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自我保护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周军| 责任编辑:韩得尔

四川省黑水县雅克夏山海拔4200米处的矮金莲花 顾垒摄

我国北方地区,只要温度不是太低,大多数植物处于休眠状态的芽、种子和隐藏在地下的根,照样能存活下来。至于松树、柏树、云杉、红杉、白桦、核桃楸、榆树和槭树等乔木,也都是非常耐寒的。产于我国东北、华北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等地的白桦树,是最耐寒的种子植物。苏联科学家曾采用人工控制的方法,把一株白桦树放在温度逐渐下降的环境里,它竟能耐住-195 ℃的低温。

有些花卉植物,比如高山杜鹃、迎春花、银莲花、雪莲等,也非常耐寒。我国青藏高原和新疆等地,生长在海拔5000米处的雪莲花,能在皑皑白雪中开出紫红色的花来。俄罗斯西伯利亚,有一种辣根植物,能在-46 ℃的低温下开花。南极大陆基本上常年为冰雪覆盖,只在边缘区有少量地衣、苔藓、南极草以及极少数开花植物。地衣、苔藓这些植物极其耐寒,地衣是南极最为重要的植物,也是地球上最为耐寒的植物,即使温度在-198 ℃时,仍能逍遥自在地活着。

在大自然中,为什么有的植物会在严寒面前败下阵来,而另外一些植物的耐寒抗冻本领却异乎寻常地高强呢?它们耐寒抗冻的秘籍是什么?原来,这主要在于它们做足了以下几门“功课”:蓄积物质和能量,减少消耗;减少自身含水量特别是自由水,增加糖或蛋白质、脂肪的含量;增强生物膜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此外,还可以通过人工锻炼促进植物的抗冻和自我保护能力。

植物的生长发育、传“种”接代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通常而言,即便是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在夏季活动期多不耐寒,在冬季休眠期则更为耐寒。这是因为春夏季节,植物生长旺盛,养分消耗多于积累,因而其抗冻能力较弱。如北方的梨树,在-30℃至-20 ℃的低温下能平安越冬,在春天却抵挡不住微寒的袭击;松树的针叶,冬天能耐-30℃的严寒,在夏天如果人为地降温到-8℃就会冻死,就是这个道理。

到了秋天,情形就变了,秋季白昼温度高,日照强,叶子的光合作用旺盛;夜间气温低,树木生长缓慢,养分消耗少,积累多,于是树木越长越“胖”,变粗壮并木质化,树叶里合成了更多的脱落酸(休眠素),这种植物激素被输送到植物枝梢的尖端和侧芽后,这些部位的新陈代谢会受到抑制,从而进入休眠状态,不再萌芽生长,植物体也停止生长。这意味着植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耗大大减少,养分因此被积蓄起来,树木逐渐有了抵御寒冷的能力,即使叶子在冬天被冻掉,小枝依旧完好无损。

耐冻植物都有休眠的特点,它们常使用“沉睡”的妙法来对付冬寒。一般而言,处于休眠状态的植株抗寒力强,并且植株休眠越深,抗寒能力越强。事实上,多年生植物的季节性休眠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应对不利环境的一大绝招。

常青绿树也会采取“穿甲戴盔”的方法对抗严寒,如松树、柏树会在其树皮和叶表面分泌出一层蜡质,既可防止自身水分蒸发,又可御寒;其他如椿树、杏树等,则分泌出胶状物质,以御寒防冻。(作者: 周军)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2019-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