转变。目前,已建成江口县太平镇快场村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兴隆村旅游商品加工等旅游专业合作社,发展茶业、果蔬、花卉等涉旅合作社400多个,入股群众达3000余人。

三、用活政策,破解乡村旅游缺资金难题

(一)突出政策引领。出台《江口县扶贫小额信贷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优惠政策,设立全域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旅游扶贫等特色产业实行贴息贷款,给予企业优惠配套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参与旅游扶贫开发,以体制机制创新催生全社会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动力。

(二)政府精准投入。围绕景区建设,按政府资助70%,群众自主投入30%的“帮7出3”激励机制,加强周边农村房屋立面和庭院环境改造,破解了群众不想改造、不敢改造、没钱改造难题。创新推出政府、旅游部门、银行、担保公司、项目业主“五位一体”项目融资新模式,破解了金融机构不放贷、贫困群众不敢贷难题。同时,成立梵净山担保公司,与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农业银行江口支行、建设银行江口支行、江口县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建立“群众贷款、政府担保、银行放贷、财政贴息”的金融借贷平台,为120户贫困群众争取到金融支持2300万元。如在寨沙侗寨打造过程中,政府引导群众按照统一规划在原址上改造重建,帮助74户群众协调贷款资金1636余万元,并鼓励群众多方自筹资金500余万元。

(三)企业大力帮扶。创新“以景带村”“以企带户”模式,企业“带村帮户”,借助景区龙头企业的资金优势和营销平台,抽取企业收入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用工和收购农产品的过程中,优先考虑和保障当地村民。金奥旅游公司开发亚木沟景区,为寨抱村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60个,带动群众20户从事乡村旅游。三特公司经营梵净山景区,优先吸纳失地农民、经济困难户和就业困难户就业,每年从景区门票收入中拿出5%作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村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等,带动景区沿线10余个村的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增收致富。梵净山景区成功入选2016年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四)完善利益链接。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涉旅企业)参与市场开发、产品包装和经营管理,整合农村资源、闲散资金和劳动要素入股到合作社,形成“政府+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和农民变股东的转变。建成太平镇快场村生态旅游、兴隆村旅游商品加工等涉旅合作社550个,入股群众10319人,全县农村合作社拥有资产总额达2203万元,商品销售收入7632万元,实现利润104万元,促进农民户均每年增收6000元以上,带动1500余人脱贫致富。

(五)群众积极参与。鼓励群众通过“精扶贷”方式筹集资金,带动景区周边想创业、敢创业的贫困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引导贫困群众盘活房屋、宅基地、土地承包使用权等资源,采取股份制、捆绑制、合作制“三制合一”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实现增收致富。2014年以来,全县通过发展旅游扶贫带动贫困人口5649人,辐射带动2万多人增收致富。侗家驿栈、一碗水等9家农家乐入选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


专家评语:积极推动共建共享,实施“1+N”村寨提级改造工程;景区带村,促进乡村旅游联动式发展,全力促进产业融合;引导贫困群众盘活房屋、宅基地、土地承包使用权等资源,采取股份制、捆绑制、合作制三制合一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实现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