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梦蔚然:记陕西省志丹县林业局退耕办主任刘景治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崔炜| 责任编辑:韩得尔

笑声爽朗,满脸淳朴,眼镜后面的双眸格外清澈。这是陕西省志丹县林业局退耕办主任刘景治给笔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当说起生态建设、造林技术等话题,他仿佛像春雨洒过的青草儿瞬间焕发了新绿,滔滔不绝地讲来。

攻读林木专业只想让家乡郁郁葱葱

刘景治老家在周河边的半山腰,一个名为石峁的村子。

记忆里,他最讨厌春秋两季刮黄风,昏天黑地,半月二十不停歇。有时候大风卷起崖面上的浮土“沙沙沙”地往下落,直把窗户纸扯破,尘土扑进土窑洞,给手里端的饭碗弥了一层,碜着牙,还得吃。兄弟5人,他排行老二。

俗话说:“疼大的爱小的,可怜了二小子。”他笑着摇头说不是这样,无论多困难,每顿饭做熟了父母都是先给娃娃盛,有肉了也是先让娃娃吃,不存在偏这个向那个。

少年时期,国家拨乱反正,赶上了政通人和的新时代。父亲对他们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啊,考上中专和大学就成公家人了,飞出这个土窝窝。要不然还像我一辈子扛老镢头,受死受活没尽头。”

现实是最好的导师,贫困也是扭转命运的动力。兄弟5人结伴到永宁镇住校,向着前程,埋头苦学。放寒假回家,带上皮绳斧头,结伴背柴。村子背后就是密密实实的梢林,拣拾大树上掉落的干枝,用绳索捆了负上背,兄弟几人一溜儿从山梁上蜿蜒回家,整齐地码放在硷畔上,一天往返4趟,几天就把硷畔堆满了,引来村人的羡慕,赞叹:“儿多就是好!”

后来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这里拉柴,周边方围逐渐没柴可背了,带上斧头也砍不到了,山峁光秃秃的,沟里空荡荡的,曾经稠密的林莽不见了,只好用糜谷秆秆、荞麦芊芊腾火做饭。放暑假,跟上大人锄地,中午吃饭也找不到一棵遮挡阴凉的树木,忍着暴晒,草草地吃了,拉起锄头继续干活。

那时,刘景治的心中就萌生了要攻读林木专业的想法:给山上种满树木,让家乡郁郁葱葱,至少锄地累了可以找片阴凉歇歇。先是大哥考上师范,远走高飞。之后,他也加入了高考行列。

“如果考上高中专,我就选林校。如果考不上,我就复读考大学,还要选林木专业。我就不相信完不成心愿。”天道酬勤,如他心愿,被延安林校录取。

命运得以改写,新的人生开始了。

关乎农民利益的事情马虎不得

国家退耕还林项目启动后,县办电视新闻的采访频率由大步流星上升到快速奔跑。

那是深秋的一个周末,笔者去了金崖根流域拍摄,给这些将要退耕的地块留原始影像。天空零碎地飘些雨线,蒙蒙洒洒,陪同的林业局干部撑起一把伞,给摄像机挡雨。一幅一幅地摇,一景一景地卡,无意间看到斜对面坡地上有几个戴草帽的人,好像在指指画画,干着什么。笔者问陪同的林业局干部,他说:可能是退耕办的人在勾图,他们最近忙得没有星期天了。

天气说变就变,大风挟着瓢泼大雨忽然来了,顷刻白茫茫一片,我们赶忙跑向旁边废弃的土窑。土窑真是破,门窗没有了,土炕塌陷了,窑顶上裂了几处拳头大的缝隙,真担心随时会塌方。风声雨声里,隐约传来吆喊声,声音渐渐近了,一阵慌乱的脚步踏开了院子里的乱草,一串人影奔进破窑。是刘景治和另外几个人,脚上是泥,身上也是泥,明显摔跤了。

刘景治哈着腰,把泥手在湿衣服上搓了几搓,从衣服里掏出文件夹,并用衣服擦拭了文件夹上的水渍。“不敢湿了,千万不敢把图纸湿了。”将文件夹放在干地上,他才脱去湿透的上衣。这时候看见了我,笑起来。他说他们几乎天天在山里跑,一个乡镇又一个乡镇、一个地块又一个地块地进行工程规划和作业设计。

“这个事必须精细,设计到地块、到家户,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牵扯到给农民兑粮兑钱的利益呀!”

转眼春天,全县开始大规模退耕还林,山上到处都是人,每次拍摄,都是令人振奋的情景,连片退耕的几架山梁上,成百上千人参与会战,打鱼鳞坑,栽树苗,声势宏大。所到之处,尽是这样激动人心的场面,打开摄像机录制钮就停不下来。

工地上遇到刘景治,换了一个人似的,黄篾子草帽,迷彩服,绿胶鞋,满身的尘土,或是引导农民正确挖反坡,或是指拨栽树行间距,有时候他手里拿根长木棍,一距一距地量,用最明白的话对农民说:“地是你们的,树是你们的,受益也是你们的,不要自己哄自己。栽树虽然不是绣花,但也要把间距和行距空开来,有的地方树苗挤暖暖,有的地方树苗稀飒飒,就像脑上害了秃癍,太不好看了。”

项目检查验收时,刘景治要求乡村两级干部一定要严把质量关,只有质量过关了,钱粮补助才能兑现。在县城粮油储备库举行全县退耕还林钱粮补助兑现大会,黑压压地站了几千人,县上四套班子领导全部出席。会上,刘景治讲到:“不重视生态建设的领导是没远见的领导,不支持生态建设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不关心生态建设的领导是没希望的领导。坚决杜绝冒名顶替,弄虚作假。乡村两级干部一定要提高对退耕还林工作的认识,亲力亲为,严格督查……”

遇到问题善于寻找突破口

退耕还林实施几年后,焦点集中在如何解决“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的问题上,大家都在寻找方略和突破口。

刘景治在南洼抓点了,风一程,雨一程,为“不反弹、能致富”寻找途径。从整地、调苗木,到嫁接、管理,做实了各环节,人被晒成个黑“泥鳅”,建成了2000多亩仁用杏经济林示范区,为全县发展仁用杏提供了样板。他还提出“针阔混交,乔灌结合,乔灌草复合配置,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新思路。县上出台政策,把退耕还林与新农村建设和基本农田建设紧密结合,把水土保持治理和农业农村扶贫项目联接互动,整体推进农村生态和农村经济发生根本转变。

无论下乡走到哪里,刘景治环望的就是退耕还林的管护,察看的是石油征用道路和井场对林地的损坏,每次发现放羊的,一阵阵心痛。国家花那么多钱,农民吃那么多苦,种起了林木,怎么都不珍惜呢?

他多次在县政府的专题会议上,反复讲放羊对植被的损害,要干好退耕还林,必须彻底封山禁牧,并建议县上采取硬措施。领导重视,上下联动,采取干部包抓、蹲守、盯户的方法,全县羊的数量从40万只锐减到舍饲的3万多只。可是,有的舍饲养殖户,明着是舍饲,暗中是牧养;白天在圈里,晚上在山里。

刘景治带人早晚巡查,看到放羊的,追过去,隔沟也要撵上,截住羊群。叫来护林员、村干部、乡干部、林业派出所干警到现场,罚!坚决罚!不缴罚款就拉羊,拿来罚款再赎羊,目的就是要么真舍饲,要么卖羊,坚决不允许浑水摸鱼放牧,毁坏新生的幼树苗。

“你是退耕办主任,又不是畜牧干部,手伸得太长,少管我们放羊的事。”

“退耕办管的就是造林护林,管的就是你们这些自私的放羊户。”

“我的羊又没咬你们退耕林地的苗木,凭啥罚我?”

“周边都是退耕还林地块,你的羊会飞?”

……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偷牧现象屡禁不止,刘景治认识到:必须发动群众监管,和群众利益捆绑起来,让群众自觉地成为管护的主力。于是,退耕办出台了新的钱粮补助奖惩办法:凡是主家地上的树苗被羊咬了,属于管护不好,成活率不高,不兑现钱粮。凡是养羊户,放牧一次,即取消退耕还林钱粮补助。这一措施,收效显著,邻里监督,相互不让,刹住了偷牧现象。

在第一轮退耕还林实施七八年后,山绿了,水清了,生态变好了。人均3亩高标准农田保吃饭;人均5亩经济林保花钱;人均20亩牧草保舍饲;人均30亩林地保生态;在退耕还林地块有杨树、槐树、杏树、沙棘、柠条5个品种,盛衰交替,长久共生。国家组织8名林业院士来志丹考察后,赞不绝口:“你们的林分结构合理,非常成功,干得出色,我们要把你们这种近自然恢复植被的经验写到大学课本里去……”

刘景治(左一)察看仁用杏树春季管理情况

“我学了林业专业,就干了林业专业。在林业系统30年中,退耕还林就干了20年,走过每一坡山林,踏遍每一条流域,我是个行走的人,和林草树木有着特殊的情分,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家乡的山川大地。”刘景治是全国少有的在退耕还林岗位工作20年的人,坚守不移,埋头苦干。“不敢奢望其他,但愿名留青山,那些山水记得我,那些林草地记得我,我愿意把这些林和草当作我的情人,永远地善待它们。良心无愧,岁月绵长。”(作者:崔炜 文/摄 )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2019-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