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访谈 > 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 旅游扶贫成长型
精心打造倾心建设 打造带贫减贫新示范

——重庆市黔江区濯水景区

发布时间:2019-07-18 16:31    来源:中国网    作者:

 

近年来,黔江区通过濯水景区5A级创建,全面开启旅游大区建设大棋局,强力“引爆”旅游产业转型跨越发展,成为重庆建设速度最快、发展成效最好、减贫示范最优的旅游景区。

一、“濯水景区”镶阿蓬、连两岸、通三地、汇四方,气质风华悠远、颜值婀娜多姿、自然鬼斧神工、人文厚重浓郁,是重庆“行千里·致广大”的独特资源和亮丽名片。

该景区位于神秘北纬30°的武陵山区,是镶嵌在全国少有的倒流河阿蓬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面积4.8平方公里,距重庆黔江武陵山机场18公里,渝湘高速、国道319线贯通全域。景区由濯水古镇、蒲花暗河、蒲花休闲农业体验园三部分组成,涵盖8个主类,28个亚类,86个基本类型,189个资源单体,已经成为颇负盛名的综合型旅游景区。古镇源于唐末,繁于明清,民俗风情浓郁,商贾自古繁盛,蕴含着历史的灿烂文化,作为重庆旧城老街的典型,濯水古镇街巷格局保留较为完整,是渝东南地区最负盛名的古镇之一,在2000多年的漫漫长河中积淀了丰富文化内涵的古镇正焕发时代风采。

蒲花暗河“水上天生三桥”“一眼观三硚”自然奇观鬼斧神工,大漏斗组成“苍天有眼”自然景观见证大诚止于信的“天理良心”。蒲花生态农业园碧落其间,是连接千年濯水古镇与亿年蒲花暗河的绿色缎带,四季“有花、有果、有景”,尽展美丽乡村如诗画卷。全长658米的“世界第一风雨廊桥”横跨百里倒流阿蓬江,荣获中国照明工程设计奖、重庆市“十大地标名片”殊荣。“天理良心”存古道、“苍天有眼”生暗河、“威德大刀”扬正气相得益彰,生动演绎“文化之繁盛、心灵之润泽”的人文图景,荣获“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韵文化景区”“中国楹联文化古镇”等称号,“中国土家族文学奖”永久颁奖基地落户濯水,大型民族歌舞诗剧《濯水谣》进京出国会演,濯水古镇成为2018年重庆春晚唯一分会场。2017年,濯水景区接待游客14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4亿元;2018年1~10月接待游客2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7亿元。

二、“濯水景区”从历史中走来,历经多年挖掘,不断丰富完善,以厚积薄发之势展露动人心弦的亲和力、呈现带贫减贫的驱动力,实为渝东南地区“旅游+扶贫”的典型示范。

“游古镇老街,品土家美食,看后河古戏,听蓬江水音”是濯水灿烂历史文化的缩影,经过10余年的挖掘沉淀和丰富完善,濯水景区已涵盖濯水古镇、蒲花暗河两个4A级景区。为进一步升级景区档次,放大经济社会效益,特别是“旅游+扶贫”的带动效果,黔江举全区之力精心打造、倾心建设、用心经营,奋力把濯水景区打造成国家5A级景区,苦战1年零3个月濯水景区成功通过国家5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审,各项指标均已达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一流”的濯水景区深受世界各地游客青睐。在创建5A级景区过程中,黔江区通过景区建设、旅游就业、自主创业、业态培育、环境营造、政策扶持等多种方式,有效驱动贫困户参与,多渠道促进贫困户增收,取得了良好的减贫效果。

(一)项目建设驱动增收。景区启动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申创工作,开工建设蒲花暗河环线公路、景区主游客接待中心、濯水风雨廊桥延伸工程、古镇文化提升工程、景观大道等30余个创建重点项目,创造就业岗位3000余个,解决当地群众就近务工1130人,其中优先保障贫困户就近务工350余人,年人均务工收入达到1.5万元。

(二)景区业态驱动就业。濯水景区及周边共培育发展民宿客栈93户、农家乐43家。培育黔江鸡杂、濯水绿豆粉、马打滚、民族服饰、土陶、木雕、石雕、蜡染、银饰等土特产品、手工艺品生产、销售的企业和商铺285家,当地2500多名群众实现就业创业。优先吸纳贫困户160余人进入景区当保安、做保洁、搞餐饮、搞住宿等,每年人均务工收入1.2万元以上。

(三)政策助推驱动“造血”。濯水景区以千年古镇为阵地,大力培育旅游经营主体,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成功打造市级微型企业孵化基地。先后吸引和培育餐饮、住宿、旅游商品、文化娱乐等69家旅游微型企业,1200余名当地群众实现就业和创业,其中优先扶持32户贫困户自主创业,每户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

(四)示范引领驱动“扩面”。按照“一肩挑两头带全域”的旅游发展思路,濯水景区紧密衔接阿蓬江“一江两岸”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城市“芭拉胡”两个4A级景区,在长达近30公里的美丽阿蓬江两岸全域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带,全方位形成“开放旅游+精准扶贫”的旅游益贫模式,惠及冯家、濯水等6个乡镇(街道)、21个行政村(社区)、6万余农业人口,近3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带动全区10万余名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2017年黔江历史性摘掉国家贫困区县帽子。


 

三、“濯水景区”是黔江全域旅游发展的引爆点,带动了“旅游大区”建设呈“井喷”发展态势,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更多老百姓吃上“旅游饭”、推动高质量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黔江立足旅游资源富集、全域单体资源达到300个以上的核心优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坚持“点线面”结合,把“濯水景区”创5A作为黔江全域旅游发展的“引爆点”,近3年来4A级景区净增4个,累计达7个,列全市第二、渝东南第一,成为国家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区县。旅游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井喷”增长,2018年1~10月,接待游客1854.5万人次,同比增长44.7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65亿元,同比增长47.92%,预计今年接待游客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约为2014年的4倍。注重以线连点、以点带面,“武陵田园·黔江人家”“云上水市”“武陵天塘”等乡村旅游品牌持续打响,17个高品质乡村旅游点、32条乡村精品旅游线路与核心景区串珠成链,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地变成金山银山。

目前,正按照“一城主导、一江拉动、一点引爆、全域发展”工作思路,全力构建“2个5A+10个4A”全域旅游景区方阵,成功引入乌镇旅游公司、重庆旅游资源交易中心破解发展瓶颈,推动旅游业“一业兴百业”,开创“全域旅游+全景黔江”新时代,力争到2020年成功创建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旅游总收入180亿元,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以上,带动20万人吃上“旅游饭”。

四、“濯水景区”是黔江推进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引擎”,其释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效发力”,必将加快黔江建成渝东南中心城市、武陵山区重要经济中心的步伐,帮助黔江更好实现国市层面对黔江赋予的责任使命。

黔江作为国市定位的成渝城市群、武陵山片区和渝东南中心城市,不只是渝东南的黔江,更是大重庆的黔江。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渝东南地区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又缺乏类似渝东北库区政策的强力支撑,发展速度没有跟上全市步伐,一直是全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最大“短板”,亟须找到统筹“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最佳结合点和突破口。“濯水景区”创5A对开创全民兴旅、旅游富民幸福时代具有先导意义,有利于在渝东南探索出一条“旅游+扶贫”的好路子,为全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成为新时代提速打造旅游“升级版”的好典型。黔江区在打造濯水景区的同时,积极放大旅游经济在渝东南、武陵山等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综合效益,发起筹建武陵山旅游发展联盟,把渝鄂湘黔4省市15个市州区县凝聚在一起,搭建了区域大联动、大协作、大发展平台和抱团发展新机制,培育黔江在大武陵山区的旅游集散功能。加快推进渝湘高铁重庆主城至黔江段、黔石高速公路、黔江机场改扩建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开通国际旅游包机,逐步做大国际旅游市场,补足“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国际旅游目的地走向国际化的短板,促进黔江与主城、渝东北、武陵山片区等地的联动发展态势,筑牢大武陵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桥头堡”,擦亮“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黔江名片,有效增强旅游业富民支柱、经济支柱功能,加快把黔江建成渝东南中心城市、武陵山区重要经济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专家评语:依托“濯水景区”,融合历史古镇、生态风光、休闲农业等资源,按照“一肩挑两头带全域”的旅游发展思路,紧密衔接阿蓬江“一江两岸”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城市“芭拉胡”两个4A级景区,在长达近30公里的美丽阿蓬江两岸全域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带,全方位形成“开放旅游+精准扶贫”的旅游扶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