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 > 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 景区带动发展型
精准定位 念活“农旅经”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

发布时间:2019-07-18 15:32    来源:中国网    作者:


2018年,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地理区域优势和资源环境优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通过政府引导、资金帮扶、准确定位、精准施策等措施,使乡村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涌现出一批集特色性、民族性、区域性、互补性为一体的典型村(嘎查)。

一、乡村旅游基本情况

(一)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伊金霍洛是蒙语,汉译为“圣主的院落”。境内有国家5A级景区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国家4A级景区苏泊罕大草原旅游区。总面积5600平方公里,地处毛乌素沙漠东北边缘,北靠鄂尔多斯市市区东胜区,与康巴什新区隔乌兰木伦河相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旗森林覆盖率达到37%,植被覆盖率达到88%。区位交通优势突出,是呼包鄂榆城市群的重要组团,鄂尔多斯机场、火车站坐落于此,公路、铁路路网纵横全境,年旅客吞吐量和客运量分别达210万人次和40万人次。

(二)发展成效良好

1.乡村旅游大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全旗已形成查干柴达木村、龙虎渠村、哈沙图村等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为核心,农牧家乐覆盖7个镇的乡村旅游格局。

2.乡村旅游市场大拓展。通过多方位、多形式、多角度的乡村旅游营销推广,目前伊旗乡村旅游逐步得到市场认可,受到市民及游客的喜爱。如以土地认养为突破的龙虎渠村,实现土地认养300余户,每到周末农田里都是来种地的城里人,甚至村里一度出现交通拥堵的现象。夏令营、同学聚会、自驾车等大批游客也涌入乡村,体验现代的乡村生活,乡村旅游成为周边市民周末出游的理想之选。

3.农牧民收入大增加。结合旅游扶贫发展相关政策措施,为有意愿开办乡村旅游项目的农牧民完善配套设施,提供业务培训,给予资金支持。据统计,“农(牧)家乐”经营户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与此同时,还有效带动了当地农畜产品和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使产业链不断得到延伸。

4.乡村旅游发展健康有序。在全域旅游“1+3”旅游市场执法模式下,变“执法监管”为“提前指导”,不断引导农牧民从业者依法经营,提高服务质量,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建立管理监督机制,加强对农牧家乐经营场地、接待设施、活动项目以及食品卫生、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的安全规范管理,推进乡村旅游业标准化建设。通过服务前置、日常监督、公开举报等举措,有效维护了乡村旅游市场秩序,提升了乡村旅游服务管理水平。

5.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地域实际情况,全旗重点乡村旅游村落基础设施配套已较为完善,已基本实现通村公路到户,重点旅游村A级厕所全覆盖,停车场建设可以满足实际需求,垃圾、污水处理已建立村、镇、旗县分级联动处理模式。

6.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趋于活跃。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地方民营企业也看到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积极参与进来,其中不乏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运营发展模式,例如:达尔扈特浩特乡村旅游区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以全体村民集资入股的形式,自筹资金,成立了达尔扈特种养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以蒙古族特色餐饮、生态旅游、娱乐观光等旅游产业为主的集体经济产业;巴音昌呼格草原乡村旅游区针对重点旅游项目成立了相应的“餐饮协会”和“拉马协会”,实行星级化管理,实现了统一协会管理、统一采购渠道、统一流程设置、统一明码标价、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品牌推广的“六个统一”管理模式,使运营规范统一。哈沙图村引进地方企业光亚现代有限公司,与村民委员会成立的广霖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合作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增强了乡村旅游发展后劲。

截至目前,全旗已建成乡村旅游接待点160余家,其中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2家,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2家,市级典型示范户25家,旗级农牧家乐示范户35家,直接从业人员达4000人,间接就业人数达6800余人。2017年全旗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13.87万人次,实现收入1.08亿元。乡村旅游正在成为全旗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在调整农村牧区经济结构和致富农牧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全旗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主要做法

在遵循因地制宜,宜旅则旅的原则下,伊金霍洛旗乡村旅游全面实施“535”乡村思路:

(一)紧抓五个同步推进。即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建设同步推进,与旅游规划同步推进,与旅游标识标牌同步推进,与旅游厕所同步推进,与旅游规范管理同步推进,通过5个同步推进不仅保证了各乡村旅游点的建设进度,也提升了各乡村旅游点的起点与规格,同时规范了农牧家乐户的建设与管理,避免了下一步在评星定级过程中出现的重复建设与浪费。

(二)坚持三区布局原则。综合全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以及客源的稳定性等因素,全旗乡村旅游布局重点围绕城区、工矿区以及旅游景区三区来布局。一方面这些地方的乡村旅游现阶段比较成熟,另一方面三区的人口基数较大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乡村旅游的客源。比如围绕阿康城区的哈沙图村、龙虎渠村,围绕工矿区的花亥图村海滩社、查干柴达木村,围绕旅游景区的布拉格嘎查、苏布尔嘎嘎查。

(三)全力实施五个重点突破。乡村在推进过程中,坚持5个重点突破,确保乡村旅游起点高、特色强、有扶持、能推开、合规范。

一是抓规划先行,明确乡村旅游发展思路。编制了《伊金霍洛旗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重点明确了伊金霍洛旗乡村旅游发展目标及乡村旅游围绕三区的布局原则。为了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对全旗6个村8个重点区域分别编制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标识标牌设计》以及《乡村旅游厕所规划》,做到了一村一风格,一村一特色,高起点谋划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是抓特色主导,精准定位各村旅游发展。伊金霍洛旗乡村旅游结合实际,立足创新,逐步走上了农旅结合的新路子,进一步念活了“农旅经”。按照“立足当地,突出特色”的思路,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科学合理、别具特色、充满活力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吉祥牧村”苏布尔嘎嘎查,“守护者部落”布拉格嘎查,“草原骑游部落”查干柴达木村,“哈沙部落”哈沙图村4社,“山水庄园”花亥图村,“幸福田园”龙虎渠村等乡村旅游一村一主题,一村一特色的发展理念基本形成。特色化的乡村旅游项目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独特的意境、独特的文化不断吸引着四方来客,展示着伊金霍洛旗人文风情。

三是抓政策扶持,大力支持乡村旅游发展。2017年,旗人民政府出台了《伊金霍洛旗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试行)》扶持政策,从品牌创建、旅游营销、智慧旅游、人才培训等8个方面进行奖励扶持。其中乡村旅游作为重要一部分给予扶持。通过安排乡村旅游项目引导资金,加大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强化体验活动创意、农事景观设计、乡土文化开发,提升服务能力。同时,也在积极争取自治区、市两级对乡村旅游的扶持与鼓励。

四是抓营销推广,搭建乡村旅游消费桥梁。乡村旅游必须通过营销推广才能被外界知晓,才能打开消费通道。近年来集中对乡村旅游进行了多角度的宣传推广。一是通过网络平台,微信、微博不定期、多角度对乡村进行宣传;通过与美团网合作,推出农牧家乐户。二是通过节庆活动进行自身带动式宣传,如苏布尔嘎嘎查举行的珠拉格那达慕、龙虎渠村幸福田园开园仪式,以及第二季美丽乡村旅游季活动,通过活动都将带动大批的游客进入乡村、游玩乡村、爱上乡村。三是通过徒步活动、自驾游、夏令营等活动主推乡村旅游。如“七一”建党节徒步走进查干柴达木村、苏布尔嘎嘎查,星光国旅和苏布尔嘎查干锡力度假村合作的“学蒙古语、做蒙古人”夏令营主题活动等都相继开展,对乡村旅游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五是抓规范指导,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根据乡村旅游发展实际情况,修订印发了《伊金霍洛旗农牧家乐管理办法》,该办法以更具有指导性与实操性,对农牧家乐的经营管理提前做出了指导性意见;同时,成立了工作指导小组,编印了《乡村旅游发展资料汇编》手册,内容涵盖“旅游示范村”星级农牧家乐户、农牧家乐示范户、乡村旅游厕所指导等,按规范打造乡村旅游。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改进和完善乡村旅游的宣传营销方式,以周边城镇为乡村旅游一级客源市场,积极组织有关乡村旅游负责人参加国际国内旅交会、博览会和节庆活动,制作乡村旅游宣传广告,摄制乡村旅游专题片,组织旅行社考察乡村旅游项目,参与节庆活动,力求宣传效应最大化。

(二)创新运营模式。随着乡村旅游的逐渐转型,提质升级,其运营管理模式越来越发挥着独特而显著的作用。下一步,将在创新乡村旅游运营模式上下功夫,形成科学有效的运营管理模式,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深化“一村一品”。全旗6个村8个点初具特色,但在体现当地优势、开发旅游资源上还有待提高。下一步在建设乡村旅游时立足发展“一村一品”,努力丰富“品”的内涵,以求在村品位上取得突破。

(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通过三个“最优”实现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大完善,做到乡村旅游环境“最优”,游客服务中心“最优”,乡村旅游厕所“最优”,着力完善各项服务提质、环境卫生优美等配套建设,为发展旅游业夯实基础。

(五)以节庆活动聚人气、商气。根据不同年龄层次人群和心理特点结合乡村地域特色积极举办系列主题活动和惠民活动,创新方式提高游客参与度,进一步做旺人气、做活商气、做大名气。


专家评语:紧抓五个同步推进,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建设同步推进,与旅游规划同步推进,与旅游标识标牌同步推进,与旅游厕所同步推进,与旅游规范管理同步推进。抓规划先行,明确乡村旅游发展思路;抓特色主导,精准定位各村旅游发展;抓政策扶持,大力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抓营销推广,搭建乡村旅游消费桥梁;抓规范指导,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