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玲:我干退耕20年

发布时间:2019-09-05|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孙阁| 责任编辑:韩得尔

张立玲在林地中

本报记者 孙阁 文/图  “我填写工作履历时最简单了,一参加工作就干林业,工作25年一直在造林,其中20年就干这一件事就是退耕还林。” 河北省承德县林业和草原局退耕办副主任张立玲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历程。

“那是2002年,全县退耕还林任务14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6万亩,任务创全县造林历史之最。为完成好国家交给的任务,县委、县政府果断成立了林业建设项目管理中心,从林业系统各个部门抽调17人,并约定,除退休等特殊情况外不准许调动,由此开启了我和我的团队退耕还林20年之旅。就是从那时起,我们的岗位20年间没变过,分片包联的乡镇一包20年没变过。”再简单不过的履历表,但是工作真的这么简单吗?说起从事退耕还林这20年的辛苦与收获,张立玲如数家珍,“要说难度最大、压力最大还是工程刚启动的时候。退耕还林是新生事物,任务量大、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程序复杂、管理难度远大于一般的造林绿化工程,时时刻刻考验着我的团队。2002年退耕还林的第一年,县林业局20余名技术人员入乡进村后,已进入4月份,部分农户已进行耕种,未耕种农户也进行了种子化肥储备,根本没人愿意退耕。箭在弦上,十万火急,怎么办?凭着一腔工作热情,我硬着头皮直闯县长办公室。一脸惊讶的县长听完我的汇报后,立即叫来秘书进行安排,第二天县长亲自召开了25个乡镇一把手、重点村村书记参加的退耕还林动员会,这样全县的退耕还林工作才发动起来。但这仅仅是第一步,要想把树栽上,还有许多具体工作。我们依靠各村、组干部白天带领村民挖坑栽树,晚上挨家挨户做工作。遇到村民不同意,提出已种地、已准备种子化肥,没水、没人、没钱,卖不出去谁管等各种理由的,积极联系农资部门进行退货,带头翻地,组织村民互助,跑水利局争取水利灌溉,跑交通局申请公路补贴,一刻不得闲。”

对于张立玲来说,有一件事情最难忘。2003年,当时各地苗木紧缺,她们好不容易从赤峰调来一车苹果苗送到甲山镇武场村,广播刚播出栽苹果苗的农户来村里领苗,还没等她反应过来,老百姓“轰”地一下上来就抢,几秒钟苗子就少了1/3。当时张立玲的眼泪就流下来了。同行的一位技术人员上前制止,被人一把拽到一边,还顺势给了一脚。一天一夜没吃好睡好的两个人,在赤峰跟供苗单位讨价还价,跟其他购苗人斗智斗勇。现在苗子被抢了,除了着急、惊讶、心酸、无奈之外,全傻了眼。实在没办法,她们拿着购苗发票找到村书记。村书记看见她俩这样,笑了让她们安心。两三个小时后回来,把各栽植苹果苗农户的收条交给了我,数量一点不少,全部按原计划农户和整地面积进行发放。张立玲当时佩服得五体投地,不由感慨道:“看来群众工作还得向村干部学习啊!”

20年,张立玲经历过加班的劳累,更经历过农民的上访。解读政策,说服退耕农民,张立玲成了当地的名人。

“2004年4月的一天下午,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气冲冲地来到我办公室,张口就说我们退耕还林违法了,我们执行政策有误,等等,要到市里、省里告我们去,让县委书记下台,还把写好的十几页告状信给我。我仔细地听着他的分析,职业的敏感性告诉我,他对政策理解存在偏差,我必须说服这个老人。既然他是从背诵《退耕还林条例》入手,那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说吧。在他稍稍平静后,我立即解释了《退耕还林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河北省退耕还林管理办法》等相关条款,分析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制约关系,指出了他在理解上的错误。老人听后顿时目瞪口呆,也没了一进门的气势。紧接着,我又给他说明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情况,上级政策调研情况,下一步改进情况,老人心服口服,转怒为笑。”

离开时,老人高兴地说了一句:“闺女,有前途”,这句话让张立玲激动得泪水直流。

从事退耕工作20年,张立玲成了政策和技术方面的专家,在承德县二轮土地承包时,她的政策门清派上了用场。因为承德县山地和沙化耕地多是以产折亩或以亩定产分到各户,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出现利益悬殊。

张立玲牵头起草《县退耕办关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涉及二轮土地承包中有关政策处理意见的通知》,为退耕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障。

“要说最高兴、最有成就感的还是下乡看到那一片片树林、挂满枝头的果子、农民丰收的喜悦。每当看到这些,想想我们付出的汗水心血,觉得真值,工作中吃的苦、遭的罪都算不上什么!” 张立玲动情地说。

承德县退耕还林现保存面积26.4万亩,其中生态林22.6万亩,经济林3.8万亩。许多村通过退耕还林走上致富路。该县大营子乡全宝河村山地多、平地少,自然条件非常适合栽植果树,但是在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前,农民人均收入仅400多元,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2002年退耕还林实施,村支书张树芹号召在全村所有耕地和适宜栽果的荒山荒地全部栽果,带领大家建成“苹果当家,板栗、山楂成带”的林果产业结构。目前,全宝河村退耕还林果树已全部进入盛果期,仅201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就达1.7万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7000多元,其中果品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以上,是农民永久脱贫的坚实保障。依托林果基地,打造成“春赏花、夏有果、秋采摘”的现代新农村,成为全县“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典型和示范村。(作者: 孙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