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海上森林”传承百年生态梦

发布时间:2019-11-25| 来源:新华社| 作者:严钰景 岳夕彤| 责任编辑:韩得尔

  一群鹭鸟栖息在红树林 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摄

11月的海口清凉宜人,大批越冬候鸟陆续飞抵海南东北部的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郁郁葱葱的红树林里安家。

保护区约33平方千米的土地,有一大半被茂密的红树林覆盖。涨潮时,海水淹没海湾内的红树林,只露出翠绿的树冠随波荡漾,上万只各类水鸟栖息树顶,像点缀着不同花纹的绿色毛毯;落潮时,栖息于林下的鱼虾螺蟹纷纷从洞穴探出脑袋,循味而起的鸟儿振翅盘旋上下翻飞,各色叫声响彻林间。

“保护区成立于1980年1月,是全国首个以红树林为主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目前我国红树林保护区中连片面积最大、树种最多、林分保育最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保护区。”东寨港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辜绳福介绍,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线上的重要停留地和中转站,每年冬季有200多种近3万只水鸟在保护区内栖息。

  丝光椋鸟飞越红树林 新华社发(冯尔辉摄)

为保护好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保护区自2015年开始探索大规模人工种植红海榄、桐花、海莲和秋茄等本地红树,不断扩大这些海上“绿色军团”的面积。今年7月起,仅用3个月时间种植红树超过10.5万平方米,红树林面积从2001年的15.78平方千米扩大到现在的17.71平方千米。

“红树植物生长在海岸潮间带,不但生在盐碱地还要受周期性潮水浸淹‘艰苦’的环境磨炼出独特的繁殖习性。”东寨港保护区工程师冯尔辉介绍,红树植物将种子在枝头“抚养”成芽,待其发育成新个体后,“瞅准”退潮好时机,再稳稳扎入滩涂淤泥,不惧一切地生长,这与哺乳动物的胎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秋茄钢笔状的胎生苗遇泥土两小时内就会长根竖立出叶。”冯尔辉说,红树林倔强的求生繁衍本领让人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和顽强,忍不住要去保护它们。

  海南东寨港保护区大规模补种红树苗 新华社发(冯尔辉摄)

每到繁殖季节,护林员们像“奶妈”一样小心翼翼摘下树枝上的胎芽,带回水波温柔的滩涂“饲养”,等树苗长到约20厘米高,再选微风无浪的阴天,掐准退潮时间,争分夺秒把“红树宝宝”们安置妥当,静待其野蛮生长。

“红树林对海浪和潮汐的冲击有很强的抵抗能力,可以护堤固滩、防风消浪、促淤造陆,有‘海岸卫士’之称。”东寨港保护区罗豆保护站副站长林卫海站在淤泥里边检查刚栽好的红树苗边说,人们自觉保护的历史已有几百年。

保护区内的红树林博物馆有一块珍藏石碑,碑文载明170多年前东寨港地区居民关于保护红树林的约定。

  迁徙水鸟栖息在红树林树冠 新华社发(冯尔辉摄)

“这些‘禁碑’大都立于清代,既属官方制定的文件,又有乡民自我约束的诉求。”冯尔辉说,东寨港周边的演丰镇龙头村、调圮村以及三江镇上山村,都陆续发现了内容相似的“奉官立禁”碑,向人们昭示重视生态保护的历史渊源。

上山村的石碑立于1845年,碑文号召大家一起来种“茄椗”(红树林),“以扶村长久”,还明确“奉官禁谕,戒顽夫于刀斧捐伤”,防止一些不遵守规定的人砍伐、破坏红树林等。

一些具体条文还包括红树林枯木不能私自折,只能每年正月初十折一次,乱取私折罚一千文;不管好自家的牛踏坏了红树林小苗罚五百文;每家出两人巡逻,发现私砍滥伐者要“鸣鼓而攻”等等。

  夜幕初降,倦鸟归林 新华社发(冯尔辉摄)

2014年3月,海口市以立法的形式将东寨港红树林湿地总体保护和控制范围由33平方千米增加至80平方千米。5年来,退塘还林近2平方千米,关停、搬迁各类养殖场、采石场和农家乐等近50家,拆除周边违章建筑2万平方米;建设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消除片区生活污水。

“近年来,红树林及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增强,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增多。”辜绳福说,目前探明的红树植物共19科36种,占全国的97%。鸟类214种、软体动物115种、鱼类160种、虾蟹等甲壳类动物70多种,保护区已成为物种基因和资源的宝库。(记者严钰景 岳夕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