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绿色长城”让世界惊叹

发布时间:2019-11-28| 来源:参考消息| 作者:余诗泉| 责任编辑:韩得尔

众所周知,长城是中国在世界面前的一张名片,但你知道么,中国的另外一座人工“长城”,也同样被世界所关注。

1978年11月25日,三北(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启动。

外媒习惯于用长城来比喻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之巨大、任务之艰巨,或者干脆称之为“绿色长城”

比如1986年的美国《商业日报》这样写道:“北方游牧民不断的入侵促使中国古代的王国建造了长城。今天,一条新的长城——即一条由树、灌木和草形成的防护林带——正在组建中,以防止威胁更大的入侵者——沙漠。”

无独有偶,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在1991年的一篇报道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中国的长城是地球上最长的建筑,而一个环保工程的长度则超过它:自1978年以来中国在建造一座‘木头长城’,它由数以十亿计的树组成——被称为‘绿色长城’。它不是用来防止游牧民族的入侵,而是用来挡住戈壁滩和中亚沙漠的推进。”

当时的外媒这样评价三北防护林工程:建造长城前后用了一千多年,建造这条绿色长城是同样艰巨的任务。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外媒看来难度不亚于建造长城的工程,中国人硬是把它做起来了。

德国《世界报》曾以“中国修筑4500公里长的绿色长城”为题报道说,这座绿色长城跨越13个省区,总长近4500公里。“中国人要让它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造林工程。”如今,这项预计2050年完成的宏伟工程,已经走过了40年。

吉林省双辽市一马树林场利用林场天然风光发展旅游,提高三北防护林的经济效益

对于三北防护林工程取得的成绩,世界有目共睹。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2014年在题为《“绿色长城”阻止中国沙漠向前推进》的报道中也指出,目前,中国正在阻止沙漠向前推进。一项新的调查报告显示,“绿色长城”似乎起到了作用,横跨中国北方大地的三北防护林可能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工程建设项目。

根据2018年年底发布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三北工程建设40年来,中国防风固沙林面积增加154%,对沙化土地减少的贡献率约为15%,2000年后中国土地沙化呈现出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明显好转态势。

在2006年德国《世界报》的一篇报道中,曾这样描述中国北方遭遇风沙的情景:天昏地暗,树木几乎被吹倒,没人情愿走出房子或汽车。中国西北和北方的沙漠地带常会形成这种猛烈的风暴,它们以12级乃至更强的风力横扫这个大国,留下一条狼藉的轨迹:断水断电,房倒屋塌,通讯中断,无数汽车的挡风玻璃破碎,货车被掀到沟里。

据专家介绍,沙尘暴的产生至少有两个重要条件,即大风和沙物质来源。而根据2018年发布的统计,沙尘暴从1978年平均每年5.1天下降到2015年的0.1天,其中三北防护林通过地面覆盖,使沙物质源得到固定,对减少沙尘暴起了一定作用。

其实,引发外媒关注的中国植树造林运动不光是三北防护林工程,还比如退耕还林计划。

西班牙《国家报》网站2018年10月就在一篇题为《中国伟大的植树造林运动》的报道中指出,进入21世纪,中国正以年均5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植树造林。在北京周边的廊坊,很多农民都开始在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上种植树木。然而,这并非农民环保意识的猛然觉醒,而是中国政府最近20年来开展的一系列退耕还林计划的成果。尽管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面临无法回避的环境问题,但就在世界其他一些地区正逐渐走向荒漠化时,中国正在逐步恢复绿色。

如此巨大的成就,世界不会忽视。德国之声电台网站2017年8月报道,中国获得了世界未来委员会颁发的“未来政策奖”银奖,该奖项旨在表彰世界上防治荒漠化与土地退化的最佳政策。世界未来委员会理事会理事亚历山德拉·汪戴尔说:“中国获得2017年‘未来政策奖’银奖等于释放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即一个易受荒漠化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可以找到一个睿智且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应对一个全球性的挑战。中国和其他‘未来政策奖’得主均在全球环境保护中发挥着‘引领者’的作用。”几个月后,在2017年12月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再次刮起“中国风”,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颁给了塞罕坝林场建设者。

老、中、青三位塞罕坝人从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手中接过象征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的奖杯 新华社

中国的植树造林也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经验。南非《独立报》网站2017年的文章称,中国解决沙漠化问题的模式可以在世界不同地区复制。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长莫妮克·巴尔比称,中国对沙漠的治理可成为全球楷模,因为它强调了生态系统、经济和人之间的平衡。如今,在尼日利亚、摩洛哥等国,中国人正在向世界传授防沙治沙经验。(余诗泉)