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伐木工到护林员 守护雪域高原的“金山银山”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姜继葆 王鑫昕| 责任编辑:韩得尔

每隔一段时间,早上八九点钟,次仁罗布就要出一趟“远门”。他把藏巴、方便面、水和被子塞进包里,足足有60多斤重。他的爱人和孩子,可能在4天后才能见到他。

自2006年起,30岁的次仁罗布成为西藏山南市错那县勒门巴族乡的一名生态护林员。12年来,他巡护着这片家门前的大山,不知磨坏了多少双鞋子。

西藏被称为“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和“世界气候调节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和敏感,这里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不言而喻。次仁罗布巡护的这段山林,位于山南市,植被茂密、物种丰富,是一个天然的生态屏障。

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回信说,“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改革开放40年来,勒门巴族乡从靠山吃山、乱砍乱伐,到居民们放下伐木斧,成为生态护林员。身份的转变,也带来了西藏生态理念的变化,保护雪域高原的一方生态净土,成为当地共识。

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

巡山的路程,少则两三天多则四五天,次仁罗布与队友一走就是60多公里。

次仁罗布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他们巡护的路段,多数在海拔4000米左右,有些地方的海拔接近5000米。“有时候我们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要互相帮忙”。巡山的时候,“路很不好走,有时悬崖近在眼前,比较危险。”但次仁罗布笑言,“都习惯了”。

巡山路远,晚上就住在山上,有时搭个庇护所,有时要找山洞住。冬天大雪封山,积雪没过膝盖,几乎寸步难行。

深山里丛林密布,会有猴子、熊出没。护林员平措多吉说:“遇到野生动物袭击的话,我们会爬到树上。”

次仁罗布每隔几天都会与队友上山,看看有没有来过人,有没有砍伐树木的,有没有烧过火。遇到树木倒了,他们会清理,“没什么问题的话,就高高兴兴地回家”。

乐观的性格,让他们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笑着面对,次仁罗布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我们会一路上唱着歌。”

父子接力护林

在山南市乃东区,上演着父子接力护林的故事。雅鲁藏布江穿流而过,见证着两岸环境的变迁。以前,每到冬天,河流水位降低,裸露的河床都是沙石,“一刮风,全是沙子,路上会形成被风吹起来的小沙丘”,衣服晒到外面,收的时候,要把沙子抖掉。

乃东区副区长宗巴说,那时候植被覆盖率不到19%,现在达到40%至50%,“整个环境都改变了”。

雅鲁藏布江两岸的变化,得益于当地防护林的建设。上世纪80年代初,雅鲁藏布江两岸开始兴建防护林,当时有人认为,江滩夏秋季被洪水淹没长达两个月,冬春季寒冷大风,被视为“造林禁区”,造林不会成功。

山南市采取修筑“丁字坝”“大苗深栽”等方法,在雅鲁藏布江两岸的沙滩上进行试验性造林,取得了成功。

造林成功后,山南市把林权交给当地百姓,让农牧民群众参与其中。刚栽下去的树苗很脆弱,需要有人管护,达瓦坚参报名参加管护,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0多年。今年71岁的达瓦坚参,仍然穿梭在管护的林区。

受他影响,儿子达瓦欧珠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机会,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护林员。达瓦欧珠告诉记者,小时候经常跟随父亲到林子中,慢慢喜欢上这片林子。

在达瓦欧珠看来,跟着父亲护林,保护了环境,也是保护了自己的家园,保护了子孙的将来,“是值得的”。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护林队

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护林队伍。今年25岁的平措多吉在当地一家茶叶合作社上班,平时不忙的时候,会参与巡山。对于护林工作,他已经驾轻就熟。平措多吉巡山是自发性的,在他看来,“现在人人是巡逻员,村村是堡垒。”

为了保护家乡的生态,平措多吉两年前就开始跟着父辈巡护山林,主要负责动物保护。每次巡山,平措多吉会骑20公里的摩托车,到了陡峭路段,开始徒步前行。平措多吉说,之前没有路,山路都是长辈们走出来的小路,比较陡峭。

平措多吉巡山时会带上相机,如果遇到乱砍乱伐、违规狩猎的行为,会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村里或者乡里,“我们会取景拍照、备案”。

进入雨季,山上的天气谁也说不准。“今天定好了巡山路线,就算下雨也要继续。”平措多吉说。

平措多吉听父辈讲过,以前,这个地区经常出现乱砍乱伐和猎杀野生动物的现象,生态破坏严重。“现在植被茂盛了,野生动物也多了。”除了护林,村民每年还会种3000棵左右的树,至于偷猎,“一个都没有了”。

砍伐木材停了,山青天蓝,游客来了,当地居民开起家庭旅馆,钱袋子也鼓了起来。勒门巴族乡森林面积10.29万亩,退耕还林面积204.87亩。依托这里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当地政府在这里建起了旅游景点。2015年勒门巴族乡被纳入新型特色城镇项目建设,2016年特色城镇示范点项目正式动工,包含游客接待中心等,2017年,交通及旅游业收入达到95万余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864元。

“现在国家政策那么好,我们全村老百姓越来越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收获着环境改善带来的实惠,次仁罗布声音洪亮地说,“只要能走就巡山。”(记者 姜继葆 王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