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下勐劈村
一、基本情况
德宏州盈江县苏典乡苏典村下勐撇村民小组,隶属于苏典乡苏典村勐劈自然村,距乡政府9公里,面积1.76平方公里,共有水田302亩,人均1.3亩,林地12560亩,人均53亩,平均海拔1660米,年平均气温13℃,年降水量3553毫米。现有人口57户24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有33户143人,设党小组1个,有党员5名,建有党员文化活动室1间。群众收入主要以草果种植和黄牛养殖为主,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00元,曾是全乡最贫困的村民小组。为加快推进下勐劈脱贫攻坚步伐,盈江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5·24”“5·30”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机遇,依托下勐劈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优势,把恢复重建与旅游产业发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民族团结、基层党建等有机结合,通过实施“政府+村组+合作社+农户”的扶贫开发模式,带动了村组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村组群众的收入,走出了一条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路子。
二、主要做法和扶贫模式
(一)整合资金,打造特色村寨。过去,下勐劈交通不便,是晴通雨阻的土路,村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均靠人背马驮到苏典集市上卖,严重制约群众生产生活发展。特别是“5·24”“5·30”地震,对下勐劈小组民房造成严重损毁,为尽快恢复群众的生产生活,加快恢复重建进度,解决群众后顾之忧,盈江县委政府紧紧抓住恢复重建机遇,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结合下勐劈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秀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文化,深入挖掘傈僳族建筑风格和民风习俗,在村庄建设上不搞钢筋混凝土的建筑,而是按照傈僳传统民居并结合现代先进技术把简陋的茅草房打造成精品木楞房,既保留了傈僳族民房的特点,同时也顺应了旅游发展的需要。积极整合发改、财政、文体、广电、旅游、住建等多个部门涉农资金3000多万元,着力打造寨门文化、篱笆文化、石头文化、农耕文化、歌舞文化、水文化,规划建设了特色民居、村庄道路、阔时文化广场、农耕文化园、傈僳服饰展示馆、拦水坝、景观湖等旅游基础设施,将寨门文化、石头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做到有机融合,整体推进。现在的下勐劈,可以说是旧貌换新颜,宽阔整洁的水泥石板路面,错落有致具有浓厚傈僳民族文化的传统傈僳民居,干净整洁的庭院,山清水秀、小桥流水,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亲身体验傈僳族的民风民俗。
(二)示范引领,建设民宿客栈。在起初动员建设民宿客栈时,部分村民瞻前顾后、思想抵触,没人愿意将自家改建成农家客栈。在村小组长带头示范下,村民看到了开办农家客栈的发展前景,纷纷主动要求加入改扩建农家客栈的行列,积极配合政府、村干将原来的牛棚、房屋改建成民宿客栈,再加以傈僳族独有的特色装饰,形成了独特的民宿客栈,吸引各地游客前来体验游玩。现在,随着游客的增多,每年村民的收入不断增加,观念得到大幅转变,积极性高涨,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三)产品丰富,产业不断延伸。过去,由于下勐劈地处偏远,信息闭塞,群众思想落后,在生产生活方式上,依然沿用“靠山吃山”、传统种植的模式,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按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根据现有的条件,结合下勐劈具有特色生态、民俗等特点,通过征求村民意见,规划建设民宿客栈,在农家客栈形成一定规模后,为规范乡村旅游发展,下勐撇村民小组以客栈经营为基础,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合作社由19户客栈户主组成,制定完善管理制度,明确“5+3+2”的资金分配模式,即客栈收入按照户主50%、合作社20%,同时兼顾其他村民部分为30%,平衡兼顾集体和个人的利益。为支持鼓励和调动村民积极性,形成以点带面的效应,对首农开办农家乐的村民补助3万元。现在,随着游客不断的增多,在以民宿客栈为基础的前提下,逐步增加了傈僳族节日阔时节,农家乐,发展庭院经济和菜园子经济,打造水上乐园,实施湖区冷水鱼养殖,增设小船环湖游、垂钓、露营地等项目,着力将下勐劈打造成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竹树环绕、体验游玩的民族特色宜居乡村,建成了融诗蜜娃底(黄草坝)高山草甸风光、傈僳族传统文化风情、民族美食、民族文化展演、自驾旅游等为一体的傈僳族文化部落,使服务产品更加多元化,德宏州盈江县下勐撇村民小组正逐步成为各地游客体验乡村民族文化的新的旅游目的地。
(四)形式多样,助推脱贫致富。从当初的单一依靠提供住宿,发展到现在的食、住、行、游、购、娱,增收致富的方式逐渐增多,特别是以春节、国庆黄金周为契机,积极举办盈江阔时节暨诗蜜娃底乡村旅游音乐会等系列乡村旅游活动,村内群众向游客出售自产自销的刺竹笋、草果、杨梅酱、蜂蜜、野菜和生态茶等土特产品,实现户均收入6000多元,年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980元提升到2016年的3900元。据不完全统计,自2015年7月以来,下勐劈共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农家客栈及餐饮收入70余万元,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真正实现了牛棚变客栈、农民变老板、贫困山村变旅游天堂的转变。
三、取得成效和经验启示
(一)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缩小城乡差距。乡村旅游把一部分城市消费资金转移到农村,增加了农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收入;合作社通过土特产品销售给游客后获得收入,商品意识得到明显加强。
(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合作社通过农民素质提升培训、旅游服务培训、感恩教育,使得该村在文化、经济、社会、生态各方面都会得到较大的发展,村寨更文明、更进步、更先进,生态环境会得到改善和保护,群众精神面貌得以改变。
(三)提高了旅游业收入,宣传了盈江。2018年,春节和黄金周共接待境内外旅游者1.1万人次,住宿收入3万元,餐饮收入38万元。下勐劈乡村旅游的打造和系列乡村旅游活动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盈江秀美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良好的自然生态,提升了盈江的知名度、美誉度。
(四)助推了乡村旅游发展。在苏典下勐劈乡村旅游音乐会期间,立足下勐劈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淳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实现旅游文化产业与民族节庆、美丽宜居乡村、新农村建设、恢复重建、民族宗教、基层党建、精准脱贫等共融发展,县、乡、村三级的联动。
(五)提升了形象,凝聚了人心。下勐劈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拓宽旅游业发展思路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为丰富农村基层文化生活,夯实农村基层党建打下了坚实基础,自发展乡村旅游后,采取合作股份制的经营模式,发展农家客栈和农家乐,集体的凝聚力得到大幅加强,村民的服务意识、商业意识进一步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丰富,听党话、跟党走、感恩党、唱党歌成为潮流。如今的下勐劈随处可见富含傈僳特色的民族文化符号,安居乐业笑逐颜开的村民,熙熙攘攘的游客,家家户户高悬的灯笼。
专家评语:抓住恢复重建机遇,结合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秀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文化,深入挖掘傈僳族建筑风格和民风习俗,将简陋的茅草房重建成精品木楞房发展乡村旅游。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建成了融诗蜜娃底(黄草坝)高山草甸风光、傈僳族传统文化风情、民族美食、民族文化展演、自驾旅游等为一体的傈僳族文化部落。以客栈经营为基础,成立旅游合作社,形成旅游收益为经营户、合作社、村集体共享的利益分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