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木莲:木兰新贵 天赐佳树
推荐词
落叶木莲又称华木莲、中华木莲,是中国特有的古老珍稀濒危植物,呈孤岛分布,自然群落仅分布在江西宜春明月山和湖南永顺境内。它的发现,为木兰科的木莲属与木兰属之间找到了一种相互衔接的链环,对研究木兰科的系统演化、探讨被子植物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落叶木莲树姿优美、花色淡雅、清香怡人,生长迅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树木档案
落叶木莲,属木兰科木莲属乔木,阳性树种,幼年稍耐阴,树干通直,早期速生,喜凉爽湿润气候和酸性肥沃土壤,生于海拔300-1000米的山地阔叶林中。叶近纸质,长椭圆形,多集生枝顶。在光照养分充足的条件下,树龄6年便可开花,花期4-5月,单生枝顶,花被14-19,淡黄色。果实9-10月成熟,聚合果紧密,卵形或近球形。目前,落叶木莲在长江流域及以南的省(区、市)均有引种,生长较好。
落叶木莲成熟的果实
1999年,在云南昆明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落叶木莲(当时称华木莲)一举夺得铜奖。它是何方神圣,因何得到专家青睐?这一切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A 木兰新种揭开面纱
在江西省宜春市洪江乡有两棵碗口粗的乔木,两树距离不过10米。在当地,人们看着这两棵树的叶形与木荷的有几分相似,便把它们叫做水荷树。
1988年,江西省宜春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的郑庆衍在宜春市洪江乡进行林业调查期间偶然发现,这两棵树树皮灰白色,长有与众不同的枝叶,根据枝条上残留的托叶痕仅能判断为木兰科植物。于是,他采摘标本带回去进行鉴定,后又跟踪采集了这两棵树的花和果实标本。此后,江西省内外的专家对这两棵树的性状、生境、特征和习性等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最终确定它们是我国的特有新树种。
1994年,落叶木莲作为木兰科的新属华木莲属发表,并被命名为华木莲(Sinomanglietia glauca Z. X. Yu et Q. Y. Zheng);1995年改名为落叶木莲(Magnolia decidua Q. Y. Zheng)。落叶木莲从发现到正式命名,历时6年,科研人员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因为当时图书资料有限,采集到完整的花和果实的植物标本耗时较长,在多方权威机构求证后才确认为新种。
1998年,郑庆衍携带落叶木莲标本参加在广州市举办的国际木兰科植物学术会议。该标本立即引起了美国木兰科协会主席Richard B. Figlar博士和荷兰植物学家Hans P. Nooteboon等多位国际著名学者的高度关注。他们纷纷表示,愿意用本国最为名贵的植物种子与落叶木莲种子进行交换。
1999年,落叶木莲作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名录,并被写入濒危植物红皮书,同时也被英国皇家植物园等多个国际植物园收录在册,采用的名称均为落叶木莲(Magnolia decidua Q. Y. Zheng)。
花
实
B 分类学地位显赫
秋风瑟瑟,树叶凋落;春风一度,嫩芽萌出。这一自然界再常见不过的属性打破了专家对木兰科木莲属植物四季常青的认知。它仿佛是大自然有意安排的神秘使者,督促人们发现和解开植物演替的奥秘。
木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中的原始类群,中国是木兰科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享有“木兰王国”的美誉。木兰王国中的木莲属植物又是木兰科中比较原始的类群,在探索木兰科起源、发展演化、建立木兰科自然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木莲属植物主产于长江流域以南,包括大果木莲、香木莲、巴东木莲、红花木莲等不少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落叶木莲是木莲属唯一的落叶乔木,勾连起木兰属和木莲属,是森林演替进化过程中留下的宝贵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研究价值。
在落叶木莲被发现之前,木兰科中的木兰属和木莲属之间最显著的区别特征之一便是木兰属为落叶树种,木莲属为常绿树种,因此落叶木莲最初被称为华木莲并据以建立一新属。然而,它的花蕾外披佛焰苞并非真正的佛焰苞,聚合果和成熟心皮的开裂方式等又符合木莲属的特征。从现有资料看,细胞分类学不支持在木兰属与木莲属之间设立华木莲属。因此,落叶木莲最终被归入木莲属。
落叶木莲最初发现地点为江西省宜春市明月山国家森林公园境内洪江乡,当前种群数量约2000-3000株。2003年,在湖南省永顺县郎溪乡云盘村和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鲁家村发现一种冬季落叶的木莲属树种,成年大树4000余株。经考察对比发现,两地的落叶木莲在形态特征上近乎一致。区别在于:永顺落叶木莲的叶、花、果和种子千粒重在统计学上,均比明月山的要小。它们显然来自两个种源,而且同样珍稀。有学者分析了江西和湖南的落叶木莲基因组,提出它们在第四纪冰川时彻底分离,此后再也没有基因交流。
果
C 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落叶木莲树干挺拔、树姿雄伟、枝叶茂密,淡黄色的花清香淡雅,在木莲属植物中难得一见,是优美的庭院观赏树。落叶木莲生长迅速、成熟时间早,树龄6年便开花结果,树龄15年的树高、胸径的平均生长量分别为0.82米和1.27厘米,是营造速生丰产林的好树种。在生态价值方面,落叶木莲更具无可比拟的优势,其落叶量大、易分解,可明显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涵养能力,能与杉木和木荷混交,均表现较好。
目前,落叶木莲已成功引种到云南、广东、安徽、浙江等地,并在长江以南的昆明、广州、湛江、黄山,以及江西全境等广大区域进行了大范围推广应用,总计推广种植500余亩,成林保存率达到85%,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绽放的花朵
D 仍未摆脱濒危状态
落叶木莲最早发现时仅有两棵,这两棵树被称为模式标本树,后来在周边山上发现两三处较大的落叶木莲群落,种群中成年大树少有超过100株,即使加上2003年在湖南永顺发现的木莲群落,自然生长的成年大树也不超过5000株。落叶木莲种群数量为何如此稀少?科研人员经过研究,提出了以下解释:落叶木莲在历史气候变迁中经历了严重的瓶颈效应,部分种群残存了下来成为孑遗植物,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繁衍能力远低于其他林木,竞争力弱,适应性差,人为活动的干扰和毛竹入侵促使其种群数量进一步下降。其次,落叶木莲喜光喜肥,同一生境物种之间竞争激烈,表现出不稳定的次生过渡性,加剧了濒危程度。
20多年来,尽管有关人员在育种推广上花了大量心血,做了很多工作,落叶木莲的保护形势仍然严峻。2011年,江西省成立了江西玉京山落叶木莲省级自然保护区。但不动一草一木的保护措施,并不一定有利于落叶木莲的繁衍,原因在于落叶木莲的更新依赖于森林中的林窗。若能够人为地开辟一些新林窗,将有利于落叶木莲的种子发芽长叶。
落叶木莲是一个刚被发现30年的树种,人类对它的认识还极其有限,虽然从生物生态习性、遗传多样性、种间竞争、有效林窗不足、不合理利用与破坏等方面,初步解释了落叶木莲濒危的原因,但这些研究还很不完善,仍停留在定性描述与表观层面。要深入地了解落叶木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山顶上最大的一株野生落叶木莲
落叶木莲模式树
作者简介
肖智勇 男,1985年出生,江西泰和人,2011年6月毕业于西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专业,农学硕士。2011年7月至今就职于江西省宜春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主要从事森林培育研究。
(作者: 肖智勇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